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節

摔跤節

“摔跤節”是貴州黎平縣坑洞、四寨一帶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兩次:一次是農曆二月十五日,在坑洞舉行;另一次是三月十五日,在四寨舉行。節日源於對祖先的一位打虎英雄的紀念,傳說已有千年的歷史。比賽以侗寨為單位組成摔跤隊和聲笙隊。開始時,在蘆笙樂曲中由寨老率領帶入摔跤場。然後繞場三圈,步入指定的位置,更衣扎帶進行賽前的準備。場上鐵炮三聲巨響,摔跤比賽正式開始。

基本信息

簡介

摔跤節摔跤節
侗族摔跤是流傳於黎平縣的雙江鄉的四寨、坑洞、寨高、黃崗以及從江谷平、往洞、增沖,榕江的宰麻等地區,是一種集武術娛樂為一體的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後舉行隆重的摔跤節,方圓上百里的侗族男女老少歡聚一堂,除白天開展的隆重摔跤比賽外,還有熱鬧非凡的集市貿易,男女青年交流的“行歌坐月”等活動,有時往往還伴有斗鳥、賽蘆笙、鬥牛等其他娛樂活動,讓整個山寨沸騰激揚。

“摔跤節”是貴州黎平縣坑洞四寨一帶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兩次:一次是農曆二月十五日,在坑洞舉行;另一次是三月十五日,在四寨舉行。節日源於對祖先的一位打虎

摔跤節摔跤節

英雄的紀念,傳說已有千年的歷史。比賽以侗寨為單位組成摔跤隊和聲笙隊。開始時,在蘆笙樂曲中由寨老率領帶入摔跤場。然後繞場三圈,步入指定的位置,更衣扎帶進行賽前的準備。場上鐵炮三聲巨響,摔跤比賽正式開始。這時,寨老忙著指揮自己的隊員進入賽場。侗族摔跤別具一格,雙方不能直接交手,各用一條布帶纏在對方腋下,通過布帶的拉力將對方摔倒,常見的摔跤方法有三種:一是拉摔,即通過布帶拉扯對方,趁對方而腳尚未站穩時迅速將其摔倒;二是絆腳摔,即在拉扯中用布帶絆著對方的一隻腳,使對方身體的重心失去平衡而摔倒;三是提摔,通過布帶以快速的動作將對方提起至自己腰部一側,讓其雙腳離地,不能控制身體而摔倒,比賽以三戰兩勝為一局,連摔二十至三十人不敗者,即可樹旗“掛榜”稱雄。被大家公認的“掛榜”者將獲得本屆摔跤節的摔跤英雄稱號。

來歷

摔跤節摔跤節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摔跤作為練兵的一項軍事科目出現。據《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由於當時兵器差,射箭、駕車、角力都是軍隊操練的主要科目。
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列 強對峙,互相攻伐,戰爭頻繁,作為軍事訓練的摔較活動也 得到廣泛的開展。 《公羊傳》中記載,宋閔公手下有一員大將叫長萬,是當時聞名於世的大力士,由於宋閔公揭露長萬曾被魯師所俘,故“萬怒,搏閔公,絕其脰。”結果,宋閔 公被長萬摔死。
秦漢時期,摔跤不僅作為重要的一種軍事訓練手段,也是節日和宮廷內表演項目。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時也統一了摔跤的名稱為“角牴”。
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畫面。這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公元 前208年)的有關古代摔跤的史料。圖案上三名男子,他們在進行摔跤比賽,氣氛緊張熱烈。左邊立者為裁判。上邊懸掛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進行的比賽。一按畫面的排場看,似在宮廷內舉行的。由此可見,秦統一六國後,把掉跤列為宮廷的一種娛樂項目,並在民間也有一定的開展。 從秦末到漢景帝的半個世紀中,摔跤活動曾處於低潮。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時,摔跤活動又盛行起來。據《漢書• 武帝記》中記載,規模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牴戲,三百里皆來觀”;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牴戲於上林平樂館。”河南省密縣打虎亭2號東漢墓中的一幅壁畫, 描寫了當時摔跤表演的一個場面,陝西省長安客省莊漢墓出土的銅牌上也刻有摔跤圖,畫面上是兩位農民打扮的男子在樹蔭下對摔。此圖足以說明,漢代摔較活動已較普遍地開展,田間地頭也成了摔跤的場所。由於漢代重視摔跤活動,摔跤的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三百里皆來觀”。同時,摔膠比賽勝負有裁判員來判 決。山東臨沂地區金雀山漢墓中出土的絹畫上有一對健壯的摔跤手,挽袖對視,準備決一雌雄,並有一名裁判員在旁拱手而言,以判勝負。
三國鼎足之後,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動,除把摔跤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外,還列入百戲之內。在河南省南陽市出 土的大塊漢磚上刻有角牴戲。
唐朝歷經貞觀、開元之治,國富民強,太宗皇帝李世民以隋亡為戒,選賢任能、虛心納諫,社會經濟很快得到發 展,而講武、習武的風氣不懈,故摔跤活動在唐代的歷史上蜚噪一時,就連帝王也要上場助威,鼓勵士氣。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每逢元宵節和七月十五的中無節均舉行摔跤比賽,許多帝王不僅愛看,而且有的還是摔跤能手。唐朝末 年,朝廷還建立了官辦的相撲棚,收羅和訓練摔跤能手,入選者稱為相撲人,每當朝會、宴聚、祭祀之時,相撲人專門進行摔跤表演。 秦漢以來,摔跤的主要技術是較力量,並可以拳打腳踢,用擒拿方法扭斷手臂、腿腳,直至把對方摔死。
明朝萬曆年間出版的《萬法寶全》一書中,就有古摔跤圖樣。當時把摔膠列為六御之內,作為軍隊作戰訓練的重要手段。據《明史•江彬傳》中記述,御史喬白岩和應天府丞冠天敘還很注重選材和採用針 對性的訓練(別教法勢)方法,在戰術上注意到以矮制長, 這些,無疑是對摔膠在選材、訓練以及戰術運用上的一大貢獻。 公元1638年,明朝官員陳元斌,為了復興明朝的天下, 東渡日本,求援兵於德川幕府,結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 這樣陳元斌就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了日本,後經日本改革和發展,成為日本現在的相撲和柔道。
摔跤節摔跤節
清朝用武力起家,入主中原,一直保持著尚武崇戰的風氣,加之清朝歷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運動,因而“布庫”之戲得以廣泛傳播。
總之,摔膠運動由於清代皇帝的大力提倡,滿族蒙族漢族跤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使摔跤技術不斷提高、不斷完善,最終發展成近代中國式摔膠,所以說,中國式摔跤,是中國各族跤手共同創造和發展起來的。
侗族摔跤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其產生年代已無從可查。相傳明朝熹宗年間,朝政腐敗,世態混亂,匪盜四起,為加強防範,四寨、寨高商議聯盟,共同拒匪,他們推選出了德高望眾武藝高強的公蠻、公柳為首領,並定於當年農曆三月十五比武,那天兩人比了100個回合也不分勝負,最後大家要求兩人貼身肉搏,以摔倒對方為勝,結果兩人各一勝負,摔成平手。後來,兩寨就共同擁戴他倆為首領,此後,公蠻、公柳同心同德帶領民眾,連出奇兵,剷除了盜賊。為了紀念公蠻、公柳,到每年二月十五在坑洞,三月十五在四寨舉行摔跤活動,年長日久,這項活動便成了一個固定的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侗族祖先都囊生得虎臂熊腰,身高八尺,神力無比,有一天他上山,途中遇見一隻餓虎,老虎見人就咬,都囊便將老虎摔倒,並抱著老虎一起滾到山下,三拳兩腳把老虎打死。訊息傳開,四寨抗侗等一帶的侗族民眾爭相來跟都囊學摔虎的招數,都囊見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便確定每年二月十五在坑洞,三月十五在四寨集體傳習,並舉行摔跤大賽,這樣便形成了今天的摔跤節。

方法

摔跤節摔跤節
侗族摔跤與蒙古族的“博克”、藏族的“北嘎”、彝族的“格”,回族的“絆跤”,日本的柔道有很多區別。可稱為最文明的摔跤,雙方都不用手,只靠臂力的腰腿勁相互角力,各自拾一根青布帶,相互將右手插過對方的左肋,右肩互抵將布帶繞過對手的腹部,布帶兩頭置於對方的椎,兩手抓牢,正如鬥牛時兩頭牯子頭角相抵的架勢。基本技術是:1、提摔,即使勁地提高布帶,讓對手騰空,失去平衡被摔倒。2、絆腳,雙方對峙時,趁對方移動腳步之機用腳勾絆對方的腳,使其失去重心而摔跤。3、拉摔,即雙方緊緊夾住對方身體,左右板動,使之倒地。
比賽以村寨為單位,但競技是個人對個人。參賽隊按各寨寨老賽前商定的次序先後入場,相互施禮後,在賽場兩端席地而坐,比賽開始,選手們由主持活動的寨老點名,競技的選手由一方先派一人上場挑戰,然後對方根據實力和身重狀況選派對方應戰。對方準備就緒,主持人發出“起”的口令,各自用力,想辦法將對手摔倒,比賽為三戰,兩勝為勝。賽場上依序逐對交鋒,多時有上百對選手。比賽的選手一般都是青壯年,也偶然有一兩對小選手助興。比賽活動以強身健體和娛樂為目的,優勝者雖然沒有任何物質獎勵,但為本寨爭光和在眾人面前露一手的強烈願望,使比賽活動異常激烈。

在蘆笙樂曲中由寨老率領帶入摔跤場。然後繞場三圈,步入指定的位置,更衣扎帶進行賽前的準備。場上鐵炮三聲巨響,摔跤比賽正式開始。這時,寨老忙著指揮自己的隊員進入賽場。侗族摔跤別具一格,雙方不能直接交手,各用一條布帶纏在對方腋下,通過布帶的拉力將對方摔倒,常見的摔跤方法有三種:一是拉摔,即通過布帶拉扯對方,趁對方而腳尚未站穩時迅速將其摔倒;二是絆腳摔,即在拉扯中用布帶絆著對方的一隻腳,使對方身體的重心失去平衡而摔倒;三是提摔,通過布帶以快速的動作將對方提起至自己腰部一側,讓其雙腳離地,不能控制身體而摔倒,比賽以三戰兩勝為一局,連摔二十至三十人不敗者,即可樹旗“掛榜”稱雄。被大家公認的“掛榜”者將獲得本屆摔跤節的摔跤英雄稱號。

行歌坐月
雙江、四寨、坑洞等一帶,摔跤的傳統一帶一帶傳承下來,每年三月十五和二月十五節日到來之前的一個月,寨老都要組織本寨的青年到田壩練習,以迎接一年一度的摔跤大賽。比賽這天方圓上百里的村寨男女老少匯集在坑洞、四寨,大家身著節日的盛裝來觀看摔跤比賽,整個田壩人山人海,蘆笙悠揚,鐵炮聲聲,歌聲陣陣,商賈雲集,遊人如織,好不熱鬧。賽前,由寨老和祭師焚香祭祖,請神佑護,祈求比賽獲得成功,接著表演侗族歌舞,只見寨上身著節日盛裝的侗家姑娘亮開歌喉,引吭高歌,然後由主持比賽的寨老宣布開始比賽。一場場激動人心的角觸就這樣延續,直到傍晚時分,寨上殺豬宰羊的叫聲此起彼伏,房頂冒著濃濃的炊煙,各家各戶飄來醇醇的米酒清香,比賽也就進入了尾聲,人們便爭相拉著遠方來的客人和親朋好友入席,又開始了一場場酒桌上的大戰,把整個山寨鬧得沸沸揚揚,而姑娘和小伙子們則不貪戀飯桌上的狂歡痛飲,當夜靜下來的時候,他們相邀成群,拉著牛腿琴來到“月堂”,與姑娘們盡情地對歌,開始了不眠之夜的“行歌坐月”

摔跤節摔跤節
中國•忻州摔跤節

中國•忻州摔跤節自2003年創辦以來,已經先後舉辦過三屆,2007年第四屆中國•忻州摔跤節定於2007年9月12日至9月18日在山西省忻州市跤鄉體育館隆重舉行。忻州市是國家命名的“摔跤之鄉”,摔跤運動在當地有著悠久的歷史,當地人們常把民間摔跤賽稱做“撓羊賽”,“撓羊賽”即摔跤賽,原名“角牴”,只是,這種比賽最初不是在體育場館內,而是在田間地頭進行,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因而,摔跤節更是體育與文化的完美結合。

首屆中國-忻州摔跤節
(1) 舉辦中國.忻州摔跤節大型開幕式,邀請數名奧運會冠軍、著名手、山西梅花獎獲得者、組織以謳歌忻州跤鄉雄姿為主的大型演唱表演會,同時邀請國家、省摔、柔隊來忻州表演助興。
(2) 全國“移動杯”中國式摔跤錦標賽
(3) “中國電信杯”山西省青少年摔跤比賽;
(4) 山西省“企業杯”少兒摔跤比賽;
(5) 全國“企業杯”摔跤撓羊賽;
(6) 山西省“五寨冰花綠花崗岩杯”傳統撓羊賽;
(7) 中國?忻州首屆“企業杯”“跤王”爭霸賽;
(8)發揮地方文化優勢,在比賽間隙組織地方文藝表演。

第二屆中國-忻州摔跤節
(1) 9月20日 新聞發布會 忻州賓館會議室 宣傳文化組
(2) 10月1日晚21點 大型開幕式 跤鄉體育館 文藝演出組
(3) 10月2日-10月6日 全國中國式摔跤比賽 跤鄉體育館 競賽組
(4) 10月7日 全國跤王爭霸賽 跤鄉體育館 競賽組
(5) 10月7日晚20:00 全國傳統撓羊賽 跤鄉體育館 競賽組
(6) 10月9日-10月10日 奧運冠軍報告會 跤鄉體育館 競賽組
(7) 10月10日晚20:00 大型閉幕式 跤鄉體育館 文藝演出組
(8) 10月1日-10月10日 忻州旅遊促銷展示 體育廣場 旅遊促銷觀摩組
(9) 10月30日-10月10日 忻州文化產品大展銷 市民眾藝術館 宣傳文化隊
(10) 10月1日-10月10日 忻州風味小吃大賽 七一北路體育場 風味名優小吃組
(11)10月1日-10月10日 招商引資經貿洽談活動 待定 招商引資組
(12) 10月1日-10月10日 忻州“八音會”大賽 七一北路體育場 文藝演出組
(13) 10月2日-10月9日 忻州地域經濟機遇與發展高峰論壇 待定 地域經濟高峰論壇組
(14) 9月30日-10月10日 跤鄉體育館二樓 跤鄉體育館二樓 旅遊促銷觀摩組
(15) 9月30日-10月10日 市民眾藝術館 市民眾藝術館 宣傳文化組

摔跤節摔跤節
第三屆中國-忻州摔跤節
2005年9月19日——9月25日
活動內容:
(1)大型開幕式;
(2)組織2005年全國中國式摔跤冠軍賽;
(3)組織全國博克比賽
(4)組織第三屆中國•忻州跤王爭霸賽;
(5)第三屆全國傳統撓羊賽;
(6)組織二人台專場晚會;
(7)組織北路梆子專場晚會;
(8)組織忻州旅遊促銷系列活動;
(9)組織風味名優小吃大賽;
(10)組織忻州摔跤文化展示;
(11)組織摔跤節攝影展;
(11)組織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及他們的教練員助興表演;
(12)組織頒獎暨閉幕式文藝晚會;
(13)其它活動項目可向組委會報批後,由有關部門組織自辦。

傳承

摔跤節摔跤節
中國式摔跤:中國式摔跤是兩人徒手較量,以摔倒對方為勝的競技運動。它是中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最簡單的摔跤技術產生於原始社會。原始人為了求得生存,在狩獵過程中,在人與人或部落與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徒手搏鬥的形式,以求得食物或自衛,從而產生了摔跤動作。平時,有意識地練習和傳授這樣的技術,經過不斷發展,摔跤便成為一項體育運動。

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摔跤的名稱繁多。古代稱摔跤為“角牴”、“角力”、“相撲”、“爭跤”、“摜跤”、“摔角”,到了近代才叫作摔跤。 中國式摔跤原是肉搏的技術,是從踢、打、摔、拿的徒手搏鬥發展而來。南朝人任昉撰的《述異記》中說,上古時期的蚩尤部落都會角牴,曾用這類技術與黃帝部落激戰。《禮記•月令》記載西周把角力列為軍事體育項目。古書中記載著許多春秋、戰國時期兩人摔搏的事例。 歷代王朝都培養一批摔跤好手,在節日盛典上,給帝王將相表演摔跤,供其享樂,或給外同的使者表演,以示威武。 、漢以來,摔跤也是廣大民眾強身自衛、喜聞樂見的競技運動。經常在廣場上舉行表演比賽。漢朝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舉行的摔跤比賽,附近三百里的居民都來觀看。大文學家及天文歷算家張衡看了摔跤表演後,在二京賦里讚揚說:“臨回望之廣場,程角牴之妙戲”。到了唐宋時代,摔跤(相撲)開展得更為廣泛,一年兩度搭起台子舉行表演比賽。當時的比賽已初具規模,有約定俗成的規則,有裁判員,勝利者還獲得獎品(其比賽的形式和現在日本相撲一樣)。

《水游全傳》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一章,生動地描寫了摔跤比賽的場面、規則和技術。當時湧現出一批全國聞名的摔跤手,如唐代的蒙萬贏,從小入“相撲朋”(摔跤組織),專門從事摔跤活動。他在十四五歲時就"拳腳敏捷"。長大後技術精湛,比賽經常獲勝,並多次贏得獎賞。“萬贏”呼號自此名揚四方,他真實的姓名反而被人遺忘。他以摔跤為職業達數年之久,並樂於傳授技藝,“五陵少年,幽燕任俠,相從詣教者數百”。宋代還有了女子摔跤。靠表演摔跤為生的藝人自古就有。

解放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濟南、瀋陽等地都有賣藝的摔跤場。這些地方是摔跤愛好者集會的地方,它在開展摔跤運動、交流技術、提高個人技藝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中國跤術》作者之一的滿寶珍同志就是北京天橋跤場的老藝人。古代的摔跤是裸體或穿象鼻褲兜襠(如日本相撲運動員的服裝)進行。主要較量力氣,拼體力,比賽可以拳打腳踢,使用逼迫關節的擒拿方法,經常把對方摔至不能抵抗為止,以至有些比賽出現流血場面。後來規則逐漸改進,技術向靈活、敏捷的方向發展。服裝逐漸改為穿短袖上衣,系腰帶,芽長褲和鞋。把對方摔到三點著地--除兩腳外身體各部(包括手、肘、膝)著地即為失敗。先失一跤者負,後來改為三跤二勝。比賽不分體重級別。民間摔跤的傳統形式是某一個地區,由一位年長、德高望重、技術高超的摔跤手出面組織,其成員多是他的子侄輩親屬和附近的青少年,利用閒暇時間,在土地上練習摔跤,無代價地傳授技藝。屆時還常有其他摔跤老手作義務指導。 摔跤是兩人身體接觸,直接對抗,從頭至腳、從手指到腳趾都要參與活動了所以從事這項運動可以促進人體勻稱發展,肌肉發達。特別能培養人的力量、速度、靈巧、柔韌等身體素質。摔跤時運動員要有力量,動作快才容易摔倒對方,所謂“一力降十會”。但是僅有直來直去的笨力不成,還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勁,所謂“四兩搏千斤”。摔跤是無氧代謝與有氧代謝相間的競技運動,一場比賽下來,需要耗費很大氣力,從而增強了心臟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摔跤還能培養人的勇敢、果斷、堅毅、頑強、拼搏精神和美的情操。 摔跤雖然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競技運動,但在舊社會只為少數人服務,廣大勞動民眾沒有條件從事自己喜愛的摔跤運動。

摔跤節摔跤節
解放後,黨和政策十分關懷人民的健康,明文規定:“開展多種多樣形式的體育活動……對於那些為民眾所熱愛和熟悉的武術、摔跤……等必須予以重視,並加以改進,去掉其不科學的部分,使之成為廣泛開展勞動民眾中的體育活動的有效形式之一”。國家體委把中國式摔跤列為全國競賽項目,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單項錦標賽,使摔跤走上有組織、有領導、有計畫發展的道路。

1953年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運動表演及競賽大會上的摔跤比賽,是歷史上空前的摔跤大賽。各地區、各民族的摔跤運動員在天津歡聚一堂,比試較量,切磋技藝,交流經驗,提高了技術水平,增進了民族團結。 這次比賽是按大會審訂的《民族形式體育運動摔跤暫行規則》進行的,規定比賽時運動員赤背穿堅固的短上衣,系腰帶,穿輕便長褲和布質短靴--突出民族形式。比賽在1米高的正方形台子上進行。運動員按體重分為五個級別。每場比賽三局,每局3分鐘。以摔一跤見勝負、三局兩勝,使對方三點著地為勝利。比賽只許摔,不許擊打、蹬踹,不許用頭、肘、膝頂撞對方,不低使用逼迫關節或勒絞頸部等危險動作。 由於有了較為健全的規則,精彩的比賽場面屢見不鮮。如重量級選手天津的張魁元對內蒙古的僧格的比賽最為激烈,扣人心弦張魁元是天津的碼頭工人,身體高大,技術姻熟,經常在天津、北京的摔跤場“幫場”,是一位見義勇為久負盛名的跤壇老將。僧格年輕,身強力壯,勇猛善戰,從小練習蒙古摔跤,是馳騁草原上的摔跤驍將,多次那達慕大會摔跤比賽的優勝者。兩人第一局摔得謹慎,雖然雙方都展開過幾次攻勢,但均未奏效。第二局一開始,僧格猛撲上去,兩手抓牢,先一拉,再向前猛推,同時右腿插入對方襠中向右後方勾對手左腿,使出了蒙古摔跤的絕招“得合勒”,動作迅速有力,一舉成功,把對方摔成仰面朝天。第三局開始,老將張魁元毫不示弱,伺機反攻,最後拿出看家本領“挑勾子”,用一條腿把僧格高高挑起,因為取勝心切,用力過猛,只見兩個體重二百多斤的運動員,“卜通”一聲躍下台去,全場為之大驚,但兩人都安然無恙,又輕鬆地走上台去繼續比賽,當即博得全場雷鳴般的掌聲。這一跤判為無效後,張魁元再進攻已力不從心,最後敗北。比賽場上,觀眾時而屏住呼吸,時而喝采。歡呼聲此起彼伏,場面極其熱烈,體現了摔跤運動特有的緊張、驚險、引人入勝的特點。

摔跤節摔跤節
後來,為了適應摔跤運動的發展,1955年在中央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學院)開設摔跤專修課,培養摔跤專業人材,先後畢業的學生多數擔任了各、省、市自治區和國家集訓隊摔膠和柔道的教練員。同時著手摔跤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1956年國家體委頒布了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等級標準。在北京舉行的1956年全國摔跤比賽,是中國第一次舉行的摔跤單項比賽,有21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隊的96名運動員參加。在這次比賽大會上通過了中國第一批10名中國式摔跤運動健將宋保生王德英、其木德、孟廣彬、馬清宗、義達木、楊子明、蘇達那木、僧格、張魁元。

1957年,出版了《中國式摔跤規則》 ,規則規定比賽場地為10米見方的草墊,體重分為8個級別。雖然一場比賽仍是三局,但每局摔的跤數不限,摔倒一次得1分,三局得分多者為勝。這樣完全改變了摔跤比賽的戰術。運動員即使前邊輸了幾跤,後邊仍然有機會轉敗為勝,打消了運動員輸兩跤就輸掉全場的顧慮,促使他們敢於進攻,充分發揮技術。這些措施鼓舞著廣大摔跤愛好者積極鍛鍊,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從而迅速推動了摔跤運動的開展。許多地方的私人跤場增多,一些廠礦也有了摔跤小組。 由於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倡導,職工的摔跤活動在各級工會的領導下,蓬勃開展起來。許多廠礦購置了摔跤衣,組成摔跤隊進行經常性的訓練。各地相繼舉行了職工摔跤比賽,如火車頭體協在各路局基層比賽的基礎上舉行了全國鐵路系統的摔跤比賽。

1957年在內蒙呼和浩特市舉行了“十一城市及內蒙古自治區職工摔跤比賽大會”,把職工的摔跤活動推向高潮。 第1屆全運會有19個單位的128名運動員參加中國式摔跤比賽。運動員身體素質好,基本功紮實,個人的絕招準確、多變。大部分人經受過全國比賽的鍛鍊,又多次參加過一些省、市間的對抗賽,經驗豐富,在技術上也有創新。例如,解放軍隊(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運動員何潤宗根據原來的“揣”和“揣花兜”而創立了“披”。後來許多運動員使用這個技術,並有了各種變化。各地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還根據規則的精神,交流的技術和經驗,經過深入的研究,都把本地區傳統的摔跤特技套用於中國式摔跤中去。經過系統訓練,不僅技術水平有提高,而且各隊的技術特點更加鮮明和突出。例如,北京、天津運動員擅長手法和小巧動作,以巧取勝。內蒙古運動員腿腳靈活,力量大,常以“假踢真擰”、“得合勒”等技法擊敗對手。

新疆運動員喜歡摟抱上摔,大毛拉的“撒網”(把對方抱起來掄幾圈再摔下去)堪稱一絕。山東、遼寧河南的運動員動作紮實,基本功好。山西隊的抱腿神出鬼沒防不勝防。在這一屆運動會上,技術向準確多變的方向發展。 第1屆全運會後,由於三年自然災害,練習摔跤的人少了,技術水平下降,中國式摔跤一時處於低潮。1963年後才逐漸恢復,業餘體校有了摔跤班,並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比賽。第2屆全運會上,得分標準改為根據對方身體倒地情況分別判得1分或2分,促使運動員使用大動作。為鼓勵運動員積極進攻,快速得分,使比賽更為激烈、緊張,並防止因技術水平相差懸殊出現傷害事故,限定一場比賽兩人得分相差10分即結束比賽、判為絕對勝利。 十年動亂期間,各種摔跤。比賽停止了,有的地方甚至禁止人們練習摔跤。直到1974年才恢復全國比賽。1975年第3屆全運會上的摔跤比賽參加比賽的單位和運動員不多,技術也沒有發展。 打倒“四人幫”後,摔跤界通過撥亂反正,逐漸恢復正常活動。私人跤場和廠礦的摔跤隊逐漸恢復活動,練習中國式摔跤的人又多起來。1982年和1986年的第2屆和第3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都把摔跤列為主要比賽項目。第4屆全運會上,摔跤比賽分為十個級別。摔倒對方一跤根據動作的幅度和倒地的情況可以得1分、2分或3分。參賽運動員都經過系統訓練,技術水平普遍提高。技術戰術向著積極快速的方向發展,一代新手在成長。如內蒙古隊員董雅臣勇猛頑強,體力充沛,動作敏捷、連貫,善於抓上就用,連續進攻,不給對方喘息機會,他的比賽所向披靡,名震跤壇。

摔跤節摔跤節
中國開展國際摔跤(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和柔道以來,與中國式摔跤之間相互影響,互相促進。中國式摔跤吸收了國際摔跤和柔道的一些技戰術和教學訓練方法。例如,古典式摔跤的過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柔道的抓袖背等技術和配對練習等訓練方法。在規則方面吸收了國際摔跤的絕對勝利和限制消極的精神,洋為中用、豐富了中國式摔跤的技術武庫,促進了中國式摔跤的發展和提高。

第6屆全運會使用的1986年修訂的規則,從得分標準到比賽服裝都要充分體現中國式摔跤的特點一個倒下,一個站著,講究不砸不落,鼓勵運動員使用乾淨利索的技術。規則的得分標準是按中外古今摔跤評分原則--把對方摔倒的情況和身體落地的部位確定得分多少。例如,得了分的標準是將對方摔成身體騰空(兩腳有一同時離地過程)後軀幹(肩、背、臀、胸、腹、胯)或頭著地,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如果沒有使對方身體騰空,僅把對方摔倒使之軀幹著地,自己自然站立不倒;或是把對方摔得身體騰空、軀幹著地而自己沒有站穩,用手撐在對方身上,則只能得2分。把對方摔成四肢著地,或把對方摔倒後,自己也隨著倒地,只能得1分。為了促使比賽摔得更激烈、更精采,把每場比賽時間縮短為兩局,每局仍是3分鐘,但要求運動員積極主動進攻,不允許長時間消極防守,如果持續30秒鐘不進攻,就要警告一次,判對方得1分。3次警告便取消該場比賽資格。運動員比賽的摔跤衣為國紅和天藍兩色,摔跤衣的邊沿有花紋。顏色要美觀、大方、協調,並有民族特色。這些規定不僅體現了中國式摔跤的民族形式、特點,而且會進一步促使中國式摔跤技術水平提高和廣泛開展。 中國式摔跤是中國的一項民族形式的體育運動,它的歷史悠久,鍛鍊價值高,在城市農村都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摔跤運動也將會有更大的躍進,這一民族體育運動必將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參考資料:

1、http://www.qdnyj.gov.cn/nation/bj/200708/15296.html
2、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FolkCustom/DL/DL-20031217131319
3、http://0350.cn/new_view.asp?id=19933
4、http://iask.sina.com.cn/b/7597204.html
5、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2008-04/28/content_13112557.htm
6、http://www.sd-taishan.gov.cn/sites/binzhou/zouping/articles/J00000/1/1191534.aspx=

傳統節日3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