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斯氏菌病

布魯斯氏菌病

布魯斯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魯斯氏桿菌(簡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慢性傳染病。又稱馬爾他熱或波狀熱。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等。在中國,主要傳染源為羊,其次為牛和豬。主要通過接觸病畜感染,牧民接羔為主要傳染途徑。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布魯斯氏菌病哈薩克牧民
說起布魯斯氏菌病很多人多不了解,還以為是一種新發現的疾病。其實在100多年前人們在馬爾他島就發現了這種病,為紀念首先發現並培養出病菌的英國軍醫布魯氏,所以叫布魯氏菌病。新疆廣大牧區早已有布魯氏菌病流行,哈薩克牧民叫“沙拉布瘟阿吾魯”。

布魯斯氏桿菌(簡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慢性傳染病。又稱馬爾他熱波狀熱。主要表現長期發熱、多汗和關節痛等,血或骨髓培養分離到布氏桿菌即可確診。四環素及鏈黴素聯合治療對急、慢性病例均有效。預後良好,病死率很低,多數患者於3~6個月內可恢復健康,即使無抗菌藥物治療,也只有10~15%病人的病程超過6個月。慢性病例因反覆發作可表現關節強直,運動障礙。母畜感染後可流產。人畜患本病後有一定免疫力,但可再感染,特別是牛、和羊。

傳播途徑

布魯斯氏菌病主要傳染源
在中國,主要傳染源為羊,其次為牛和豬。主要通過接觸病畜感染,牧民接羔為主要傳染途徑。人因與病畜及其分泌物接觸或食用染菌飲食(生乳乳酪等)而受感染,人傳染人的機會極少。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受感染者為牧民、獸醫及屠宰工人。隨著城市流動人口的增加,布氏桿菌病不僅限於疫區,而且已悄然進入城市,應引起醫院疾病防疫、臨床及檢驗醫師的高度重視。

流行特點

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消化道,通過攝食病原污染的食品、飼料、飲水而感染。口腔黏膜、結膜、陰道黏膜、受傷的皮膚均是病原的入侵門戶。檢測發現中國犬布病陽性率為1.68%~13.4%。流產的母犬陰道分泌物、死胎及胎盤組織均帶菌。布病公犬的精液尿液帶菌,通過交配傳染。

主要病因

布魯斯氏菌病布魯斯氏菌病

布氏桿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臨床表現不明顯但懷孕的母畜則極易引起流產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盤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桿菌特別有傳染力而其皮毛尿糞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長達三個月以上人通過與家畜的接觸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塵土或菌進入結合膜等途徑皆可遭受感染。

病原學

布魯斯氏菌病發源地:馬爾他島
羊型布氏桿菌為英國軍醫D.布魯斯首先發現並獲得其純培養。1886年,他從馬爾他島一名因流行性發熱而死亡的士兵脾臟中發現了大量細球菌,當時命名為馬爾他細球菌。此後,又有人陸續發現牛流產桿菌和豬流產桿菌,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細菌在形態、培養特性上均與馬爾他細球菌相似。1920年,學術界為紀念最初發現人,便倡議用布魯斯命名這些相似的病原體,總稱為布魯斯氏桿菌屬,屬布魯斯氏菌科或假單胞菌科

布氏桿菌分為6個生物種,18個生物型。布氏桿菌並非真正呈桿狀,常近於球形,故常被描述為球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無莢膜,常單獨存在。僅在需氧條件下生長,牛布氏桿菌需5~10%CO方能生長。

發病機理

布魯斯氏菌病淋巴結
布氏桿菌自皮膚黏膜進入人體後,即為吞噬細胞吞噬,帶到附近淋巴結。若人體抗菌能力強,病菌即被消滅。反之,病菌在淋巴結中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到一定程度時,則侵入血循環,形成菌血症。本菌易在、脾、骨髓、淋巴結等中形成多發感染灶。主要寄生於巨噬細胞內,抗菌藥物及抗體不易進入發揮作用,細菌不易消滅,病程易轉成慢性。病灶中的細菌多次進入血流,引起症狀反覆發作,發熱呈波狀型(又稱波狀熱)。本病的發病機理以型遲發變態反應為主,變態反應發生在骨、關節和神經系統,表現為關節炎、骨髓炎和神經炎等。此外,尚可有睪丸炎。

臨床表現

布魯斯氏菌病坐骨神經
本病臨床表現複雜多變、症狀各異,輕重不一,呈多器官病變或局限某一局部。根據1977年九月中國北方防治地方病領導小組辦公室頒發的“人布魯氏菌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判定試行標準”,臨床上分型為:多性期;慢性活動型;慢性期相對穩定型。國外按魯德涅夫(рудHEB)分期法分為:急性期,指患病3個月以內;亞急性期,3個月到1年;慢性期,1年以上。
潛伏期為7~60天,平均兩周。少數患者可長達數月或1年以上。
1、急性期80%起病緩慢,常出現前驅症狀,其表現頗似重感冒。全身不適,疲乏無力,食納減少,頭痛肌痛、煩躁或抑鬱等。持續3~5天。10~27%患者急驟起病,以寒戰高熱,多汗,遊走性關節痛為主要表現。
發熱76.8%以上有發熱.典型病例熱型呈波浪狀,初起體溫逐日升高,達高峰後緩慢下降,熱程約2~3周,間歇數日至2周,發熱再起,反覆數次。但據729例熱型分析,目前呈典型波狀熱僅占15.78%,低熱占42.11%,不規則熱占15.36%,間歇熱為12.76%,其它尚有弛張熱、稽留熱型等。熱前多伴寒戰畏寒。高熱患者意識清晰,部分還可以下床活動,而熱退後反感症狀惡化,抑鬱寡歡,軟弱無力。
多汗,為本病的突出症狀之一,每於夜間或凌晨退熱時大汗淋漓。也有患者發熱不高或處於發熱間歇期仍多汗。汗味酸臭。盛汗後多數感軟弱無力,甚至可因大汗虛脫。
關節痛,76.09%以上有關節痛,與發熱並行。疼痛呈錐刺樣或鈍痛,痛劇者似風濕,輾轉呻吟。但關節疼痛程度與病理改變並不平行。病變主要累及大關節,如等,單個或多個,非對稱性,局部紅腫。也可表現為滑膜炎腱鞘炎、關節周圍炎。少數表現為化膿性關節炎。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遊走性,慢性期病變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關節。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痙攣性痛。
泌尿生殖系病症,因睪丸炎及附睪炎引起睪丸腫瘤是男性患者常見症狀之一,多為單側。個別病例可有鞘膜積液、腎盂腎炎。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宮內膜炎及乳房腫痛。但人類引起流產者少。
其它坐骨神經、腰神經、肋間神經、三叉神經等均可因神經根受累而疼痛。腦膜、腦脊膜受累可發生劇烈頭痛和腦膜刺激症。其次還可出現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以及皮疹。部分患者還可出現頑固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衄、便血等。
2、慢性期由急性期發展而來,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無症狀感染者或輕症者逐漸變為慢性。慢性期症狀多不明顯,也有典型,呈多樣表現。
慢性期活動型者,具有急性期的表現,也可長期低熱或無熱,疲乏無力,頭痛,反應遲鈍,精神抑鬱,神經痛,關節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但重者關節強直,變形。一部分患者自述症狀很多,缺乏體徵,類似神經官能症;另一部分患者表現多器官和系統損害,如骨骼肌肉持續不定的鈍痛,反反覆覆,遷延不愈,晚期有的發展成為關節強直,肌肉攣縮,畸形,癱瘓。神經系統表現為神經炎神經根炎腦脊髓膜炎。泌尿生殖系統,可有睪丸炎、附睪炎、卵巢炎子宮內膜炎等。心血管系統可有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另外尚有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視網膜血栓性靜脈炎,視神經炎;乳突炎及聽神經損傷等。
慢性期相對穩定型者,症狀、體徵較固定,功能障礙僅因氣候變化,勞累過度才加重。但久病後體力衰竭、營養不良、貧血。
牛種型病例易表現為慢性,羊種型和豬種型病例病情較重,併發症較多。近年來本病有逐漸輕化的趨勢,可能與預防接種及抗生素的普遍套用有關。
患病後復發率6~10%,常在3個月以內發生。可能是細菌為細胞內寄生,不易為抗生素殺滅或者與療程不夠有關。

近年來不典型病例明顯增多,其特點是病程短、症狀輕,淋巴結、肝脾腫大骨關節變形強直者明顯減少,而代之以長期低熱、乏力、關節痛、多神經痛及多神經炎等。

檢查項目

布魯斯氏菌病白細胞
⑴血像: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⑵細菌學檢查:血骨髓尿均可作培養早期血骨髓培養陽性可達70%~80%。
血清學檢查:①血清凝集試驗病程2周以上可陽性效價在1∶100以上兩次測定效價成倍上升有助診斷②補體結合試驗效價在1∶10以上為陽性③抗人球蛋白試驗效價>1∶80為陽性④皮內試驗將布氏桿菌素0.1ml注入前臂皮內24~48小時局部腫塊超過2.5×2.5cm以上為陽性⑤螢光抗體測定也可套用。

診斷方法

布魯斯氏菌病布魯斯氏菌病
臨床診斷主要依據
(一)流行病學資料是否有流行地區居留史與病畜接觸史,進食未嚴格消毒的乳製品及未煮熟的畜肉史。
(二)臨床表現反覆發作的發熱,伴有多汗、遊走性關節痛。查體發現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如有睪丸腫大疼痛,神經痛,則基本可確診。
(三)實驗室檢查
1.血象白細胞半數正常或輕度減少,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分類可達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輕或中度貧血。
2.細菌學檢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宮分泌物均可做細菌培養。因牛種菌初分離困難。要求嚴格的環境,故各種標本最好採集兩份,一份用含肝浸液的肉湯做培基,在CO2孵箱中培養;另一份放一般環境中孵育,培養時間不得短於2周。急性期陽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標本較血液標本陽性率高。有人建議慢性布魯氏菌病患者的血液接種到雞胚卵黃中可獲較高陽性率。
3.免疫學檢查
(1)血清凝集試驗(Wright試驗)試管法較靈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現陽性反應,1:100以上有診斷價值。病程中效價遞增4倍及以上意義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傳染病的假陽性率可達30%以上,如兔熱病該凝集效價升高;注射霍亂疫苗的人90%可呈假陽性;接種布魯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價也增高。診斷時要注意分析。另外由於抗體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則可出現患者血清低稀釋度為陰性,高稀釋度反為陽性的所謂前帶現象。因此做該實驗時應增大患者血清稀釋範圍。
(2)補體結合試驗補體結合抗體主要為IgG,出現較遲,持續較久,一般1:16以上即為陽性。對慢性患者有較高特異性。
(3)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tist)用於測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體。不全抗體可阻斷完全抗體與抗原的凝集反應,使凝集試驗呈假陰性。Coombs試驗是使不完全抗體與不可見抗原結合的複合物通過抗人球蛋白血清結合成塊,直接可見。故凝集試驗陰性者可作此檢查。1:160以上為陽性。

治療方法

布魯斯氏菌病鏈黴素
(一)治療原則
①早治療。診斷一經確立,立即給予治療,以防疾病向慢性發展;
②聯合用藥,劑量足,療程夠。一般聯合兩種抗菌藥,連用2~3個療程;
③中醫結合。中醫包括蒙醫、藏醫和漢醫;
④綜合治療。以藥為主,佐以支持療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二)基礎治療和對症治療
①休息。急性期發熱患者應臥床休息,除上廁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動;間歇期可在室內活動,也不宜過多。
②飲食。應增加營養,給高熱量、多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並給足夠水分及電解質。
③出汗要及時擦乾,避免風吹。每日溫水擦浴並更換衣褲一次。
④高熱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溫,持續不退者也可用退熱劑;中毒症狀重、睪丸腫痛者可用皮質激素;關節痛嚴重者可用5~10%硫酸鎂濕敷;頭痛失眠者用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
⑤醫護人員應安慰病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以樹立信心。
(三)抗菌治療急性期要以抗菌治療為主。常用抗生素有鏈黴素、四環素族藥物、磺胺類及TMP,另外氯黴素利福平、氨苄青黴素也可試用。通常採用:鏈黴素四環素族藥物或氯黴素。鏈黴素1~2g/日,分兩次肌注;四環素族類的四環素2g/日,分四次服;強力黴素較四環素強,僅需0.1~0.2g/日;氯黴素2g/日,分次服。第二為TMP加磺胺類藥或加四環素族藥。如複方新諾明(每片含TMP80mg,SMZ400mg),4~6片/日,分兩次服。為了減少復發,上述方案的療程均需3~6周,且可交替使用上述方案2~3個療程。療程間間歇5~7天。利福平為脂溶性,可透過細胞壁,抗菌譜較廣,值得試用。
(四)菌苗療法適用於慢性期患者,治療機理是使敏感性增高的機體脫敏,減輕變態反應的發生。方法有靜脈、肌肉、皮下及皮內注射,視患者身體情況,接受程度而守。每次注射劑量依次為40萬、60萬、80萬、200萬、350萬、1050萬、2550萬、6050萬菌體,每天、隔日或間隔3~5日注射一次。以7~10次有效注射量為一療程。菌苗療法可引起劇烈全身反應,如發冷、發熱、原有症狀加重,部分患者出現休克、呼吸困難。故肝腎功能不全者,有心血管疾病、肺結核者以及孕婦忌用。菌苗療法也宜與抗菌藥物同時套用。
(五)水解素和溶菌素療法水解素和溶菌素系由弱毒布魯氏菌經水解及溶菌後製成,其作用與菌苗相似,療效各說不一。
(六)中醫中藥療法祖國醫學認為急性期系外感濕熱病邪為患,慢性期因久病正氣耗傷,風、寒、濕三氣雜合,表現為虛證、血瘀、痹證和濕熱等。治療應辨證施治。急性期給予清熱、利濕、解毒方劑,如三仁湯,獨活寄生湯等。慢性期根據證型分別用益氣陰煎,細辛牡蠣湯,複方馬錢子散,逐瘀湯,化瘀丸,三黃一見喜湯,晰蜴散,穿山龍製劑等。中國科學院流研所套用白瓜丸(白芷、川草、木瓜、牛夕、防風、地骨皮、雙花、乳香、當歸、全蟲肉桂生地白芍麥冬甘草連翹、青陳皮、黃連)治療190例,總有效率達93.68%對疼痛改善尤為顯著。
針炙也有一定療效。
(七)其它療法腎上腺皮質激素對中毒症狀重者,伴有睪丸炎者,伴頑固性關節痛者可套用。免疫增強劑及免疫調節劑,如左鏇米唑、轉移因子等對調節機體免疫力可能有益。物理療法對症治療也可套用。
慢性期的併發症治療可隨症使用抗生素及對症措施。
套用單一抗生素時復發很常見,故常給予抗生素聯合治療。多西環素或四環素加每日注射鏈黴素可降低復發的危險。小於8歲的兒童可給予複方磺胺甲基異唑加鏈黴素或利福平,因為四環素可以損害兒童的牙齒。嚴重病例可給予皮質類固醇如強的松。有嚴重肌痛的患者可能需要一種強力的鎮痛劑,如可待因。

疾病預防

布魯斯氏菌病易傳染源
布魯氏菌病是由家畜傳染給人的疾病,只要家畜中沒有這種病,人就不會受到傳染。但要完全清除家畜中的布魯氏菌病也是很難辦到的,所以預防布魯氏菌病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接觸有病家畜,不吃生肉,不喝生奶。但牧民、農民、獸醫畜產品加工人員、養鹿場工人每天都與家畜或病畜及其產品接觸,所以最有效的預防辦法就是加強個人防護。屠宰或接羔時要戴膠皮手套,牛羊流產後對被污染的草地要用石灰水或漂白粉消毒,流產胎兒、胎盤、胎衣要深埋或焚燒,清除畜圈糞便要帶口罩,工作結束要及時洗臉洗手。獸醫和皮毛、肉製品加工人員應按要求做好個人衛生。對繁殖用的犬群應定期採血檢驗,發現布魯氏菌攜帶犬應淘汰並無害化處理。種公犬在配種前應做血清學化驗,確定是否健康。犬舍應經常消毒,流產的胎兒及污染物應無害化處理。個人養犬應定期給犬做健康檢查,發現愛犬患病應積極治療或給愛犬實行安樂死並無害化處理,減少與病接觸以免傳染此病。

消滅和控制家畜中的布氏桿菌病是控制人布氏桿菌病的主要措施。對牧區牲畜應定期檢查,發現病畜及時隔離並對污染環境消毒處理,健康牲畜應進行預防接種。加強水、糞管理,保護水源。此外應加強對畜產品的工業監督,及奶製品應煮沸食用,有關人員如獸醫、牧民、屠宰工人等應加強個人保護,減少職業性傳染的危險。可能受染者均應接受預防接種,目前常用的人用菌苗有效期1年,每年加強複種1次。

鑑別診斷

主要與傷寒、副傷寒風濕熱肺結核瘧疾等相鑑別。鑑別時注意體會本病特徵性表現,如發熱伴出汗、關節痛、神經痛、全身軟弱;遊走性關節痛;高熱但神志精神尚可,很少有譫妄。再結合流行病學和實驗室檢查可以做出正確診斷。

預後情況

本病預後良好,病死率很低,多數患者於3至6個月內可恢復健康,即使無抗菌藥物治療,也只有10至15%病人的病程超過6個月。

布魯氏菌

布魯氏菌革蘭氏染色為陰性菌,呈球狀、球桿狀或短桿狀,大小為0.5~0.7微米0.6~1.5微米,無運動性,不產生芽孢和莢膜。分6個種19個生物型,即:羊種、牛種、豬種、綿羊附睪種、沙林鼠種、犬種。犬對各種布魯氏菌都有易感染性。

相關條目

肺原性心臟病大腸桿菌感染利斯特氏菌病、布魯斯氏菌病、病毒性出血熱細菌性食物中毒沙門氏菌病假單胞菌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感染菌質體感染葡萄球菌感染鏈球菌感染衣原體感染克雷伯氏菌感染腺病毒感染非典型分枝桿菌病非典型分枝桿菌病中耳癌血管運動性鼻炎急性心肌梗死腦中風原發性肺動脈高壓侵蝕性葡萄胎分泌性中耳炎先天性後鼻孔閉鎖鼻竇囊腫鼻中隔穿孔喉阻塞鏈球菌性咽炎慢性咽炎噪聲性耳聾鼻癤先生性耳前瘺管耵聹栓塞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腺樣體肥大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腦膜炎病毒性皰疹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結膜炎佝僂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帕金森病老年性白內障胰腺炎腎衰竭視網膜脫離靜脈炎骨髓炎尿道狹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