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介紹
藏族賽馬節:在所有的民間傳承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藏族的節日民俗中,賽馬常以主題的形式在節日中顯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的濃郁感情基礎之上的藏族人民,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賽馬文化。藏族的賽馬節有很多,如藏北賽馬節,江孜達瑪節,康定賽馬節,盤坡賽馬節,天祝賽馬節,當雄賽馬節,定日賽馬節。
蒙古族賽馬節(818賽馬節):
科爾沁左翼中旗是科爾沁草原的核心地帶,是我國蒙古族人口最多的旗縣,是孝莊文皇后的出生地,是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鄉。這裡的人養馬、愛馬、懂馬,每年的8月18日都要舉行賽馬節,賽馬節就是草原的那達慕,人們在這裡娛樂休息,享受賽馬帶來的快樂,賽馬場也成了愛馬人尋覓良駒的好地方。賽馬會還有射箭,摔跤等項目。
賽馬文化
藏族的賽馬與藏民族的信仰民俗有著直接的關聯。藏民族的信仰民俗屬於心理民俗,是以信仰為核心,反映在心理上的一種習俗,它與藏民族的宗教意識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以藏傳佛教為載體的文化內容,已成為藏民族主體文化的構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藏傳佛教影響著藏民族的歷史、文化、日常生活。我們經常看到賽馬節期間的宗教儀式,民風民俗,都可看出賽馬文化中的藏傳佛教的影響。當然,這並不是賽馬文化的主要方面。以江孜達瑪節為例,我們可以看出賽馬文化的另一種文化價值和意義。達瑪節的主要內容是跑馬射箭,這項活動起源於紀念帕巴桑布。據傳帕巴桑布是薩迦王朝的“內務大臣”,勤政為民,多行善事,在當地百姓中頗有聲望。他去世後,江孜人民每年都為他舉行紀念活動,並逐步演變為賽馬節。對勤政為民、多行善事的人物的紀念、尊敬和褒揚,當是賽馬文化的另一方面。
賽馬文化無疑還包含有對英雄的崇拜。在藏族地區,有些地方的賽馬節是沿襲格薩爾每次出征前要舉行跑馬射箭的習俗而形成的。格薩爾誕生在西藏高原,他抵禦過外來的入侵,捍衛了本土,並開疆拓土,創建嶺國,戰功卓著,為民族的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千百年來,備受世人稱道和頌揚。格薩爾本人也是通過賽馬比賽獲得勝利的方式被民眾擁戴為王的。所以,在藏民族的英雄崇拜信仰中,力量、勇敢、智慧成為嚮往、崇拜的對象,成為衡量男人價值的標誌。長期以來,格薩爾成了藏民族的驕傲和崇拜的對象。久而久之,這種崇拜風俗文化在藏族人民中間根深蒂固,並融於賽馬活動之中,並由此形成了長期在草原上過遊牧生活的藏民族的勇敢、慓悍的性格。
從古至今,馬與藏族人民的物質追求和精神渴望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對馬的感情,藏族人民是濃烈的、醇釅的,馬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最親密的夥伴,馬是牧人心中的生命。藏族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放牧、遠行、婚嫁迎娶,都要騎上自己心愛的馬。愛馬是藏族人民的天性,賽馬更是藏族人民娛樂生活的主要內容。所以,在藏族地區,不僅處處有賽馬活動,而且四季之中的很多節日都由賽馬活動唱主角或配角,為節日增色不少。可以說,凡是大型的節日,賽馬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藏民族的一個極具特色的民俗。賽馬已成了古往今來藏民族最持久、最普遍的民眾性活動,並由此創造了藏民族世俗文化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賽馬文化。
節日習俗
羌塘恰青,藏北狂歡人們通過賽馬會娛樂身心,歡慶豐收,顯示年輕人的勇敢與剽悍,同時祭祀大地神和雪山神。其中以當雄和那曲兩地最為熱鬧,歷史也最為悠久。一年一度的那曲羌塘恰青賽馬藝術節,就是這個遊牧民族最大型的節日之一了。“羌塘”藏語指北方草原,藏語“恰青”則是例行的意思。
賽馬節也是一個戀愛的季節,委婉的漢族人習慣將之視為“浪漫”。因此,說牧區人看重賽馬節的程度超出過藏曆新年一點也不為過。賽馬節之前,方圓幾百公里各鄉各地的牧民們便帶著帳篷,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佩戴齊各自最值得炫耀的珠寶飾物,於花海似的草原中一路踏歌而來。
一座座帳篷一夜之間便擠滿了那曲賽馬會場四周,直至連成一片蔚為壯觀的“城市”。物資交流,文藝匯演,各種民間體育如拔河、跳遠、抱石頭等以及與宗教有關的活動的舉行令這城市實有其名。
同世界眾多遊牧民族一樣,藏族和馬情深意長。傳說中馬是天上的神鳥與地上的猴子(一說為湖中大魚)結合而生。縱馬揚鞭之時,確有御風飛行之妙。藏族大學者薩迦班智達也說:裝扮座騎豈不美於主人。在藏北,牧人們深知擁有一匹好馬的具體意味。和人一樣,馬需要榮耀。所以,賽馬節也可以說成是馬的節日。特別是在牧區漫長一年的日曬風吹之後。當然,賽馬的淵源遠不於此。但那一朝發跡迎得美人歸的格薩爾故事,卻必是這其中原因之一。
賽馬英雄的榮耀
早在賽馬會之前好幾個月,參賽的馬便不再使用而投入訓練。起初每隔7天練跑一次,練跑後用涼水洗澡,以增強其抗寒能力。臨近比賽時每天練跑兩次,再沐浴一次。沐浴後用羊毛氈包裹全身保暖,同時餵精心調製的冰糖山羊奶,照顧得比嬰兒還要經心。
草原賽馬分長跑、短跑、跑馬射擊、馬技等項目,長跑又有大跑、小跑、走步3種。長跑距離大約310公里,馭馬者多為十來歲的少年,因身輕不影響馬的速度。馬都是光背,最多鋪一張薄毯。
開賽之前,一位草原上年高德劭的喇嘛給所有的騎手加持祝福。槍聲響處,幾十匹或者上百匹藏北馬風馳電掣般地沖向終點,兩邊有成千上萬身穿節日盛裝的牧人為騎手吶喊鼓勁。
賽馬冠軍往往能得到一匹馬或者相當一匹馬的錢,當然他更多的是獲得榮耀,人們所獻的吉祥哈達會將他和他的賽馬淹沒。同部落或者牧場的人還會把他抬起來,牽著優勝的馬在節日的人海里歡呼著遊行。他和他的馬將很快名傳藏北,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受到貴賓似的款待。
最後一名也會得“獎”,人們在他的脖子上掛串馬糞,譏之為“拾馬糞的”。
草原的完美生活
馬術表演者多為技藝嫻熟的成年騎手,他們俯傾在馬鞍上,一邊任馬賓士,一邊撈取擺在地上的哈達、錢幣。另有點菸的,前一位把火絨草打著扔在地上,後一位嘴銜一尺長的煙管,猛然俯身撈起火絨點燃煙管,然後揚揚自得地環顧左右抽起煙來。
還有跑馬射擊,場地一側栽一溜靶子,騎手執槍催馬,從另一側馳進靶區。他們用右手在頭頂轉槍,又從身後換左手接槍繼續旋轉,接著大吼一聲“格-嘿-嘿!”瞄準靶子放上一槍。又朝第二個靶子射一箭;在第三個靶子上刺一刀。“格-嘿-嘿!”之聲和槍聲、蹄聲轟鳴一片,使人激動不已。
賽馬會又是物資交流會,扶老攜幼的牧民們搭起密密麻麻的帳篷,出售自己生產和採擷的肉類、酥油、湖鹽、蟲草、貝母,並且買進整整一年需要的生產生活用品。
賽馬會同時還是牧民財富的展示會,牧民們大都用出售畜產品和蟲草、貝母、麝香等的收入製作華麗的帳篷,購買服飾打扮妻女;在帳篷上繪製金魚、海螺、勝利幢、福瓶、蓮花、吉祥結、法輪、傘蓋吉祥八寶,並且高插五色經幡。
到下午,歌聲、鼓聲、歡叫聲仍迴蕩在那曲草原上空。牧民們做出香噴噴的酥油茶。賽馬會結束,他們騎著裝飾美麗的馬,趕著馱滿物資的氂牛,歡天喜地地回到自己的牧場。
除了羌塘賽馬節,精彩的賽馬或馬術表演在別的地方也有,如江孜達瑪節上的速度賽馬,拉薩藏曆新年初三的馬術表演等等。一些地方在慶祝豐收的望果節上,人們也一樣要表演賽馬和馬術等傳統體育活動。
賽馬定義
賽馬(horseracing):(1)horseracing:一種比賽騎馬速度的運動項目;(2)racehorse:為參加比賽而養育、訓練的馬。歷史最悠久的運動之一。自古至今形式變化甚多,但基本原則都是競賽速度。基本信息:
(1)[horseracing]∶一種比賽騎馬速度的運動項目
(2)[racehorse]∶為參加比賽而養育、訓練的馬
賽馬歷史
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伊利昂紀》提到用馬牽引戰車進行的競賽,多年來人們認為這就是有關賽馬運動最古老的記述。但是,在小亞細亞發現的石碑銘文卻表明,在特羅揚戰爭幾百年以前,亞述各地國王就有專職馴馬師。公元前7世紀,古奧林匹克競技會上有4駕馬車比賽。4駕馬車出現之後約40年,賽馬才由騎手駕馭進行,這才是賽馬運動的真正開始。但是類似現代賽馬這樣吸引觀眾參與其中的賽馬活動,卻始見於古希臘和古羅馬。 羅馬帝國全盛時代有駕車賽馬、騎馬競賽以及所謂羅馬式賽馬(騎手跨立兩馬背上)。當時賽馬活動頻繁,有專業賽馬工作人員,有起跑道,有關於比賽規則的爭執,有關於給馬施用興奮劑的訴訟、押馬賭博以及觀眾騷亂等記載。14世紀法蘭西農村節日上有賽馬活動。在路易十四世在位期間(1643~1715),賽馬賭博十分流行,對比賽曾是最普通的賽馬形式,在對比賽中,馬的主人提供獎金。這種對比賽是私人之間的比賽,逐漸為公開的賽馬活動所取代。 自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在位期間興起的國王杯賽流行後,逐漸有了關於參加比賽的馬匹資格的規定,其內容涉及年齡、性別、產地、騎手、過去用途、過去成績等。所謂英格蘭純種馬就是由阿拉伯馬、土耳其馬、北非馬與原英格蘭馬雜交而成。為了便於鑑別良馬,1791年英國出版《良馬血統總錄導論》,此書幾經修訂,現為《良馬血統總錄》的第一章。《法國良馬血統譜》於1838年出版,其中以東方馬(包括純阿拉伯馬、純土耳其馬和純北非馬)和純英格蘭馬為兩大類。 賽馬形式分為分場賽和單場賽兩種。分場賽中以國王杯賽為標準,原由6齡馬參加,負重76千克,每場賽程6.4千米,兩場奪冠始為勝者。 自1751年起,改為5齡馬負重63千克、4齡馬負重57千克,每場賽程縮短為3.2千米。 產業革命發生後,分場賽逐漸衰落。而單場賽卻開始流行於英格蘭,賽程長短不一。 1776年聖萊傑賽開始。次年德比賽開始(只限3齡馬參加),這些比賽是現代賽馬運動的發端。由於參加比賽的馬匹年齡降低,因而按年齡規定負重的制度日趨精密。 現代的區分精細到按月計算馬齡,並嚴格區別賽程。賽馬首先由檢查員檢查馬匹,然後騎手稱量體重,到鞍具著裝場聽取馴馬師的提示,同時由工作人員核實馬匹。隨後騎手才能上馬進入賽場,接受工作人員的檢閱。已普遍採用電動起跑門。眾多檢查員和工作人員沿跑道站立,嚴密注意犯規行為。終點設有特別攝影機,拍攝最後衝刺的場面。騎手須再次稱量體重。優勝馬匹須經過複查後,成績才獲得正式承認。制度特點
速度賽馬是比馬匹奔跑速度、騎手駕馭馬匹能力的一種競技活動。速度賽馬歷史悠久。據考證,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舉行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就有四匹馬駕車競技比賽,40多年後,賽馬比賽改由騎手駕馭進行。它最初只是作為一種選育優良馬匹的手段,只有那些在賽馬場上表現出色的馬匹才能用於繁育。活躍在世界各地賽馬場上的英純血馬就是由三匹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種公馬繁育出來的。 現代賽馬運動起源於英國,其競賽方法和組織管理遠比古代賽馬先進和科學,比賽形式也發展為平地賽馬、障礙賽馬、越野賽馬、輕駕車比賽和接力賽馬等不同種類。 平地賽馬多數在場內進行,跑道長度多在1000米至2000米之間。比賽類似田徑的中長跑,分為1000米、1400米、1600米、2000米、3000米等不同賽段。障礙賽馬是一種檢驗馬匹跑和跳結合能力的比賽,參賽馬應依次跳過設在賽道上的障礙物,障礙物一般為1至1.1米高的樹枝,其間隔距離不等。這種形式的比賽危險性很高,常出現人仰馬翻、騎手傷亡的事故。最著名的障礙賽馬是英國的利物浦杯,賽段距離為7300米左右。越野賽馬多數在樹林和丘陵地帶進行。輕駕車是人駕馬車進行的一種繞標或過水障的比賽,有單人駕、四人駕之分。不同種類的賽馬比賽都是競速賽,根據時間的快慢決出比賽的名次。比賽的規則非常多,最根本的就是不妨礙別人。 速度賽馬比賽是由選拔優秀馬匹引伸出來的,因此比的主要是馬,而不是騎手。雖然騎手本身的駕駛能力、與馬配合的默契程度也很重要,但成績的好壞主要取決於馬的速度、耐力、足力及品種和父母輩的血統。可以說,在賽馬比賽中,馬的成份占六七成,人的成份只占三四成。速度賽馬對騎手沒有特殊的要求,體重越輕越好。 世界上開展賽馬運動較好的國家和地區有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等。以美國的賽馬為例,每年要舉行10萬多場,觀眾達到9000萬人次,馬票售出金額高達120億美元。 作為世界賽馬最發達的國家,英國的賽馬和育馬受到全世界的景仰。以下是英國賽馬業的一些領域的介紹,並展現給您英國的賽馬之所以能在國際範圍內不斷吸引人們和純種馬匹積極參與的魅力所在。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英國賽馬業已發展成為英國國家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它對農業及畜牧業的發展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生物工程學科,獸醫學及圍繞著賽馬業的各項學科和技術都獲得令世人矚目的突破和進展。 在社會文化發展領域中,賽馬業已從傳統貴族參與轉變為社會各階層,男女老少,全民參與的文明娛樂亦大眾社會活動。或許,它也是最具代表性,保留了紳士風範,高雅特徵的大眾娛樂活動,它是英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英國是英純種馬的發源地。十七世紀,國王查理二世是第一個支持賽馬運動的國王,而且可能也是他命名這項運動為“國王的運動”的原因。為了比賽的需要,英國的育種者通過引進大量精選的東方種公馬以提高賽馬的速度和耐力。其中三匹種公馬被公認為是英純血馬的祖先。所有的現代英純血馬都可以追溯到三匹外來種馬的血統拜耳利·特克(ByerleyTurk)達利·阿拉伯(DarleyArabian)和高德芬·阿拉伯(GodolphinArabian)。賽馬種類
平地賽馬
平地賽馬在世界上主流賽事的一種,在世界大多數發展賽馬的國家都會出現此類型的賽事。通常賽事距離由1000米至2400米,但會出現更長或更短的比賽,國際賽馬聯盟按SMILE系統分類五種。而場地由最普遍的草地,在北美地區最以泥地賽事作主流,別外亦出現經人工改造與泥地相似的全天候跑道。此外亦有用纖維沙的沙地比賽。跳欄賽
跳欄賽馬是需要馬主跳過指定欄數的賽事。此賽事同樣在英國發跡,並擴展至全世界發展。路程通常較平地賽遠,最短程的賽事已是2000米以上。場地與平地賽馬差不多,主要比賽與草地為主。另外由於馬匹跳欄,如果腳法不合的話,很容易在跳欄時受傷,更嚴重馬匹被人道毀滅。賽馬車
賽馬車賽事在十九世紀開始流行,在歐洲大陸(不包括英國及愛爾蘭)等多數國家視作賽馬車是主流賽事,受歡迎程度較平地賽馬為高,所用的馬為標準競賽馬(祖先是純種馬),場地以泥地居多,路程由一哩至兩哩左右。其他
在世界各地,有比平地賽事更長的耐力賽馬,是國際馬術聯盟其中一種比賽。除了使用純種馬外,會使用與純種馬混血的阿拉伯馬甚至是純血阿拉伯馬比賽。世界採風
北美賽馬
美國路易斯維爾邱吉爾園馬場的純種馬競賽在美國,一般純種馬比賽都是在平坦的土路或草地上舉行;其他的賽道則舉行四分之一哩賽馬、賽馬車或者是這三種類型的聯合比賽。其他品種馬的比賽,比如阿拉伯馬,則比較少見。美國的純種馬比賽有各種各樣的距離,最普遍的是從4.5化純種馬
郎(905米)到1.5英里(2414米);根據此種情況,純種馬比賽的飼養者能通過飼養馬匹使其在特定距離中取勝。 美國傳統上的賽馬熱點是肯塔基打吡,連同必利是錦標和貝蒙特錦標一起,形成3歲馬的美國三冠大賽。然而,近幾年來,在年底舉行的育馬者杯對年初的三冠大賽提出了挑戰,成為3歲馬比賽冠軍的決定者。他們也對其他年度冠軍的挑選產生重要的影響。 對應的標準賽馬競賽是育馬桂冠賽。也有針對Pacers和Trotters的賽馬車三桂冠。 美國賭馬是被認可的,由州政府進行管理,幾乎一直都是被法律認可的博彩賭博。在美國的純種馬比賽,馬匹、賽馬騎師和訓練者有自己的名人堂。 當賽馬狂熱者和媒體的注意力都無一例外地集中在賽馬場上馬的成績、雄種馬或者它作為雄性的成功,而對於配種的母馬卻很少關注。如LaTroienne的例子,她是20世紀最重要的母馬之一,很多最偉大的純種馬冠軍和冠軍的祖先都與她有淵源。 來自加拿大的最出名的馬是在贏得肯塔基州德比賽馬和普里科內斯有獎賽之後繼續成為最成功的純種雄馬的北地舞人和它的兒子尼真斯基。在加拿大,賽馬車是比純種馬比賽更流行的賽馬運動。在多倫多,舉行女皇碟的活拜賽馬場——加拿大主要的純種賽馬比賽,和北美杯——加拿大主要的賽馬車賽事,是北美的唯一的賽馬道,純種馬和賽馬車賽會在同一天上演。在加拿大所有的賽馬車比賽中,以北美杯的獎金最高。澳大利亞
在澳大利亞,最著名的馬是PharLap。然而,這種馬來自紐西蘭,例如卡地根海灣,在1960年代美國最高水平的轡馬賽中,一匹Pacinghorse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大洋洲,像墨爾本杯這樣的賽馬比賽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功,吸引了很多國際組織的進入。歐洲賽馬
英國 英國是現代賽馬的發源地,最重要的賽事包括只供3歲馬參加的英國三冠大賽,包括二千堅尼,葉森打比及聖烈治大賽。其他主要錦標有英皇錦標、冠軍錦標、七月杯。至於障礙賽以英國障礙大賽最為矚目。 愛爾蘭 自愛爾蘭脫離聯合王國後,仍然與英國有密切關係,騎師及練馬師成績英國及愛爾蘭一起計算。有不少著名騎師及練馬師是以愛爾蘭為基地,例如靳能、莫狄、岳伯仁等。 法國 法國受到鄰國英國的影響,19世界開始興盛起來,在平地賽事方面,最高獎金的比賽是凱旋門大賽、跳欄賽是巴黎大賽,而賽馬車比賽為美州大賽。 德國 在德國的賽馬獎金較英國、法國及愛爾蘭為低,最高獎金平地賽事是德國打吡,至於另一項重要平地賽事巴登大賽亦吸引歐洲鄰國馬匹參與。 義大利 義大利著名賽馬祭典是PaliodiSiena。雖然義大利賽馬並非主流運動,但是在平地賽事及賽馬車出過優秀的馬匹,名聞馬壇。 北歐三國 在丹麥、挪威及瑞典主要以賽馬車賽馬為主。亞洲賽馬
亞洲的賽馬 中國 中國亦曾經有賽馬運動,在北京、廣州亦曾經在賽馬會存在,但因為涉及賭博被政府取締。現時在武漢有賽馬運動,以俱樂部形式活動。香港 香港賽馬,自南京條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殖民地後,1842年在跑馬地馬場第一次有賽馬紀錄,最初是用小馬參賽,後來引入澳大利亞馬。1884年自香港賽馬會成立後,賽馬規模開始擴大。到六十年代統一規定使用純種馬。自1988年舉辦第一次國際賽馬事,賽馬水平不斷提高,馬主願意花錢輸入實力較高的馬匹。每年在12月舉行的香港國際賽事吸引平地賽馬一流國家參戰,其中香港杯是最高獎金的2000米賽事。 澳門 澳門過去年黑沙環有小馬競賽的紀錄。在七十年代發展賽馬車運動,由於經營問題,八十年代由平地賽馬取代。在1990年代初期資金穩定後,正式發展賽馬運動。2004年與香港賽馬會進行埠際賽,兩地馬匹有機會前往外地馬場角逐。 新加坡 1843年設立新加坡體育會(在1927年改名為新加坡賽馬公會)。1896年加盟新加坡賽馬聯盟,即使新加坡獨立,仍然是該聯盟的成員。2000年舉辦國際賽事新加坡航空國際杯。 阿聯 阿聯在1990舉辦賽馬比賽,1996年正式邀請世界各地馬匹參賽,重點賽事是杜拜世界盃賽馬日,另外世界各地馬匹亦可自由參與杜拜國際賽馬嘉年華比賽,在歐洲平地賽休息日時候,來自歐洲的練馬師亦會考慮出戰杜拜的比賽,現時賽馬最高獎金比賽是杜拜世界盃。由於當地法例限制,不能進行賭博。 日本 在日本開放港口後,賽馬亦得以發展,到1950年代日本中央競馬會成立,現時擁有十個馬場,1980年起創立日本杯,是日本最高獎金的比賽,日本馬有機會在日本與外國馬匹同場較量。而日本另一個賽馬會是全國地方競馬協會,舉辦地方性質賽事,水平較日本中央競馬會為低。目前日本是世界上獎金最高的平地賽馬賽事體系。此外在北海道亦有日本獨有的挽曳賽馬。 韓國 韓國馬事會自1954年成立,初期在漢城發展賽馬。1990年代在濟州舉地小馬比賽。2005年增建釜山競馬場,同年其中七項比賽納入國際賽事編委會第三部份。
非洲賽馬
在南非和模里西斯等非洲國家,也有賽馬活動舉行。南美州賽馬
在南美州巴西、阿根廷、智利、烏拉圭及巴拉圭都有賽馬比賽,當地亦有養馬事業,不少馬匹運往美國出賽亦有不錯的表現。中國賽馬
第一屆全運會,由於經費短缺等原因中斷了近10年,逐漸恢復。隨著休閒體育的多元化發展,有著“貴族運動”之稱的賽馬運動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和喜愛。而北京市舉辦2008年奧運會無疑為國內賽馬運動的開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和影響。當賽馬運動成為人們體育生活中一項重要而有趣的內容的時候,我們將體會到綠色、生命、健康、快樂的內涵與外延。 中國的現代賽馬活動,始於19世紀60年代,到了20世紀30年代,除了香港的賽馬業迅速發展外,上海有2個賽馬場,天津有3個賽馬場,全國的賽馬場逐步發展到20多個。上海賽馬場曾一度成為亞洲最大的賽馬場。 1952年8月舉行“八一”建軍節25周年運動大會上,進行了賽馬比賽,1959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來自13個省市的226名選手參加角逐。1960年舉行了全國馬術錦標賽。由於歷史的原因。自此之後至1982年之前,中國再也沒有舉行過賽馬比賽。 1982年,中國申請加入了國際馬聯。從當年起每年舉行一次全國馬術錦標賽。賽馬被列入全國錦標賽正式比賽項目。90年代,古城西安率先打響了現代賽馬的第一槍。 1991年4月,新中國第一個賽馬俱樂部在深圳誕生,第二年該部就舉行了“猜頭馬”平地賽。1992年4月26日。“金馬杯中國馬王廣東邀請賽”在廣州市郊黃村開鑼。繼廣州馬王賽之後,全國各地的賽馬活動此起彼伏。中國賽馬運動開始升溫。隨著賽馬運動在中國的不斷發展,對參賽馬匹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純血馬作為當今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馬,已經越來越受到中國人的關注。從1992年起,廣州賽馬場就陸續由香港、澳門引進退役賽馬。但是引進的純血馬皆為騸馬,不能繁殖,長期引進成本較高。本國繁殖純血馬的話題立即被國人提出來。1995年是中國引進純血馬進行自行繁殖最活躍的一年,深圳從紐西蘭、內蒙古從愛爾蘭相繼進口了純血馬。 1995年,作為國內組織馬術比賽的最高管理機構,中國馬術協會已經恢復了每年舉行速度賽馬活動,為各地區的好手和好馬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與國外相比,中國速度賽馬的水平存在著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成績方面,如1000米我國最好成績是1分6秒,而世界紀錄為57秒;其次是馬種,中國的馬多用於使役,很少用於體育運動,使馬種嚴重退化,影響了運動成績的提高。此外在飼養管理、訓練水平方面差距也不小。那達慕賽馬
愛馬和善騎是蒙古族的傳統,蒙古民族素有“馬上民族”的美稱。蒙古馬曾列為世界兩大名馬之一。賽馬是蒙古族在遊牧生活中形成的傳統體育項目,代代流傳至今不衰。在豐美的草原上,每逢喜慶節日,蒙古族牧民便舉行賽馬比賽,使賽馬運動在牧區具有雄厚的民眾基礎。賽馬能培養騎手機智,勇敢,靈活,耐勞等優秀品質,騎手要有嫻熟的馬上功夫,健壯的體格和駕馭能力。 蒙古族賽馬分走馬、跑馬兩種。走馬,主要比賽馬走得快、穩、美;跑馬,主要比賽馬的速度耐力,為直線賽跑,賽程一般為20、30、40公里,先達終點者為勝。只有個人賽,一次性決賽。參賽者男女老少不限,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一般是本地區的牧民參加,也有邀請鄰近地區參加的,也有聞訊後從百里之外趕來參加者。比賽時,騎手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頭束彩色的飄帶,足蹬皮馬靴,為減輕馬的負重,也有不穿馬靴,不備馬鞍的。騎手準備就緒後,一般是在起點處排成一行,裁判員揮動旗幟(或鳴槍)發令,霎時,騎手們蜂擁而出,躍馬揚鞭,奮力爭先,匹匹駿馬奮蹄賓士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呼聲陣陣,高潮迭起,趣味盎然。 奪魁的騎手會被熱情的觀眾舉起上拋,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羨慕,馬也披紅戴花,倍受青睞,參賽獲勝者可獲物質獎勵。那達慕中最為振奮人心並有刺激性的項目。那達慕賽馬為自願報名參加,不限年齡、人數,但騎手多是經過選拔的6~13歲的男童或女孩,6~8歲的更為常見。賽馬比賽按參賽馬的年齡分幾個檔次,決定賽程,如成年馬賽程為25~30公里,5歲馬為20公里,4歲馬為18公里等。賽場是未經修整的大草地,或直跑,或繞跑。參賽的馬匹都會在比賽前幾天得到細心的調養,減少餵草、飲水的次數,修剪鬃毛,在其鬃毛和尾巴上系扎各種彩色布條等。 比賽結束後舉行頒獎儀式,授稱號,唱馬贊,獎賞名列第一至第十名的快馬。取得名次的馬匹,在那達慕閉幕會上集中在主席台前依次排好,由民族歌手高聲朗誦贊馬詩。贊馬詩的內容豐富多彩,如描述馬匹的雄俊姿態,介紹調教者和騎手名次,良馬產地,形容在賽跑過程中的種種特點等。在得第一名的馬頭及馬身上,撒奶酒或鮮奶以示慶賀。這首樂曲是根據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音樂創作而成。樂曲將蒙古風格的音階和節奏同漢族音樂中常用的裝飾音巧妙地結合使用,使樂曲即有歡快奔騰的場景,又有抒情般地歌唱景象。同時,撥奏和連奏的技巧運用,使樂曲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具有“二胡歌手”稱號的朱昌耀運用自己紮實的深感技巧將這首樂曲表現的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