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漢語詞語]

猶豫[漢語詞語]

猶豫,不知道如何選擇時遲疑的心理狀態,往往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做決定,猶豫是決定的障礙表現。猶本指選育良犬的長程計畫,轉指時間長且沒有確定性;豫指大象伸展長鼻嘗試取物。猶和豫聯合起來表示長時間把玩手中物品,沒有決定是要還是不要。因此是果斷堅決果決果敢幹脆的反義詞。

基本信息

詞語簡介

猶豫猶豫

不知道選左或選右時出現的心理狀態。因為有東西阻礙了你做決定,但這障礙形成就是你內心做出的決定
遲疑,不果斷,做事拿不定主意。不知道選左或選右時出現的心理狀態。因為有東西阻礙了你做決定,但這障礙的形成就是你內心做出的決定。遲疑,不懂應該做怎樣的決定,不懂回答。心裡反覆地想正確答案,因此而慢了半拍。
“猶”屬猿猴類;“豫”屬古象類。

詳細解釋

含義

“猶”本指選育良犬的長程計畫,轉指時間長且沒有確定性;“豫”指大象伸展長鼻嘗試取物。“猶”和“豫”聯合起來表示“長時間把玩手中物品,沒有決定是要還是不要”。因此是“果斷堅決果決果敢幹脆”的反義詞。

探源

指遲疑不決。對某件事情不確定
(1)《離騷》:“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2)《漢書·高后記》:“計猶豫,未有所決。’
(3)《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平原君猶預(豫)未有所決。”
(4)《禮記·曲禮上》:“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豫)也。”

出處

亦作“猶移”。遲疑不決。
《楚辭·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
明沈鯨《雙珠記·西市認母》:“尚未卜是否何如,悲喜集中生猶豫。”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七回:“燕王喜猶豫未忍,太子丹懼誅,乃與其賓客,自匿於桃花島。”
鄒韜奮《艱苦奮鬥》:“時勢的危迫實在不能讓我們猶豫了!”
洪深《申屠氏》第二本:“方六一意尚猶移。經不得方蛟‘毛遂自薦’,一力擔承。方六一點頭允可。”
按,“猶豫”為雙聲字,以聲取義,本無定字,故亦作“猶與”、“由與”、“尤與”、“猶夷”等。舊說以“猶”、“豫”為二獸名,性皆多疑,非是。參閱清黃生《義府·猶豫》。
猶和豫的本意:
古書對猴科獸類“猶”的記載頗生動,此“猶”一旦發現人或其他“敵情”,便慌張地迅速爬到樹上,躲藏在樹枝或茂密的樹葉之後,探頭察看。待一切平復,它再跳下樹來,東張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懷疑,又爬回樹上。如此反覆多次,毫不果斷,一點兒主意也沒有。“豫”,指大象伸長鼻子嘗試取物。

示例

面對危險排長猶豫了許久,才決定讓他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