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以,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歲以下。表示用、拿,如以少勝多、以毒攻毒。表示因如何以知之,不以人廢言。表示目的,如以待時機。表示於、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也作連詞,同“而”,如城高以厚。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認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樑。(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於柑以諷耶?

⑹以齧人,無御之者。(以:這裡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復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指前一個“以”。)

「以為」

1、把......當作或作為。例:

⑴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盪。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

2、認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3、把......製成。例:

⑴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⑵鑄以為金人十二。

文言虛詞

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荊軻刺秦王》)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②夜以繼日(成語)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5.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

①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動詞

1.以為,認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名詞

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通假

1.通“已”,已經。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①無以,則王乎?

(七)複合詞【以為】

⑴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過秦論》)

②輮以為輪(把它做成)(《勸學》)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詳細釋義

1、〈介〉引入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變應萬變。

2、〈介〉引入動作行為依據的方式、標準等:~貎取人;~高標準要求自己。

3、用作標準:《左傳·宣公四年》:“ 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長。”

4、〈介〉引入相關的原因等:~盛產瓷器而著稱;~悠久的歷史而聞名於世。

5、〈介〉因:何~知之?不~人廢言。

(袁可立)又以閱視殿工加太子少保。——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6、因由;緣故:《詩·邶風·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7、〈介〉引入空間或時間的位置:長江~南;賞~春夏,刑~秋冬。

8、〈介〉於;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9、〈介〉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後;縣級~上;長江~南;五千~內;二十歲~下。

10、〈動〉用;拿:~一當十;曉之~理,動之~情。贈~鮮花。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

輔臣以上意為辭。公(袁可立)於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11、【以……為……】相當於“把……作為 ……”或“認為……是……”:民以食為天;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

既上稍厭諸激聒,政府動以賣直沽名抑正論。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來,議論繁多,言詞激切,致乾聖怒。”——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12、以為;認為:《國策·齊策一》:“皆以美於徐公。”

13、〈連〉表示目的,相當於“以便”:養精蓄銳,~利再戰;增產節約,~支援前線。~廣視聽;~待時機。

公(袁可立)至,即盡收訟牒委各邑理之,以殺其勢。——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14、〈連〉表示並列(連線謂語),相當於“而”:城郭高~厚;眾星粲~繁。《禮記·樂記》:“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5、〈介〉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16、把直接賓語介紹給間接賓語: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17、〈名〉姓。

18、為;行事:《論語·為政》:“視其所以。”

19、此;這些:《禮記·射義》:“凡以庶士,大小莫處。”

20、通“ 已 ”。太;甚:《公羊傳·莊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則以卑矣。”

21、通“ 已 ”。已經:《漢書·張敞傳》:“今兩侯以出。”

22、與:《詩·召南·江有汜》:“子之歸,不我以。”

23、及;及於:《論語·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

24、作語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以”

〔古文〕《韻會》《正韻》養里切,怡上聲。為也。《論語》視其所以。又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注》以魯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又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易·師卦》能以眾正。又《詩·周頌》侯彊侯以。《注》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又同已。《孟子》無以,則王乎。又古以與聲相通。《禮·燕禮》君曰:以我安。《注》猶與也。《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韓文與多作以。又《集韻》與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注意事項

1、“予以”、“藉以”、“用以”、“難以”等是動詞,只能帶動詞賓語:予以支持、藉以改進工作。

2、以及∕和∕及。

3、在“基本解釋”中,按道理來講,第2、3處解釋是一個意思,第2處出自《新華多功能字典》,第3處出自《辭海》縮印本。

4、在“基本解釋”中,按道理來講,第7處與第8、9處解釋是一個意思。第7處出自《新華多功能字典》,第8、9處出自《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又第8、9處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本來就是分別予以解釋的,這裡亦原版引用不變。

5、在“基本解釋”中,第4、5處解釋是一個意思,第4處出自《新華多功能字典》,第5處出自《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

常用詞組

以

1、【以便】〈連〉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使下文所說的目的

容易實現:請在信封上寫清郵政編碼,~迅速投遞。

2、【以次】——①〈副〉依照次序:~入座。——②〈名〉次序在某處以後的;以下:~各章,內容從略。

3、【以前】〈名〉方位詞。現在或所說某時之前的時期:解放~;三年~;很久~;~他在這裡工作過。

4、【以後】〈名〉方位詞。現在或所說某時之後的時期:從今~;五年~;畢業~;~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5、【以還】〈名〉過去某個時期以後:隋唐~,方興科舉。

6、【以及】〈連〉連線並列的詞或詞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裡種著大麗花、矢車菊、夾竹桃~其他的花木。

7、【以近】〈名〉指鐵路、公路、航空等路線上比某個車站或機場近的。例如從北京經過石家莊、鄭州到武漢,石家莊、鄭州都是武漢以近的地方。

8、【以遠】〈名〉指鐵路、公路、航空等路線上比某個車站或機場遠的。例如從北京經過濟南往南去上海或往東去青島,上海和青島都是濟南以遠的地方。

9、【以來】〈名〉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期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自古~;長期~;有生~;改革開放~。

10、【以免】〈連〉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目的是使下文所說的情況不至於發生:加強安全措施,~發生工傷事故。

11、【以期】〈連〉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前半句話所說希望達到的目的:再接再厲,~全勝。

12、【以下】〈名〉方位詞。——①表示位置、次序、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下:氣溫已經下降到零度~。——②指下面的(話):~就要談談具體辦法。

13、【以上】〈名〉方位詞。——①表示位置、次序、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半山~石級更陡;縣級~幹部。——②指前面的(話):~所說的是總的原則,下面講具體做法。

14、【以外】〈名〉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外:十天~;辦公室~;五步~;除此~,還有一點要注意。

15、【以內】〈名〉方位詞。在一定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內:本 年~;長城~;五十人~。

16、【以往】〈名〉從前;以前:產品的質量比~大有提高;這地方~是一片荒野。

17、【以為】〈動〉認為:不~然;這部電影我~很有教育意義;我~是誰呢,原來是你。

18、【以至】〈連〉——①表示時間、數量、程度、範圍上的延伸: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②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由於上文所說的動作、情況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結果:他非常專心地寫生,~颳起大風來也不理會;形勢的發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驚奇。也說以至於。

19、【以至於】〈連〉以至。

20、【以致】〈連〉用在下半句話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結果(多指不好的結果):他事先沒有充分調查研究,~做出了錯誤的結論。

2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比喻用對方的觀點、方法、言論等來反駁對方。

22、【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比喻用對方所使用的手段還擊對方。

23、【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統治者雖然改換了,可是暴虐的統治依然不變。

24、【以身試法】:用自己的行為來試法律的威力。指明知法律的規定而還要去做觸犯法律的事。

25、【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

26、【以湯沃雪】:——①把開水澆在雪上,雪很快就融化。比喻輕而易舉。②用沸熱的水澆雪,雪立刻融化。比喻立見功效。

27、【以人廢言】:因為某人不好或不喜歡某人而不管他的話是否有道理,概不聽取。

28、【以人為本】: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民眾的多方面需求,切實保障其經濟、政治、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

29、【以鄰為壑】:《孟子·告子下》:“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意思是把鄰國當作排泄洪水的大水坑。後比喻把困難或災禍推給別人。文天祥《知潮州寺丞東岩先生洪公行狀》:“公智慮深達,如宿將持重,而規畫綿絡,不以鄰為壑也。”

30、【以卵擊石】:用蛋打石頭。比喻不自量力,自取滅亡。也說以卵投石。

31、【以卵投石】:以卵擊石。

32、【以貌取人】:只根據外表來判斷人的品質或能力。

33、【以儆效尤】:用對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的嚴肅處理來警告那些學做壞事的人。

34、【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

35、【以德報怨】:用恩惠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

36、【以毒攻毒】:用毒藥來治療毒瘡等疾病。比喻利用惡人來制惡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來反對不良事物。

37、【以訛傳訛】: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結果越傳越錯。

38、【以怨報德】:用怨恨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恩惠。

39、【以逸待勞】:指作戰的時候採取守勢,養精蓄銳,等待來攻的敵人疲勞後再出擊。

40、【以一當十】: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勇敢善戰,以少勝多。

41、【以直報怨】:以正直之道對待有讎隙的人,不進行報復。《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2、【以指撓沸】:用手指去攪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43、【以湯止沸】:亦作【 以湯沃沸】。比喻糾正錯誤的方法不對,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助長錯誤。《淮南子·原道》:“若以湯沃沸,亂乃甚逾。”《漢書·禮樂志》:“如以湯止沸,沸俞(逾)甚而無益。”

44、【以莛撞鐘】:亦作【以莛叩鐘】。莛,草本植物的莖。用草莖敲鐘,力小沒有聲響。比喻才疏學淺之人向高明的人請教,得不到回答。也比喻淺陋者做不自量力的事。東方朔《答客難》:“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鏡花緣》第十六回:“今欲上質高賢,又恐語涉淺陋,未免以莛叩鐘,自覺唐突。”

45、【以蠡測海】:蠡,盛水的瓢。用瓢來量海水。比喻見聞淺陋。東方朔《答客難》:“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46、【以狸餌鼠】:亦作【以狸致鼠】。狸,貓。餌,誘。用貓來誘捕老鼠。比喻方法不對頭,毫無成功的希望。《商君書·農戰》:“我不以貨事上而求遷者,則如以狸餌鼠爾,必不冀矣。” 《呂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

47、【以珠彈雀】:用寶珠彈麻雀。比喻做事不權衡輕重,得不償失。《莊子·讓王》:“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48、【嗤之以鼻】:嗤:譏笑。用鼻子吭聲冷笑。表示輕蔑。《後漢書·樊宏傳》:“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

典故

1、因為;由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因為;由於。“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袁可立)方為蘇理時,湖州董宗伯以厚貲為亂民所窘。——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3、用。“屬予作文以記之。”——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4、用。“而托於柑以諷耶?”——明·劉伯溫《賣柑者言》。

5、以便。“吾騎馬挾矢以助戰。”——清·魏禧《大鐵椎傳》。

6、而。“遂自投汨羅以死。”——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7、以為;認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墨子·公輸》。

8、以為;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戰國策·觸讋說太后》。

9、按照。“何必更以多寡為差?”——清·方苞《獄中雜記》。

10、按照;根據。“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呂氏春秋·察今》。

11、已經。“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戰國策·燕策三》。

12、作語助。“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三國·諸葛亮《前出師表》。

13、在。“舊中涓范君養民,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明末清初·顧炎武《復庵記》。

14、止。“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名言

做人就像蠟燭一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給人以光明,給以溫暖。——肖楚女

如果你希望成功,當以恆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警惕為兄弟,希望為哨兵。——愛迪生

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華民族與英語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將會越來越多。——周海中

拼音是y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