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海拔:300-2500
命名來源:(台灣植物志)[,IC.P1.Formos8::63.1919]
中國植物志:76(2):218
系中文名:柔毛蒿系
系拉丁名:Ser.5.PubescentesKrasch.InMat
組中文名:龍蒿組
組拉丁名:Sect.6.Dracunculus(Dracunculi)Bess·,sensustricto
亞屬中文名:龍蒿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Dracunculus(Bess.)Peterm.
亞族中文名:菊亞族
亞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O.Ttoffm.
族中文名:春黃菊族
族拉丁名:ANTHEMID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主根明顯或不明顯,側根多;根莖稍粗或細,直立或斜上長,稍木質化。莖直立,單一或少數,高50—60厘米,有細縱棱,不分枝或具分枝,枝長5—8厘米,向上緊靠中軸;莖、枝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近無毛。葉初時被絲狀短柔毛,後脫落;莖下部葉近圓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4厘米,寬4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具柄,花期葉萎謝;中部葉近圓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3.5厘米,寬3—4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2(一3)枚,再次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小裂片狹線形,長(1一)2—3厘米,寬1—2毫米,先端鈍,葉柄長1—2厘米,基部稍寬,並有小型的假託葉;上部葉小,3—5全裂;苞片葉3全裂或不分裂,狹線形,長約7毫米,寬1毫米。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1.5—2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基部有小苞葉,在莖端或短的分枝上排成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的總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外層總苞片較短小,卵形,背面無毛,邊膜質,先端鈍,中層總苞片橢圓形,邊緣寬膜質,內層總苞片近圓形,半膜質;花序托小,突起;花黃色,雌花11—15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檐部具(3一)2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4—16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具短尖頭,花柱短,先端膨大,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不明顯。瘦果橢圓形。花果期6—11月。
產地分布
台灣特有種。產宜蘭、嘉義、花蓮、台南;生於海拔300—2500米地區的林緣、路旁、林中空地等。模式標本采自台灣嘉義玉山。
本種提示
北村四郎(S.Kitamura)及李惠林(H.L.Li)曾將本種歸併在荒野蒿A.cam-pestrisLinn.中,這是不當的。荒野蒿為小灌木狀,產我國新疆和甘肅的乾旱、半乾旱地區。歐洲、亞洲及北美洲乾旱與半乾旱地區也有。
菊目百科(二)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
菊科·蒿屬植物
蒿屬(Artemisia),菊科,約350種以上廣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歐、亞、北美,少數種分布到非洲、南亞及中美洲等熱帶地區,我國(不包括分出的絹篙屬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種以上,各地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