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

海口市

海口市是海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海、陸、空交通的樞紐,聞名中外的濱海旅遊城市。由於它位於海南島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口西側,地當南渡江的出海之口,故取名為海口。海口市面積約218平方公里,人口約60萬,平均氣溫23.8℃,地勢南高北低,由台地向平原過渡。海口風光秀麗,名勝古蹟多,加之近年新開發了不少旅遊區和景點,遊覽內容十分豐富。比較著名的有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李碩勛烈士紀念亭、秀英炮台、海口崖州古城、海口人民公園、海口兒童公園、萬綠園、假日海灘、寰島遊樂城共十一個景點,此外還有金牛嶺烈士陵園、濱海公園等景點。這些景點各具特色,且位於市內,便於遊人尋蹤遊覽。

基本信息

簡介

海口又稱“椰城”,中國最大經濟特區海南省的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商貿和交通中心。海口市位於北緯19°32′-20°05′,東經110°10′-110°41′。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隔18海里與廣東省海安鎮相望;東面與文昌市相鄰;南面與文昌市、定安縣接壤,西面鄰接澄邁縣。海口市東起大致坡鎮老村,西至西秀鎮撥南村,兩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鎮五車上村,北至大海,兩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人口170餘萬,東、西海岸線長達131公里,年平均氣溫23.8攝氏度。海口長夏無冬,氣候宜人,空氣、水質、生態指標居全國前列,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被世界衛生組織選定為中國第一個“世界健康城市”試點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人居環境極佳的中國優秀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沿革

海口市海口市
海口起源於漢代,地屬廣西。唐代公元627年,海口始隸屬於瓊山縣。 開埠於宋末元初。歷史上曾設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海口商埠、瓊州口,民國初期的海口鎮。元代,海口浦便逐漸代替白沙津,成為海南渡海和物資進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明代公元1370年,海口劃歸廣東。明洪武27年(1395年)開始築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為所,稱“海口所”或“海口區”。相傳在今海口市的得勝沙路一帶,古稱外沙。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海府地區軍民予以反擊,經過激烈的戰鬥,最後得勝海賊於外沙,故得名“得勝沙”。清鹹豐年間據《天津條約》海口闢為對外通商口岸,成為南洋群島和大陸對外交通的道口。清光緒元年,(1875年)設定海口海關,並在白沙門建港,對外貿易更形成發展。由於僑民日增,商賈雲集,海口日見繁盛。民國初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稱海口鎮。1926年脫離瓊山縣,開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1956年,國務院將海口市劃為廣東省的地級直轄市。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建省,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2002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覆海口、瓊山兩市合併,成立新海口市。歷史長河,載述海口市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也記述海口市光榮的革命傳統,展現豐富的人文史跡景觀。有始建於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的古代軍事遺址——明代海南衛所在地城門樓的府城鼓樓,為紀念明代瓊籍名賢王佐而建於1567年的西天廟,為紀念為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的歷史名人冼英而始建於1583年的冼太夫人廟,為紀念明代瓊籍清官海瑞而始建於1589年的海瑞墓園,為傳播文化、培養海南子弟而始建於1710年的瓊台書院,為紀念被貶謫來海南島,傳播文化推動海南文化發展和交流的唐代名臣李德裕和宋代名臣李綱李光胡銓趙鼎。而始建於1889年的“五公祠”,為抵禦外侮而於1891年建成,與天津大沽口、上海吳凇口、廣州虎門炮台並稱中國清末四大炮台的秀英炮台等歷史古蹟;有始建於1919年的中共瓊崖黨、政、軍主要領導人馮白駒出生地的馮白駒故居,有1926年6月召開的中共瓊崖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而始建於1926年的中山紀念堂,為紀念長期堅持瓊島革命鬥爭和英勇渡海作戰解放海南犧牲的2萬多烈士而建於1951年的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為紀念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瓊崖紅軍改編為抗日獨立隊而始建於1952年的雲龍改編舊址,為紀念解放海南渡海作戰英雄烈士而建於1957年的金牛嶺烈士陵園,為紀念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赴瓊指導武裝鬥爭而英勇就義的中共廣東省軍委書記李碩勛而建於1986年的李碩勛烈士紀念亭等革命名勝。2007年3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將海口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名稱來源

據考古資料證明,遠古時代,海南島與中原大陸原連一體,有如瓜架下的一個葫蘆。由於地殼斷裂陷落,狹長地帶下沉消失,形成瓊州海峽,海南島便與大陸分離,孤懸海外,與雷州半島隔海相望。在古文獻中,自漢至唐代,南渡江入海地方未有“海口”地名記載。在漢代,現海口地面屬珠崖郡玳瑁縣(現瓊山市前身)地,隋代以後劃為瓊山縣地。到唐代,這裡設白沙津(現海口市白沙門地方),為瓊州城(今府城)的外灘,設有古渡驛站,是當時瓊州雷州海渡和貿易的港口。南宋時,這裡設海口浦,範圍包括今天的海甸與海口市區。浦,義為水邊或河流入海之地。可知海口地名出於南宋,用“浦”字表示其地境。

歷史傳說

據傳說市中心廣場、東西湖是個無底潭洞,有五條小龍在潭中練身修道。千年之後,五小龍身健道成,自覺潭小容身受束,於夏秋交接之日,掀潭水飛天,聚成五朵彩雲,五龍騰雲出潭,隨彩雲升空,俯瞰尋覓容身之所。見神州大地日出處水面廣闊無邊之東、西、南、北海,加之長江、黃河流水滔滔,便知此乃天賜永久容身之理想水境。五龍一斟酌,便降雲入水,四龍分赴東西南北四海、一龍游向長江、黃河。自此神州水境便有五龍鎮據。古人美稱海口為“五龍入穴之地”大概由此傳說所起。龍去潭空,按此海口當是水域。但天地造物自有精心,源於五指山區之滔滔南渡江並諸多溪流,年年將泥沙填入潭中,千年萬代,從不停歇,直到填成現海口市這片地面。古人說的“滄海桑田”,海口即是一例證,時有地理老先生斷言,海口之形成,系聚百流之水,集八方軋之土,龍脈集結。地闊水甜,必造人聰慧坦誠,福地長盛不衰。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10月,海口市分設秀英龍華瓊山美蘭4個區,共轄23個鎮和18個街道辦事處,150個社區居委會、249個村民委員會、2504個經濟社(村民小組)、4個農墾農場、2個省屬農場。2013年3月,海口市瓊山區正式啟動府城鎮區劃調整工作,撤銷府城鎮,在瓊州大道以東設濱江街道辦事處,高登街以北設府城街道辦事處,高登街以南設鳳翔街道辦事處。2013年6月18日,府城鎮撤鎮設街,3個街道辦事處掛牌辦公。截至2014年9月,海口市轄秀英、龍華、瓊山、美蘭4個區(縣級);下設21個街道、22個鎮,共43個鄉級政區;下設176個居民委員會、24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643個村民小組。

海口市轄區名稱 面積/平方公里 郵政編碼 區人民政府駐地
秀英區 511.5 570311 秀華路2號
龍華區 300.6 570105 龍昆北路19號
瓊山區 953.3 571100 建國路1號
美蘭區 581 570203 振興路8號

人口

2008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183.5萬人,比上年增加4.05萬人,其中,美蘭區577539萬人,瓊山區432527萬人,龍華區489313萬人,秀英區335657萬人。全市戶籍人口155.82萬人,比2007年增加2.88萬人,其中,美蘭區487895萬人,瓊山區375981萬人,龍華區421615萬人,秀英區272723萬人。全市戶籍人口中,非農業人口91.48萬人,農業人口61.46萬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有漢族黎族苗族回族滿族瑤族蒙古族朝鮮族土家族布依族傣族侗族壯族畲族等30多個民族,漢族人口占97.66%,其他民族人口占2.34%。使用語言包括海南話國語白話軍話客家話閩南話與四川、河南、湖南及其它地方話種和各少數民族話種等語種。以海南話為主,通行國語,白話、客家話也常見。2012年末海口全市常住人口214.1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4萬人。2012年該市城鎮化率為75.48%,比上年提高0.45個百分點。全市戶籍人口161.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4.47萬人,占39.9%,非農業人口97.12萬人,占60.1%。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2.52‰,死亡率為4.34‰,自然增長率為8.18‰。2013年全市出生人口2.72萬人,出生率12.6‰;死亡人口0.96萬人,死亡率4.4‰;自然增長率8.2‰。年末常住人口217.1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5.18萬人,城鎮化率為76.1%。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海口市位於北緯19°32′-20°05′,東經110°10′-110°41′,地處海南島北部,北瀕瓊州海峽,隔18海里與廣東省海安鎮相望;東面與文昌市相鄰;南面與文昌市、定安縣接壤,西面鄰接澄邁縣。海口市東起大致坡鎮老村,西至西秀鎮撥南村,兩端相距60.6公里;南起大坡鎮五車上村,北至大海,兩端相距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

地勢

海口市略呈長心形,地勢平緩。海南島最長的河流--南渡江從海口市中部穿過。南渡江東部自南向北略有傾斜,南渡江西部自北向南傾斜;西北部和東南部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石山鎮境內的馬鞍嶺(海拔222.2米,)、舊州鎮境內的舊州嶺(199.9米)、甲子鎮境內的日曬嶺(171米)、永興鎮境內的雷虎嶺(168.3米)等38個山丘較高外,絕大部分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馬鞍嶺為全市最高點。地表主要為第四紀基性火山岩和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呈較大面積分布,濱海以濱海台階式地貌為主,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為主。全市地貌基本分為北部濱海平原區,中部沿江階地區,東部、南部台地區,西部熔岩台地區。

氣候

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海洋氣候,春季溫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濕涼多颱風暴雨,冬季乾旱時有冷氣流侵襲帶有陣寒。全年日照時間長,輻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以上,太陽輻射量可達11到12萬卡;年平均氣溫23.8℃,最高平均氣溫28℃左右,最低平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雨日150天以上;年平均蒸發量1834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5%。常年以東北風和東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4米/秒。

資源

海口市土地

海口市現有陸地面積2304.84平方公里。其中,農業用地1756平方公里,建設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農業用地中,耕地面積7.9萬公頃,含水旱田4.1萬公頃,旱地3.8萬公頃;林地面積3.4萬公頃;可開發利用的灘涂面積0.2萬公頃、山塘水庫0.42萬公頃。主要土壤類型有玄武岩磚紅壤、火山灰幼齡磚紅壤、沙頁岩磚紅壤、帶狀潮沙泥、濱海沙土。土壤土種共8個土類,12個亞類,43個土屬,110個土種。

水系

海南島最長的河流南渡江穿過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區長75公里,流域面積130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60.99億立方米。南渡江流經市區的支流水系有鴨程溪、昌旺溪、三十六曲溪、鐵爐溪。境內還有演州河、演豐河、白石溪、羅雅河、美舍河、五源河、芙蓉河等小河流。有鳳譚、鐵爐、東湖、風圮、雲龍、丁榮、嶺北、玉鳳、沙坡等水庫,總庫容量15000多萬立方米。海口市地處南渡江下遊河口河網地帶和休眠火山口地帶,潛水、承壓水分布廣泛。潛水含水層以南渡江三角洲潛水和玄武岩孔隙裂隙潛水為主,分布範圍分別近800、400平方公里,水位單位湧水量分別可達14.6、30升/秒。地下承壓水處於雷瓊盆地,含水總厚度達200-350米,老海口、秀英兩段可采量共27萬立方米/晝夜。地下熱礦泉水處於瓊北自流水盆地東北部新生代厚層,分布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海灘

海口市北面臨海,海域面積83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31公里。海水平均水溫25℃,最高34 ℃,最低17.2℃。透明度1米,最大達2米。淺海鹽度29.6%-31.8%。大部分海底平緩,以軟泥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灘海岸一帶海底以細沙為主。近海水質富含有機物質和無機鹽。60-100米等深線以內的海域面積約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灘涂面積上百平方公里。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緩,岸線開闊連綿,沙岸帶沙細潔白,有熱帶海洋世界、假日海灘、白沙門海灘、西秀海灘、粵海鐵路通道南站碼頭海灘、東寨港海濱海灘、桂林洋海灘等海濱風景區和遊樂區。港灣與近海還有少許島礁和潮灘。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風輕浪平,有多處較為適宜的傍岸泳區。

植物

海口市植被以灌木草叢為主。天然植被主要為南方熱帶地區常見的野生灌木草叢植物種群。主要植被包括分布於東北部沿海一帶的濱海紅樹林群落,主要有紅樹海蓬、木欖、紅海欖等;分布於東南部的稀樹灌木群落,主要有沙蘿樹榕樹海棠荔枝等;分布於東部和西南部的稀樹草原群落,主要有草根草、竹根草、桔子草、竹節草等;分布於南渡江以東、三門坡以北的稀灌木草原群落,主要有白茅竹節草,伴生蜈蚣草鴨腳草等;分布於西部羊山地區的雜木林群落,主要有重陽木苦楝山苦楝、五葉牡荊等,以及分布於北部沿海的熱帶濱海沙生群落、熱帶濱海草灘群落。主城區以人工植被為主。人工植被由熱帶區系植物的各種栽培種組成,如桉樹、木麻黃、樟樹、相思、棕櫚、橡膠、油棕、竹子和花卉等經濟林和園林樹種,以及龍眼、荔枝、椰子、楊桃、香蕉等熱帶亞熱帶果樹樹種。海口市植物四季常綠,種類繁多。主要的植物種類中,糧油類有水稻、玉米、薯芋、豆類、芝麻等;瓜菜類有各種瓜類、青菜類、茄類、椒類和蔥蒜等;水果類有荔枝、龍眼、鳳梨、柑桔等;經濟作物類有橡膠、椰子、咖啡、甘蔗等;棉麻類有海島棉、木棉、紅麻、劍麻等;竹類有麻竹、黃竹、石竹、金竹等;林木類有木麻黃、桉樹、相思樹、海棠等;草灌木類有席草、白茅、竹節草、野牡丹等;花草類有茉莉、菊花、杜鵑、大麗等;水生植物類有江籬、馬尾藻、水浮蓮、紅萍等;中草藥類有土花椒、黃牛茶、穿破石、了哥王等。近年來,隨著熱帶高效農業的發展,海口市引種的植物優良品種不斷增多,植物種質不斷豐富。主城區椰子樹繁茂,素有“椰城”的美稱。

動物

海口市陸生動物有野生和人工飼養的兩大類。野生動物中,鳥類有麻雀大山雀白眼眶八哥等140多種;獸類有赤麂、鼠類、野兔、蝙蝠等;爬行類有蛇類、龜、鱉、坡馬等;昆蟲類有蜂類、蟻類、蝴蝶類、蜻蜓等,以及青蛙等兩棲動物。人工飼養的動物以禽畜類為主,包括豬、牛、羊、狗、貓、兔、雞、鴨、鵝、鵪鶉、鴿子、蜜蜂等。水生動物有馬鮫魚、石斑魚、帶魚、鯧魚等100多種海洋魚類,青魚、草魚、羅非魚等數十種淡水魚類,對蝦、青蝦、角蝦、青蟹等二三十種蝦、蟹類,以及泥蚶、毛蚶、海螺牡蠣等貝類。近年來,海口市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大力發展畜牧業,一批優良動物種質資源陸續在海口落戶。

礦產

海口市現探明的礦產主要有煤、硅藻土泥碳、粘土、高嶺土、鋁土礦、礦泉水、地熱水、石材和河砂等。煤礦為褐煤,分布在甲子鎮的長昌煤礦;石材主要分布在永興鎮一帶,以玄武岩為主;礦泉水、地熱水主要分布在市區北部及永興鎮的火山口地區;河砂主要分布在南渡江東山鎮地段和龍塘鎮下游的沖積沙洲。

主要交通

公路

海口市主城區有龍昆路、白龍路、丘海路等南北向主幹道,濱海大道、南海大道、人民大道、海秀大道、海府路等東西向主幹道,交錯貫通全市連成城市地面交通網路,海南東、西線高速公路和海文高速公路以及海南中線公路,聯接市區溝通全島。全市有東站、西站、南站、新港站4個長途客運站,開通省內線路70多條,聯結省內18個市縣城、區(洋浦開發區)及32個主要鄉鎮,日發車近1600多班次;開通省際線路48條,通往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西、安徽、重慶等46個城市,日發車60多班次。

海運

海口市有海口港、海口新港兩個主要港口,萬噸泊位4個、千噸泊位18個,開通海口到廣州、北海、湛江、海安等城市的定期客運航線,以及通往新加坡、香港、深圳和越南下龍灣等城市的不定期客運航線;貨運可直接通往國內沿海沿江各主要城市,並可通往新加坡、日本和香港等國家與地區。

海口市海口市
秀英港(海口港)
海口秀英港是海南省的交通樞紐和客貨集散中心,在中國沿海港口發展戰略中被交通部列為主樞紐港和海南省國際貨櫃幹線港口,屬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已與日本朝鮮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運輸往來。海口港又是海南省旅客進出的重要通道,已開通了海口—海安、海口—北海、海口—湛江、海口—深圳、海口—廣州等地汽車、旅客滾裝輪航班,每年旅客進出港量約140萬人次;海口—廣州、湛江、北海國內貨櫃航線。
南宋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已經正式開港辦理外貿運輸業務和對外國籍船開放,是宋元以來與大陸聯繫的主要港口、商埠。港口建設始於1936年,當時,商人集資於秀英港修建了全島第一座人工混凝土結構的碼頭,長43米。日本侵瓊期間也修建了一些碼頭,用於掠奪海南島的資源和海軍基地,這些碼頭於戰後與解放前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解放後,由國家投資從1952年開始,先後疏竣了淤塞的航道和港池,修復和新建了中級碼頭及駁船碼頭,新建了3000噸級泊位和港口倉庫,並不斷地裝備裝卸機械和其他配套設備,已有2個3.5萬噸貨櫃泊位,2個2萬噸級多用途泊位,1個1.5萬噸多用途泊位,1個3.5萬噸級國際客運兼多用途泊位,2個萬噸級泊位,3000噸以下泊位11個,5000噸級泊位2個,秀英港區水域總面積28.67萬平方米,陸域面積133萬平方米,岸線1.5公里,倉庫和堆場面積達270055平方米,其中貨櫃堆場104844平方米。2003年海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329.1萬噸,貨櫃吞吐量完成16.1萬標箱,在海南港口中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2008年,海口港成為北部灣貨櫃吞吐量率先突破30萬大關的港口。

2012年12月22日上午11點,在海口港貨櫃碼頭,吊車正在將一個個貨櫃吊上準備駛往北方的貨櫃船,而隨著最後一個貨櫃被吊裝上船,海口港貨櫃年吞吐量歷史性突破100萬標箱,成為環北部灣第一個百萬標箱大港的港口,也為海口港打造環北部灣貨櫃中心樞紐港奠定了堅實基礎。

南港(海口南港)
南港碼頭位於秀英區郊區海口火車站沿濱海西路,沿著濱海西路一直往前走,則可直達火車輪渡南港碼頭。南港主要開通海口南港至海安北港粵海鐵路客滾船。

新港(海口新港)
新港是海南島歷史上較早的漁港和商港。建國前,港口常被泥沙淤塞,水淺難於航行。1952年,經簡單修復後正式開港。1980年,擴建全部竣工。

新港有船通往全國沿海港口,每天有客輪穿行於廣州、湛江、海安之間,有定期班輪直達香港、新加坡、檳城等地。有水陸聯運客輪7艘,汽車輪渡16艘,每天客運8個班次,汽車過海輪渡每天16個航次。

此外,海南省輪船公司組建一年多,就已擁有遠洋貨輪4艘,運力達到5.6萬噸,年貨運量達到60萬噸。海南地方船舶的中國國內航線已能到上海、南京、武漢、青海、大連、天津等港口,國際航線可達日本、韓國及東南亞、非洲。

擁有30多年歷史、曾經為海南最大客運口岸的海口新港結束了歷史使命。從2011年6月15日起,海口新港所有營運業務全部遷移至秀英港區。

航空

1939年,日本侵瓊時,在海口三亞、黃流建立了飛機場,日軍61航空廠分別在海口、三亞設立分工場和補給工場。1945年10月上旬,國民黨民運航隊以海南改設特區地位重要為由,在該市設立辦事處,派范思立任主任,地址設在新華北解放戲院附近,海南交通界會同香港國泰航空公司,經當局及香港政府同意,於1949年12月14日開設瓊港線飛航,1949年10月,中航公司每周有4班水上飛機,飛行澳門、梧州、香港、海南一線。1949年10月19日,中央航空公司增闢瓊暹航線,每周四由該市直飛曼谷。民航大隊每日有班機由該市至三亞,至香港,空軍運輸機也每周一、三由該市開往三亞。國民旅行社每周三、六開辦該市至香港澳門航線。此外,還開設該市至台北、台南航線。

1950年4月,解放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航空兵接管該市機場,為軍用機場。1956年2月起,撥出部分場地作為中國民用航空站,同時,開航客運,該市機場作為軍民兩用機場啟用,稱為大英山機場。

20世紀末以前,海口市一直使用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末的海口大英山機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歷經數次擴建),從1993年起,海口大英山機場已跨入全國十大航空港的行列。1999年4月,海口大英山機場停用,同年5月,投資25億元、按4E級標準設計的海口美蘭機場建成啟用。2003年,經國家民航總局批准,海口美蘭機場升格為海口美蘭國際機場,逐步向外國航空公司開放。2005年,海口美蘭國際機場完成二期擴建,吞吐能力進一步擴大。2007年,經國務院授權海南開放第三航權,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成為海南開放航權的視窗。海口市現有海南、南方兩家基地航空公司。以海口美蘭國際機場為基地的中國四大航空集團之一的海南航空集團轄下的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為目前中國較大的地方航空公司,該集團所轄的航空運輸板塊擁有飛機150多架,開通國內國際近百個大中城市航線500多條,集團總資產約700多億元,年營業收入近300億元,連續6年入選中國企業500強。2008年,在海口美蘭機場運營的國內外航空公司有28家,共開通航線約110條,日進出航班150多架次。其中,國內航線97條,可直通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哈爾賓、長春、瀋陽、石家莊、呼和浩特、烏魯木齊、蘭州、太原、西安、鄭州、成都、武漢、南京、濟南、合肥、杭州、福州、南昌、長沙、貴陽、昆明、南寧、廣州27個省會市和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市,以及青島、煙臺、威海、寧波、徐州、連雲港、常州、桂林、柳州、北海、梧州、溫州、義烏、大連、黃山、襄樊、九江、常德、瀘州、宜賓、大庸、湛江和三亞等50多個城市。通往香港、澳門2條地區航線,通往新加坡、泰國曼谷、馬來西亞吉隆坡、日本名古屋、福崗和大阪等9條國際航線。海南開放部分航權試點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共有10家國內外航空公司開闢50條國際地區航線,其中定期航線12條,不定期航線38條。吸引大韓航空、韓亞航空、泰國普吉航空、馬來西亞航空、哈薩克斯坦航空、俄羅斯遠東航空6家外航和港龍航空、澳門航空開飛。

鐵路

海秀鐵路
海口修建鐵路,提議於清末,議修於民國初期,1969年為了減輕汽車運輸的壓力,及時疏通積壓在海口秀英港的大批煤、鋼材等物資。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決定自力更生修築海秀鐵路。海秀鐵路於1970年4月動工,1971年年底竣工。鐵路全長13.554公里,起點為秀英,終點為大英山。鐵路建成後,秀英港80%煤和大量的鋼材和其他大宗物資由火車轉運。因多年虧損,1977年轉產修理小汽車,1979年5月25日,海秀鐵路停辦。

西環鐵路
西環鐵路始建於四十年代,後毀於風災。2004年12月5日,粵海鐵路客運開通,中國鐵路史上首對跨海旅客列車(海口—廣州)K408/407次正式開行。當前的粵海鐵路即為西環鐵路,西環鐵路已經開通三亞—北京西,海口—上海南,海口—長沙,海口—西安,海口—成都東這5趟出海旅客列車。
東環鐵路
東環鐵路全長308公里,投資202億元,已於2010年12月30日正式通車,鐵路沿海南東線經過海口美蘭機場、文昌、瓊海、博鰲、萬寧、陵水等站直達三亞,全程運營時間約2小時。“三亞—海口東”對開,始發首班7:00,末班22:00,平日開行22對往返動車組列車,節假日按情況會加密頻次。同時,海底隧道正在規劃,建成後,中國內地與海南的交通將更為方便。

軌道交通系統

海口市正在籌劃軌道交通系統(共四號線)、建設中的軌道交通一號線預計於2015—2016年開通,西環鐵路將改建輕軌。

經濟

綜述

海口海口
海口歷史上是個港口小鎮,商貿活動形成較早,但規模小。解放前,商業、手工業在全島有一定的地位,但近代工業無幾,商品生產落後,經濟基礎薄弱。郊區農村基本上是一種自給半自給的單一農業經濟,人民處於溫飽無著的狀態。

解放後,逐步走上了計畫經濟的軌道,市內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150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180萬元,農業總產值32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14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18%、17%和17%,為第一個五年計畫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1958年經濟工作受“大躍進”急於求成指導思想的影響,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造成了三年經濟困難。1962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4118萬元,比1958年下降22%。經過三年調整,工農業生產走出低谷,1965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7219.6萬元,比1962年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306萬元,比1964年增長12.8%。“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經濟工作受到“左”的嚴重影響,國家計畫集中過多,統得過死,加上政治運動的衝擊,工業發展多受到限制,農業只抓糧食,商品流通不暢,地方優勢不能發揮,這種局面基本持續至1976年。一些社隊農民的溫飽也不能解決。

1978年後,海口農工商經濟清除“左”的影響,從農村至城市進行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擴大市場調節範圍,國家計畫實行指令性與指導性相結合的方針,並逐步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全市經濟出現了蓬勃生機。海南建省後,海口市作為省會城市,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發揮區位優勢,率先進行各項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培育和建立市場機制,全市工業、商貿業、農業,從原來的公有、集體所有制發展為公有和私營、合資、外資(含港澳台資金,下同)等非公有並舉的多元化所有制。至1996年,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格局已經形成,非公有農工商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年底,全市鄉級以上工業企業325家。其中國有工業企業126家、集體工業企業72家、其他類型工業127家(其中股份制企業10家)。工業總產值470971萬元。“八五”期間,全市工業總產值以年均增長27.2%的速度發展。農村經過三個階段的體制改革(1979~1982年為第一階段,1983~1987年為第二階段,1988年以後為第三階段),至1996年底,全市已有36家農村股份制合作社成立,占126個自然村的28.7%。農業總產值37335萬元,其中傳統農業產值占46.2%、林業占0.6%、牧業占34.4%、漁業占18.8%。多種經營收入超過了傳統農業的收入。1996年,全市國有商業公司143家,集體公司847家,私營商業公司531家,三資企業105家,個體商業戶8698家,批發零售網點16378個。非國有商業戶數超過國有商業戶數。同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1億元,比建省前1987年增長884%,為財政提供的稅收為33139萬元,是建省前1987年的24倍。隨著經濟發展,居民收入也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是70年代前無法比擬的。1996年,市區居民的人均年工資8162元,年末戶均存款4912元,人均居住面積13平方米;郊區農民人均年收入3482萬元,人均居住面積17.2平方米,基本解決市民、農民的溫飽問題。但仍有極少數的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困難戶靠政府救濟過日子。

經濟總量

從解放初期至1978年,海口市國內生產總值有所增長,但十分緩慢。從1979年開始,海口市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市政府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及“以開放促開發”的方針,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招商引資,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發展民營企業。至1987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89億元,比1978年增長2倍,年均遞增1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39億元,增長2.4倍,年均遞增14.6%,其中農業(種植業)增加值1864萬元,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47.71%,林業增加值69萬元,占1.77%,畜牧業增加值772萬元,占19.76%,漁業增加值905萬元,占23.16%,副業增加值297萬元,占7.6%;第二產業增加值2.28億元,增長2.1倍,年均遞增13.3%;第三產業增加值6.22億元,增長2倍,年均遞增13.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789元增加到2906元,年均遞增9.4%。1996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98.87億元,通過結構調整,一、二、三產業較為全面發展。農業增加值2.5億元。工業增加值12.6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1987年增長2.6倍,平均每年增長15.3%。第三產業增加值70.68億元,全年商品銷售總額55億元,旅遊收入11.33億元,郵電交通增加值16.39億元。

2013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04.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58.54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17.03億元,增長8.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629.07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6.8:24.6:68.6調整為6.5:24.0:69.5。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4%、22.3%和73.3%。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營利性服務業及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7%、9.9%、6.5%、8.2%、21.7%、7.2%和7.2%。

從發展水平看,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955元,比上年增長8.3%,按當年年平均匯率折合6881美元。

工業

海口市海口市
1952年,海口市工農業總產值1506萬元(按1950年不變價格計算),比1949年增長17.9%,年均遞增4.48%。其中,工業總產值1180萬元,增長18%;農業總產值326萬元,增長17.7%。為第一個五年計畫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一五”時期(1953~1957),海口市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指導方針,適當調整輕、重工業和農業的比例關係,國民經濟得到穩定發展。195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3277萬元,比1952年增加2097萬元,增長1.78倍,年均遞增29.67%,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增長7.4倍,集體工業增長26.3倍;農業總產值259萬元,比1952年增加32萬元,增長14.1%。1957年,在全市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的比重由1952年的78.3%提高到90.1%,農業總產值比1950年增長46.2%。並建立起一批骨幹企業,如海口農業機械製造廠、礦山機械廠、海口修造木船生產合作社、三聯造船廠、海門造船廠,同時還發展了電力、食品、紡織、建材、皮革、塑膠製造等工業。

“二五”時期(1958~1962),國民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次較大的波動。在急於求成思想支配下,繼續對城區殘存的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使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尤其是對農村為數不多的小手工業,不是合併、歇業,就是撤銷、關閉,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工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1962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4118萬元,比1958年下降22%。其中,工業總產值3758萬元,下降23.7%;農業總產值360萬元,增長1.1%。

1963年,中共中央決定用二三年時間,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國民經濟失調狀況開始好轉,工農業生產走出低谷,到196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493萬元,比1962年增長36.9%;工業總產值6726.6萬元,比1962年增長78.9%。

1966年,正當克服了國民經濟嚴重困難,開始執行第三個五年計畫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這場災難使工農業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197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910萬元,比1970年下降28.7%;輕工業產值7476萬元,比1970年下降6.4%。1976年,在農村大搞“以糧為綱”、“備戰備荒”、“割資本主義尾巴”,並再次取消自留地,限制社員搞家庭副業,不按經濟規律辦事,人為地改變生產關係。但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工農業生產依然取得了一定進展。

1976~1977年,由於對“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後果認識不足,在經濟管理上,仍繼續發生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的現象,提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指標,使多年遺留下來經濟脆弱的問題未能得到徹底糾正。1977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2.4億元,比1976年增長1.5%。其中,農業總產值1163萬元,下降11.8%;工業總產值2.28億元,增長2.3%(其中輕工業產值增長4.3%,重工業產值下降1.3%)。

從1979年開始,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的軌道上來,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特別是1983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加快海南島開發建設的決定,確定海南實行“以對外開放,促島內開發”的方針,極大地推動了海口市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1987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21億元,比1978年增長1.7倍,年均遞增11.7%。其中,工業總產值5.72億元,增長1.8倍,年均遞增12.3%;農業總產值4908萬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8.5%。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創辦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中央賦予海南較大的自主權和多項優惠政策。從此,海南開發建設的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海口市作為海南省的省會市,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用好用活中央給予的優惠政策,加大改革開放步伐,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得到長足發展,投資環境趨於完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均取得顯著成績。1996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7.96億元,是1987年的5.7倍。落實扶持政策,促進工業企業發展。

2013年,全市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42.6億元,比上年下降3.9%。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44.72億元,比上年增長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33.81億元,增長6%。醫藥、菸草、機電三大支柱行業共實現增加值7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3%。工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10.2%,拉動全市經濟成長1個百分點。

建築業

建築業平穩發展。2013年全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2.32億元,增長15%;全年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03億元,下降2.5%。其中建築工程產值172億元,下降8.4%;安裝工程產值13億元,增長25.5%。當年建築企業新簽契約價款224億元,建築企業期末從業人員3930人,全員勞動生產率為4532元/人。

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業較快發展。2013年全年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實現增加值73.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各種運輸方式共完成旅客運輸量4.55億人次,增長13.5%;完成旅客周轉量485.79億人公里,增長17.9%;完成貨運量1.22億噸,增長16.9%;完成貨物周轉量839.47億噸公里,增長25.9%。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38.96萬輛,比上年增加5.83萬輛,增長17.6%;其中,私人轎車21.41萬輛,增長5.8%,占轎車擁有量的89.7%。當年新註冊民用汽車6.16萬輛,增長20.8%,其中新註冊轎車3.64萬輛,增長24.7%。

郵電通信業穩步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1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49.2億元,增長7.4%;郵政業務總量1.8億元,增長9.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0萬戶,下降1.4%;行動電話用戶398.6萬戶,增長8.3%。網際網路寬頻用戶總數達53.8萬戶,增長10.7%。全年簡訊業務總量58.3億條,下降2.9%。

金融、證券、保險

金融信貸向重點領域傾斜。201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955.19億元,比年初增加316.07億元,增長12%。其中,個人存款餘額1132.22億元,增加140.06億元,增長14.1%。單位人民幣存款餘額1677.05億元,增加144.28億元,增長9.4%。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3188.25億元,增加259.61億元,增長8.9%。其中,中長期貸款餘額2407.07億元,增加102.42億元,增長4.4%;短期貸款餘額547.87億元,增加155.13億元,增長39.5%。在發展總部經濟政策的促進下,海口聯合農商銀行、浦發銀行海口分行掛牌開業。

證券市場交易較為活躍。全年證券公司總交易金額4392.88億元,比上年增長52.6%。其中股票交易額3008.97億元,增長49.9%;債券交易額1328.71億元,增長62.0%;基金交易額51.08億元,增長6.8%。年末證券賬戶開戶52.81萬戶。

保險業持續較快發展。保費收入46.89億元,增長11.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1.58億元,增長25.4%;人身險保費收入25.31億元,增長2.5%。支付各項賠款與給付13.50億元,增長13.9%。

基礎環衛

環境

建成區綠地面積達3285公頃,綠化覆蓋面積達3661公頃,公共綠地835公頃,綠化覆蓋率40.0%,綠地率36.5%,有人民公園、金牛嶺公園、萬綠園、濱海公園、美舍河和西海岸帶狀公園等主要園林景區。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主城區日處理能力30萬噸的白沙門污水處理廠、日處理1200噸垃圾的顏春嶺垃圾填埋場以及顏春嶺陵園和空氣品質監測日報站等環保設施。推進城市環境的管理和治理,全市空氣污染指數(API)年日平均值低於50,城市空氣品質居全國重點城市的前列。主城區建成米鋪、儒俊、永莊三大水廠,日供水能力達到77萬噸,供水服務區域約達100平方公里,用水普及率100%,城市供水已由地下水為主轉變為地表水為主。

城市設施

海口市海口市
建國後,海口城市建設突飛猛進。新建街道30條,擴建改建街道18條,已有街道68條以及一大批的公共建築。1988—1990年,全市用於城市建設的投資共29082萬元。其中公用事業6837萬元,市政工程6158萬元,園林綠化1782萬元,環境衛生2660萬元,其他1645萬元,各占比重為23.51%、55.56%、6.13%、9.15%和5.65%,新增固定資產97.8萬元,新增生產能力工程效益有;城市自來水供水能力13.3噸/日,城市自來水管道長度46公里,比1978年前29年的總和還多10公里。道路新建擴建長度21.5公里,城市道路擴建面積40萬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鋪設長度33.6公里,比1978年前29年的總和多12.6公里,為1978年來的1.6倍,城市永久性橋樑10座,為1978年來的58.82%。

1988—1990年,市委、市政府把市政建設作為重大突破口,大力加強城市建設,總投資11803.38萬元。其中道路工程投資5340.33萬元,新建擴建橋涵11座,人行天橋5座,下水道投資2297.73萬元,新建擴建排水溝23條,總長37.15公里,路燈投資100.57萬元,安裝路燈900盞。先後新建拓寬龍昆路、人民路、海秀路、海府路、和平路、沿江二路、沿江三路和僑中路等人車分流高級道路,總長97公里,面積180萬平方米。1990年,市道路總長度為150公里,面積233萬平方米。市政設施建設共投資金16810.37萬元,比改革開放前的28年(51~78年)投入的資金總和還多15669.06萬元,新建擴建道路90條,總長度63.55公里,面積124萬平方米;橋涵投資1598.41萬元,新建擴建頂目29個;下水道投資2691.56萬元,新建擴建項目75個,總長度63.65公里,其中還對東西湖進行治理,防洪堤投資677.83萬元,總長10.89公里;照明投資219.73萬元,安裝路燈3000多盞,總長21.2公里。

城市的發展目標:建成經濟實力最強,服務設施最優的海南省經濟中心城市;擁有一流生態環境的熱帶濱海旅遊度假勝地和理想居住地;國際知名的綠色生態城市。

職能:海口市主城區:海南省省會,熱帶海島旅遊度假勝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態產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海口主城區空間布局結構為帶狀組團式。在總體空間發展策略上,遵循“中強、西拓、東優、南控”發展原則。
建立並完善中心放射式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強化“一心四軸”的空間結構特色。“一心”指主城區,“四軸”指由主城區為中心放射出的四條城鎮發展軸,9個建制鎮鎮區構成四條城鎮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

人口規模:主城區常住人口控制在175萬以內。
城鎮調整:市區外圍17個鎮合併為9個建制鎮。
對外交通:建成“一橫”“六縱”對外交通公路體系。
2020年人均綠地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將達18平方米。

公共綠地新增白沙門公園等10座市級公園。
規劃中關於公共綠地內容重點提到要完善已有市級綜合性公園,新增10座市級公園:白沙門公園、南渡江河口公園、紅城湖公園、美舍河公園、海秀公園、美藤河體育公園、永莊水庫森林公園、沙坡水庫森林公園、玉龍泉國家森林公園和五源河森林公園。

城市旅遊旅遊區布局構建“三帶、一軸、一中心”結構。

衛生事業

截至2013年,全市衛生人員總數2358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8745人、執業醫師5933人、註冊護士8881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29人。與上年相比,衛生人員增長6.7%、衛生技術人員增長7.2%、執業醫生增長7.2%、註冊護士增長7.9%,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增長0.02%。全市衛生機構總數713個(不含村衛生室231家,下同)。其中,醫院56個、衛生院27個、婦幼保健院(所、站)6個、門診部68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個、診所和衛生所及診療室442個。全市衛生機構床位11915張。其中:醫院床位9821張,占總床位的82%;衛生院床位589張,占總床位的4.9%;每萬人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55.6張。

教育事業

海口海口
古代海口教育與瓊山有密切聯繫。明代瓊山府城東廂攀丹村(今屬海口市),曾創下一個村一族一朝代里出了6位進士的奇蹟,這在海南獨一無二,在全國也屬罕見,其中就有2對父子進士4人,唐舟及子唐亮;唐胄及子唐穆。唐氏家族成了世宦之家,全島聞名。民國成立後,學堂改稱學校,海口也逐漸試辦起一些新型的學校,1926年大革命時期還興起一陣“平民教育”熱潮,成立平民教育委員會,在各鄉鎮辦過一些平民識字學校及平民書社等。但是隨後由於社會動盪,教育事業發展緩慢,至1938年,海口僅有國小21所。1939年,日軍侵瓊。在淪陷期間,日偽當局實施奴化教育,原有學校被迫停辦解散。

1945年,日本投降,海口原有學校逐漸復校複課。按保甲制度,鄉鎮設中心國小,各保設國民學校,稱為公立學校。另外,還有由私人、教會、會館等籌資設立的稱為私立學校

1948~1949年,祖國大陸地區大都解放,國民黨當局大量人員南撤海南,部分中等以上學校亦陸續遷到海口,海口國小就增設到67所,普通中學9所,職業學校5所;高校除私立海南大學外,還有新辦的海南藝專反隨南遷帶來的長白師院等。

1950年4月,海口解放,全市在校國小生有6855名,教職工358名;中學有學生1911名,教職工185名;中專及職業學校共有初級部學生184名,中級部學生688名,教職工154名;海南大學有學生137名,教職工68人。人民政府對接管過來的學校進行了全面的整頓、改造。至1952年,全市中學調整合併為4所,國小調整為58所,中等專職業學校調整為4所,新辦幼稚園1所。此外,還辦起一大批職工、居民和農民業餘夜校,進行掃盲識字和業餘文化學習。1954~1965年,海口市的教育事業進入了有計畫有步驟的逐步發展時期。

學校按照政務院提出的“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發展”的教育方針,全市各類學校都有較快發展。1965年,全市國小已發展到113所,普通中學發展到9所,由市屬各企業系統舉辦的半工半讀的職業技術學校24所,由郊區各公社舉辦的農業(漁業)中學4所,由市政府舉辦勞動大學及高級農業學校各1所,幼稚園22所,業餘學校87所。教師隊伍逐年得到充實和加強。1965年,全市共有幼稚園教職工290名(其中公辦37名),國小教職工1021名(其中公辦852名),中學教職工399名(其中公辦327名)。當年,財政核撥的教育經費為115.7萬元,加上貫徹中央“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調動民眾辦學的積極性,使學校校舍、設施設備及圖書等辦學條件也逐步得到較大的改善。但是在此期間,由於1957年反右鬥爭擴大化的影響,一些教師被錯劃為右派,師資隊伍曾一度遭到削弱。特別是“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期間,學生勞動過多,教學秩序不太正常,教育質量也一度受到影響。成人教育也曾受到脫離實際和浮誇風的影響,出現過強制識字,突擊掃盲等偏差。這些問題,是在1962年貫徹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貫徹知識分子政策和中國小工作條例之後,才逐步得到解決。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市各類教育事業受到嚴重的破壞。1968年9月後,各中國小才陸續回校“複課鬧革命”。但是,由於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學內容強調“突出政治”,強調“學工、學農、學軍”,大大削弱了文化基礎的教學,教育秩序極度混亂,教育質量嚴重下降。1976年,全市國小116所,中學21所,幼稚園85所,成人業餘學校7所;全市共有國小教職工1131人,中學教職工1196人,幼稚園教職工461人,其他教育事業教職工120人。

1976~1986年,經過撥亂反正,海口市教育事業進入恢復發展的時期。在此期間,逐漸調整了全市各類學校的布局設定、學制年限及課程設定,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學校,廣泛發動社會關心教育,多渠道集資改善辦學條件。1983年,全市實現普及國小5年教育,被廣東省評為普及初等教育先進市。1985年,又實現了“一無兩有”,即全市學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椅,受到省的表彰。

1988年,海南建省辦特區。海口的教育事業,隨著特區改革開放的發展步伐,進入加速發展,提高質量的新階段。教育的優先發展戰略地位逐漸得到落實;教育綜合改革逐步開展和深化,改變了過去由政府統包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公辦為主,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新體制;通過逐年有計畫地進行教育結構的最佳化調整,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比較協調地發展。1992年,國小及初級中學下放給各區政府管理。至1996年,全市3個區均先後基本完成了“兩基”(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實現掃除青壯年文盲)達標任務。通過政府逐年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及多渠道集資辦學,改建、擴建和新建了大批校舍,增添了大批教學設備和圖書,改善了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條件。

截至2013年,全市共有國小171所,國中學校32所,普通高中26所,普通本科院校4所(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海南醫學院海口經濟學院),職(專科)院校6所,成人高等學校1所。

文化藝術

海口圖書館坐落在新華南路,是海南省最大的圖書館。由文化部、海南省文體廳、海南行政區和該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資177萬元興建。1984年初破土動工,1986年11月16日落成開館。海南省圖書館於2007年2月2日正式掛牌,圖書館位於海南省海口市國興大道文化公園,環境幽雅,建築面積約2.8萬平方米,可藏紙質圖書100萬冊左右。館內設有社科圖書、自科圖書借閱室,以及數字、報刊、參考、少兒、特藏等多個閱覽室,共有普通閱覽席位1000多個,電腦閱讀席位300多個。全市已有電影院劇院13個,總座位2.62萬個。廣播電台、電視台各2座。

截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41個,藝術表演場館5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2個,文化站2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8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年末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9.1%,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為99.1%。公共圖書館藏書量37.14萬冊,瓊山區圖書館藏書量6.5萬冊。相繼推出海口市第八屆萬春會、中國(海口)第十二屆冼夫人文化節、愛海口·2013海口仲夏文藝季、海口市第十二屆少兒“蒲公英”音樂、美術比賽、第四屆海口市老、中、青年(業餘)歌手(歌曲、戲曲)演唱比賽、海口市健身舞大賽暨第七屆天涯交誼舞公開賽、2013海口市金島音樂節、海口市首屆國際青年實驗藝術節、海口國際爵士音樂節、第四屆海口市瓊劇業餘演唱比賽等等大型文藝晚會,影響廣泛、反響強烈。

旅遊

最佳旅遊時間

海口的最佳旅遊時間是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因為每年5至10月是海口的雨季,尤其9月,是降雨高峰期;不僅如此,6至9月間又是颱風季節,在此就會有一天刮颱風。海口的雨來去很快,除大暴雨之外,一般對旅遊影響不大,但是刮強颱風時交通就會出現問題,航班取消,水路停運,陸路交通常因積水或土石流而中斷。

旅行裝備
1、背囊儘量選取透氣性好的。衣服要帶吸汗、透氣、易乾的,且不要帶太多,晚上可以洗衣服,第二天一定乾。如果是冬天,儘管天氣暖和,最好也帶件外套。
2、海南島紫外線輻射很強烈,要帶好墨鏡、高指數的防曬霜和遮陽傘,最好還準備些預防中暑、腸胃疾病的藥品和防蚊蟲叮咬的藥水等。
3、游泳用具泳衣、泳帽、水鏡一定別忘了帶。

衛生
1、吃海鮮時,適量喝點白酒和米醋,但吃海鮮不宜喝啤酒,因為食用海鮮時飲用大量啤酒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從而引發痛風。
2、吃海鮮後,一小時內不要食用冷飲、西瓜等食品,且不要去游泳。
3、海鮮富含高蛋白,容易對蛋白質過敏的人請不要貪食,有時會引起海鮮中毒。
4、熱帶水果不要貪吃,特別是芒果、鳳梨吃多了很容易上火。
5、空腹不能吃鳳梨、楊桃。特別是有糖尿病的人更不能吃楊桃,會有生命危險。
6、椰子有青椰、黃椰、紅椰,紅椰最好,其次是黃椰。椰子以正午摘的最甜,而椰子水滴在衣服上會使衣服變色,很難洗乾淨。

安全
1、夜間逛街時注意,有向你發放旅遊及機票信息卡片的人,千萬不要答茬,更不要向其購買機票或參加旅遊團,以免上當受騙。
2、海口的商店一般在晚上10點半關門,上街時最好不要帶有明顯旅遊標誌的物品,海口是移民城市,你可以一直說國語。
3、上街時最好把包放在胸前,女士一定要把首飾統統取下來,並三五成群一起走。
4、牢記住宿酒店的名字,迷路了可以打的士,用國語說明酒店名字,並事先講好車費十元錢,因為在海口市內,大部分酒店十元錢都可以到了。
5、晚上睡覺時檢查房間的門窗是否關好,貴重物品放前台暫存。

風景名勝

海口風光秀麗,名勝古蹟多,加之近年新開發了不少旅遊區和景點,遊覽內容十分豐富。比較著名的有五公祠、海瑞墓、丘浚墓、李碩勛烈士紀念亭、秀英炮台、海口崖州古城、海口人民公園、海口兒童公園、萬綠園、假日海灘、寰島遊樂城共十一個景點,還有金牛嶺烈士陵園、濱海公園、海口體育館等景點,雖格局不太大,但也各具一定特色,且位於市內,交通方便,遊人可參看《海口市旅遊示意圖》尋蹤遊覽。並且海口、瓊山地域相接,旅遊景點參錯一體,遊人可參看兩市旅遊示意圖,隨趣選擇多種旅遊路線,以足遊興。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0年1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1986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是中國建立的第一個紅樹林類型的濕地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評定為示範保護區。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海南省東北部,周邊與文昌市的羅豆農場和海口市的三江農場、三江鎮、演豐鎮交界,是以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和鳥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3337.6hm2,其中紅樹林面積1578.2hm2,灘涂面積1759.4hm2。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距市區約15公里。園內及附近有達到2.7萬年至100萬年間火山爆發所形成的休眠火山口群。其中最大者海拔222.2米,深90米,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死火山口之一。因形似馬鞍,又名馬鞍嶺,是瓊北地區至高點。周圍還有幾十個小的死火山口或死火山眼。五公祠五公祠又名“海南第一樓”,位於海口市國興街道,這片木建築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紀念的是唐宋兩代被貶職,而來海南的五位名臣:李德裕、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祠內五公石雕栩栩如生,滿面思緒。五公祠近旁有學圃堂、五公精舍、觀稼堂、蘇公祠、拱橋、荷池、風亭、瓊園等,構成了一組古建築群落。世紀大橋世紀大橋全長2663米,其中主橋長636.60米,主橋為雙塔雙面三跨(147+340+147)連續預應力混凝土邊主梁斜拉橋,橋面寬29.8米,兩側設人行道。主塔呈鑽石型,塔高106.9米,主塔基礎為圓端型沉井,上口面積29.8米×18.6米,下口面積30.4米×19.2米,深40.1米,斜拉索每一單面22根,共176根。引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基礎採用預應力高強度混凝土管樁。南引橋長1101.094米,連線段233.867米;北引橋長524.45米,北引道167.595米,引橋寬24.3米。橋面為雙向6車道,設計行車速度為60公里/小時。主跨下最高水位4米時通航淨高為24米。主橋兩端共設4座塔樓,南北岸設橋頭廣場。海口人民公園海口人民公園總占地面積440多畝。坐西朝東,花木盤山,古樹蓋頂。公園正門前有東、西二湖,東湖呈橢圓形,湖中有個湖心島,島上樓閣金碧輝煌,由九曲橋連通園門大道;西湖呈短脖葫蘆狀,水面寬闊。每當皓月當空,椰風流韻,東、西湖面銀鱗熠熠,與大英山的聳翠相映成趣。公園內有海南解放紀念碑、瓊崖縱隊司令馮白駒將軍雕像紀念亭;有小動物園一個,裡面棲息著熱帶、亞熱帶動物50多種;種植著各種科屬的熱帶、亞熱帶觀賞植物5000多種,此外還有影視場、歌舞廳、小型球場、兒童遊樂場等。府城鼓樓

府城鼓樓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府城文莊路南端的古城垣上,是一座土木結構、古樸大方的城樓。鼓樓又名譙樓,亦叫文明樓。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是海南衛指揮使王友所建。原檔高三層,現僅存二層,均受歷代珍視,故屢毀屢建。現存鼓樓為1605年(萬曆三十年),尚書王海遂重修。

海口馮小剛電影公社

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是由觀瀾湖集團攜手華誼兄弟公司、著名導演馮小剛巨資打造的中國獨具特色的電影主題旅遊勝地,總投資55億元,總占地面積1400畝,以馮小剛《1942》《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系列馮氏經典電影場景為建築規劃元素,打造的綜合娛樂街區,呈現上世紀百年間的中國城市街區風情,包括1942民國街、社會主義老北京街和南洋街三條大街。園林景觀區、8000平米、5000平米、3000平米的四個電影城,以及3棟影人公寓、制景車間在內的影棚相關配套。

騎樓老街

海口騎樓老街,主要分布在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長堤路等幾條老街區。2009年6月10日,海口騎樓老街以其百年滄桑,極富中西特色的建築風格和歷史文化,在由國家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主辦的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中,獲得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

地方特色

風味特產

珍珠

海南有許多珍珠養殖海水珠,專門出售珍珠的店鋪也很多,所以要注意辨別真假。最好是去一些大的珠寶商行里購買,如果在個體鋪面購買的話,要注意鑑別,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兩顆珍珠互相摩擦,有澀的感覺就是真的,有光滑感覺的則是假的。不過質量是根據年限、大小、圓潤、顏色、穿孔技術等等來定的決定。黎錦古稱“吉貝”布,是黎族人採用木棉花蒴果內的棉手織出的一種特色花布,遠在春秋時期就負盛名,也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黎錦包括筒裙、頭巾、花帶、包帶、床單、被子(古稱“崖州被”)等等,有紡、織、染、繡等四大工藝,色彩一般是紅、黃、黑、白幾種,構成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和人物等圖案。黎錦精細、輕軟、潔白、耐用,“黎錦光輝艷若雲”就是古人對黎族織錦工藝發出的由衷讚美。筒裙的式樣類似短裙。

椰雕

用椰子殼雕刻而成,有可愛的椰雕娃娃、精緻的鑰匙扣、裝茶葉用的,憨憨的椰雕豬,還有掛在牆上的椰雕畫、其它形態的椰雕工藝品等。

珊瑚盆景

珊瑚盆景是海中奇葩,產於熱帶海洋,人稱“海石花”。其實,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礦物,而是無數珊瑚蟲(一種生活於熱帶海域裡的腔腸動物)的遺骸集結而成的化石,在海中天然長成,奇形怪狀、美妙絕倫。白者勝雪、紅者如血、綠似翡翠、黃色類金。這些“海底奇花”再經過工匠們的加工,配上貝殼海柳和精緻的底盤,便成為雅俗共賞的、各種各樣的珊瑚盆景。

蝶翅畫

以蝴蝶翅膀為主要材料,利用其獨特的花紋,採用特殊工藝拼貼成的有油畫、國畫、水粉畫效果的工藝畫。該畫純手工製作,原料珍貴,是高檔藝術品,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曾被故宮博物館收存館藏。2013年海南製作的蝴蝶畫有200多種規格和品種。海南森林覆蓋率51.5%,蝴蝶資源豐富,共有500多種,尤以尖峰嶺、吊羅山等山區為最。各種蝴蝶中,金班鳳蝶,透翅寬頻鳳蝶、箭紋麗蛺蝶、啄蝶、紫光蝶等屬於中國國內罕見品種,那些數量大而又不在國家保護品種之列的蝴蝶資源,為海南蝶翅畫的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美食小吃

清補涼
海南清補涼是風靡熱帶海南島的特色冰爽甜品。海南清補涼主要是以綠豆、薏米、花生、空心粉、椰肉、紅棗、西瓜粒、鳳梨粒、鵪鶉蛋、涼粉、椰奶等多種配料炮製而成的冰爽解渴飲品。
抱羅粉
抱羅粉是一種米粉,其粉身比“海南粉”略粗,瓊北各地稱之為“粗粉湯”。但因為文昌市抱羅鎮所產的最出名,抱羅粉的名字就叫開了。抱羅粉好吃在於湯靚。粉店裡往往放著一個大鍋,鍋中熬煮著豬骨或牛骨。湯滾時,不斷地把浮沫除淨,熬至骨味完全滲出,再調人適量食鹽、味素增鮮即成。吃的時候,把早已燙熟涼卻的米粉瀝乾水分,逐一加入炒花生米、炒芝麻仁(碾成碎末),炒筍絲、炒酸菜、特製牛肉干絲、炒豬肉絲,蒜香熟油、香菜、蔥花等。打一勺滾燙靚湯澆過粉面,灑進少量胡椒粉即成。

海南粉
海南粉是海南米粉大家族中的鼻祖,米粉與十幾種色味獨特的佐料醃製而成的。海南粉源始於福建閩南。相傳明末有一位陳姓的住戶遷居澄邁老城,以加工米粉為業。由於生意好,拜師學藝者眾多,海南粉便遍布全島。《正德瓊台志》記載,當時全島共有121個較大的墟市,都設有海南粉加工作坊和小攤。人們俗稱的海南粉也叫海口醃粉。
老爸茶

老爸茶,是海南海口市的特色茶文化,一般人認為,老爸茶其實是應為那裡聚集著許多中老年人而得名,但是老爸茶應該是受到了海南歸僑帶回來的西式生活方式,最早的老爸茶店是開在海口老街里的西式茶店。老爸茶店在經營內容上可謂是中西結合,既有西式茶點,也有中式餐點,還建有各種地方的地方小吃。

城市榮譽

海口入圍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海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海口市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