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於進食被細菌或細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分為胃腸型食物中毒和神經型食物中毒。胃腸型食物中毒多見於氣溫較高、細菌易在食物中生長繁殖的夏秋季節,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症狀為主要特徵。

基本信息

主要種類

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來源

按發病機理可分為三型:
①感染型中毒。細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攝取了這種帶有大量活菌的食品,腸道黏膜受感染而發病。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變形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皆可引起此型。
②毒素型中毒。由細菌在食品中繁殖時產生的毒素引起的中毒,攝入的食品中可以沒有原來產毒的活菌。如肉毒中毒、葡萄球菌腸毒素中毒。
③過敏型。由於細菌的作用,食品中產生大量的有毒胺(如組胺)而使人產生過敏樣症狀的食物中毒,引起此型中毒的食品為不新鮮或腐敗的魚。含組胺較多的魚為鯖科的鮐魚,科的藍圓和竹莢魚,鮪魚科的鮪魚、扁舵鰹、鮪魚和鯡科的沙丁魚。這些魚青皮紅肉,即魚皮為黑青色,而肉色較紅,因其中血管系統較發達,含血紅蛋白較多。引起此型中毒的細菌是含組胺酸脫羧酸酶的細菌,其中酶活性最強的為摩根氏變形桿菌、組胺無色桿菌和溶血性大腸桿菌。
細菌性食物中毒可按致病菌分類,分為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梭狀芽孢桿菌食物中毒等。
臨床上可分為胃腸型食物中毒神經型食物中毒兩大類。

主要特徵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徵為:
①在集體用膳單位常呈爆發起病,發病者與食入同一污染食物有明顯關係;
②潛伏期短,突然發病,臨床表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肉毒中毒則以眼肌、咽肌癱瘓為主;
③病程較短,多數在2~3日內自愈;
④多發生於夏秋季;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為胃腸型食物中毒和神經型食物中毒。

主要症狀

細菌性食物中毒病毒來源
因類型而異。一般由活菌引起的感染型細菌性食物中毒多有發熱和腹瀉如沙門氏菌食物中毒時,體溫可達38~40℃,還有噁心、嘔吐、腹痛、無力、全身酸痛、頭暈等。糞便可呈水樣,有時有膿血、粘液。嚴重病例可發生抽搐、甚至昏迷。老、幼、體弱者若不及時搶救,可發生死亡。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起病急、發熱不高、腹痛、腹瀉、嘔吐、脫水、大便為黃水樣或黃糊狀,1/4病例呈血水樣或洗肉水樣,病程1~7日多可恢復。細菌毒素引起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常無發熱。葡萄球菌腸毒素食物中毒的主要症狀為噁心、劇烈反覆嘔吐、上腹痛、腹瀉等。肉毒中毒的主要症狀為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眼瞼下垂、張目困難、復視,隨之出現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最後可因呼吸困難而死亡。患者一般體溫正常、意識清楚。

傳播途徑

均經食物傳播。常見的引起中毒的沙門氏菌屬食物中毒食品為肉類及內臟,尤其是病死牲畜肉,以及禽類肉、蛋類、水

肚子好痛肚子好痛

產品等。細菌也常污染熟肉製品而引起中毒。變形桿菌和致病性大腸桿菌食物中毒,也主要由動物性食品引起。由變形桿菌引起的過敏型中毒,多因食青皮紅肉魚而致。
副溶血性弧菌曾稱為嗜鹽菌,主要分布於海水和海產品中。生食魚蟹類可引起本菌食物中毒。水產製品、肉類、家禽、鹹蛋、鹹菜,以及份飯等食品都曾引起本菌的食物中毒。
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與當地的生活習慣有關,多為家庭自製食品引起,如美國多家庭自製蔬菜及水果罐頭傳播。歐洲一些國家則主要經火腿、臘腸及其他肉製品傳播。蘇聯日本以魚製品為主。中國則以發酵豆製品為主,如新疆的臭豆腐、豆醬、豆豉、面醬;其他省也有家庭自製臭豆腐引起者。傳播本病的動物性食品有熟羊頭肉、動物油脂、臭雞蛋鹹魚、臘肉、乾肉、肉罐頭、肉粽子等。
引起葡萄球菌腸毒素中毒的食品有奶油、乳制糕點、乳酪、肉製品,還有剩飯、剩粥、糯米涼糕、含奶冷食等。

胃腸型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
胃腸型食物中毒較多見,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為主要特徵。
病原學:
引起胃腸炎食物中毒的細菌很多,常見的有下列6種:
(一)沙門氏菌為腸桿菌科沙門氏菌屬,據其抗原結構和生化試驗,目前已有2000餘種血清型,其中以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較為多見。該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需氧,不產生芽胞,無莢膜,絕大多數有鞭毛,能運動。對外界的抵抗力較強,在水和土壤中能活數月,糞便中能活1~2個月,在冰凍土壤中能越冬。不耐熱,55℃、1h或60℃、10~20分鐘死亡,5%石炭酸或1:500升汞5分鐘內即可將其殺滅。
(二)副溶血性弧菌(嗜鹽菌)為革蘭氏陰性、橢園形、莢膜球桿菌。菌體兩端濃染,一端有鞭毛,運動活潑。本菌廣泛存在於海水中,偶亦見淡水。在海水中能存活47日以上,淡水中生存1~2日。在37℃、ph7.7、含氯化鈉3~4%的環境中生長最好。對酸敏感,食醋中3分鐘即死。不耐熱,56℃、5分鐘即可殺死,90℃、1分鐘滅活。對低溫及高濃度氯代鈉抵抗力甚強。目前已發現本菌有12種菌分為ⅰ、ⅱ、ⅲ、ⅳ、ⅴ型。從患者糞便分離出菌株屬於ⅰ、ⅱ、ⅲ型,自致病食物分離的菌株90%以上屬於ⅳ、ⅴ型。致病性菌株能溶解人及家兔紅細胞,稱為“神奈川”試驗(kanagawatest)陽性。其致病力與其溶血能力平行,這是由一種不耐熱的溶血素(分子量42000)所致。本菌能否產生腸毒素尚待證明。帶魚、黃魚、烏賊、梭子蟹等海產品帶菌率極高,被海水污染的食物、某些地區的淡水產品如鯽魚鯉魚等及被污染其他含鹽量較高的食物如鹹菜、鹹肉、鹹蛋亦可帶菌。
(三)大腸桿菌為兩端鈍園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多數菌株有周鞭毛,能運動,可有莢膜。體外抵抗力較強,在水和土壤中能存活數月,在陰涼處室內塵埃可存活1個月,含余氯0.2ppm的水中不能生存。本菌屬以菌體(o)抗原分群,以莢膜(k)抗原(a、b、l)和鞭毛(h)抗原分型,目前已發現170多個血清型。本菌為人和動物腸道正常寄居菌,特殊條件下可致病。在大腸桿菌中,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菌種有16個血清型,亦稱為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其中常見的血清型為o111、o114、o128、o55、o20、o119、o86、o125、o127等。
(四)變形桿菌為革蘭氏陰性、兩端純園、無芽胞多形性小桿菌,有鞭毛與動力。其抗原結構有菌體(o)及鞭毛(h)抗原2種。依生化反應的不同,可分為普通、奇異、莫根、雷極及不定變形桿菌5種。前三種能引起食物中毒。本菌廣泛存在於水、土壤、腐敗的有機物及人和家禽、家禽的腸道中。此菌在食物中能產生腸毒素。莫根變形桿菌並可使蛋白質中的組氨酸脫羧成組織胺,從而引起過敏反應。致病食物以魚蟹類為多,尤其以赤身青皮魚最多見。近年來,變形桿菌食物中毒有相對增多趨勢。
(五)葡萄球菌主要是由能產生血漿凝固酸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少數可由表皮(白色)葡萄球菌引起。該菌為革蘭氏陽性,不形成芽胞,無莢膜。在乳類、肉類食物中極易繁殖,在剩飯菜中亦易生長,在30℃經1小時後即可產生耐熱性很強的外毒素(腸毒素enterotoxin),此種毒素屬於一種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質,可分5個血清型(a、b、c、d、e),其中以a型引起食物中毒最多見,b、c型次之。此菌污染食物後,在37℃經6~12小時繁殖而產生腸毒素。此毒素對熱的抵抗力很強,經加熱煮沸30分鐘仍能致病。常因帶菌炊事人員的鼻咽部黏膜或手指污染食物致病。
(六)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又名魏氏桿菌(cl,wilchil)為厭氧革蘭氏陽性粗大芽胞桿菌,常單獨、成雙或短鏈狀排列,芽胞常位於次極端;在體內形成莢膜,無鞭毛,不活動。芽胞體外抵抗力極強,能在110℃存活1~4小時,能分泌強烈的外毒素,依毒素性質可分六型(a、b、c、d、e、f),引起食物中毒者主要是a型和f型,其中以a型(能產生腸毒素)為多,c及f型偶可引起出血壞死性腸炎。本病在自然界分布較廣,污水、垃圾、土壤、人和動物的糞便、昆蟲以及食品等均可檢出。致病食物由於存放較久或加熱不足,細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引起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帶菌的動物如家畜、家禽及其蛋品、魚類及野生動物為本病主要傳染源,患者帶菌時間較短,做為傳染源意義不大。
(二)傳播途徑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經口進入消化道而得病。食品本身帶菌,或在加工、貯存過程中污染。蒼蠅、蟑螂亦可做為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污染食物的媒介。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後無明顯免疫力。
(四)流行因素本病在5~10月較多,7~9月尤易發生,此與夏季氣溫高、細菌易於大量繁殖密切相關。常因食物採購疏忽(食物不新鮮、或病死性畜肉)、保存不好(各類食品混毀存放、或貯條件差)、烹調不當(肉塊過大、加熱不夠、或涼攔菜)、生熟刀板不分或剩餘物處理不當而引起。節日會餐時、飲食衛生監督不嚴,尤易發生食物中毒。

發病機理與病理變化:
病原菌在污染的食物中大量繁殖,並產生腸毒素類物質,或菌體裂解釋放內毒素。進入體內的細菌和毒素,可引起人體劇烈的胃腸道反應。
(一)腸毒素上述細菌中大多數能產生腸毒素或類似的毒素,儘管其分子量、結構和生物學性狀不盡相同,但致病作用基本相似。由於腸毒素刺激腸壁上皮細胞,激活其腺苷酸環化酶,在活性腺苷酸環化酶的催化下,使細胞漿中的三磷酸腺苷脫去二個磷酸,而成為環磷酸腺苷(camp),camp濃度增高可促進胞漿內蛋白質磷酸化過程,並激活細胞有關酶系統,種進液體及氯離子的分泌,抑制腸壁上皮細胞對鈉和水份的吸收,導致腹瀉。耐熱腸毒素是通過激活腸黏膜細胞的鳥苷酸環化酶,提高環磷酸鳥苷(cgmp)水平,引起腸隱窩細胞分泌增強和絨毛頂部細胞吸收能力降低而引起腹瀉。
(二)侵襲性損害沙門氏菌、副溶血弧菌、變形桿菌等,能侵襲腸黏膜上皮細胞,引起黏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脫落並形成潰瘍。侵襲性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潛伏期較毒素引起者稍長,大便可見粘液和膿血。
(三)內毒素除鼠傷寒沙門氏菌可產生腸毒素外,沙門氏菌菌體裂解後釋放的內毒素致病性較強,能引起發熱、胃腸黏膜炎症、消化道蠕動並產生嘔吐、腹瀉等症狀。
(四)過敏反應莫根變形桿菌能使蛋白質中的組氨酸脫羧而成組織胺,引起過敏反應。其病理改變輕微,由於細菌不侵入組織,故可無炎症改變。

臨床表現:
潛伏期短,超過72小時的病例可基本排除食物中毒。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由積蓄在食物中的腸毒素引起,潛伏期1~6小時。產氣莢膜桿菌進入人體後產生不耐熱腸毒素,潛伏期8~16小時。侵襲性細菌如沙門氏菌、副溶血弧菌、變形桿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潛伏期一般為16~48小時。
臨床表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嘔吐較明顯,嘔吐物含膽汁,有時帶血和粘液。腹痛以上腹部及臍周多見。腹瀉頻繁,多為黃色稀便和水樣便。侵襲性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有發熱、腹部陣發性絞痛和粘液膿血便。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部分病例大便呈血水樣。產氣莢膜桿菌a型菌病情較輕,少數c型和f型可引起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莫根變形桿菌還可發生顏面潮紅、頭痛、蕁麻疹等過敏症狀。腹瀉嚴重者可導致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

鑑別診斷

(一)非細菌性食物中毒食用發芽馬鈴薯蒼耳子、苦杏仁、河豚魚或毒蕈等中毒者,潛伏期僅數分鐘至數小時,一般不發熱,以多次嘔吐為主,腹痛、腹瀉較少,但神經症狀較明顯,病死率較高。汞砷中毒者有咽痛、充血、吐瀉物中含血,經化學分析可確定病因。
(二)霍亂及副堆亂為無痛性瀉吐,先瀉後吐為多,且不發熱,大便呈米泔水樣,因潛伏期可長達6天,故罕見短期內大批患者。大便塗片螢光抗體染色鏡檢及培養找到霍亂弧菌或受爾托弧菌,可確定診斷。
(三)急性菌痢偶見食物中毒型暴發。一般嘔吐較少,常有發熱、里急後重,糞便多混有膿血,下腹部及左下腹明顯壓痛,大便鏡檢有紅細胞、膿細胞及巨噬細胞,大便培養約半數有痢疾桿菌生長。
(四)病毒性胃腸炎是由多種病毒引起,以急性小腸炎為特徵,潛伏期24~72h,主要表現有發熱,噁心、嘔吐,腹脹,腹痛及腹瀉,排水樣便可稀便,吐瀉嚴重者可發生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

治療:

(一)暴發流行時的處理應做好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將患者進行分類,輕者在原單位集中治療,重症患者送往醫院或衛生隊治療,即時收集資料,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細菌學的檢驗工作,以明確病因。
(二)對症治療臥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宜清淡,多飲鹽糖水。吐瀉腹痛劇者暫禁食,給複方顛茄片口服或注射654-2,腹部放熱水袋。及時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血壓下降者予升壓藥。高熱者用物理降溫或退藥熱藥。變形桿菌食物中毒過敏型。以抗組織胺藥物治療為主,如苯海拉明等,必要時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精神緊張不安時應給鎮靜劑。
(三)抗菌治療通常毋須套用抗菌藥物,可以經對症療法治癒。症狀較重考慮為感染性食物中毒或侵襲性腹瀉者,應及時選用抗菌藥物,如丙氟哌酸、呋喃唑酮、氯黴素、土黴素慶大黴素等,葡萄球菌的食物中毒可用苯唑青黴素等治療。但抗菌藥物不能縮短排菌期。

神經型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
肉毒桿菌食物中毒(clostridiumbotulinumfoodpoisoning),亦稱肉毒中毒botulism),是因進食含有肉毒桿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臨床上以噁心、嘔吐及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眼肌及咽肌癱瘓為主要表現。如搶救不及時,病死率較高。
本病目前雖屬少見,但由於肉毒桿菌外毒素的毒力極強,又可大量生產,能通過氣溶膠使人中毒,戰時敵方可能用作生物武器,應引起重視。1976年發現嬰兒猝死綜合徵與肉毒毒素中毒有關,病死率甚高,必須注意。

病原學:
肉毒桿菌(clbotulinum)亦稱臘腸桿菌,屬革蘭氏陽性厭氧梭狀芽胞桿菌,次極端有大形芽胞,有周鞭毛,能運動。本菌芽胞體外抵抗力極強,乾熱180℃、15分鐘,濕熱100℃、5小時,高壓滅菌120℃、20分鐘則可消滅。5%苯酚、20%甲醛,24小時才能將其殺滅。
本菌按抗原性不同,可分a、b、c、d、e、f、g7種血清型,對人致病者以a、b、e、3型為主,f型較少見,c、d型主要見於禽畜感染。各型均能產生外毒素,是一種嗜神經毒素,劇毒,對人的致死量為0.01mg左右,毒素對胃酸有抵抗力,但不耐熱。a型毒素80℃、5分鐘即可破壞,b型毒素88℃、15分鐘可破壞。毒素在乾燥、密封和陰暗的條件下,可保存多年。由於此毒素的毒性強,且無色、無臭、無味、不易查覺,必須注意防範。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家畜、家禽及魚類為傳染源。本菌芽胞廣布於自然界,病菌由動物(主要是食草動物)腸道排出,污染土壤及岸沙土,由此污染飲食品製作罐頭,如加熱不足,則其所產芽胞不被消滅,加之缺氧環境,造成肉毒桿菌大量繁殖,產生大量外毒素。
(二)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食物傳播,多見於醃肉臘肉豬肉及製作不良的罐頭食品,部分地區曾因食用豆豉、豆瓣醬、臭豆腐、米送乎乎及不新鮮的魚、豬肉、豬肝而發病。肉毒桿菌的繁殖,不一定需要嚴格的乏氧條件及適當的溫度,e型菌可在6℃低溫繁殖並產生毒素;a型及b型菌能產生蛋白水解酶,使食物變質;而e型菌不產生此酶,食物可不變質,易疏忽而致病。
戰爭環境中,敵方可利用肉毒毒素經氣溶膠方式傳播,廣泛污染飲水,糧食及器物,如不及時處理,可造成集體中毒。
(三)易感性普遍易感,不引起人與人之間傳染。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肉毒毒素是一種嗜神經毒素,主要由上消化道吸收,毒素進入小腸和結腸後,則吸收緩慢,胃酸及消化酶均不能將其破壞,故多數患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肉毒毒素吸收後主要作用於顱神經核,外周神經、肌肉接頭處及植物神經末梢,阻斷膽鹼能神經纖維的傳導,神經衝動在神經末梢突觸前被阻斷,從而抑制神經傳導介質—乙醯膽鹼的釋放,使肌肉收縮運動障礙,發生軟癱,但肌肉仍能保持對乙醯膽鹼的反應性,靜脈注射乙醯膽鹼能使癱瘓的肌肉恢復功能。
病理變化主要是顱神經核及脊髓前角產生退行性變,使其所支配的相應肌群發生癱瘓,腦幹神經核也可受損。腦及腦膜顯著充血、水腫,並有廣泛的點狀出血和血栓形成。顯微鏡下可見神經節細胞變性。

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
臨床表現:潛伏期12~36h,最短為2~6h,長者可達8~10天。中毒劑量愈大則潛伏期愈短,病情亦愈重。
起病突然,病初可有頭痛、頭昏、眩暈、乏力、噁心、嘔吐(e型菌噁心嘔吐重、a型菌及b型菌較輕);稍後,眼內外肌癱瘓,出現眼部症狀,如視力模糊、復視、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口腔及咽部潮紅,伴有咽痛,如咽肌癱瘓,則致呼吸困難。肌力低下主要見於頸部及肢體近端。由於頸肌無力,頭向前傾或傾向一側。腱反射可呈對稱性減弱。
植物神經末梢先興奮後抑制,故淚腺汗腺涎腺等先分泌增多而後減少。血壓先正常而後升高。脈搏先慢後快。常有頑固性便泌、腹脹、尿瀦留。病程中神志清楚,感覺正常,不發熱。血、尿與腦脊液常規檢查無異常改變。輕者5~9日內逐漸恢復,但全身乏力及眼肌癱瘓持續較久。重症患者搶救不及時多數死亡,病死率30~60%,死亡原因多為延髓麻痹所致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誤吸肺炎所致繼發性感染。
嬰兒偶而吞入少量肉毒桿菌芽胞,在腸內繁殖,產生神經毒素,吸收後可因驟發呼吸麻痹而猝死(嬰兒猝死綜合徵thesuddeninfantdeathsyndrome,SIDS)。
診斷:
(一)有進食可疑食物,特別是火腿、臘腸、罐頭或瓶裝食品史,同餐者集體發病。
(二)有特殊的神經系統症狀與體徵,如復視、斜視、眼瞼下垂、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
(三)確診可用動物試驗查患者血清及可疑食物中的肉毒毒素,亦可用可疑食物進行厭氧菌培養,分離病原菌。在戰爭環境中,須警惕敵人施放含肉毒素的氣溶膠;如有可疑,可將氣溶膠從附著處洗下,進行動物試驗。
鑑別診斷:與脊髓灰質炎、白喉後神經麻痹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性多發性神經根炎、毒蕈及葡萄球菌腸毒素中毒等相鑑別。
治療:
(一)抗毒素治療多價肉毒素(a、b、e型)對本病有特效,必須及早套用,在起病後24h內或癱瘓發生前注射最為有效,劑量每次5~10萬單位,靜脈或肌肉注射(先做血清敏感試驗,過敏者先行脫敏處理),必要時6h後重複給予同量1次。在病菌型別已確定者,應注射同型抗毒素,每次1~2萬單位。病程已過二日者,抗毒素效果較差,但應繼續注射,以中和血中殘存毒素。
(二)對症治療患者應嚴格臥床休息,並予適當鎮靜劑,以避免癱瘓加重。患者於食後4h內可用5%碳酸氫鈉或1:4000高錳酸鉀溶液洗胃及灌腸,以破壞胃腸內尚未吸收的毒素。咽肌麻痹宜用鼻飼及輸液。呼吸困難者吸氧,及早氣管切開,呼吸麻痹者用人工呼吸器。為消滅腸道內的肉毒桿菌,以防其繼續產生腸素,可給予大劑量青黴素。還應根據病情給予強心劑及防治繼發性細菌感染等措施。出院後10~15日內應避免體力勞動。
(三)化學療法近年有人採用鹽酸胍(guanidinehydrochloride)35~50毫克/公斤/日,分4~6次口服。據報導有促進末梢神經纖維釋放乙醯膽鹼的作用,因而能改善神經肌肉傳遞功能,增加肌張力,緩解中毒症狀。

診斷方法

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1、沙門菌食物中毒:潛伏期一般為4~24小時,亦可短至2小時,長達2~3日。起病急,先有痛、噁心、嘔吐,繼而腹瀉、水樣便、惡臭,偶帶膿血,一日大便數次至數十次不等。
2、變型桿菌食物中毒:可分過敏型及胃腸型兩類。潛伏期,過敏型為30~120分鐘,胃腸型為3~20小時。多數病例在l~2日內迅速痊癒,短者僅數小時,長者可達數日。
3、嗜鹽桿菌食物中毒:潛伏期1~26小時,突然發病,多以上腹部絞痛開始,迅速出現嘔吐和腹瀉,一日大便數次至十數次,多為水樣便。吐瀉嚴重者,可致脫水和休克。病程一般為2~4日。
4、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潛伏期為1~6小時,突然起病,上腹痛和腹瀉,以嘔吐最為顯著。一船在數小時至1~2日內迅速恢復。
5、肉毒桿菌食物中毒:潛伏期一般為12~36小時,可短至2小時,長達8~10日。起病突然,先感頭痛、頭暈、全身軟弱、乏力等,隨即出現神經麻痹症狀,如復視、斜視、視力模糊、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險下垂等。病員可於4~10日後逐漸恢復健康,但全身乏力,眼肌癱瘓可持續數月之久。嚴重者在發病3~10日內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繼發性肺炎等而死亡。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三大特徵

通常有明顯的季節性:

多發生於氣候炎熱的季節,一般以5-10月份最多。一方面由於較高的氣溫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這一時期內人體防禦能力有所降低,易感性增高,因而常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

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

主要是動物性食品,如肉,魚,奶和蛋類等;少數是植物性食品,如余飯,糯米涼糕,面類發酵食品等。

抵抗力降低的人:

如病弱者,老人和兒童易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病率較高,急性胃腸炎症較嚴重,但此類食物中毒病死率較低,愈後良好。

治療方法

1、輕者,可臥床休息,多飲鹽開水,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腹瀉次數過多時,可口服複方樟腦酊一次2~5毫升。嘔吐

女孩因食物中毒而腹痛如絞,盪氣迴腸,一瀉千里,川流不息女孩因食物中毒而腹痛如絞,盪
氣迴腸,一瀉千里,川流不息

不止者,可肌注氯丙嗪25毫克。
2、對有高熱、中毒症狀重、吐瀉不止、脫水、休克等重病員應進行搶救。
①靜脈輸入5%~10%葡萄糖液生理鹽水,輸液量依病情而定。注意酸鹼平衡,酌情補充5%碳酸氫鈉液或11.2%乳酸鈉等。有尿時補鉀鹽。
②口服、肌注或靜滴紅黴素或四環素。
③對症處理:高熱者,可物理降溫:煩躁不安者,可給水合氯醛1克或苯巴比妥0.03~0.09克,口服。
④肉毒桿菌食物中毒早期,應立即用水或1:4000高錳酸鉀液洗胃,灌腸。安靜臥床,注意保溫。儘早使用多價抗毒血清,在起病後24小時內或在發生肌肉癱瘓前靜注或肌注5~10萬單位,必要時6小時後重複注射。有報導,鹽酸胍乙啶有促進末梢神經釋放乙醯膽鹼的作用,可用以治療肉毒桿菌中毒,半數患者症狀好轉,但對嚴重呼吸衰竭患者無效。

預防方法

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
要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首先當然是不要吃進不新鮮食物。
(1)購買魚、肉、海鮮等生鮮食物時,首先要注意其新鮮度,若在超市購買,注意其儲藏櫃是否夠冷。購買鮮魚時,要注意魚的黑眼珠是否發亮;若眼睛充血,就不算新鮮了。
(2)魚、肉、海鮮等生鮮食物購買後,儘速回家冷藏,以保食物新鮮,不要在路途上耽擱太久。
(3)為了避免熟食受到生食交叉污染,生食與熟食應該分開處理。家中其實可準備3個砧板,一個處理生的魚、肉、海鮮,另一個切水果或處理做沙拉用的蔬菜,另一個處理一般烹調用的蔬果。這樣就可以避免生、熟食的互動感染,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同時,廚房裡所用的刀及砧板,必須徹底洗燙乾淨,徹底消滅可能污染食物的細菌。
(4)烹調食物時要煮至全熟才吃,無論海鮮、魚、肉類等食物,都儘量烹調至熟透再吃。 
(5)不鼓勵吃剩飯及剩菜。隔夜的飯菜營養素所剩無幾,若真要吃,食前還要加熱煮透。記得,冰櫃並非保險箱,不應該把食物貯存在冰櫃內太久。
(6)處理任何食物前,記得先把雙手洗乾淨。

針灸治療——細菌性食物中毒

針灸(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一)取穴
常用穴:內關、中脘、足三里。
備用穴:腹瀉加天樞;血壓下降、四肢厥冷加神闕;轉筋加承山。
(二)治法
一般取常用穴,據症情加備用穴。進針得氣後,瀉法運針1分鐘,強度宜適當增強,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5~10分鐘運針1次,待症情減輕後出針。神闕採用隔鹽灸或以艾卷雀啄法熏灸,據病情輕重灸15分鐘~1小時。
(三)療效評價
用上法共治116例,全部治癒。大多數患者在刺灸10~30分鐘內恢復,少數在兩小時內恢復(2~3)。

刺血(之一: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一)取穴
常用穴:金津、玉液、委中。
備用穴:大椎、足三里、神闕。
(二)治法
常用三穴,均以三棱針放血。證屬寒者(面白肢冷,腹痛喜暖)加足三里,用熱補法,神闕隔姜(或鹽或蒜)艾灸3壯;證屬熱者(面赤口渴,腹痛無汗)加大椎,用瀉法,足三里涼瀉,灸神闕,法同上。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1例,除5例因宿有它疾轉院,余均獲痊癒。絕大多數患者針灸後在15~30分鐘內緩解,一般於3小時後症狀消失(4)。

刺血(之二:嗜鹽菌食物中毒)

(一)取穴
常用穴:中沖、少商。
備用穴:神闕、水分、陰交、肓俞、足三里。
(二)治法
先以三棱針點刺雙側中沖、少商,使之充分出血,達到血色由暗紫變淡紅為度。重症者加刺水分、陰交及雙側肓俞,點刺深度0.25~1.0毫米(1~4分),然後即在此四穴(包括神闕穴在內)以大型火罐拔罐,待神闕穴充血如紅桃狀,臍周四穴血流成線條狀便可起罐。發生休克者,配足三里,以直徑0.7~0.9毫米的粗針深刺,深度1.25~2.5毫米(5分~1寸);或肌內注射阿托品0.5~1.0毫克;並在腰腹部作熱敷。
(三)療效評價
上法共治752例,治癒25(96.41%),有效(3.19%),無效3例(0.4%),總有效率達99.6%。與西藥組對照,針刺的治癒率及總有效率均明顯較之為高(P<0.01)(6)。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善民,等。試用腹部多針法治療急性食物中毒性腸胃炎。江蘇中醫1959;3:29。
(2)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針灸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食物中毒37例臨床分析。山東醫刊1959;2:6。
(3)臧郁文。針灸治療食物中毒療效觀察。針灸雜誌1966;2:25。
(4)柳岸。針灸治療暴髮型胃腸炎301例療效分析。北京中醫1985;3:51。
(5)張懷忠,等。刺血法治療急性嗜鹽菌食物中毒725例。遼寧中醫雜誌1983;6:47。
(6)王秋翔。針灸療法搶救食物中毒一例。天津醫藥1978;4:192

相關條目

肺原性心臟病大腸桿菌感染利斯特氏菌病布魯斯氏菌病病毒性出血熱沙門氏菌病假單胞菌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菌質體感染葡萄球菌感染鏈球菌感染衣原體感染克雷伯氏菌感染腺病毒感染非典型分枝桿菌病非典型分枝桿菌病中耳癌血管運動性鼻炎急性心肌梗死腦中風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侵蝕性葡萄胎分泌性中耳炎先天性後鼻孔閉鎖鼻竇囊腫鼻中隔穿孔喉阻塞鏈球菌性咽炎慢性咽炎噪聲性耳聾鼻癤先生性耳前瘺管耵聹栓塞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腺樣體肥大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腦膜炎病毒性皰疹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結膜炎佝僂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帕金森病老年性白內障胰腺炎腎衰竭視網膜脫離靜脈炎骨髓炎尿道狹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