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石生紫菀
海拔:2300-4000
命名來源:[Journ.DeBot. 10: 378. 1896]
中國植物志:74:205
系中文名:高山系
系拉丁名:Ser.Alpini(Rydb.)Nees
組中文名:山菀組
組拉丁名:Sect.Alpigenia Benth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或斜升,有叢生的莖和蓮座狀葉叢。莖直立或斜升,高20一60厘米,粗狀,上部或中部以上常有分枝,被開展的長粗毛,基部被枯葉殘片,全部有較密的葉。蓮座狀葉狹匙形,長4—8厘米,寬0.6—1.5厘米,下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全緣或有小尖頭狀疏齒或淺齒。莖下部葉在花期生存或枯萎,匙狀或線狀長圓形,長4—8厘米,寬o.5—1.2稀2厘米,全緣或上部有淺齒,頂端鈍或近圓形;中部及上部葉較小,直立,線狀或披針狀長圓形,基部急狹,半抱莖,全緣,頂端圓形;全部葉質稍厚,兩面被密或疏短糙毛,中脈及近基三出脈在下面稍高起。頭狀花序徑2.5—3.5厘米,傘房狀排列稀在莖端單生;花序梗(分枝)長2—10厘米或更長,被長密毛。總苞長6—8毫米,徑10—12毫米,半球形;總苞片約3層,外層較內層稍短或近等長,匙狀長圓形或舌形,外層草質,長5—7毫米,寬約1毫米,被長密毛,頂端圓形,常紫褐色;內層上部草質,被短密毛,下部厚膜質,頂端圓形或稍尖。舌狀花約30個或更多,管部長1.5毫米,舌片藍紫色,長達12毫米,寬達2毫米。管狀花長4—5毫米,管部長1.7毫米,裂片長0.7毫米。花柱附片長o.5毫米。冠毛帶紅色或污白色,長約4毫米,有近等長的微糙毛。瘦果倒卵形,稍扁,長几達2毫米,一面有肋,被密絹毛。花果期8—10月。
生存環境
生於高山和亞高山針林下、開曠坡地或山坡路旁。海拔2300—4000米。
本種提示
此種與舌葉紫菀(A.1ingulatusFranch.)接近,但總苞片至少外層頂端圓形且較內層稍短,略似異苞紫菀(A。HeterolepisHand.-Mazz.)和東俄洛紫菀(A.Tongo·lensisFranch.)。但這後2種的冠毛顯然與本種有別。此種多變異,有一個生櫟林和雜木林中的變型(f.UmbrosusLingf.Nov.),中部和下部葉較寬,全緣或有粗鋸齒,頂端較尖,上部葉有時開展,頭狀花序徑約5厘米,總苞也較大。產於雲南西北部(鶴慶、賓川)。另—總苞片極不等長的變型(f.InaequisquamusLingf.Nov.),總苞片外層長僅內層的二分之一,葉也較大,產於雲南北部(昆明)。此種藥用花、止痛、消炎。
菊目百科(二)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