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蒙古沙地蒿
海拔:1500以下
命名來源:(植物研究)[Mat.Hist.F1.Veg2:163.1964]
中國植物志:76(2):198
系中文名:旱蒿系
系拉丁名:Ser.3.PsammophilaePoljak
組中文名:龍蒿組
組拉丁名:Sect.6.Dracunculus(Dracunculi)Bess·,sensustricto
亞屬中文名:龍蒿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Dracunculus(Bess.)Peterm.
亞族中文名:菊亞族
亞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O.Ttoffm.
形態特徵
小灌木狀。主根木質,粗,側根多;根狀莖木質,粗大,直徑1—2厘米或更粗,具營養杖。莖多數,直立,常組成小叢,高30一60厘米,具縱紋,暗褐色或紫褐色或老莖為黑褐色,分枝多,枝長20—30厘米或更長,具小枝;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均無毛或近無毛。葉紙質,乾後稍硬,基生葉花期凋謝;下部葉與中部葉寬卵形或近圓形,葉片長、寬2—3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一3)枚,兩側中間裂片再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小裂片狹線形,長1—1.5厘米,寬0.5—1毫米,先端尖,葉柄長2—3(一4.5)厘米,基部稍寬大,假託葉極小或不明顯;上部葉與苞片葉5或3全裂,裂片狹線形,近無柄。頭狀花序近球形,直徑2—2.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下垂,基部有狹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疏鬆或稍密集的穗狀花序,在分枝上排成複穗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小,卵形,中層總苞片長卵形,外、中層總苞片背面具綠色中肋,邊狹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半膜質;雌花3—5朵,花冠狹管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2(一3)裂齒,花柱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5—10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小。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存環境
生於海拔1500米以下固定及半固定沙丘邊緣及草原地區。可種植作固沙的輔助性植物。模式標本采自蒙古杭愛山區。
菊目百科(二)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
菊科·蒿屬植物
蒿屬(Artemisia),菊科,約350種以上廣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歐、亞、北美,少數種分布到非洲、南亞及中美洲等熱帶地區,我國(不包括分出的絹篙屬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種以上,各地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