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密毛紫菀
海拔:2200-3200
命名來源:[Journ.DeBot。 10: 378. 1896]
中國植物志:74:149
系中文名:密毛系
系拉丁名:Ser. Vestiti Ling
組中文名:紫菀組
組拉丁名:Sect.Aster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稀有短匍枝。莖直立,高50一130厘米,單生稀叢生,粗壯,上部有分枝,有棱及溝,被捲曲或開展的長密毛,上部雜有腺毛。葉密集;下部葉在花期枯落;中部葉長圓披針形,長4—11厘米,寬1—2.3厘米,基部楔形或近圓形,無柄,頂端尖或漸尖,全緣或上部有2—3對淺鋸齒;上部葉小,線狀披針形、長圓形或卵形;全部葉被密腺毛,下面灰綠色,被卷或開展的長毛,中脈在下面凸起,離基三出脈及側脈3—4對。頭狀花序徑2—3厘米,少數至數十個排列成復傘房狀;花序梗長1—5厘米。總苞半球狀,長5—6毫米,徑8—10毫米;總苞片約3層,長4.5—5.5毫米,寬0.6—1.2毫米,覆瓦狀排列,外層頂端尖,上部或全部草質,頂部常紫紅色,下部革質,被腺和密毛;內層狹披針形,漸尖,上部草質,下部和邊緣乾膜質,僅有腺,有緣毛。舌狀花20—30個,管部長1.5毫米,舌片白色或淺紫紅色,長10—12毫米,寬1.5—2毫米;管狀花黃色,長4.5毫米,管部長1.5毫米,裂片長1毫米;花柱附片長0.6毫米。冠毛1層,污白色或稍紅色,有微糙毛。瘦果倒卵形,長2.5—3毫米,扁,兩面各有1肋,被白絹毛,有時具腺。花果期9—12月。
生存環境
生於高山及亞高山林緣、草坡、溪岸及沙地。海拔2200—3200米。
本種提示
此種與耳葉紫菀(A.AuriculatusFranch.)比較接近,但全株,特別葉下面被密捲毛而無抱莖的耳部。與葉苞紫菀(A.IndamellusGriers.)的區別是此種的葉有較不顯明的齒,且外層總苞片較狹小而非為葉狀。A.MaireiL6v1.曾經Handel.·Mazze·tti併入石生紫菀(A.OreophilusFranch.),但與本種並無顯著的區別,僅莖、花梗和葉下面沿中脈被較長而開展的長毛,至多只能作為一個變種。產於雲南西北部(維西、麗江)。
菊目百科(二)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