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科屬
中文名:杏香兔耳風學名:Ainsliaea fragrans champ
科:菊科
屬:兔耳風屬
別名
兔耳草(《慈航活人書》),兔耳箭、金茶匙(汪連仕《採藥書》),小鹿銜、銀茶匙、忍冬草、月下紅(《百草鏡》),兔耳 一枝箭、金邊兔耳(《綱目拾遺》),撲地金鐘(《泉州本草》),天青地白、肺形草、毛馬香、牛眼珠草、橡皮草(《湖南藥物志》),大種巴地香(《貴州植藥調查》),一枝香、倒拔千金、毛鹿含草、紅金交杯、銅調羹、鐵交杯、通天草、山蝴蝶、豬心草、兔耳金邊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巴地虎、牛皮菜、朝天一柱香(《貴州草藥》)。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或伸長,有時可離地面近2厘米,圓柱形,直或彎曲,直徑1-3毫米,根頸被褐色絨毛,具簇生細長鬚根。莖直立,單一,不分枝,花葶狀,高25-60厘米,被褐色長柔毛。葉聚生於莖的基部,蓮座狀或呈假輪生,葉片厚紙質,卵形、狹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11厘米,寬1.5-5厘米,頂端鈍或中脈延伸具一小的凸尖頭,基部深心形,邊全緣或具疏離的胼胝體狀小齒,有向上彎拱的緣毛,上面綠色,無毛或被疏毛,下面淡綠色或有時多少帶紫紅色,被較密的長柔毛,脈上尤甚;基出脈5條,在下面明顯增粗並凸起,中脈中上部復具1-2對側脈,網脈略明顯,網眼大;葉柄長1.5-6厘米,稀更長,無翅,密被長柔毛。頭狀花序通常有小花3朵,具被短柔毛的短梗或無梗,於花葶之頂排成間斷的總狀花序,花序軸被深褐色的短柔毛,並有3-4毫米長的鑽形苞葉;總苞圓筒形,直徑3-3.5毫米;總苞片約5層,背部有縱紋,無毛,有時頂端帶紫紅色,外1-2層卵形,長1.8-2毫米,寬約1毫米,頂端尖,中層近橢圓形,長3-8毫米,寬1.5-2毫米,頂端鈍,最內層狹橢圓形,長約11毫米,寬約2毫米,頂端漸尖,基部長漸狹,具爪,邊緣乾膜質;花托狹,不平,直徑約0.5毫米,無毛。花全部兩性,白色,開放時具杏仁香氣,花冠管纖細,長約6毫米,冠檐顯著擴大,於管口上方5深裂,裂片線形,與花冠管近等長;花葯長約4.5毫米,頂端鈍,基部箭形的尾部長約2毫米;花柱分枝伸出藥筒之外,長約0.5毫米,頂端鈍頭。瘦果棒狀圓柱形或近紡錘形,栗褐色,略壓扁,長約4毫米,被8條顯著的縱棱,被較密的長柔毛。冠毛多數,淡褐色,羽毛狀,長約7毫米,基部聯合。花期11-12月。分布及生境
產於台灣、福建、浙江、安徽、江蘇、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生於山坡灌木林下或路旁、溝邊草叢中,海拔30-850米。模式標本采自廣東南部沿海島嶼。 本種有閉花受精的現象。閉花受精的植株,其內層總苞片長可達15一18毫米,花冠極纖弱,不開裂,隱藏於冠毛之中,長為冠毛的2/3,約8毫米。全草藥用,有清熱、解毒、利尿、散結等功效,治肺病吐血、跌打損傷等。
藥用價值
【藥理】水煎液(10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其抑菌圈清晰透明,直徑有17毫米(紙片法)。【性味】甘,寒。
① 《綱目拾遺》:“味甘淡。” “性寒,味苦。”
② 《泉州本草》:“苦,寒,無毒。”
③ 《貴州草藥》:“性溫,味微甜。”
【歸經】《綱目拾遺》:“入肺經。”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治虛勞咳血,濕熱黃疸,水腫,癰疽腫毒,瘰癧。
① (汪連仕《採藥書》):“入血分,止吐血,治肺癰。”
② 《綱目拾遺》:“治虛勞吐血。” “行血涼血,清肺火。治吐血,勞傷,肺癰,肺痿,黃疸,心疼,跌打,風氣,傷力,咳嗽咯血,腫毒。”
③ 《泉州本草》:“清熱瀉肺火,涼血止血。治肺癰,腸癰,肺虛骨蒸癆熱,癰疽腫毒。”
④ 《湖南藥物志》:“消炎解毒,止血生肌。”
⑤ 《貴州草藥》:“散寒解表,利水除濕,解毒軟堅,鎮驚。”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搗爛塞鼻。
【選方】 ① 治咳嗽吐血:一 杏香兔耳風,煮豬肺食。二 杏香兔耳風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 治水腫:一 大種巴地香根二兩,煎水服。(《貴州草藥》)
二 杏香兔耳風根,加鹽搗爛,敷肚臍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 治骨蒸勞怯:兔耳一枝箭,蒸雞服。(《綱目拾遺》)
④ 治腸癰,肺癰:兔耳草二兩,白石楠葉嫩腦十二個,好酒煎服。(《慈航活人書》)
⑤ 治跌打:杏香兔耳風,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⑥ 治腫毒:杏香兔兒風,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⑦ 治鼻疳,蟲病:杏香兔兒風,搗爛,塞鼻孔內。(《湖南藥物志》)
⑧ 治刀傷蛇咬傷:杏香兔耳風,搗爛外敷。(《湖南藥物志》)
⑨ 治九子瘍:大種巴地香。搗絨敷患處。(《貴州草藥》)
【備考】① 《百草鏡》:“兔耳一枝箭,葉如橄欖形,邊有針刺,只七、八葉貼地生,八月抽莖高近尺許,花如柏穗而有萌刺,莖葉有毛。七月采。”
② 《綱目拾遺》:“金邊兔耳,形如兔耳草,貼地生,葉上面淡綠,下面微白,有筋脈,綠邊黃毛,茸茸作金色。初生時,葉稍卷如兔耳形。沙土山上最多。” “兔耳一枝箭,生陰山腳下,立夏時發苗,葉布地生,類兔耳形,葉厚,邊有黃毛軟刺,莖背俱有黃毛,寒露時抽心,高五寸許,上有倒刺而軟,即花也。每枝只一花,故名一枝箭。入藥用綿裹煎,恐有毛,令人咳。”
本組概述
花葶組Sect.ScaposaeBeauverdinBull.Soc.Bot.Gen~veser.2,1:376.1909.草本,除花序外不分枝。葉基生,蓮座狀。莖花葶狀,有極少的苞葉或無苞葉,罕有多苞葉者。頭狀花序復組成頂生的穗狀花序、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本屬概述
DC.Prodr.7:13.1838;Benth.EtHook.F.Gen.Pl.2:493.1873;O.Hoffm.InEnfl.EtPrantl,Nat.Pflanzenfam.IV.5:342.1894.——DiaspananthusMiq.inAnn.Mus.Bot.Lugd.-Bat.2:186.1865.草本,倘為多年生則具粗細不等的根狀莖。莖直立,不分枝或罕有少數分枝,被各種不同類型的毛或無毛。葉互生,或基生呈蓮座狀,或密集於莖的中部呈假輪生,然亦有其節間長度近相等而均勻生於莖、枝上者,具柄,邊全緣、具齒或中裂,被毛,極少無毛。頭狀花序狹,單個或多個成束排成間斷的穗狀或總狀花序式,有時組成狹的或開展的圓錐花序,同型,盤狀,全為兩性能育的小花,每一頭狀花序通常有花3朵,有時4或5朵,極少1朵。總苞狹,圓筒形,總苞片多層,覆瓦狀排列,質硬而堅挺,外層短,通常卵形,向內各層漸次較長,披針形或長圓形,頂端鈍、略尖或長漸尖。花托小,無毛;花冠管狀,冠檐不擴大,呈二唇形,外唇3深裂,內唇2深裂,裂片延長,外卷;花葯頂端略尖、圓或截平,基部箭形,具耳,尾狀附屬物延長,絲狀;花柱分枝短,通常開展,內側扁,頂端鈍圓。瘦果圓柱狀或兩端稍狹而近紡錘形,近壓扁,常具5—10棱,極少無棱,通常被毛。冠毛1層,近等長,羽毛狀。約70種,分布於亞洲東南部。我國有44種、4變種,除1種產於東北之外,其餘均產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AinshaeaparvifoliaMerr.產於廣東羅浮山。多年來,多次赴羅浮山採集,均未發現.這種植物,現只得存疑。本族概述
Cass.InDict.Sci.Nat.8:395.1817,20:379,1821,32:462.1824,60:584.1830;Less.InLinnaea5:239.1830,Synops.Comp.93.1832;O.Hoffm.InEngl.EtPrantl,Nat.Pflanzenfam.IV.5:333.1894.草本或灌木,稀為喬木。葉互生。頭狀花序有異型小花,放射狀或盤狀,邊緣小花雌性,中央小花兩性,或頭狀花序僅有同型小花,小花全部兩性或雌花和兩性花(子房不育)異株;總苞片通常多層,覆瓦狀排列,少有僅5枚而大小近相等者;花托平、微凸,少有凹陷,無托片;雌花花冠二唇形,外唇具舌片或否,頂端具3齒,內唇絲狀2裂;兩性花花冠二唇形,兩側對稱或冠檐深5裂而輻射對稱;花葯基部箭形,具尖的長尾部,頂端常有附片;兩性花的花柱分枝頂端截平、圓、鈍,少有略尖。瘦果隨不同的屬、種而異。冠毛毛狀或極少無冠毛。主要分布於美洲和非洲,次為亞洲東南部。O.Hoffmann將本族分為3個亞族,我國產的6個屬分別隸於白菊木亞族(Subtrib.GochnatinaeO.Hoffm.)和大丁草亞族(Subtrib.GerberinaeO.Hoffm.)。亞科概述
Kitam.inMem.Coll.SC.KyotoImp·Univ.Ser.B.12:5.1937.——Tubulifl0raeDC.,Prodr.5:8.1836;Endlicher,Gen.P1.356.1838;O.Hoffm.InEngl.U.Prantl.,Pflanzenfam.IV.5:118.1894.頭狀花序全部為同形兩性的管狀花,或有異形的小花,中央花非舌狀;植物無乳汁。本科概述
草本、亞灌木或灌木,稀為喬木。有時有乳汁管或樹脂道。葉通常互生,稀對生或輪生,全緣或具齒或分裂,無托葉,或有時葉柄基部擴大成托葉狀;花兩性或單性,極少有單性異株,整齊或左右對稱,五基數,少數或多數密集成頭狀花序或為短穗狀花序,為1層或多層總苞片組成的總苞所圍繞;頭狀花序單生或數個至多數排列成總狀、聚傘狀、傘房狀或圓錐狀;花序托平或凸起,具窩孔或無窩孔,無毛或有毛;具托片或無托片;萼片不發育,通常形成鱗片狀、剛毛狀或毛狀的冠毛;花冠常輻射對稱,管狀,或左右對稱,兩唇形,或舌狀;頭狀花序盤狀或輻射狀,有同形的小花,全部為管狀花或舌狀花,或有異形小花,即外圍為雌花,舌狀,中央為兩性的管狀花;雄蕊4—5個,著生於花冠管上,花葯內向,合生成筒狀,基部鈍,銳尖,戟形或具尾;花柱上端兩裂,花柱分枝上端有附器或無附器;子房下位,合生心皮2枚,l室,具1個直立的胚珠;果為不開裂的瘦果;種子無胚乳,具2個,稀1個子葉。本科約有1000屬,25000—30000種,廣布於全世界,熱帶較少。我國約200餘屬,2000多種,產於全國各地。菊科種類繁多,許多種類富於經濟價值,如萵苣、萵筍、茼蒿、菊芋等作蔬菜;向日葵、小葵子、蒼耳的種子可榨油,供食用或工業用;橡膠草和銀膠菊可提取橡膠;艾納香可蒸餾製取冰片;紅花或白花除蟲菊為著名的殺蟲劑;澤蘭、紫菀、鏇復花、天名精、茵陳蒿、艾、白朮、蒼朮、牛蒡、紅花、蒲公英等為重要的藥用植物;此外,菊、翠菊、大麗菊、金光菊、金雞菊以及許多種類,花美麗鮮艷供觀賞,全世界各地庭園均有栽培。按照頭狀花序中小花的構造以及植物有無乳汁等特徵,本科分為兩個亞科和13個族。本卷內容包括管狀花亞科CarduoideaeKitam.的斑鳩菊族Vernonieae、澤蘭族Eupatorieae和紫菀族Astereae,38個屬,共260餘種。菊目百科(二)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