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質葉蒿

肉質葉蒿

肉質葉蒿(學名:Artemisia succulentoides)是菊科蒿屬的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3,700米至3,800米的地區,常生於山坡草地及河灘沙地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植物信息

種中文名:肉質葉蒿

種拉丁名:ArtemisiasucculentoidesLingetY.R.Ling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拉丁名:Artemisia

海拔:3700-3800

命名來源:(植物分類學報)[ActaPhytotax.Sin.18(4):504.f.1.1980]

中國植物志:76(2):034

組中文名:蒔蘿蒿組

組拉丁名:Sect.1.AbsinthiumDC

亞屬拉丁名:Subgen.Artemisia

亞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O.Ttoffm.

族拉丁名:ANTHEMIDEAECass.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一、二年生草本。根單一,細,垂直。莖直立或稍屈曲,高25—40厘米,幼時有白色短柔毛並疏被腺毛,以後毛漸脫落,褐色或紫紅色,自基部開始分枝,枝長,披散狀。葉半肉質,莖下部葉卵形,長1.5—2厘米,寬1—1.5厘米,初時被短柔毛,後脫落,一至二回羽狀分裂,第一回全裂,每側有裂片2—3枚,第二回為櫛齒狀深裂齒,裂齒先端圓鈍,有小腺體,葉柄長1.5—2.5厘米,基部有1對假託葉;中部與上部葉羽狀淺裂或不分裂,線形;苞片葉線形或線狀披剖形,長l一2.5厘米,寬1—1.5毫米。頭狀花序球形或半球形,直徑3一5毫米,有短梗或近無梗,下垂,單生或2枚集生,在分枝上排成總狀花序或為穗狀花序,而在莖上常組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內、外層近等長,外層與中層總苞片卵形或狹卵形,背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內層總苞片橢圓形或長卵形;花序托密生白色托毛;雌花5—20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檐部具3—2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30一50朵,花冠管狀,外面有稀疏的腺點,檐部外面有白色柔毛,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2叉,叉端截形,瘦果小。花果期8—10月。

產地分布

中國西藏特有種;生於拉薩至耐克棟附近海拔3700—3800米的山坡草地或河灘沙地上。

本系

肉質葉蒿系——Ser.12,SucculentoidesY.R.LinginBull.Bot.Res.8(4):10.1988。一、二年生草本。莖單一或少數,分枝多;莖、枝、葉兩面初時被短柔毛,後脫落。總苞片背面毛宿存。莖下部葉一至二回羽狀分裂,第一回全裂,第二回為櫛齒狀深裂齒,裂齒先端圓鈍,具腺點;中部與上部葉羽狀淺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直徑3一5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在莖上排成開展的圓錐花序。本系我國有1種。

本組概述

蒔蘿蒿組——Sect.1.AbsinthiumDC.inLamarcketDC.F1.Fr.4:1891815etProdr.6:120,1837;LinginContr.Inst.Bot.Nat.Acad.Peip.2(10):504.1934;Poljak.Φπ.CCCP26:492.1961;Y.R.LinginBull.Bot.Res,2(2):13.20.1982.——ArtemisiaSubgen.AbsinthiumLess.Syn.Gen.Comp.264.1832.——AbsinthiumTourn.Inst.Herb.1:457,t.260.1700;Linn.Syst.Natur.Ed.1.5.1735.—Ab-synthiumGaertn.Mey·etScherb.F1.Wetterau3:196.180l;Bess.InBull.Soc.Nat.Mosc.1:225.1829et9:5.1836.一、二年生草本,稀為半灌木或小灌木葉羽狀分裂,裂片或小裂片為櫛齒形或狹線形,少數為小型的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半球形、球形或近球形;總苞片3—4層,內、外層等長或內層總苞片稍長於外層;雌花1(一2)層,花冠狹圓錐狀,少數為狹管狀,檐部具3(一4)或(2一)3裂齒;花序托有托毛或初時有托毛,後脫落,或為秕糠狀小鱗片。我國有23種,4變種,隸屬於13個系中。主產黃河流域以北及西南高山地區。北半球溫帶、寒溫帶或亞熱帶南部高山地區也有。組模式種:中亞苦蒿A.AbsinthiumLinn.本組為蒿屬中最原始的組。花序托有托毛,稀少托毛成秕糠狀的鱗片,這是本組區別於蒿屬其他各組的主要特徵,這可能是保留了從花序托具托片類的祖先所演化的、具有保護花、果免受旱、寒凍危害的適應性特徵;其次,本組不少種類頭狀花序較大;半球形或近球形,花多數,數十朵至百餘朵,其中央數層兩性花通常未開花受粉就結束了生命或生活周期;邊緣雌花花冠常保留了從兩性花向單性花演化的過渡性的特徵,如花冠從管狀進化為圓錐狀或瓶狀,檐部具(2一)3—4裂齒,花冠內偶有退化雄蕊的殘跡;少數種瘦果頂端具不對稱的膜質冠狀邊緣。

亞屬

ArtemtstaSubgen.ArtemisiaLess.E(Subgen.AbsInthiumLess.Syn.Gen.Comp.264.1832,excl.A.BorealemPall.;Poljak.φπ.CCCP26:4261961;Y.R.LinginAct.Phytotax.Sin.18(4):504.1980ctinBull.Bot.Res.2(2):13.1982.---ArtemisiaSect.EuartemisiaGren.E[Godr.F1.France2:126.1850.P.P.——ArtemisiaSubgen.Euartemisia(Gren.EtGodr.)Rouy,F1.France.27.1903,sensustricto,excl.Seat.DracunculusBess.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為半灌木或小灌木。葉一至三(至四)回羽狀分裂,稀少不分裂。頭狀花序中央兩性花孕育,開花時花柱伸長,與花冠等長或略長於花冠,上端叉開。亞屬模式種:北艾A.VulgarisLinn.我國有5組,50系,134種,24變種。

本屬

Linn.Sp.P1.2:845.1753,Gen.P1.ed.5.3:367.1754;DC.Prodr.6:93.1837;Benth.EtHook.F.Gen.P1.2:435.1873;Forb.eCHemsl.InJourn.Linn.Soc.Bot.23:441.1888;LinginContr.Inst.Bot.Nat.Acad.Peip.2(10):504.1934;Poljak.Φπ.CCCP26:425.1961;S.Y.HuinQuart.Journ.TaiwanMus.18(12):120.1965;Y.R.LinginAct.Phytotax.Sin.18(4):504.1980etinBull.Bot.Res.2(2):1——60.1982er8(4):l——61.1988.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少數為半灌木或小灌木;常有濃烈的揮發性香氣。根狀莖粗或細小,直立、斜上升或匐地,常有營養枝;莖直立,單生,少數或多數,叢生,具明顯的縱棱;分枝長或短,稀不分枝;莖、枝、葉及頭狀花序的總苞片常被蛛絲狀的綿毛,或為柔毛、粘質的柔毛、腺毛,稀無毛或部分無毛。葉互生,一至三回,稀四回羽狀分裂,或不分裂,稀近掌狀分裂,葉緣或裂片邊緣有裂齒或鋸齒,稀全緣;葉柄長或短,或無柄,常有假託葉。頭狀花序小,多數或少數,半球形、球形、卵球形、橢圓形、長圓形,具短梗或無梗,基部常有小苞葉,稀無小苞葉,在莖或分枝上排成疏鬆或密集的穗狀花序,或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或復頭狀花序,常在莖上再組成開展、中等開展或狹窄的圓錐花序,稀組成傘房花序狀的圓錐花序;總苞片(2一)3—4層,卵形、長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稀披針形,覆瓦狀排列,外、中層總苞片草質,稀半革質,背面常有綠色中肋,邊緣膜質,內層總苞片半膜質或膜質,或總苞片全為膜質、且無綠色中肋;花序托半球形或圓錐形,具托毛或無托毛;花異型:邊緣花雌性,1(一2)層,10餘朵至數朵,稀20餘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檐部具2—3(一4)裂齒,稀無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伸長或向外彎曲,叉端尖或鈍尖,稀先端不叉開,柱頭位於花柱分叉口內側,子房下位,2心皮,1室,具1枚胚珠;中央花(盤花)兩性,數層,孕育、部分孕育或不孕育,多朵或少數,花冠管狀,檐部具5裂齒,雄蕊5枚,花葯橢圓形或線形,側邊聚合,2室,縱裂,頂端附屬物長三角形,基部圓鈍或具短尖頭,孕育的兩性花開花時花柱伸出花冠外,上端2叉,斜向上或略向外彎曲,叉端截形,稀圓鈍或為短尖頭,柱頭具睫毛及小瘤點,稀無睫毛,子房特點同雌花的子房;不孕育兩性花的雌蕊退化,花柱極短,先端不叉開,退化子房小或不存在。瘦果小,卵形;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無冠毛,稀具不對稱的冠狀突起,果壁外具明顯或不明顯的縱紋,無毛,稀微被疏毛。種子1枚。本屬植物的花粉粒橢圓形或扁球形,具3孔溝,外壁3層明顯或稍明顯,表面有細刺狀或顆粒狀紋飾;風媒傳粉,稀閉花受粉。染色體多數種n=9,2n=18,少數種2n=36,54,稀2n=34,90。

屬模式種:北艾A.VulgarisLinn。約300多種。主產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寒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少數種分布到亞洲南部熱帶地區及非洲北部、東部、南部及中美洲和大洋洲地區。我國有186種,44變種,隸屬於2亞屬,7組中;遍布全國,西北、華北、東北及西南省區最多,局部地區常組成植物群落,如草原、亞高山草原或荒漠與半荒漠草原的建群種、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華東、華中、華南地區種類略少,多生長在荒坡、曠野及路旁,少數種也分布到海邊灘地。多數種類含揮髮油、脂肪、有機酸及生物鹼,主要成分為聚乙炔類(polyacetylenes)、黃酮類(flavonoids)、萜類(terpenoids)及其化合物,如倍半萜內酯類(sesquiterpene]actones)等,少數種還含氰苷類(cyanogenicglycosides)、黃酮醇苷類(flavon01)、香豆素類(coumarin)、垂體後葉催產激素(oxytocin)類物質及干擾素誘導體等。許多種類入藥,為重要或常用的消炎、止血、溫經、解表、抗瘧及利膽用藥或艾灸用;少數種供食用;分布草原及草甸地區的許多種類作牲畜飼料;在荒漠或半荒漠地區生長的若干灌木或半灌木種類其根系粗大、深長,莖、枝萌櫱力強,耐乾旱、鹽鹼,作防風、固沙的先鋒植物或為輔助性的植物。原蒿屬植物中頭狀花序具同型兩性花的絹蒿亞屬(組)Artemisiasubgen.Seriphi.Dium(Bess.)Peterm.(-ArtemisiaSect.SeriphidiumBess.)已被蘇聯學者P.Poi—jakov(1961)另分出建立為絹蒿屬Gen.Seriphidium(Bess.)Poljak·,作者同意此觀點(見117.絹蒿屬)。

本族

ANTHEMIDEAECass.頭狀花序異型,有輻射狀花和盤花,或無舌狀花,而頭狀花序同型。花托有托片或有托毛,或無托片亦無托毛的。花葯基部無尾,很少有幾明顯的尾。兩性花花柱分枝頂端截形。花冠多數為黃色,少數為白色或淡紅色;輻射狀邊花花冠的顏色或者與盤花花冠顏色相同而頭狀花序同色,或顏色不同而頭狀花序異色。葉互生,通常羽狀或掌狀或掌式羽狀分裂。草本、小半灌木、半灌木或墊狀植物。有氣味。按花粉表面結構,可以分成有刺和無刺兩大類。就本族中分布在我國的屬而言,下列各屬花粉粒表面都是有刺的:蓍屬 Achilleal·、木茼蒿屬ArgyranthemumWebb,exShe.,Bip.、茼蒿屬ChrysanthemumL·、小濱菊屬LeucanthemellaTzvel·、濱菊屬LeucanthemumMill·、短舌菊屬BrachanthemumDC·、母菊屬MatricariaL·、菊屬Dendranthema(DC.)DesMoul,、三肋果屬TripleurospermumSch.·Bip、匹菊屬PyrethrumZinn、太行菊屬OpisthopappusShih、鞘冠菊屬ColeostephusCass·、菊蒿屬TanacetumL.,扁芒菊屬WaldheimiaKar.EtKir,、女蒿屬Hi·ppolytiaPoljak·、小甘菊屬CancriniaKar,etKir·、亞菊屬AjaniaPoljak·、線葉菊屬FilifoliumKitam·、山芫荽屬Cotulal;、石胡荽屬CentipedaLour.;花粉粒表面無刺或刺之發育極其微弱而幾不可察的屬,有:畫筆菊屬AjaniopsisShih、喀什菊屬KaschgariaPoljak,、蒿屬ArtemisiaL,和櫛葉蒿屬NeopallasiaPoljak·。本族的大多數屬集中在非洲南部和地中海地區。也廣布於全歐和亞洲大部分地區,在美洲和大洋洲僅有少數的屬代表成員。本族中有些屬的植物是知名的蔬菜,如蒿子竿ChrysanthemumcarinatumSchousb.和南茼蒿ChrysanthemumsegetumL叫有些是世界的名卉,如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叫有的植物的花果含高效殺蟲物質(除蟲菊精),如匹菊屬的除蟲菊PyrethrumcinerariifoliumTrey.;有的藥用,如蒿屬ArtemisaL.的某些種(如茵陳蒿A.CapillarisThunb.等)o

亞科

Kitam.inMem.Coll.SC.KyotoImp·Univ.Ser.B.12:5.1937.——Tubulifl0raeDC.,Prodr.5:8.1836;Endlicher,Gen.P1.356.1838;O.Hoffm.InEngl.U.Prantl.,Pflanzenfam.IV.5:118.1894.頭狀花序全部為同形兩性的管狀花,或有異形的小花,中央花非舌狀;植物無乳汁。

本科

草本、亞灌木或灌木,稀為喬木。有時有乳汁管或樹脂道。葉通常互生,稀對生或輪生,全緣或具齒或分裂,無托葉,或有時葉柄基部擴大成托葉狀;花兩性或單性,極少有單性異株,整齊或左右對稱,五基數,少數或多數密集成頭狀花序或為短穗狀花序,為1層或多層總苞片組成的總苞所圍繞;頭狀花序單生或數個至多數排列成總狀、聚傘狀、傘房狀或圓錐狀;花序托平或凸起,具窩孔或無窩孔,無毛或有毛;具托片或無托片;萼片不發育,通常形成鱗片狀、剛毛狀或毛狀的冠毛;花冠常輻射對稱,管狀,或左右對稱,兩唇形,或舌狀;頭狀花序盤狀或輻射狀,有同形的小花,全部為管狀花或舌狀花,或有異形小花,即外圍為雌花,舌狀,中央為兩性的管狀花;雄蕊4—5個,著生於花冠管上,花葯內向,合生成筒狀,基部鈍,銳尖,戟形或具尾;花柱上端兩裂,花柱分枝上端有附器或無附器;子房下位,合生心皮2枚,l室,具1個直立的胚珠;果為不開裂的瘦果;種子無胚乳,具2個,稀1個子葉。本科約有1000屬,25000—30000種,廣布於全世界,熱帶較少。我國約200餘屬,2000多種,產於全國各地。菊科種類繁多,許多種類富於經濟價值,如萵苣、萵筍、茼蒿、菊芋等作蔬菜;向日葵、小葵子、蒼耳的種子可榨油,供食用或工業用;橡膠草和銀膠菊可提取橡膠;艾納香可蒸餾製取冰片;紅花或白花除蟲菊為著名的殺蟲劑;澤蘭、紫菀、鏇復花、天名精、茵陳蒿、艾、白朮、蒼朮、牛蒡、紅花、蒲公英等為重要的藥用植物;此外,菊、翠菊、大麗菊、金光菊、金雞菊以及許多種類,花美麗鮮艷供觀賞,全世界各地庭園均有栽培。按照頭狀花序中小花的構造以及植物有無乳汁等特徵,本科分為兩個亞科和13個族。本卷內容包括管狀花亞科CarduoideaeKitam.的斑鳩菊族Vernonieae、澤蘭族Eupatorieae和紫菀族Astereae,38個屬,共260餘種。

菊目百科(二)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木春菊
莽山紫菀
毛脈紫菀
毛枝變種
密毛紫菀
密葉紫菀
毛藍鐘花
毛細鐘花
脈萼藍鐘花
牧根草
美麗藍鐘花
毛葉藍鐘花
密毛山梗菜
毛瓣山梗菜
毛葉雞蛋參
蔓莖藍鐘花
毛萼山梗菜
脈花黨參
毛葉甘菊
蒙古沙地蒿
米蒿
密毛蒙古蒿
毛華菊
密毛四川艾
密毛奇蒿
毛蓮蒿
密毛廳蒿
毛蒿蒙菊
密毛白蓮蒿
蒙古蒿
密序陰地蒿
牡蒿
密腺毛蒿
美葉蒿
毛柄蒲公英
毛果橙舌狗舌草
美麗匹菊
綿毛黃鵪菜
母菊
玫瑰色蒲公英
毛葉蒲公英
毛果一枝黃花
密絨亞菊
穆坪兔兒風
馬邊兔兒風
木茼蒿屬
木茼篙怒江紫菀
寧夏沙參
南亞蒿
南艾蒿
南毛蒿
南牡蒿
怒江蒿
內蒙古旱蒿
擬亞菊
怒江黃鵪菜
牛蒡
能高香青蒲公英
匍生紫菀
婆羅門參屬
泡沙參
片馬蒿
彭錯蒿
披散直莖
帕米爾蒿
普氏蒲公英
蒲公英屬
匹菊
鋪散矢車菊
匍枝狗舌草
匹菊屬
屏邊兔兒風
珀菊
珀菊屬
鋪散亞菊青蒿
奇形變種
奇形銀鱗紫菀
黔中紫菀
秦中紫菀
琴葉紫菀
青海紫菀
全茸紫菀
莕菜
球花黨參
秦嶺黨參
雀斑黨參
秦嶺沙參
球果牧根草
球花蒿
歧莖蒿
青藏蒿
奇蒿
千山蒿
青海龍蒿
秦嶺蒿
黔狗舌草
千花亞菊
槭葉兔兒風
青海二色香青
軟毛紫菀
日喀則蒿
柔毛蒿
絨毛蒿
肉質葉蒿
絨毛甘青蒿
日本蓍
濕生鼠麴草
三基脈紫菀

三頭紫菀
少毛變種
少毛褐毛紫菀
舌葉紫菀
蛇岩變種
蛇岩高山紫菀
濕生紫菀
石生紫菀
四川紫菀
睡菜屬
三角葉黨參
蘇南薺苨
松葉沙參
沙參屬
山梗菜
掃帚沙參
絲莖風鈴草
山紫錘草
四川山梗菜
水皮蓮
思茅狹葉山梗菜
閃毛黨參
少花山梗菜
束花藍鐘花
絲裂沙參
四葉參
石生風鈴草
素花黨參
水金蓮花
松葉雞蛋參
石沙參
神農架香菊
山艾
蒔蘿蒿
濕地蒿
神農架蒿
商南蒿
四川艾
神農香菊
山西南牡蒿
蘇聯肉質葉蒿
深裂蒲公英
絲葉匹菊
少花黃鵪菜
矢車菊
鼠冠黃鵪菜
山地蒲公英
山西蒲公英
濕生狗舌草
傘房匹菊
雙角蒲公英
山東蒲公英
石龍芮
三脈兔兒風
疏齒亞菊
蓍狀亞菊
蓍屬
三裂葉豚草
四川兔兒風
絲葉蓍
莎菀
四川香青
莎菀屬茼蒿
騰越紫菀
台灣紫菀
台岩紫菀
天全紫菀
陀螺紫菀
橢葉變種
橢葉小舌紫菀
唐松草黨參
天藍沙參
頭花風鈴草
台灣黨參
天山沙參
禿葉黨參
同鐘花屬
同鐘花
台灣沙參
塔花山梗菜
銅錘玉帶草
銅錘玉帶屬
太魯閣艾
台灣狹葉艾
台灣菊
鐵桿蒿
太白山蒿
天全蒲公英
天山蒲公英
天山矢車菊
同花母菊
托毛匹菊
台東狗舌草
天山狗舌草
豚草
鐵燈兔兒風
兔兒風屬
萬壽菊
五膜草
微糙變種
微糙三脈紫菀
偽形變種
偽形高山紫菀
萎軟亞種
萎軟紫菀
無毛小舌紫菀

微齒山梗菜
五膜草屬
霧靈沙參
無柄沙參
烏丹蒿
無毛牛尾蒿
無毛川藏蒿
無絨粘毛蒿
微刺伊朗蒿
委陵菊
無齒蔞蒿
網苞蒲公英
無莖黃鵪菜
無角蒲公英
五裂兔兒風
無翅兔兒風
雪蓮花
向日葵
星毛短舌菊
西伯利亞紫菀
西固紫菀
錫金紫菀
細莖紫菀
狹苞短毛紫菀
新疆黨參
小菱葉藍鐘花
星花草
西南風鈴草
星花草屬
狹葉花柱草
心葉珠子參
心葉黨參
細葉沙參
細鐘花屬
細鐘花
小莕菜
狹葉沙參
喜馬拉雅沙參
小草海桐
細葉藍鐘花
心葉藍鐘花
細萼沙參
西南山梗菜
線萼山梗菜
線黨參
心葉沙參
狹長花沙參
小葉藍鐘花
狹葉山梗菜
小葉輪鍾草
新疆風鈴草
新疆沙參
小花沙參
西藏黨參
西藏紫錘草
小花黨參
小花輪鍾草
西北蒿
小銀葉蒿
西南大頭蒿
小亮苞蒿
細裂葉蓮蒿
細葉菊
小紅菊
線葉蒿
湘贛艾
狹葉牡蒿
西南牡蒿
香葉蒿
細裂葉白苞蒿
小山菊
纖桿蒿
西南圓頭蒿
腺毛蒿
狹裂白蒿
楔葉菊
小葉菊
雪山艾
細葉山艾
繡苞蒿
纖梗蒿
細桿沙蒿
小指裂蒿
狹葉青蒿
銹苞蒿
小甘肅蒿
小球花蒿
腺苞狗舌草
小花蒲公英
小花矢車菊
錫金蒲公英
小果蒲公英
小葉蒲公英
新源蒲公英
細葉黃鵪菜
新疆匹菊
纖細黃鵪菜
細裂黃鵪菜
狹苞蒲公英
血果蒲公英
橡膠草
纖細兔兒風
杏香兔兒風
細穗兔兒風
下田屬 |

西藏亞菊
細裂亞菊
下田菊屬
下田菊
小花下田菊
細葉亞菊
纖枝兔兒風
心葉兔兒風
小兔兒風
秀麗兔兒風
狹葉兔兒風
新疆亞菊
狹翅兔兒風
杏香兔耳風
細莖兔兒風
細弱香青
鏇葉香青
香青棉毛變種
西藏香青
須彌香青
香青屬
狹苞香青野菊
雲南風鈴草
有梗藍鐘花
雲南沙參
銀背葉黨參
一年風鈴草
葉苞蒿
隱舌甘菊
銀蒿
玉樹龍蒿
油蒿
陰地蒿
銀背菊
異色菊
亞東蒿
野艾蒿
亞洲大花蒿
岩蒿
雲南蒿
雅致艾
伊朗蒿
玉山艾
茵陳蒿
圓葉南牡蒿
野甘菊
圓頭蒿
異葉黃鵪菜
翼柄蒲公英
岩匹菊
亞心蒲公英
亞東蒲公英
一枝黃花屬
一枝黃花
藝林黃鵪菜
羽裂黃鵪菜
異苞蒲公英
藥用蒲公英
印度蒲公英
亞洲蒲公英
雲南蓍
異葉亞菊
亞菊屬
腋花兔兒風
亞菊
異花兔兒風
葉下花
藥山兔兒風
雲南兔兒風
雲南亞菊
異葉兔兒風
亞洲蓍
玉山香青
中南蒿
掌裂蒿
指裂蒿
紫花野菊
豬毛蒿
粘毛蒿
直莖蒿
中亞草原蒿
中甸艾
浙江蒿
中亞苦蒿
中亞旱蒿
準噶爾匹菊
紫花蒲公英
紫果蒲公英
總序黃鵪菜
中亞蒲公英
窄苞蒲公英
櫛齒黃鵪菜
窄邊蒲公英
昭通黃鵪菜
準噶爾矢車菊
針刺矢車菊
紫枝兔兒風
紫花亞菊
直脈兔兒風
帚枝香青

菊科·蒿屬植物

蒿屬(Artemisia),菊科,約350種以上廣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歐、亞、北美,少數種分布到非洲、南亞及中美洲等熱帶地區,我國(不包括分出的絹篙屬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種以上,各地均產。

白山蒿
褐苞蒿
黑蒿
柳葉蒿
牡蒿
柔毛蒿
濕地蒿
蒔蘿蒿
細裂葉蓮蒿
亞東蒿
渤海濱南牡蒿
藏北艾
藏東蒿
藏旱蒿
藏龍蒿
藏腺毛蒿
藏岩蒿
察隅蒿
昌都蒿
長梗米蒿
朝鮮艾
齒裂垂葉蒿
齒裂華西蒿
川藏蒿
川南蒿
川西腺毛蒿
垂葉蒿
大籽蒿
多花蒿
二郎山蒿
甘青蒿
甘肅蒿
甘新青蒿
高嶺蒿
高山艾
海州蒿
杭愛龍蒿
阿爾泰香葉蒿
褐頭蒿
阿克塞蒿
黑柔毛蒿
華北米蒿
華蒿
華西蒿

荒野蒿
黃毛蒿
灰蓮蒿
灰毛艾蒿
莢毛蒿
假球蒿
尖裂葉蒿
尖櫛齒葉蒿
江孜蒿
絹毛旱蒿
絹毛蒿
寬裂龍蒿
魁蒿
崑崙沙蒿
雷瓊牡蒿
亮苞蒿
亮蒿
亮綠蒿
林艾蒿
矮叢光蒿
綠苞蒿
綠櫛齒葉蒿
毛蒿
美葉蒿
蒙古沙地蒿
密毛蒙古蒿
密毛四川艾
密毛廳蒿
密序陰地蒿
矮叢蒿
南牡蒿
南亞蒿
帕米爾蒿
彭錯蒿
披散直莖蒿
片馬蒿
千山蒿
青藏蒿
青海龍蒿
球花蒿

絨毛蒿
矮沙蒿
肉質葉蒿
商南蒿
神農架蒿
暗陳蒿
巴爾古津蒿
四川艾
蘇聯肉質葉蒿
台灣狹葉艾
太白山蒿
烏丹蒿
無毛牛尾蒿
無絨粘毛蒿
西北蒿
西南大頭蒿
西南牡蒿
西南圓頭蒿
細裂葉白苞蒿
阿壩蒿
細葉山艾
纖桿蒿
纖梗蒿
腺毛蒿
湘贛艾
小亮苞蒿
小指裂蒿
雪山艾
雅致艾
波密蒿
亞洲大花蒿
野艾蒿
葉苞蒿
玉山艾
圓頭蒿
圓葉南牡蒿
粘毛蒿
掌裂蒿
直莖蒿
指裂蒿
中甸艾
中亞草原蒿
中亞旱蒿
中亞苦蒿
紫苞蒿

大花大籽蒿
甘青小蒿
大頭青蒿
甘肅南牡蒿
大頭柔毛蒿
矮濱蒿
高山矮蒿
滇東蒿
高原蒿
貢山蒿
寬葉山蒿
光沙蒿
小甘肅蒿
海南牡蒿
小銀葉蒿
絨毛甘青蒿
銹苞蒿
滇南艾
東北牡蒿
東北絲裂蒿
山西南牡蒿
東俄洛沙蒿
東方蒿
伊朗蒿
陰地蒿
東亞櫛齒蒿
玉樹龍蒿
鈍裂蒿
粗莖蒿
雲南蒿
多頭蒿
峨眉蒿
黃金蒿
太魯閣艾
微刺伊朗蒿
中南蒿
黃綠蒿
無齒蔞蒿
無毛川藏蒿
準噶爾沙蒿
錯那蒿
紫花冷蒿
岩蒿
浙江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