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鹹海概況
鹹海(哈薩克語:АралТеңізі,烏茲別克語:Oroldengizi,俄語作Аральскоеморе)舊譯“阿拉海”,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鹹海面積6萬餘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水深64米。歷史上鹹海海拔53米(175呎),南北最長435公里(270哩),東西290公里(180哩),面積68,000平方公里(26,300平方哩),平均深度16米(53呎),在西海岸外最深處達69米(226呎)。主要由中亞兩大內流河錫爾河(現注入北鹹海)和阿姆河(注入南鹹海,現注入東鹹海和西鹹海)注入。北部和東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許多小湖灣和沿岸島嶼,南岸為阿姆河口三角洲,西岸為陡岸。湖盆地區屬極端大陸性氣候。
歷史上受周期性乾旱氣候影響,湖水位變比較大。20世紀60年代初,湖面海拔53米,面積6.45萬平方千米,為世界第四大湖。此後,由於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大量用於農業和工業,加之70年代以來氣候持續乾旱,導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積急劇減小和湖水鹽度增高,魚產量減少,多種魚類滅絕,湖盆附近地區大量乾鹽堆積,植物受到破壞。湖內可通航,通航期7個月。鹹海就此消失,形成了南鹹海與北鹹海。後來湖中的復活島於大陸相連,將南鹹海分為東西兩部分。
鹹海的現狀
位於中亞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交界處,離塔什乾市約640千米。在這裡,發生了一次世界上最嚴重的環境災害。災難起源於將該湖周圍地區用來種棉匹配的決策。這一規模工程,計畫將河水改道,流入農田,以灌溉農作物。結果是以前排入鹹海的河水不再流入。自1960年以來,鹹海水平面下降14米以上。
此外,大量的殺蟲劑以及其他農用化學品被用於增加農作物產量,而這些化學品也排入湖底。當鹹海的水平面下降後,這些化學品便暴露在岸邊,損害了該地區居民的健康。
鹹海水面經歷了多次變化。在19世紀大部分時間裡水面都在下降,但從1880年起它開始升高。到1908年,水面已升高將近3米。後來種植棉花的決策將這個上升勢頭逆轉。
這裡曾經是鹹海的主體部分,如今成了一片大面積的爛泥地。一年中有很長時間泥土乾裂。更有甚者,殺蟲劑排入土壤中,使這裡的土地幾乎無法耕作。
一件可怕和事實是,在鹹海周圍地區,每10個嬰兒便有1個出生後第一年內死去。
過去鹹海每升湖水中含鹽量為9克,而是22.5克。由於鹹海沿岸沙漠化嚴重,所以大風把大量鹽份吹入大氣之中,使鹹海沿岸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脅。
鹹海水位的急劇下降由圖中的船舶可顯示出來。曾經載舟的水不見了,船舶毫無用途地擱淺在岸邊。
地理概況
地質
鹹海是在上新世(700萬——250萬年前)末期形成的,當時地殼下沉,地面水匯瀦,是海侵的遺蹟。從更新世(250萬——1萬年前)以後,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鹹海,使水位經常保持不變。20世紀60年代後,由於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大量用於農業和工業,再加上20世紀70年代以來氣候持續乾旱,導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積急劇減小和湖水鹽度增高,湖盆附近地區大量乾鹽堆積。
氣候
鹹海的氣候屬沙漠大陸型。平均氣溫︰1——2月,北部為-12℃(10.4℉),南部為-6℃(21℉);7月,北部為23.3℃(73.9℉),南部為26.1℃(79℉)。全年降雨量100毫米(4吋)。7月水溫在23——25℃(73——77℉);11——12月水溫-0.7℃(30.8℉),湖面冰凍。湖水的蒸發量與流入量大致相同,但從長時間來看,水平面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海水含鹽量8——15mg/L。東北的阿拉爾斯克(Aralsk)和南方的穆伊納克(Muynak)是重要的經濟中心。
物產
水產有鱘、鯉、鯡、鯔等魚類。居民除捕魚外,還飼養牲畜、繁殖麝鼠、種植甜瓜。魚類(2007年秋季,以漁獲量多寡排列)
1.鯉魚2.鹹海鯛3.鹹海擬鯉(Aralroach)4.暗斑梭鱸(pikeperch)5.比目魚6.鹹海赤梢魚(Aralasp)7.鹹海白眼鯛8.黑鯽(cruciancarp)9.帶魚10.狗魚11.鱸魚12.紅眼魚(rudd)13.阿拉油白魚(Aralshemaya)14.歐鯰(silurusglanis)15.鱧魚16.土庫曼雅羅魚(Turkestanide)
消失
曾經的大湖
因為流入的水量(徑流量)小於湖水的蒸發量,鹹海的含鹽量比淡水湖高得多。在鹹海全盛的時候,曾經是中亞第一大鹹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積將近7萬平方千米。在全盛時代,鹹海曾經有發達的漁業,沿岸的從業者超過4萬人,捕撈量占前蘇聯總捕魚量的1/6。鹹海的英文名字“AralSea”可以大致翻譯成“島之海”,因為它曾經在一公頃的範圍內有過1500個島。
海中散布著1,000多個小島。北岸地勢高低不均,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大大小小海灣。東海岸的北部是巨大的錫爾河(SyrDarya)三角洲,南海岸也有同樣大的阿姆河(AmuDarya)三角洲,西海岸是烏斯秋爾特(Ustyurt)高原。海岸線一帶有海洋沉積層和大陸沉積層,湖底平坦,從東到西傾斜,湖底沉積有石英石、石灰石、沙、黏土和黏土-石灰石淤泥,都是河道急流沖刷和風、冰侵蝕海岸而產生。
逐漸消失
在1960年,這個鹹水湖的面積是6.8萬平方千米,是一個大湖;1987年,鹹海分成兩部分:北鹹海和南鹹海;在1998年,已經縮小到2.9萬平方千米,並且被分割成了兩個小湖,成為世界第八大湖,它的含鹽量從10g/L上升至45g/L;而到了2004年,就只剩下1.7萬平方千米了,成了由3個小湖組成的湖群。到了2007年,3個小鹹海的面積綜合只是鹹海極盛時的10%。不但如此,因為水量縮小,鹹海的水也越來越鹹,3個小湖中的兩個已經把所有魚都鹹死了,活魚都上了天堂,剩下的只有鹹魚了。
科學家們發現每年有4立方千米的地下水會湧進鹹海。豐富的地下水量出乎專家的預料,但這也沒法阻止鹹海的乾涸。從2003年起,南鹹海的水面開始以始料未及的速度下降。鹹海南部底部的水的鹽度大於上部,而且兩者不再融合,這樣只有上部的水在夏天被太陽烘烤,溫度上升得比整個湖的水充分對流要快得多,所以蒸發速度也驚人的快。根據數據估計,東鹹海將會在15年內消失。隨著河水蒸發量持續加增,西部預計會在十年內乾涸。
消失原因
1918年,剛成立的蘇維埃政府構想將鹹海南部的阿姆河和北部的錫爾河改道,以灌溉水稻、瓜類、穀子和棉花。這是前蘇聯的“棉花計畫”,或者叫“白金計畫”的一部分。當時,計畫的制訂者希望棉花能成為新興的蘇維埃國家重要的出口產品。
上世紀40年代,大規模的水渠工程開始興建。不過,水渠的很多區段質量很差,很多水蒸發或泄漏,白白浪費掉。有人估計,中亞最大的水渠“夸拉昆”(Qaraqum)渠中流過的水中有30%-75%都被浪費掉了,烏茲別克斯坦的水渠中只有12%是防漏水的,由此可見鹹海兩大水源周圍水渠漏水現象也會相當嚴重。
在上世紀60年代,每年大約有20-60立方千米的水從阿姆河和錫爾河改道,流向鹹海附近的沙漠地區。
1961年到1970年間,鹹海的水平線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下降;在上世紀70年代,這個速度達到了每年50-60厘米;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這個速度達到了每年80-90厘米。從1960年到2000年,從阿姆河和錫爾河抽出用於灌溉的水量增加了一倍,相應棉花產量也增加了一倍。1980年,水位的下降暴增至每年80-90厘米。然而,這個現像卻令棉花的種植量大大加增。時至今日,烏茲別克仍是一棉花出口大國。1987年,鹹海分成兩部分:北鹹海和南鹹海;而到了2003年,南鹹海分成了東鹹海和西鹹海。“鹹海”其實已經不復存在,而“各自為戰”的幾個“小鹹海”處境更加危險。
實際上,過度取水會讓鹹海成為無源之湖,使之快速消亡,這很容易想到。但是政策的執行者依然不考慮修改此前的計畫,並在上世紀60年代初把取水列入“五年計畫”。甚至在計畫末尾預想:鹹海乾涸後,在它的湖底種滿棉花!
拯救鹹海
看到鹹海縮小的負面影響之後,前蘇聯還曾想過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來拯救鹹海,修建巨大的引水渠把西伯利亞河流里的水引到鹹海里,結果這個工程太過浩大,最終不了了之。
乾涸的鹹海成了一個大鹽庫,風把這些鹽吹到周圍,嚴重地污染了農田,並且含鹽量奇高的空氣也對周圍的居民健康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很多人因此患了各種癌症和肺病。烏茲別克斯坦因為漁業的倒閉造成6萬人失業,漁船在乾涸的湖床上隨處可見。還有人認為,水面積的縮小已經嚴重改變了當地的氣候,讓當地的夏天更乾熱,冬季更長更冷。
哈薩克斯坦政府採取行動,致力於拯救北鹹海。該國政府重修了錫爾河的水渠,減少了水流的浪費。2003年,該國政府又修建了大壩,它阻斷了鹹海兩部分的流通,以保護北鹹海。
北鹹海恢復的速度讓人喜出望外。北鹹海的深度已經從不到30米上升到了38米,達到42米的合理深度指日可待。如今,這裡恢復了漁業生產,許多漁夫恢復了他們一度中斷的工作,捕到的魚還被出口到烏克蘭。這種變化甚至可能使多年不見的積雨雲又回到這個地區,給當地農業的復甦帶來一線希望。
另一方面,南鹹海由於烏茲別克政府財政緊縮,至今水位仍在不斷下降。暴露出來的河床有大量鹽沙,大大增加了沙暴的吹襲。不幸的是,2003年南部鹹海在水面持續下降之後成東鹹海和西鹹海兩部分。它們水中的含鹽量已經達到了每升水100克,而一般海水的含鹽量只有每升水35克,東西“兩鹹海”的含鹽量正快速向死海的每升水300克的水平靠近。
如今仍存在一線希望。烏茲別克斯坦政府決定定期打開河流上的閘門,讓一部分水流進南鹹海。有人督促烏、哈兩國政府共同恢復鹹海,不過看樣子實現這個計畫的可能性不大。
自然災害
一是“白風暴”和鹽沙暴頻繁。鹹海的大面積於涸,一方面引起湖水含鹽濃度增加,從1960年的11克/升增加到2001年的68克/升;另一方面導致湖底鹽鹼裸露,在風力作用下,大量鹽鹼撒向周圍地區,使鹹海周圍地區的沙質平湖平原逐漸沙漠化,流沙迅速發展,形成“白風暴”(含鹽的風暴)和鹽沙暴,每年要發生幾十起鹽沙暴。
二是農田鹽鹼化加劇。鹹海地區每年約有4000萬噸至1.5億噸的鹹沙有毒混合物從鹽床(湖底、河灘)上颳起,從北向南吹去,吹向中亞草原,吹向農田和城鎮,覆蓋了阿姆河河谷豐腴的農田,加劇了中亞地區農田的鹽鹼化,土庫曼斯坦共和國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出現高度鹽鹼化。隨沙塵和雨落向地面的鹽,因區域不同而異,大約每年平均1公頃達450——600公斤。
東部完全乾枯
2014年,美國宇航局拍攝到了中亞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的鹹海東部大部分河床已經消失,這將可能是現代歷史上鹹海首次出現完全乾涸的情況。
歷史與現狀
沙俄時期
俄羅斯帝國海軍開始於1847年駐紮在鹹海,最先部署的兩艘雙桅帆船。命名為“尼古拉號”“米哈伊爾號”,前者是一艘軍艦,後者為漁業提供服務。1848年,這兩艘船調查了北部的鹹海。同年,一艘更大的軍艦“康斯坦丁”完成了調查整個鹹海。
蘇聯時期
1918年,前蘇聯政府決定將流入鹹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分流至附近的沙漠地區,用以灌溉和種植稻米、棉花和穀物等農作物。此舉導致流入鹹海的水量大為減少。
從1960年到1970年,鹹海的水位便以每年下降20厘米的速度下降。
從1970年至1980年,下降的速度激增至每年50-60厘米。
1980年,水位的下降暴增至每年80-90厘米。與此同時,它的含鹽量從10g/L上升至45g/L。
1987年,鹹海分成南、北兩部分,稱為南鹹海和北鹹海。其後,曾經有人使用人工渠道將兩個湖泊重新連線,但最終因它們繼續萎縮而在1999年再度分開。
2004年,鹹海的面積只剩下原本的四分之一,而且還在繼續萎縮當中。
2007年,鹹海面積只有最初面積的10%。南鹹海的含鹽量上升至100g/L。由於遠距離引水,大規模開墾,不適當灌溉,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使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帶來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巨大的生態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