人物生平
青少年時期
聞一多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黃岡市蘄水縣(今黃岡市浠水縣)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五歲入私塾啟蒙,十歲到武昌就讀於兩湖師範附屬高等國小。
1912年十三歲時以複試鄂藉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度過了十年學子生涯。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入校時他的姓名是聞多,同學就用諧音的英文詞widow(寡婦)給他起了綽號。那時候,聞一多的革命主張是廢姓,朋友間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議他改名為一多,他從善如流,立刻笑領了。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興趣廣泛,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
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並任《清華周刊》《新華學報》的編輯和校內編輯部的負責人。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聞一多緊隨校園運動的潮流。他激清難捺,手書岳飛《滿江紅》,貼於學校飯廳門前,之後,毅然投身於這一偉大鬥爭中,發表演說,創作新詩,成為“五·四”新文藝園中的拓荒者之一,並作為清華學生代表赴上海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8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
1922年3月,寫成《律詩的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赴美留學
1922年7月,他赴美國留學,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珂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進行學習,在專攻美術且成績突出時,他更表現出對文學的極大興趣,特別是對詩歌的酷愛。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回國任教
1925年5月回國後,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並從事《晨報》副刊《詩鐫》的編輯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標誌著他在新詩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
從武漢大學開始,聞一多開始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他從唐詩開始,繼而上溯,由漢魏六朝詩到《楚辭》、《詩經》,由《莊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話而史前文學,同時對古文字學、音韻學、民俗學也下了驚人的功夫,涉獵之廣,研究之深,成果之豐,郭沫若嘆為不僅前無古人,恐怕還要後無來者。
1930年秋,聞一多受聘於國立青島大學,任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
1932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和山東地方勢力的爭權奪利鬥爭延伸到青島大學內部,派系紛爭,風潮迭起,聞一多受到不少攻擊與誹謗,被迫辭職。
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
投身革命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聞一多隨校遷往昆明,任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併後的西南聯合大學教授。面對嚴酷的現實,他毅然拋棄文化救亡的幻想,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和爭民主、反獨裁的鬥爭中。
1943年,他開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黨和民主同盟的幫助,黨通過不同渠道,給他送去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他開始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從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發表後,他表示五四給他的印象太深,《中國之命運》公開的向五四宣戰,是無法接受的。
1944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民盟雲南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生國民黨當局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親自為死難烈士書寫輓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出殯時,他拄著手杖走在遊行隊伍前列,並撰寫了《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揭露慘案真相,號召“未死的戰士們,踏著四烈士的血跡”繼續戰鬥。
1946年6月29日,民盟雲南支部舉行社會各界招待會,他在會上宣布民盟決心回響中共的號召,堅持“民主團結、和平建國”的立場,號召“各界朋友們親密地攜起手來,共同為反內戰、爭民主,堅持到底!”
槍殺遇難
1946年7月11日,民盟負責人、著名社會教育家、當年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當即通電全國,控訴反動派的罪行。他為《學生報》的《李公朴先生死難專號》題詞:“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來!”
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主持人為了聞一多的安全,沒有安排他發言。但他毫無畏懼,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痛斥國民黨特務,並握拳宣誓說:“我們有這個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勝利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記者招待會,進一步揭露暗殺事件的真相。散會後,聞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國民黨特務伏擊,身中十餘彈,不幸遇難。
主要成就
在創建格律體時,聞一多提出了具體的主張,就是三美:詩的實力不獨包括著音樂的美,繪畫的美,並且還有建築的美。音樂美是指詩歌從聽覺方面來說表現的美,包括節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諧,符合詩人的情緒,流暢而不拗口——這一點不包括為特殊效果而運用聲音。
繪畫美是指詩歌的辭彙應該盡力去表現顏色,表現一幅幅色彩濃郁的畫面。
建築美是指針對自由體提出來的,指詩歌每節之間應該勻稱,各行詩句應該一樣長——這一樣長不是指字數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數應一樣多,這樣格律詩就有一種外形的勻稱均齊。
主要作品
1920年4月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旅客式的學生》 |
1920年9月 | 新詩《西岸》。 | |
1922年3月 | 《律詩底研究》 | |
1922年 | 清華文學社 | 《冬夜草兒評論》 |
1923年 | 上海泰東圖書局 | 《紅燭》(詩集) |
1925年 | 《七子之歌》 | |
1928年 | 上海新月書店 | 《死水》 |
1948年 | 上海開明書店 | 《聞一多全集》(1一4冊) |
1951年 | 上海開明書店 | 《聞一多選集》 |
1955年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聞一多詩文選集》 |
1983年 | 雲南人民出版社 | 《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 |
1985年 | 武漢大學出版社 | 《聞一多論新詩》(評論) |
1942年 | 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 《楚辭校補》(古典文學研究) |
1956年 | 古籍出版社 |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 |
1956年 | 古籍出版社 | 《古典新義》 |
1956年 | 古籍出版社 |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 |
1984年 | 重慶出版社 | 《聞一多論古典文學》 |
1985年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 |
家族成員
妻子 | 高孝貞 | 又名高真,華北人民代表。生於1903年,卒於1983年。 |
長子 | 聞立鶴 | 又名高克,生於1927年,卒於1981年。 |
次子 | 聞立雕 | 又名韋英,生於1928年。 |
三子 | 聞立鵬 | 著名的油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
四子 | 聞立鴻 | 早年夭折。 |
長女 | 聞立瑛 | 四歲時不幸夭折。 |
次女 | 聞銘 | 生於1933年。 |
人物評價
聞一多不光是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學者,他是五四運動之後非常傑出的作家。他還有一首詩《聞先生的書桌》,寫得非常好,寫他書桌上的筆墨、紙硯,他看著那些東西就開始發牢騷。 ( 搜狐評)
聞一多熱愛祖國,愛國主義如同一條紅線貫穿他的一生,最後把他引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經有過迷茫、失誤與苦悶,但是經過深思和中國共產黨的關懷與幫助,終於找到了真理,而一經找到了真理,他便義無反顧,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為實現真理而英勇奮鬥,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聞一多博學多才,除新詩與古文學研究外,在美術、戲劇、書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當高深的造詣。 ( 浠水新聞網評)
後世紀念
聞一多紀念館坐落在聞一多故鄉鳳棲山麓的清泉寺遺址上,占地15畝,建築面積1512平方米,主體工程是一座庭院式的仿古建築群。1984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建立,1988年開始動工興建, 1992年9月江澤民總書記親筆題寫了館名,1993年5月18日開館。2001年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國家AA級旅遊景點,國家重點博物館,中國民主同盟湖北省委盟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武漢統一戰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聞一多紀念館陳列著聞一多的生平事跡、著作、詩、文、書、畫、篆刻、金石手稿和遺物;陳列著毛澤東、朱德、宋慶齡、郭沫若、胡耀邦、江澤民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近現代中外文化名人、學者、藝術家於聞一多的文論、專著、題詞、詩文書畫原跡,及有關文獻資料。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