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花臉鴨雄鳥繁殖羽頭頂至後頸上部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端。臉部自眼後有一寬闊的翠綠色金屬帶斑延伸至後頸下部;綠帶與頭頸部黑倒色之間有一白色狹紋,其餘臉部呈乳黃色。在綠色帶斑與乳黃色斑之間夾有黑色細線,並向頸側下方延伸;黑色線與黃色臉斑之間還有白色細線。眼周黑色,並有一黑紋自眼周向下至喉部:從而將臉部乳黃色斑分割為前後二塊。上背和兩脅藍灰色,密布以黑褐色波狀細紋。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具淡色羽緣,尾上覆羽尤淡,尾羽褐色,具狹細的棕白色羽緣。肩羽長而細,內側棕白色,外側絨黑色,具寬的棕紅色羽緣。翅上覆羽暗褐色,大覆羽具寬的棕色端斑,形成翼鏡前面棕色邊緣。翼鏡銅綠色,後而轉為黑色,再後白色。頦、喉和前頸上部黑褐色,胸淡棕色,滿雜以暗褐色點狀斑,下胸兩側各具一寬闊的白色橫帶。腹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中部具棕白色端斑。兩側具暗棕色羽緣,尾下覆羽兩側前面各有一白色寬頻。腋羽白色。非繁殖羽似雌鳥。雌鳥上體暗褐色,羽緣稍淡,頭頂褐色較濃,近黑色,密綴以棕色羽端。翅上翼鏡較雄性為小,且銅綠色輝亮光澤也差。頭側和頸側白色,雜以暗褐色細紋,眼先在嘴基處有一棕白色或白色圓形斑,眼後上方具棕白色粗紋;頦棕白色,喉與前頸白色,胸與雄性相似,但斑點較少,腹也為白色,下腹中央微具淡褐色粗斑,兩脅暗褐色,具淺棕色羽緣;尾下覆羽白色,具褐色羽乾紋。
虹膜棕色或棕褐色,嘴黑色,腳石板藍黑色。幼鳥似雌鳥,但臉斑不明顯,羽色較暗褐,少棕色;上體具淡灰褐色羽緣;下體中部斑雜狀。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360—520克,雌性4OO~505克;翅長雄性402一431毫米,雌性378一423毫米;嘴峰雄性35—40毫米,雌性34.6—39毫米;翅雄性201—228毫米,雌性179—210毫米;尾雄性81—103毫米,雌性69—97毫米;跗跖31一35毫米,雌性29—33毫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中國為東北及華北為罕見冬候鳥,自山東,南抵雲南、廣東及海南島為冬候鳥。
生活習性
花臉鴨是一種喜歡集群的鴨類,特別是冬季常集成大群生活,也常和別的鴨混群生活。繁殖期主要棲息在泰加林或苔原帶的沼澤、河口三角洲、湖泊和水塘中,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各種淡水或鹹水水域,包括湖泊、江河、水庫、水塘、沼澤、河灣以及農田原野等各類生境。白天常成小群或與其他野鴨混群游泳或飄浮於開闊的水面休息,夜晚則成群飛往附近田野、溝渠或湖邊淺水處尋食。聲音嘈雜,叫聲洪亮而短,很遠即能聽見。花臉鴨主要以輪葉藻、柳葉藻、菱角、水草等各類水生植物的芽、嫩葉、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常到收穫後的農田覓食散落的稻穀和草籽。此外也吃螺、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覓食主要在黃昏和晚上。覓食地多在水邊和附近原野和農田。
花臉鴨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從中國南方越冬地開始往北遷徙。3月中旬至3月末到達中國華北和東北一帶。4月末幾全部離開中國。春季遷徙期長達一個多月之久。秋季於9月中旬進入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大量遷徙出現在1O月中下旬,也有遲至11月初還停留在中國東北和華北部分地區未往南遷徙。整個秋季遷徙期也持續近二個月之久。遷徙時常集成數十、數百隻,有時甚至多達千餘只的大群。
生育繁殖
花臉鴨主要繁殖在西伯利亞。到達繁殖地時對已形成,或許是在越冬期間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形成的對。繁殖期5—7月。通常到達繁殖地後不久立即開始營巢。營巢於柳叢或灌木叢下地上和草叢中。也營巢於小樹林內水珊邊地上和開闊的凍原帶苔原上。巢系地上挖出的凹坑,內墊以乾蘆葦、乾草和苔蘚。孵化開始後雌鳥再從自己身上拔下絨羽墊於巢內。每窩產卵6—9枚,卵顏色為淡綠灰色,大小為46.2一47.7×33.7—35.7毫米,平均47.1×34.4毫米。物種保護列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易危(VU)。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世界鳥類百科
我們人類的世界多姿多彩,同樣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著一個五彩繽紛的動物王國,在這個“國度”中有哺乳類、爬行類、魚類、犬類還有鳥類等等。在科學的探索中我們不斷的去發掘新的事物,在動物的王國中我們不斷的尋覓新的生命,本次任務的主題是“世界鳥類百科”,在這裡我們收集了較多世界各國的珍奇鳥類名單,讓我們一起為它們做出最完美的名片吧^_^ |
雁形目百科
雁形目(Anser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本目的鳥在中文種通常被稱為“鴨”或“雁”,包括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鴨、潛鴨、天鵝、各種雁類等鴨雁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