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隋朝:做過地方小吏,後升任萬年縣法曹(縣級法務部門部長,相當於法院院長兼公安局長)
唐 武德:順降唐朝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
武德末年,玄武門之變之後: 賜男爵,食邑樂安(應與玄武門之變有關)
唐 貞觀:貞觀元年(公元627年) :拜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常設二人)
貞觀五年(公元632年) :因審判錯案被罷官,不久被任為刑部郎中(刑部下屬部門部長的秘書,有職權),後再任大理寺少卿,轉調民部侍郎(即戶部待郎,民政、戶籍、財務部門副部長)
貞觀十四年(公元641年) :轉調升職為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
貞觀年間(貞觀十四年後) :陝州刺史(陝州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地區級市長)
永徽五年(公元654) :,孫伏伽年老辭官
顯慶三年(公元658) :孫伏伽於武城(現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家中壽終正寢(辭官後四年),其墓位於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雙屯村北。
人物事跡
進諫三策
武德初年,針對隋朝滅亡的教訓,孫伏伽向唐高祖李淵進諫三策:其一,“天子有爭臣,雖無道不失天下”。他認為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是“不聞其過”,因此勸告皇帝虛懷納諫,“開不諱之路”,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其二,“百戲散樂,本非正聲”。他認為,隋末皇帝貪圖安逸享樂,官場淫風四起,是王朝滅亡的徵象,勸告皇帝不要沉迷於聲色犬馬,要雅正社會風氣。其三,“性相近,習相遠”。他認為隋朝滅亡的另一個原因是皇帝身邊的人亂國,因此,他勸告皇帝慎重挑選皇太子及諸王身邊的人,防止身邊的人誤國壞事。孫伏伽指陳得失,無所迴避,慷慨至誠,使唐高祖深受感動。唐高祖認為孫伏伽“既懷涼直,宜處憲司”,遂任命他為治書侍御史。
諫言信義
唐朝平定天下後,唐高祖頒布了大赦令。但是不久之後,唐高祖又要處罰農民起義軍的將領。孫伏伽進諫說:“王者無戲言。”往昔攻打天下時,應該隨機應變,現在四方已定,應該制定法律與天下人共同遵守。“法者陛下自作,須自守之”,這樣天下百姓才能相信而畏懼啊。“兵食可去,信不可去”。自己做事不講信義,而要天下的人相信你,怎么可能呢?
關心百姓
孫伏伽心存百姓,為民請命。當時,軍糧賦斂十分繁重,他多次請求減免。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孫伏伽彈劾民部尚書裴矩“苟釣虛名”,而不“救恤百姓”。由此,唐朝徵收賦稅由以戶為單位改為以人口為單位,使貧苦的農民得到實惠。
死諫唐太宗打獵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孫伏伽改任大理少卿。當時,唐太宗經常出去打獵馳射,愉悅群臣。孫伏伽及時上書勸止,得到了唐太宗的高度讚賞:“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謬乎!”
相關故事
敢於誠言直諫的孫伏伽
《登科記考》及《唐摭言》中都記有“進士,隋大業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孫伏伽,皆隋之進士也明矣。”
唐太宗在繼位之前,南征北戰,經常打仗。後來天下太平了,沒仗可打,於是就迷上了打獵,幾天不打獵心裡就痒痒。
一天,唐太宗又要去打獵,他領著幾個侍衛,背弓插箭,帶著獵鷹和獵犬,正要出發。這時孫伏伽匆匆趕來,一把拉住馬韁說:“陛下打獵,遊戲林中,騎馬射箭,沒有必要的保護措施是很危險的。一旦有個三長兩短,誰來主持政務?勸陛下為了國家百姓,不要貪圖一時痛快,任著性子幹這種無益的營生。”
正在興頭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又掃興又尷尬,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但是他又不想破壞大唐朝虛心納諫的傳統,於是就耐著性子說:“我今日閒著無事,又不貪戀女色,只喜好打獵,想藉機會出去走走。再說我打獵都繞著村莊,從不驚擾百姓,另外侍衛也帶了十來個,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說完就要登鞍上馬,並從隨從揮揮手,準備出發。
哪料到,孫伏伽把馬韁繩繞在腰間,跪在馬前說:“陛下今天出門,就請從老臣身上踏過去,我願意用死換取皇上對誠實忠告的採納。”
唐太宗大怒,說:“我本來認為你是一個誠信勇敢的人,能夠以誠言進諫,不好損你顏面;哪知你卻不知好歹,目無高低,限制起我的行動來了。我連這點兒事都作不了主,還當什麼皇帝?來人,把他給我拖出去斬了。”
幾個高大強壯的武士立刻聞聲而來。把文弱的孫伏伽像抓小雞一樣抓在手裡。孫伏伽面無懼色地說:“夏朝的關龍逢因直言進諫而被殺,我情願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見,也不願意再待奉你了。”
這時,唐太宗笑了,說:“我不過是試一試你的膽量,你還真是一個誠信有勇的君子,有你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啊!好,那朕今天就不出去了。聽說你棋藝很高。朕要和你下一盤,享受一下和高手下棋的快樂。”
不久,唐太宗封孫伏伽任諫議大夫。
歷史評價
孫伏伽為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徵之風。其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拜治書侍御史時,自己先從朝中得旨,歸家後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到來,合家狂喜而孫伏伽若無其事。
孫伏伽為唐代第一科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記載完備、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