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雲南兔兒風
種拉丁名:AinsliaeayunnanensisFranch.
種別名: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兔兒風屬
屬拉丁名:Ainsliaea
國內分布:產於雲南省(中甸、劍川、鶴慶、大理、景東、祿勸、武定、尋甸、嵩明、富民、昆明、澄江、元江、石屏、蒙自、硯山)、貴州省(赫章、納雍、盤縣、貴陽)及四川省西南部。生於林下、林緣或山坡草地上,海拔1700—27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鶴慶大坪子。
海拔:1700-2700
命名來源:[MorotJourn.DeBot.2:70.1888]
中國植物志:79:044
組中文名:花葶組
組拉丁名:Sect.ScaposaeBeauverdinBull
族中文名:帚菊木族
族拉丁名:MUTISI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植物形態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圓柱形,直伸或彎曲,直徑3—6毫米,稀有達1厘米者,根頸密被綿毛;根近肉質,粗壯,簇生。莖直立,單一,不分枝,花葶狀,高20--60毫米,基部直徑1.5—2.5毫米,多少被綿毛。葉基生的密集,呈蓮座狀,大小極不等,葉片近革質,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6厘米,寬1—4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圓或截平,有時沿葉柄短下延,兩側常不等,邊緣有胼胝體狀細齒,上面被具疣狀基部的糙毛,但在花期多數毛脫落而僅存粗糙的疣狀凸起,下面被糙伏狀長柔毛,常於脈上較密;中脈在下面明顯凸起,側脈4---5對,很纖細,彎拱上升,雖有少數分枝,但不結成網眼;葉柄長2—7.5厘米,無翅,被長柔毛,基部明顯擴大;莖生葉與基生葉近同形,少而小,長8—20毫米,寬3—7毫米,被毛,下部的具3—5毫米的短柄,上部的無柄。頭狀花序具花3朵,花期長達22毫米,沿莖的上部一側或於同一側的短枝上通常3—6密集,平展或下垂,復作間斷的穗狀花序式排列;總苞圓筒形,直徑約6毫米;總苞片5—6層,邊緣和頂部帶紫紅色,背部均具1脈,多少被疏柔毛,外1—3層卵形,長2.5—3.5毫米,寬1.5—2.2毫米,頂端短尖,中層狹長圓形,長9—13毫米,寬2—2.5毫米,頂端漸尖,最內層披針形,長約14毫米,頂端長漸尖,邊緣薄,膜質,基部楔狀漸狹;花托較寬,直徑約1.3毫米,無毛。花淡紅色,全部兩性;花冠長16—18毫米,花冠管向上略增大,長約7.5毫米,於管口上方約2毫米處5深裂,裂片偏於1側,長圓形,長6.5—8毫米,寬約1毫米,頂部捲曲;花葯外露,長約8毫米,頂端圓,基部的尾挺直,長2—2.5毫米;花柱分枝略伸出於藥筒之外,頭狀,內側略扁,長約0.2毫米。瘦果近紡錘形,無明顯縱棱,長約5毫米,密被白色長柔毛。冠毛黃白色,羽毛狀,長約9毫米,基部聯合。花期9月到翌年1月。
本種提示
本種提示:AinsliaeapteropodaDC.var.LeiophyllaFranch.如果僅從其原始記載來分析,則似乎與狹葉兔兒風AinsliaeaangustifoliaHook.F.etThorns.ExC.B.Clarke的性狀沒有什麼區別,但是該變種的模式標本與本種的模式標本是同號標本(Delavayn.608),因此該變種理所當然是本種的同物異名。AinsliaeascabridaDunn根據其模式標本的照片和原始記載來看,筆者認為H.Handel-Mezzetti在1938年(文獻見上)將其並人於本種是完全正確的,而H.Koyama(ActaPhytotax.Geobot.32:59.198”再將其並人於寬葉兔兒風Ainsliaealatffolia(D.Don)Sch.-Bip.中卻是欠妥的。因為它與寬葉兔兒風無論在毛被的類型、葉柄具翅與否、頭狀花序的大小和排列以及總苞的長短等諸方面,均有極大的差異。至於《西藏植物志》(4卷291頁1985年)將本種和其它的許多種均並人於寬葉兔兒風久latifolia(D.Don)Sch_Bip.中,這一見解絕不敢苟同。
菊目百科(二)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