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顯,側根稍多;根狀莖略粗,直徑0.3—0.4厘米。莖通常單生,稀少數,高50—120厘米,紫褐色,具縱棱,中部以上有向上斜展的分枝,枝長4—10厘米;莖、枝被蛛絲狀薄毛。葉無柄,不分裂,全緣或邊緣具稀疏深或淺鋸齒或裂齒,上面暗綠色,初時被灰白色短柔毛,後脫落無毛或近無毛,背面除葉脈外密被灰白色密絨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狹卵形或橢圓狀卵形,稀為寬卵形,邊緣有少數深裂齒或鋸齒,花期葉萎謝;中部葉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7厘米,寬1.5—2.5(一3)厘米,先端銳尖,每側邊緣具l一3枚深或淺裂齒或鋸齒,基部楔形,漸狹成柄狀,常有小型的假託葉或無假託葉;上部葉小,橢圓形或披針形,全緣,稀有數枚不明顯的小鋸齒。頭狀花序多數,橢圓形或長圓形,直徑(2.5一)3—4毫米,具短梗或近無梗,傾斜或直立,有小型披針形的小苞葉,在各分枝中部以上排成密集的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半部組成狹窄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總苞片略小,卵形,中層總苞片長卵形,背面疏被灰白色蛛絲狀柔毛,中肋綠色,邊緣寬膜質,褐色或紅褐色,內層總苞片長卵形,半膜質,背面近無毛;雌花10一15朵,花冠狹管狀,基部稍寬,檐部具2裂齒,花柱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20一30朵,花冠管狀,檐部外反,花葯披針狀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短尖頭,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花後外彎,叉端扇形並有睫毛。瘦果倒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8—10月。
產地分布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及河北;蒙古、朝鮮、蘇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蘇聯西伯利亞。
藥品名稱
【藥 名】:柳葉蒿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柳葉蒿的全草。
【功 效】:清熱解毒。
【主 治】:治癰疽瘡癤、濕疹、頑癬。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9克。外用:搗敷患處。
【別 名】:柳蒿(內蒙古)、卜爾猛納火(藏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
【拉丁名】:Artemisia integrifolia L.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
菊科·蒿屬植物
蒿屬(Artemisia),菊科,約350種以上廣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歐、亞、北美,少數種分布到非洲、南亞及中美洲等熱帶地區,我國(不包括分出的絹篙屬Seriphidium(Bess. )Poljak. 有170種以上,各地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