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一大群生物學性狀相似的革蘭陰性桿菌。這類細菌大多數寄居在人和動物腸道中,可隨人及動物的排泄物廣泛分布於水、土壤和腐物中。其中有些細菌對人類有明顯的致病作用,如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和某些病原性大腸埃希桿菌等;而大多數是腸道的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但是當宿主機體狀態改變或細菌進入腸道以外的部位。

基本信息

疾病名稱: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疾病分類:消化內科

疾病概述

大腸埃希桿菌(Escherichia coli)俗稱大腸桿菌,是人類和動物的腸道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員。可分為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pathogenic E.coli)、產毒性大腸埃希桿菌(toxingenic E.coli,TEC)、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invasive E.coli,IEC)、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hemorrhagic E.coli , HEC) 、集聚性大腸埃希桿菌(aggregative E.coli,EAEC)。臨床症狀表現有型:體溫呈不規則熱型,38~40℃持續數天,每天腹瀉10~20 次,常為黃綠色水樣便,混有少量黏液,可有腥臭味,亦見有牛奶色或米湯樣便,與霍亂基本相似,多有噁心嘔吐,嬰幼兒常出現驚厥。輕型:一般不發熱,以食慾減退、腹瀉。中型:可有低熱,除具有輕型症狀外並有噁心嘔吐,腹瀉次數較頻,多呈水樣便,可有輕度脫水及酸中毒症狀。

疾病描述

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包括一大群生物學性狀相似的革蘭陰性桿菌。這類細菌大多數寄居在人和動物腸道中,可隨人及動物的排泄物廣泛分布於水、土壤和腐物中。其中有些細菌對人類有明顯的致病作用,如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和某些病原性大腸埃希桿菌等;而大多數是腸道的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但是當宿主機體狀態改變或細菌進入腸道以外的部位,也可作為條件致病菌而引起多種疾病,如菌血症腦膜炎肺炎腎盂腎炎傷口感染等疾病。近年由於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藥等的廣泛使用,條件致病菌所致疾病日益增多,已成為醫學領域的重要問題。大腸埃希桿菌(Escherichia coli)俗稱大腸桿菌,是人類和動物的腸道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員,每克糞便中約含109 個大腸埃希桿菌。隨糞便排出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一旦水、牛乳、食品及其他物品檢出大腸埃希桿菌,即意味著這些物品直接或間接地被糞便污染,故在衛生學上被作為衛生監督的指示菌。正常情況下,大腸埃希桿菌不致病,而且還能合成維生素B 和K,產生大腸菌素,對機體有利。但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侵入腸外組織或器官時,可作為條件致病菌而引起腸道外感染。有些血清型的大腸埃希桿菌可引起腸道感染。此外,某些大腸埃希桿菌還被用於分子生物學的實驗研究。引起人類腹瀉的大腸埃希桿菌總稱為病原性大腸埃希桿菌,依其發病機制,可分為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pathogenic E.coli)、產毒性大腸埃希桿菌(toxingenic E.coli,TEC)、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invasive E.coli,IEC)、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hemorrhagic E.coli , HEC) 、集聚性大腸埃希桿菌(aggregative E.coli,EAEC)。

症狀體徵

由於5 種不同類型的大腸埃希桿菌各菌型間的毒力、侵襲情況不同及機體抵抗力的差異,症狀體徵亦不一致。一類是細菌只附著於腸黏膜上生長繁殖並產生腸毒素,通過活化腸壁細胞的腺苷環化酶,當胞內環磷腺苷(cAMP)水平升高時,可促進小腸腸液分泌亢進(LT),而ST 毒素引起的腸液分泌亢進是環化鳥苷(cGMP)介導。同時腸毒素亦能損傷周圍血管的上皮,引起腹瀉,排出大量水樣便(臨床上類似霍亂樣疾病)。另一類型是細菌能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大量繁殖並能產生毒性物質引起一種網狀液體溢出物流進腸腔,最後上皮細胞破裂,導致腸黏膜壞死和產生潰瘍,大便則帶膿血(臨床類似痢疾樣疾病)。主要病變以迴腸為主。
1.潛伏期 短者僅數小時,大腸埃希桿菌性食物中毒,可在2h 內出現嘔吐、腹瀉。一般潛伏期為1~3 天。
2.症狀體徵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1)輕型:一般不發熱,以食慾減退、腹瀉為主要表現。每天大便3~6 次不等,常呈黃色或綠色消化不良樣稀便,多呈混有少量泡沫的稀湯樣便,並伴有腹脹、腹痛及噁心。
(2)中型:可有低熱,除具有輕型症狀外並有噁心嘔吐,腹瀉次數較頻,多呈水樣便,可有輕度脫水及酸中毒症狀。
(3)重型:體溫呈不規則熱型,38~40℃持續數天,每天腹瀉10~20 次,常為黃綠色水樣便,混有少量黏液,可有腥臭味,亦見有牛奶色或米湯樣便,與霍亂基本相似,多有噁心嘔吐,嬰幼兒常出現驚厥。由於大量吐瀉呈現明顯脫水和酸中毒症狀,可出現急性腎衰。在孟加拉國ETEG 腹瀉幼兒中約有30%出現中等或嚴重脫水,成人病例中嚴重脫水者更多,常不能與霍亂區別,若治療不及時,嬰幼兒患者可在數天內死亡。EIEC 腹瀉與急性菌痢相似。EHEC 感染症的主要症狀,是血便和劇烈的腹痛。EAEC 引起的腹瀉呈持續性(>14 天),有血性便,並有發熱(38℃)和嘔吐等症狀。
3.脫水與電解質紊亂
(1)脫水:根據體內失水程度可分為3 度。輕度脫水眼窩稍凹陷,脈搏尚屬正常;中度脫水除眼窩、前囟凹陷外,伴有皮膚缺乏彈性,易抓起,皮膚恢復時間為2~5s,指紋皺癟,脈細數;重度脫水者發紺,皮膚抓起不易恢復,血壓下降,常出現微循環障礙,肌肉痙攣,脈微弱,出現尿少或尿閉。
(2)酸中毒:呼吸明顯加深,CO2 結合力在18mmol/L 以下,口唇呈櫻桃紅色,呼吸中常有酮味,重症者出現煩躁、嗜睡、昏迷、驚厥,甚至休克。CO2 結合力在11.25mmol/L 以下。
(3)低鉀血症:經補液治療後,血液濃縮現象得到糾正,尿量增加,加速血鉀的排泄,同時輸入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時需將鉀移入細胞內,促使血清鉀降低而出現缺鉀症狀。明顯的低血鉀症狀多在腹瀉1 周后出現,嚴重者出現軟癱甚至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昏迷,可危及生命。
(4)低鈣血症:常發生在輸血或糾正酸中毒後。患兒出現哭鬧不安、四肢肌肉緊張、手足抽搐、驚厥和腱反射亢進。

疾病病因

本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大小為(1.1~1.5)μm×(2.0~6.0)μm(活菌)或(0.4~0.7)μm×(1.0~3.0)μm(染色菌)。多數菌株有周身鞭毛,能運動,周身還有菌毛,無芽孢。某些菌株有包膜。菌毛位於菌體表層,纖維狀附著物,屬疏水蛋白質成分,具有較好的抗原性,可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為兼性厭氧菌,15~45℃可發育,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最適宜pH 為7.4~7.6。在腸道菌選擇培養基上,因能發酵乳糖產糖,使指示劑變色而形成有色菌落。而腸桿菌科中的致病菌多數不分解乳糖,菌落無色,此點對腸桿菌科致病菌的分離有選擇作用。發酵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甘露醇等多種糖醇產酸產氣;對蔗糖、衛矛醇、棉籽糖、鼠李糖等因菌株而異。IMVC 試驗為++--,脲酶、苯丙氨酸、丙二酸鹽等陰性。抗原構造較複雜,主要有O、H、K 3 種抗原。O 抗原為耐熱多糖磷脂複合物,目前已有171 種,是血清分型的基礎;H 抗原為不耐熱的蛋白質,至今已建立了56 個抗原;K 抗原為包膜抗原,至今已知有100 種。本菌在自然界水中可存活數周至數月,在溫度較低的糞便中存活更久。易產生耐藥性。耐藥性的產生,主要是由帶有耐藥因子(R 因子)的質粒的傳遞而獲得。

病理生理

1.侵襲力 大腸埃希桿菌具有K 抗原和菌毛。K 抗原有抗吞噬作用,有抵抗補體和抗體的作用;菌毛能幫助細菌的黏附作用。產毒性大腸埃希桿菌的這種纖毛樣菌毛稱定居因子或定植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包括CFAI、CFAⅡ。它們由細菌質粒控制,可以通過質粒傳遞給其他菌株,抗原性很強,能刺激宿主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有侵襲力的菌株可以侵犯腸道黏膜表層引起炎症。
2.腸毒素 ETEC 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出來的毒素稱大腸埃希桿菌腸毒素。按其對熱的穩定性分為:耐熱腸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ST)、不耐熱腸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r,LT)。ST 與LT 均由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質粒所編碼,控制合成。EFEC 某些菌株產生細胞毒性物質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1)不耐熱腸毒素(LT):類似霍亂弧菌的腸毒素,可刺激小腸上皮細胞腺苷環化酶,使ATP 轉化為cAMP,促進小腸液體過度分泌,超過腸道再吸收能力,以致出現腹瀉。耐熱腸毒素(ST)是通過激活細胞上的鳥苷酸環化酶,使胞內cGMP量增加,導致液體平衡紊亂而引起腹瀉。
(2)內毒素:大腸埃希桿菌細胞壁有內毒素活性,其毒性部位為脂類A;O 特異多糖有助於細菌抗宿主的防禦功能。
3.黏附素 黏附素(BFP)即以前所稱的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黏附因子(EAF),是該菌的一個大質粒所編碼的一種菌毛,與黏附作用密切相關。由BFP 介導的黏附為局部黏附,細菌不是均勻地分布在細胞表面,而是呈叢狀或微菌落樣存在於細胞上。同時,這種黏附為遠距離黏附,細菌菌體並不直接與細胞接觸,兩者靠菌毛相連。
4.緊密素 緊密素以前曾稱為EAE 蛋白,是腸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的一種次要外膜蛋白,分子量為94 kD。與耶爾森菌的侵襲素N 末端區域有高度的同源性。其編碼基因eae A 位於菌體的染色體上。新近發現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等也有eae A 的類似結構。緊密素是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近距離黏附和侵入宿主細胞的主要物質基礎。它與宿主細胞膜上的相應受體結合後,導致細胞內Ca2+濃度上升及蛋白質的磷酸化等作用,使得細胞支架發生重排,在細菌黏附處形成一個緻密的纖維樣肌動蛋白墊,從而使細菌侵入細胞。此時感染的細胞表現為刷狀緣脫落,並失去微絨毛。
5.eae A 基因族 套用Tnpho A 插入含質粒的EPEC 誘發突變,結果在329株鑑定出有22 株無侵襲力,其中5 株Tnpho A 插入在染色體的eae A 基因中,證明侵襲力與緊密貼著、緊密素的產生有關。另有2 株Tnpho A 插入在eaeA 的下方,則失去對上皮細胞緊貼能力,但仍能產生緊密素。這說明在:EPEC 中存在一個eae 基因簇,在eae A 下方的基因稱為eae B。通過遺傳學研究,結合上述致病因素,Donnenberg 提出EPEC 致病機制共分3 期進行。第1 期由EAF 質粒上bfp A 編碼的BFP 介導,使細菌相互黏附並黏附於微絨毛上。同時質粒及染色體位點導致初期的局部黏附。第2 期染色體基因啟動信號轉換,導致蛋白質的酪氨酸磷酸化、細胞內鈣濃度升高、早期細胞支架破壞、微絨毛改變以及液體分泌。第3 期隨感染的進展,eae 基因簇被激活,產生的緊密素使細菌與上皮細胞膜緊貼,使細胞支架破壞增強。細菌黏附下方肌動蛋白、肌球蛋白等大量集聚。此時一部分細菌侵入上皮細胞

診斷檢查

診斷:在流行期間,凡是腹瀉的嬰幼兒,應首先考慮為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先隔離治療,等待病原學檢查確診。在非流行期,特別是散發病例,僅靠臨床常難以診斷,必須結合病原學、血清學檢查確診。
實驗室檢查:
1.採集標本 以無菌棉拭子蘸取腹瀉病患者糞便,如無糞便,以浸濕磷酸鹽緩衝液的直腸拭子插入肛門4~6cm(嬰幼兒2~3cm)處,在直腸內旋轉擦取直腸表面黏液後取出,盛於運送或保存液中,如不能及時送檢,樣品應在4℃冷藏保存,但以不超過8h 為宜。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2.增菌和分離培養 對於大腸埃希桿菌的分離應在初代分離時選用弱選擇性培養基,如伊紅亞甲藍、中國藍薔薇酸式山梨醇麥康凱平板。劃線分離,35~37℃培養18~24h 後,觀察菌落形態特徵,選取紫紅色或暗紅色、大小1~3mm、邊緣整齊有光澤、中央凸起的單個菌落進行鑑定。
3.鑑定
(1)初步鑑定:根據菌落特徵、塗片染色的菌形及染色反應,取純培養物細菌作圖1 所示生化反應,凡符合於表1 所示結果可初步鑑定為大腸埃希桿菌。
(2)最後鑑定:一般常規檢驗做到上述初步鑑定即可,必要時可按《伯傑系統細菌學手冊》所列生化反應做出最後鑑定,其中主要的鑑定試驗為:觸酶陽性,氧化酶陰性;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或只產酸,發酵乳糖產酸產氣或遲緩發酵產酸,不發酵肌醇;IMVC 反應分別為+,+,-,-(占94.6%);脲酶陰性,H2S 陰性,苯丙氨酸脫氨酶陰性,硝酸鹽還原陽性,動力多數陽性。簡便的方法是採用腸桿菌科試劑盒,根據反應結果編碼後做出最後鑑定。
(3)鑑定試驗:某些大腸埃希桿菌,尤其是無動力的不發酵乳精株,應與志賀菌相鑑別,二者的主要鑑別試驗可用醋酸鈉和葡萄糖銨利用試驗及黏質酸鹽產酸3 種試驗。大腸埃希桿菌均為陽性,而志賀菌為陰性。
① 致病性大腸埃希桿菌:
A.假定試驗:於鑑別平板上菌落生長稠密處挑取培養物,以EPEC 的3 種多價O 血清作玻片凝集試驗。如與某一種多價O 血清凝集,再與該多價血清所包含的O 單價血清做試驗。如與某個O 單價血清凝集,再挑取3~5 個單個菌落,與該血清作凝集試驗。
B.生化試驗:選擇O 單價血清強凝集的菌落接種三糖鐵瓊脂,懸掛靛基質試紙片,經36℃培養18~20h。凡是乳糖、蔗糖產酸,葡萄糖產酸並多數產氣,H2S陰性,靛基質陽性的菌株,可證實為大腸埃希桿菌。如果靛基質為陰性時,還必須V-P 試驗為陰性,且不能在西蒙枸櫞酸鹽瓊脂上生長,方可證實為大腸埃希桿菌。
C.血清學證實試驗:刮取三糖鐵瓊脂上的培養物,用生理鹽水製成菌懸液,稀釋至與MacFarland 3 號比濁管相當的濃度。0 單價血清如果原效價在1∶(160~320),則可l∶40 稀釋(用0.5%鹽水)。在10mm×75mm 試管內,將稀釋的抗血清與菌懸液等量混合,於50.6℃水溫中16h 後觀察結果。如果出現凝集,可證實為該O 因子。
②出血性大腸埃希桿菌:已知為出血性腸炎患者的糞便,可劃線接種以山梨醇代替乳糖的麥康凱瓊脂平板。經培養後,挑選3~5 個山梨醇不發酵的菌落,以O157 血清(最好同時再以H7 血清)作玻片凝集試驗和單管凝集試驗以確定診斷。分離的菌株應接種三糖鐵瓊脂,懸掛靛基質試紙片,經36℃培養18~20h。典型的生化特性為乳糖、蔗糖產酸,葡萄糖產酸產氣,H2S 陰性,靛基質陽性。並接種山梨醇發酵管,為遲緩發酵。
③毒性大腸埃希桿菌:
A.生化試驗:於鑑別平板上挑取可凝菌落5 個,一般挑取乳糖發酵的典型菌落,分別接種三糖鐵瓊脂,懸掛靛基質試紙片,經36℃培養18~20h。凡是乳糖、蔗糖產酸,葡萄糖產酸並多產氣,H2S 陰性,靛基質陽性的菌株,可證實為大腸埃希桿菌。如果靛基質為陰性時,還必須V-P 試驗陰性,且不能在西蒙枸櫞酸鹽瓊脂上生長,方可證實為大腸埃希桿菌。
B.腸毒素試驗:產毒性大腸埃希桿菌主要靠腸毒素試驗證實。腸毒素試驗的方法甚多,國內目前以雙相瓊脂擴散試驗測定LT,以乳鼠灌胃試驗測定ST,有時亦採用家兔結紮迴腸段試驗以測定LT 和ST。
當前已有採用基因診斷法測定這兩種腸毒素。
a.雙向瓊脂擴散試驗:將被檢菌株按5 點環形接種於Elek 培養基上,以同樣操作,共做兩份,於36℃培養48h。在每株菌的菌苔上放一片多黏菌素B 紙片,於36℃經5~6h,使腸毒素滲入瓊脂中。在離菌苔各5mm 處的中央,挖一個直徑4mm 的圓孔,並用一滴瓊脂墊底。在孔內滴加LT 抗毒素30μl,並用已知產LT 和不產毒菌株作對照。於36℃培養15~20h 觀察結果。在菌斑和抗毒素孔之間出現白色沉澱帶者為陽性,否則為陰性。
b.乳鼠灌胃試驗:將被檢菌株接種於Honda 產毒肉湯內,於36℃培養24h,3000r/min 離心30min,取上清液經薄膜濾器過濾,60℃加熱30min,每毫升濾液內加入2%伊文思藍溶液0.02ml。將此濾液用塑膠小管注入1~4 天齡的乳鼠胃內0.1ml,同時接種3~4 只。禁食3~4h 後用氯仿麻醉,取出全部腸管,稱量腸管(包括積液)重量及剩餘的體重。腸管重量與剩餘體重之比大於0.09 為陽性,0.07~0.09 為可疑。
c.家兔結紮迴腸段試驗:將被檢菌株接種於Honda 產毒肉湯,於36℃培養24h,3000r/min 離心30min,取上清液經薄膜濾器過濾。濾液分成兩份,一份不加熱,供測LT 用;另一份60℃加熱30min,供測ST 用。取體重2kg 家兔,禁食1 天。麻醉後剖腹,取出迴腸段,按10~15cm 為一段,分段結紮。取一段注射肉湯2ml 作為陰性對照,另一段注射已知產毒菌肉湯培養物的濾液2ml 作為陽性對照。其他各段分別注射待試菌株肉湯培養物的濾液2ml,將腹壁縫合。測定ST時,於注射後6~8h 剖腹檢查;測定LT 時,於注射後18h 剖腹檢查。抽取各腸段內的濾液,測定其容量,並測定腸段的長度。積液量(ml)與腸段長度(cm)之比大於1 為陽性。
d.血清學試驗:腸毒素試驗陽性菌株可用ETEC 有關的多價O 血清及單價血清作玻片凝集試驗,以確定其O 抗原。
④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A.生化試驗:於鑑別平板上挑取菌落3~5 個,一般應多挑取與志賀菌相似的不發酵乳糖的菌落,但發酵乳糖的優勢菌落亦可適當挑取。將挑取的菌落接種半固體管,36℃培養18~24h。有動力的菌株一般可以棄去,除非經血清學鑑定為0124。留下無動力的菌株,接種三糖鐵瓊脂,懸掛靛基質試紙片,36℃培養18~20h。同時並作賴氨酸脫羧酶試驗。EIEC 的典型生化特性為:乳糖、蔗糖不產酸或產酸,葡萄糖產酸、產氣或不產氣,H2S 陰性,靛基質陽性,賴氨酸脫羧酶陰性,除O124 外均無動力。賴氨酸脫羧酸試驗亦可以放在血清學試驗以後做。
B.血清學試驗:挑取三糖鐵瓊脂培養物,用EIEC 的兩個多價O 血清作玻片凝集試驗,以確定其O 抗原的成分。
C.豚鼠角膜試驗:將菌液滴入豚鼠眼內2~5 天內觀察是否有紅腫流淚充血症狀
D.ELISA 試驗:用已知EIEC 或志賀菌屬的有毒菌株免疫家兔,所得之免疫血清用同型的無毒菌株吸收。用ELISA 法測定,EIEC 各型的有毒菌株及志賀菌屬各型的有毒菌株均為陽性。此法系檢測被檢菌的侵襲性多肽,亦可採用基因探針法檢測。

⑤集聚性大腸埃希桿菌:集聚性大腸埃希桿菌(EAEC)的重要特徵是在Hap-2細胞周圍形成特徵性的集聚性黏附。Yamamoto 發現在37℃培養時,EAEC 的此種聚集性黏附可發生在某些液體培養基的生長表面,形成很厚的黏附聚集性菌塊。在25℃或42℃則無此現象,液體培養基以L 或M-H 培養基最佳,以此可作為EAEC的初步鑑定手段。液體培養基中菌塊形成試驗:大腸埃希桿菌接種於M-H 液體培養基(Difco),35~37℃溫育18~24h,凡表面(部分下沉管底)形成菌塊者為陽性,均勻混濁無菌塊者為陰性。1996 年王梅等對腸道凝聚性-黏附性大腸埃希桿菌進行簡易篩查試驗,將M-H 培養基上的菌塊形成試驗與Hep-2 細胞黏附試驗進行對比,發現兩者的一致率達77%,如包括彌散型和局限型在內則達88.5%。表明菌塊形成試驗是可靠的初步篩查EAggEC 的方法。其他輔助檢查: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鑑別診斷

引起腹瀉的病因比較複雜,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某些化學藥品亦可導致腹瀉。大腸埃希桿菌腸炎應注意與下列疾病鑑別。
1.細菌性痢疾 由志賀菌屬引起,腹瀉以膿血或黏液狀便較常見,量少,並常有里急後重,多有寒熱。糞便鏡檢可發現大量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嬰幼兒中毒型菌痢或非典型菌痢應以病原學診斷來鑑別。
2.霍亂弧菌 引起感染後,先發生劇烈的腹瀉而後嘔吐,很少噁心,嘔吐物及腹瀉大便呈米泔水樣,量多,無里急後重,少數患者有少量血便。脫水重者常引起肌肉痛性痙攣,皮膚皺癟,體表溫度低於正常,鏡檢可發現運動極活潑的弧菌,應進一步作細菌培養鑑別。
3.副溶血弧菌性食物中毒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主要因進食被該細菌污染的食物(多與海產品有關),起病急驟,先以畏寒、陣發性腹痛(上腹部絞痛)開始,相繼嘔吐腹瀉,多呈水樣便或血水樣便,多為同餐者先後發病,應進行細菌培養鑑別。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4.沙門菌食物中毒 進食被鼠傷寒沙門菌污染食物引起。起病急,常伴有寒熱腹痛氣脹噁心嘔吐腹瀉,呈水樣便並有惡臭,早期出現菌血症,多有同餐者集體發病。依靠病原學、血清學診斷鑑別。
5.病毒性腹瀉 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其特點是高度傳染性。輪狀病毒、小圓病毒等感染早期有嘔吐,相繼腹瀉,多呈水樣便並有黏液,多發生在秋冬季。其他病毒性腹瀉多見於夏秋季,有噁心嘔吐,除消化道症狀外,常有呼吸道症狀,咽炎,並發輕癱,常累及頸肌、背肌。周歲內小兒多見有綠色水樣便或蛋花樣水便。抗生素治療一般無效,病程多在5~7 天自愈。用血清學及病毒分離進一步鑑別。
6.空腸彎曲菌性腸炎 空腸彎曲菌引起輕症與病毒性腸炎相似,重症與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相似。有發熱,腹瀉水樣或黏液樣便,有惡臭,呈膽汁色,重症有膿血便,似菌痢多在1 周恢復。兒童患者常有腹絞痛,高熱時可發生驚厥。發病多與接觸家禽、家畜或飲用未消毒牛奶、生水有關。暗視野鏡檢可發現射箭樣活潑動力的彎曲菌,細菌培養進一步診斷。
7.耶爾森菌腸炎 多見於兒童發病,與食物、水污染有關。腹痛、腹瀉、低熱、呈水樣便,可有敗血症,可並髮結節性紅斑、假性闌尾炎、關節炎。細菌培養可進一步鑑別。
8.其他 應注意與賈第鞭毛蟲、阿米巴痢疾引起的腹瀉鑑別,糞便鏡檢可發現阿米巴原蟲或賈第鞭毛蟲。

治療方案

1.治療原則 急性腸炎自愈傾向頗強,其基本治療方針是補液和對症處理。老年和嬰幼兒患者,以及有基礎疾患和重症患者應給予抗生素,以改善臨床症狀和縮短排菌期。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體外敏感試驗往往與臨床療效不一致。除非必須經靜脈補液者,通常以口服補液為好,WHO 推薦的葡萄糖電解質口服液為每升茶水或開水中含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葡萄糖20g(蔗
糖40g 或米粉30g 也可)。
大腸埃希桿菌腸炎,輕症僅對症處理即可,懷疑有菌血症及重症病例可給予諾氟沙星多黏菌素或複方磺胺甲唑。ETEC 處理主要是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對上述藥物耐藥者可用氧氟沙星或環丙沙星。一般在腹瀉原因不明時可選用氟喹諾酮類藥物。

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大腸埃希桿菌性胃腸炎

2.治療方案
(1)一般治療:嬰兒首先減少哺乳量,給口服葡萄糖液及生理鹽水,兒童及成人給易消化食物,適當補充維生素C 等。
(2)體液療法:按患者脫水的性質及程度,補充電解質溶液及葡萄糖溶液。目前推廣套用一種葡萄糖、電解質口服補液鹽(ORS)的補液袋甚方便。嬰幼兒第1 天補液量按脫水程度每天給予100~200ml/kg。在補液中隨時觀察患兒眼窩凹陷程度、皮膚彈性度及尿量多少來調節含鈉溶液的比例及輸液量。有酸中毒者按CO2 結合力情況給予5%碳酸氫鈉液及時糾正酸中毒。對病期長或營養不良嬰幼兒,可適量給予輸血漿(25~50ml/次),每周2 次。
(3)中醫中藥治療:針灸取合谷、足三里、大腸俞及止瀉穴。推拿、捏脊止瀉。按辨證施治採用中藥方,脾虛瀉者用益氣健脾方劑:參苓白朮散加減;屬實熱瀉者用清熱濕方劑:葛根苓連湯加減。
(4)抗菌治療:選用較敏感藥物足量連用5 天。常用藥有諾氟沙星、氧氟沙星、多西環素、複方磺胺甲唑、新黴素、卡那黴素、多黏菌素B、慶大黴素、氨苄西林、呋喃唑酮等。有腎損害者用慶大黴素與卡那黴素時要謹慎。在治療同時應加強護理,對患兒應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沖洗臀部,
保持清潔衛生,預防皮膚感染。

預防預後

預後:及早發現治療,無併發症出現,預後良好。
預防:
1.管理傳染源
(1)早期發現:通過自報、互報、門診、巡診等辦法,早期發現病人。已有疫情發生的場所,對炊管人員、給水人員、食品加工銷售人員和保育人員應特別加強醫學觀察,經常了解大便情況,必要時作糞便檢查,及時發現病人和病原攜帶者。對出院患者要定期隨訪,了解大便情況,有無症狀與體徵,及時檢出復發者及慢性病人。
(2)隔離與治療:由病人或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的腹瀉病,病人應立即送醫院實施腸道隔離、治療。治療要及時、徹底,確已痊癒後,方可出院。隔離期間要對病人加強衛生宣教和管理,病人應遵守各項規定,自覺注意不與健康人接觸,不隨便傾倒排泄物,以防污染環境。
2.切斷傳播途徑
(1)搞好給水衛生:衛生部門要定期對水源水質和消毒效果進行檢查。分散式給水要選好水源,飲用水(包括伙房用水、洗漱用水)必須消毒處理。用含氯消毒劑時,要注意有效氯含量和消毒時余氯應保持0.2~0.3mg/L。
(2)管好飲食衛生:
①經常對炊事人員進行詢問與體格檢查,發現可疑病人立即送醫院檢查處理。炊管人員工作前和飯前(包括做飯前)便後要堅持洗手,工作時穿工作服,保持整潔。炊管人員、飲食業服務人員及保育員患病後應立即離開工作崗位,待完全恢復後,方可恢復工作。
②實行分餐制,流水洗碗,碗筷各自保管,公用餐具要餐餐消毒。剩飯菜食用前要充分加熱,不吃涼拌菜與生或半生的各類食品,不購、不做、不吃霉變食物,生熟刀、板及盛放容器要分開。
(3)抓好糞便管理:糞便、垃圾、污水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廁所、畜圈、垃圾場等,應有專人管理,每天清掃沖刷,保持清潔衛生,無蠅無蛆。
(4)搞好環境衛生:要經常打掃衛生、清除垃圾。門窗(包括廁所門窗)要有完好的防蠅設備。在蒼蠅活動季節,應定期噴灑藥物消滅蒼蠅。
(5)講究個人衛生:通過衛生宣教,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不喝生水,不吃不潔瓜果及生冷食物,堅持飯前和便後用流水洗手。
(6)做好醫學防護:處理病人排泄物與嘔吐物必須戴手套,接觸病人後及飯前套用肥皂、流水徹底洗手。對密切接觸者要迅速採取相應預防措施。
3.保護易感人群 加強體育鍛鍊,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飲食、飲水衛生和個人衛生。根據當時疫情狀況,選用適當疫苗,對重點人群進行疫苗預防。戰時、搶險救災、應付突發事件可以考慮服用適當藥物預防。
4.做好衛生流行病學調查
(1)疫源地流行病學調查:做好個案調查,查清傳染來源及可能的傳播條件,採取預防措施,防止本病擴散。腹瀉流行時,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查明流行原因及流行因素,採取有效措施,控制流行。
(2)接觸者管理:生活上密切接觸者,要進行檢疫,了解健康情況,特別要注意防止污染水源。
(3)驗便及預防服藥:疫點所有人員自開始處理之日起每天驗便1 次,連續兩天。第1 次采便應在服藥前進行。預防可服以下藥物:
A.複方磺胺甲唑:每人2 次/d,每次2 片,連服3 天。
B.多西環素:成人首次劑量0.2g,以後每次0.1g,1 次/d,連服3 天。
C.四環素:成人0.5g,每6 小時1 次,連服3 天。
D.呋喃唑酮:2 次/d,1 次0.2g,連服3 天。
兒童每天量按體重計算:複方磺胺甲唑25mg,呋喃唑酮10mg,多西環素6mg。
(4)疫點的解除:疫區內上述措施均已落實,所有人員驗便連續兩次陰性,無續發病例或者帶菌者出現時可以解除。如無糞檢條件,自疫點處理後5 天內再無新病例出現時亦可解除。在特殊情況下,如新疫區、新菌型的出現,在流行早期、港口、旅遊地、對外開放點及人口稠密地區等,可實行疫點封鎖並嚴格管理

併發症狀

噁心嘔吐,腹瀉次數較頻,多呈水樣便。由於大量吐瀉呈現明顯脫水和酸中毒症狀,可出現急性腎衰。若治療不及時,嬰幼兒患者可在數天內死亡

流行病學

本病的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原攜帶者,病人有急性期病人和慢性期病人。暴發大多由於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傳播。另外某些動物,主要是家畜家禽等也可作為本病的傳染源。本病是一種世界流行性疾病,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衛生條件比較落後地區發病高。溫帶和寒帶地區發病有明顯季節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