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

硬體

硬體(英文名Hardware)是計算機硬體的簡稱(中國大陸及香港用語,台灣作硬體),是指計算機系統中由電子,機械和光電元件等組成的各種物理裝置的總稱。這些物理裝置按系統結構的要求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為計算機軟體運行提供物質基礎。簡言之,硬體的功能是輸入並存儲程式和數據,以及執行程式把數據加工成可以利用的形式。從外觀上來看,微機由主機箱和外部設備組成。主機箱內主要包括CPU、記憶體、主機板、硬碟驅動器、光碟驅動器、各種擴展卡、連線線、電源等;外部設備包括滑鼠、鍵盤等。

基本信息

術語概述

硬體硬體

硬體英文名Hardware;“計算機硬體”的簡稱(中國大陸及香港用語,台灣作硬體)。與“軟體”相對。電子計算機系統中所有實體部件和設備的統稱。從基本結構上來講,計算機可以分為五大部分: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

一般我們看到的電腦都是由:主機(主要部分)、輸出設備(顯示器)、輸入設備(鍵盤和滑鼠)三大件組成。而主機是電腦的主體,在主機箱中有:主機板、CPU、記憶體、電源、顯示卡、音效卡、網卡、硬碟、軟碟機、光碟機等硬體。其中,主機板、CPU記憶體、電源、顯示卡、硬碟是必須的,只要主機工作,這幾樣缺一不可。

下面我們將一步一步的來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詳細介紹

機箱

光碟驅動器光碟驅動器

機箱除了給計算機系統建立一個外觀形象之外,還為計算機系統的其它配件提供安裝支架。保護用戶的健康和其它設備的正常使用,真可稱得上是計算機各配件的“家”。市場上的主流產品是採用ATX結構的立式機箱,AT結構的機箱已經被淘汰了。機箱內部前面板側有用於安裝硬碟、光碟機、軟碟機的托架,後面板側上部有一個用來安裝電源的位置,除此之外,其內部還附有一些引線,用於連線POWER鍵,RESET鍵,PC揚聲器,以及一些指示燈。

主機板

簡介

主機板(英文名Mainboard 或Motherboard)是計算機系統中最大的一塊電路板,主機板又叫主機板、系統板、或母板,它安裝在機箱內,也是微機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的類型和檔次決定整個微機系統的類型和檔次。它可分為AT主機板和ATX主機板。主機板是由各種接口,擴展槽,插座以及晶片組組成。主機板選購的基本策略:速度、穩定性兼容性、擴充能力、升級能力主機板中的晶片組是構成主機板的核心,其作用是在BIOS和作業系統的控制下規定的技術標準和規範通過主機板為微機系統中的CPU、記憶體條、圖形卡等部件建立可靠、正確的安裝、運行環境,為各種IDE/SATA接口存儲以及其他外部設備提供方便、可靠的連線接口。

主機板工作原理

在電路板下面,是錯落有致的電路布線;在上面,則為稜角分明的各個部件:插槽、晶片、電阻、電容等。當主機加電時,電流會在瞬間通過CPU、南北橋晶片、記憶體插槽、AGP插槽、PCI插槽、IDE接口以及主機板邊緣的串口、並口、PS/2接口等。隨後,主機板會根據BIOS(基本輸入輸出系統)來識別硬體,並進入作業系統發揮出支撐系統平台工作的功能。

CPU

簡介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器)是計算機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一台電腦的核心,相當於人的大腦,它的內部結構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CPU主要接口類型有兩種:一種是INTEL的LGA1155,另一種是AMD的Socket938(Socket AM3)。CPU的主要性能指標:主頻、前端匯流排頻率、L1 和L2Cache的容量和速率、支持的擴展指令集、CPU核心工作電壓地址匯流排寬度等等。CPU的生產廠商主要有IntelAMD兩家,其中Intel公司的CPU產品市場占有量最高。市場上主流的CPU有:Intel公司的酷睿Core系列、奔騰Pentium系列、賽揚Celeron系列;AMD公司的弈龍系列、速龍系列、APU系列、推土機系列等等。

性能參數

1.主頻

記憶體條記憶體條

主頻也叫時鐘頻率,單位是MHz(或G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處理數據的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係數。很多人認為主頻就決定著CPU的運行速度,這不僅是個片面的,而且對於伺服器來講,這個認識也出現了偏差。至今,沒有一條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兩者之間的數值關係,即使是兩大處理器廠家Intel和AMD,在這點上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我們從Intel的產品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強自身主頻的發展。像其他的處理器廠家,有人曾經拿過一塊1G的全美達處理器來做比較,它的運行效率相當於2G的Intel處理器所以,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盪的速度。在Intel的處理器產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1 GHz Itanium晶片能夠表現得差不多跟2.66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或是1.5 GHz Itanium 2大約跟4 GHz Xeon/Opteron一樣快。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匯流排等等各方面的性能指標。

當然,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只能說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2.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CPU的外頻決定著整塊主機板的運行速度。通俗地說,在台式機中,我們所說的超頻,都是超CPU的外頻(當然一般情況下,CPU的倍頻都是被鎖住的)相信這點是很好理解的。但對於伺服器CPU來講,超頻是絕對不允許的。前面說到CPU決定著主機板的運行速度,兩者是同步運行的,如果把伺服器CPU超頻了,改變了外頻,會產生異步運行,(台式機很多主機板都支持異步運行)這樣會造成整個伺服器系統的不穩定。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記憶體與主機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記憶體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下面的前端匯流排介紹我們談談兩者的區別。

3.前端匯流排(FSB)頻率

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即匯流排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記憶體直接數據交換速度。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即數據頻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數據傳輸最大頻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比方,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匯流排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數據傳輸最大頻寬是6.4GB/秒。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機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衝信號在每秒鐘震盪一億次;而100MHz前端匯流排指的是每秒鐘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it/Byte=800MB/s。

其實在“HyperTransport”構架的出現,讓這種實際意義上的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發生了變化。之前我們知道IA-32架構必須有三大重要的構件:記憶體控制器Hub (MCH),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晶片組Intel 7501、Intel7505晶片組,為雙至強處理器量身定做的,它們所包含的MCH為CPU提供了頻率為533MHz的前端匯流排,配合DDR記憶體,前端匯流排頻寬可達到4.3GB/秒。但隨著處理器性能不斷提高同時給系統架構帶來了很多問題。而“HyperTransport”構架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匯流排頻寬,比方AMD Opteron處理器,靈活的HyperTransportI/O匯流排體系結構讓它整合了記憶體控制器,使處理器不通過系統匯流排傳給晶片組而直接和記憶體交換數據。這樣的話,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在AMD Opteron處理器就不知道從何談起了。

4.CPU的位和字長

位:在數字電路和電腦技術中採用二進制,代碼只有“0”和“1”,其中無論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 一“位”。

字長:電腦技術中對CPU在單位時間內(同一時間)能一次處理的二進制數的位數叫字長。所以能處理字長為8位數據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字長為32位的二進制數據。位元組和字長的區別:由於常用的英文字元用8位二進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將8位稱為一個位元組。字長的長度是不固定的,對於不同的CPU、字長的長度也不一樣。8位的CPU一次只能處理一個位元組,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處理4個位元組,同理字長為64位的CPU一次可以處理8個位元組。

CPUCPU

5.倍頻係數

倍頻係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係。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樣版的Intel的CPU都是鎖了倍頻的,而AMD之前都沒有鎖,在AMD推出了黑盒版CPU(即不鎖倍頻版本,用戶可以自由調節倍頻,調節倍頻的超頻方式比調節外頻穩定得多)。

6.快取

快取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而且快取的結構和大小對CPU速度的影響非常大,CPU內快取的運行頻率極高,一般是和處理器同頻運作,工作效率遠遠大於系統記憶體和硬碟。實際工作時,CPU往往需要重複讀取同樣的數據塊,而快取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內部讀取數據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記憶體或者硬碟上尋找,以此提高系統性能。但是由於CPU晶片面積和成本的因素來考慮,快取都很小。

L1Cache(一級快取)是CPU第一層高速快取,分為數據快取和指令快取。內置的L1高速快取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性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衝存儲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複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高速快取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伺服器CPU的L1快取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Cache(二級快取)是CPU的第二層高速快取,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片。內部的晶片二級快取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快取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高速快取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性能,原則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在筆記本電腦中也可以達到2M,而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快取更高,可以達到8M以上。

L3Cache(三級快取),分為兩種,早期的是外置,都是內置的。而它的實際作用即是,L3快取的套用可以進一步降低記憶體延遲,同時提升大數據量計算時處理器的性能。降低記憶體延遲和提升大數據量計算能力對遊戲都很有幫助。而在伺服器領域增加L3快取在性能方面仍然有顯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較大L3快取的配置利用物理記憶體會更有效,故它比較慢的磁碟I/O子系統可以處理更多的數據請求。具有較大L3快取的處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檔案系統快取行為及較短訊息和處理器佇列長度。

其實最早的L3快取被套用在AMD發布的K6-Ⅲ處理器上,當時的L3快取受限於製造工藝,並沒有被集成進晶片內部,而是集成在主機板上。在只能夠和系統匯流排頻率同步的L3快取同主記憶體其實差不了多少。後來使用L3快取的是英特爾為伺服器市場所推出的Itanium處理器。接著就是P4EE和至強MP。Intel還打算推出一款9MB L3快取的Itanium2處理器,和以後24MB L3快取的雙核心Itanium2處理器。

但基本上L3快取對處理器的性能提高顯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備1MB L3快取的Xeon MP處理器卻仍然不是Opteron的對手,由此可見前端匯流排的增加,要比快取增加帶來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7.CPU擴展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來計算和控制系統,每款CPU在設計時就規定了一系列與其硬體電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統。指令的強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標,指令集是提高微處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從現階段的主流體系結構講,指令集可分為複雜指令集和精簡指令集兩部分,而從具體運用看,如Intel的MMX(Multi Media Extended)、SSE、SSE2(Streaming-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Extensions 2)、SEE3和AMD的3DNow!等都是CPU的擴展指令集,分別增強了CPU的多媒體、圖形圖象和Internet等的處理能力。我們通常會把CPU的擴展指令集稱為”CPU的指令集”。SSE3指令集也是目前規模最小的指令集,此前MMX包含有57條命令,SSE包含有50條命令,SSE2包含有144條命令,SSE3包含有13條命令。目前SSE3也是最先進的指令集,英特爾Prescott處理器已經支持SSE3指令集,AMD會在未來雙核心處理器當中加入對SSE3指令集的支持,全美達的處理器也將支持這一指令集。

8.CPU核心和I/O工作電壓

從586CPU開始,CPU的工作電壓分為核心電壓和I/O電壓兩種,通常CPU的核心電壓小於等於I/O電壓。其中核心電壓的大小是根據CPU的生產工藝而定,一般製作工藝越小,核心工作電壓越低;I/O電壓一般都在1.6~5V。低電壓能解決耗電過大和發熱過高的問題。

故障維修

風扇風扇

1.機箱的噪音:

故障現象:計算機在升級CPU後,每次開機時噪聲特別大。但使用一會後,聲音恢復正常。

故障分析與處理:首先檢查CPU風扇是否固定好,有些劣質機箱做工和結構不好,容易在開機工作時造成共振,增大噪音,另外可以給CPU風扇、機箱風扇的電機加點油試試。如果是因為機箱的箱體單簿造成的,最好更換機箱。

2.溫度上升太快:

故障現象:一台計算機在運行時CPU溫度上升很快,開機才幾分鐘左右溫度就由31℃上升到51℃,然而到了53℃就穩定下來了,不再上升。

故障分析與處理:一般情況下,CPU表面溫度不能超過50℃,否則會出現電子遷移現象,從而縮短CPU壽命。對於CPU來說53℃下溫度太高了,長時間使用易造成系統不穩定和硬體損壞。根據現象分析,升溫太快,穩定溫度太高應該是CPU風扇的問題,只需更換一個質量較好的CPU風扇即可。

3.夏日裡灰塵引發的當機故障:

故障現象:計算機出現故障,現象為使用平均每20分鐘就會當機一次,重新開機後過幾分鐘又會再次當機。

故障分析與處理:開始估計是機箱內CPU溫度過高造成當機,在BIOS中檢查CPU的溫度,發現顯示溫度只有33℃。後來發現這台計算機開機時BIOS中檢查的溫度也就只有31℃,開機使用1小時後,溫度僅僅上升2℃,當時室溫在35℃左右。看來測得的CPU溫度不準確。打開機箱發現散熱片上的風扇因為上面積累的灰塵太多,已經轉不動了,於是更換了CPU風扇,這時再開機,計算機運行了數個小時的遊戲也沒有發生當機現象。後來發現這塊主機板的溫度探針是靠粘膠粘在散熱片上來測量CPU溫度的,這個探頭並沒有和散熱片緊密地接觸,分開有很大的距離,散熱片的熱量無法直接傳到溫度探針上,測到的溫度自然誤差很大。更換CPU風扇時,把探針和散熱片貼在一起固定牢固,這樣在開機20分鐘以後,在BIOS中測得的溫度是45℃,之後使用一切正常。

4.CPU針腳接觸不良導致計算機無法啟動:

故障現象:一台Intel CPU的計算機,平時使用一直正常,近段時間出現問題。

故障分析與處理:首先估計是顯示卡出現故障。用替換法檢查後,但有時又正常。最後拔下插在主機板上的CPU,仔細觀察並無燒毀痕跡,但發現CPU的針腳均發黑、發綠,有氧化的痕跡和銹跡(CPU的針腳為銅材料製造,外層鍍金),對CPU針腳做了清除工作,計算機又可以加電工作了。

5.CPU引起的當機:

故障現象:一台計算機開機後在記憶體自檢通過後便當機。

故障分析與處理:按[Del]鍵進入BIOS設定,仔細檢查各項設定均無問題,然後讀取預設的BIOS參數,重啟後當機現象依然存在。用替換法檢測硬碟和各種板卡,結果所有硬體都正常。估計問題可能出在主機板和CPU上,將CPU的工作頻率降低一點後再次啟動計算機,一切正常。

6.CPU風扇導致的當機:

故障現象:一台計算機的CPU風扇在轉動時忽快忽慢,使用計算機一會兒就會當機。

故障分析與處理:由於普通風扇大多是使用的滾珠風扇,需要潤滑來潤滑滾珠和軸承,這種現象估計是CPU風扇的滾珠和軸承之間的潤滑油沒有了,造成風扇轉動阻力增加,轉動困難,使其忽快忽慢。由於CPU風扇不能持續給CPU提供強風進行散熱,使CPU溫度上升最終導致當機。在給CPU風扇加了潤滑油後CPU風扇轉動,當機現象消失。

7.CPU的頻率顯示不固定:

故障現象:一台計算機在每次啟動的時候顯示的CPU頻率時高時低。

故障分析與處理:很可能是主機板上的電池無電造成的。只要更換同類型的電池後,再重新設定BIOS中的參數,CPU的頻率顯示即可恢復正常。

8.CPU超頻引起顯示器黑屏:

故障現象:一台計算機將CPU超頻後,開機出現顯示器黑屏現象。

故障分析與處理:這種故障應該是典型的超頻引起的故障。由於CPU頻率設定太高,造成CPU無法正常工作,並造成顯示器點不亮且無法進入BIOS中進行設定。這種情況需要將CMOS電池放電,並重新設定後即可正常使用。還有種情況就是開機自檢正常,但無法進入到作業系統,在進入作業系統的時候當機,這種情況只需復位啟動並進入BIOS將CPU改回原來的頻率即可。

記憶體

網卡網卡

記憶體泛指計算機系統中存放數據與指令的半導體存儲單元。按其用途可分為主存儲器和輔助存器。按工作原理分為ROM和RAM。ROM可分為唯讀ROM、可程式可擦除ROM和可程式ROM.而RAM可RAM為靜態和動態RAM。記憶體(RAM)是CPU處理信息的地方,它的計算單位是兆位元組MB,即Million Bytes。1個位元組又由8位(bit)二進制數(0、1)組成。存儲1個英文字母需要占用1個位元組(Byte)空間。而存儲1個漢字則需占2個位元組空間。早期的計算機主要運行D05系統和DOS程式。

那時記憶體的價格是很貴的,DOS對記憶體的要求也不高,只需640KB(1KB=1024B),所以那時的計算機記憶體配得都不大,1MB或2MB就很好。記憶體價格大大降低了,由於的Windows系統和一些新的套用軟體對記憶體的需要是貪得無厭的,記憶體越大,它工作得就越好,所以現在的計算機1G記憶體已算是最低配置,資金充足的話,配上2G乃至8G也都不為過。比較知名的品牌有Hyundai(現代原廠)、Kingstone(金仕頓)、宇瞻、Kingmax(勝創)、Samsung(三星)、ADATA威剛 和GEIL(金邦)等。

記憶體是電腦中的主要部件,它是相對於外存而言的。我們平常使用的程式,如Windows作業系統、打字軟體、遊戲軟體等,一般都是安裝在硬碟等外存上的,但僅此是不能使用其功能的,必須把它們調入記憶體中運行,才能真正使用其功能,我們平時輸入一段文字,或玩一個遊戲,其實都是在記憶體中進行的。通常我們把要永久保存的、大量的數據存儲在外存上,而把一些臨時的或少量的數據和程式放在記憶體上,當然記憶體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電腦的運行速度。

記憶體頻率

記憶體主頻和CPU主頻一樣,習慣上被用來表示記憶體的速度,它代表著該記憶體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記憶體主頻是以MHz(兆赫)為單位來計量的。記憶體主頻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記憶體所能達到的速度越快。記憶體主頻決定著該記憶體最高能在什麼樣的頻率正常工作。較為主流的記憶體頻率是1333MHz的DDR3記憶體,以及一些記憶體頻率更高的DDR3記憶體。

大家知道,計算機系統的時鐘速度是以頻率來衡量的。晶體振盪器控制著時鐘速度,在石英晶片上加上電壓,其就以正弦波的形式震動起來,這一震動可以通過晶片的形變和大小記錄下來。晶體的震動以正弦調和變化的電流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一變化的電流就是時鐘信號。而記憶體本身並不具備晶體振盪器,因此記憶體工作時的時鐘信號是由主機板晶片組的北橋或直接由主機板的時鐘發生器提供的,也就是說記憶體無法決定自身的工作頻率,其實際工作頻率是由主機板來決定的。

DDR記憶體和DDR2記憶體的頻率可以用工作頻率和等效頻率兩種方式表示,工作頻率是記憶體顆粒實際的工作頻率,但是由於DDR記憶體可以在脈衝的上升和下降沿都傳輸數據,因此傳輸數據的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兩倍;而DDR2記憶體每個時鐘能夠以四倍於工作頻率的速度讀/寫數據,因此傳輸數據的等效頻率是工作頻率的四倍。例如DDR 200/266/333/4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200/266/333/400MHz;DDR2 400/533/667/800的工作頻率分別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頻率分別是400/533/667/800MHz。

硬碟

硬碟內部結構硬碟內部結構
硬碟簡介

英文名稱:Hard disk

硬碟是一種主要的電腦存儲媒介,由一個或者多個鋁製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組成。這些碟片外復蓋有鐵磁性材料。絕大多數硬碟都是固定硬碟,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碟驅動器中。不過,可移動硬碟越來越普及,種類也越來越多。

硬碟發展史

從第一塊硬碟RAMAC的產生到單碟容量高達300GB多的硬碟,硬碟也經歷了幾代的發展,以下是其歷史及發展。1.1956年9月,IBM的一個工程小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頭可以直接移動到碟片上的任何一塊存儲區域,從而成功地實現了隨機存儲,這套系統的總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個直徑為24英寸的磁碟,這些碟片表面塗有一層磁性物質,它們被疊起來固定在一起,繞著同一個軸鏇轉。此款RAMAC在那時主要用於飛機預約、自動銀行、醫學診斷及太空領域內。

顯示器顯示器

硬碟接口分類

絕大多數桌上型電腦使用的硬碟要么採用IDE 接口,要么採用SCSI 接口。SCSI 接口硬碟的優勢在於,最多可以有七種不同的設備可以聯接在同一個控制器面板上。由於硬碟以每分鐘3000—10000轉的恆定高速度鏇轉,因此,從硬碟上讀取數據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在筆記本電腦中,硬碟可以在空閒的時候停止鏇轉,以便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老式硬碟的存儲容量最小只有5MB,而且,使用的是直徑達12英寸的碟片。硬碟,存儲容量已從以MB為單位發展到以GB、TB為單位,桌上型電腦硬碟使用的碟片直徑一般為3.5英寸,筆記本電腦硬碟使用的碟片直徑一般為2.5英寸。新硬碟一般都在裝配工廠中經過低級格式化,目的在於把一些原始的扇區鑑別信息存儲在硬碟上。

sata(serial ata):即串列ata接口,它作為一種新型硬碟接口技術於2000年初由intel公司率先提出。雖然與傳統並行ata存儲設備相比,sata硬碟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而磁碟系統的真正串列化是先從主機板方面開始的,早在串列硬碟正式投放市場以前,主機板的sata接口就已經就緒了。但在intel ich5、sis964以及via vt8237這些真正支持sata的南橋晶片出現以前,主機板的sata接口是通過第三方晶片實現的。這些晶片主要是siliconimage的sil 3112和promise的pdc20375及pdc20376,它們基於pci匯流排,部分產品還做成專門的pci raid控制卡。

光碟機

鍵盤鍵盤

隨著多媒體電腦的盛行,光碟(CD-ROM)的套用越來越普及,大家對多媒體光碟軟體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在自己的電腦上配備一台光碟機,可以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光碟機的機械裝置和軟碟機很類似,其中共有三個馬達,分別控制不同的功能。光碟機的上面有一個用來鏇轉光碟片的馬達,和一個驅動雷射針頭讀取資料的馬達,還有第三個馬達,專門負責驅動光碟片的插入和退出裝置。

CD驅動器

光碟(CD) 驅動器已日漸普及,尤其在多媒體計算機中。計算機的CD驅動器與音樂光碟很相似,使用雷射束閱讀數據,並且數據CD 存儲信息的容量達700 MB。CD驅動器可用來檢索大量的數據或在工作時播放您喜的音樂CD。

DVD驅動器

新型的DVD光碟機的外形和操作與一般的CD光碟機類似,但DVD光碟的容量是CD的七倍以上。(一張單面單層DVD可存儲完整2小時的電影。)

軟碟機

隨著隨身碟、讀卡器、移動硬碟的普及,軟碟機已經沒有實用價值。

顯示卡

顯示卡是顯示器與主機通信的控制電路和接口,其作用是將主機的數位訊號轉換為模擬信號,並在顯示器上顯示出來。顯示卡的基本作用就是控制圖形的輸出,它工作在CPU和顯示器之間它的主要部件有:顯示晶片、RAMDAC、顯示記憶體、 BIOS 晶片及插座、特性連線器等。顯示卡的三項重要指標:刷新頻率、解析度、色深。從匯流排類型分,顯示卡有PCI、AGP、PCI-E三種。PCI-E顯示卡已非常普遍。而且,出現了雙顯示卡,性能更加優秀。

整合顯示卡的2D性能差不多能完全滿足一般人士工作和學習的需要,其最大瓶頸落在3D性能上,而決定整合顯示卡3D性能的主要因素除了顯示核心外,就是整合顯示卡的顯存大小了。因整合晶片組較多,整合顯示卡的顯存大小最終成了消費者的一種迷惑,下面讓我們一一為你揭開。

Intel公司的810和815系列晶片組中的整合顯示卡是以不變應萬變中的典型。“不變”指的是這兩個系列晶片組整合的都是1752顯示核心,而“萬變”則是指整合顯示卡顯存的大小不斷地變化。1752的顯存大小在計算機啟動的BIOS記憶體自檢中顯示只有1MB,在Windows中用Windows自帶的DX診斷程式檢測一般為3.5MB或者是5.5MB,但這三個值均不是1752顯示卡的真實值。因為1752顯示卡採用動態分配技術,系統將按照套用的需求,動態調用4-48MB記憶體作顯存用,達到充分合理利用記憶體的目的。其中810DCl00和810E這兩個晶片組相對而言較為特殊,採用這兩個晶片組的上板上一般都整合了4MB的顯示快取。嚴格地說,這4MB顯示快取不用於任何直接的2D和3D加速,只用於3D圖像的Z加速(深度渲染),但正因為這4MB顯示快取有這樣獨特的作用,從而大大地減輕了記憶體和CPU的工作負擔,所以無論是在測試還是在使用的過程中,810DCl00和810E都要比其他的810晶片組主機板快得多。

採用ⅥA MVP4晶片組的主機板,一般來說對3D方面沒有多大的需求。該晶片組整合了9880顯示卡,其最大顯存數為8MB,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在BIOS中強行設定其顯存的大小,屬於靜態分配記憶體,只能滿足現在最起碼的3D要求。

音效卡

滑鼠滑鼠

簡介

音效卡(Sound Card)也叫音頻卡(港台稱之為聲效卡):音效卡是多媒體技術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實現聲波/數位訊號相互轉換的一種硬體。音效卡的基本功能是把來自話筒、磁帶、光碟的原始聲音信號加以轉換,輸出到耳機、揚聲器、擴音機、錄音機等聲響設備,或通過音樂設備數字接口(MIDI)使樂器發出美妙的聲音。

音效卡是計算機進行聲音處理的適配器。它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音樂合成發音功能;二是混音器(Mixer)功能和數字聲音效果處理器(DSP)功能;三是模擬聲音信號的輸入和輸出功能。音效卡處理的聲音信息在計算機中以檔案的形式存儲。音效卡工作應有相應的軟體支持,包括驅動程式、混頻程式(mixer)和CD播放程式等。

多媒體電腦中用來處理聲音的接口卡。音效卡可以把來自話筒、收錄音機、雷射唱機等設備的語音、音樂等聲音變成數位訊號交給電腦處理,並以檔案形式存檔,還可以把數位訊號還原成為真實的聲音輸出。音效卡尾部的接口從機箱後側伸出,上面有連線麥克風、音箱、遊戲桿和MIDI設備的接口。

工作原理

麥克風和喇叭所用的都是模擬信號,而電腦所能處理的都是數位訊號,兩者不能混用,音效卡的作用就是實現兩者的轉換。從結構上分,音效卡可分為模數轉換電路和數模轉換電路兩部分,模數轉換電路負責將麥克風等聲音輸入設備採到的模擬聲音信號轉換為電腦能處理的數位訊號;而數模轉換電路負責將電腦使用的數字聲音信號轉換為喇叭等設備能使用的模擬信號。

音效卡類型

音效卡發展至今,主要分為板卡式、集成式和外置式三種接口類型,以適用不同用戶的需求,三種類型的產品各有優缺點。

板卡式:卡式產品是現今市場上的中堅力量,產品涵蓋低、中、高各檔次,售價從幾十元至上千元不等。早期的板卡式產品多為ISA接口,由於此接口匯流排頻寬較低、功能單一、占用系統資源過多,已被淘汰;PCI則取代了ISA接口成為主流,它們擁有更好的性能及兼容性,支持即插即用,安裝使用都很方便。

集成式:音效卡只會影響到電腦的音質,對PC用戶較敏感的系統性能並沒有什麼關係。因此,大多用戶對音效卡的要求都滿足於能用就行,更願將資金投入到能增強系統性能的部分。雖然板卡式產品的兼容性、易用性及性能都能滿足市場需求,但為了追求更為廉價與簡便,集成式音效卡出現了。

此類產品集成在主機板上,具有不占用PCI接口、成本更為低廉、兼容性更好等優勢,能夠滿足普通用戶的絕大多數音頻需求,自然就受到市場青睞。而且集成音效卡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PCI音效卡具有的多聲道、低CPU占有率等優勢也相繼出現在集成音效卡上,它也由此占據了主導地位,占據了音效卡市場的大半壁江山。

外置式音效卡:是創新公司獨家推出的一個新興事物,它通過USB接口與PC連線,具有使用方便、便於移動等優勢。但這類產品主要套用於特殊環境,如連線筆記本實現更好的音質等。市場上的外置音效卡並不多,常見的有創新的Extigy、Digital Music兩款,以及MAYA EX、MAYA 5.1 USB等。

三種類型的音效卡中,集成式產品價格低廉,技術日趨成熟,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隨著技術進步,這類產品在中低端市場還擁有非常大的前景;PCI音效卡將繼續成為中高端音效卡領域的中堅力量,畢竟獨立板卡在設計布線等方面具有優勢,更適於音質的發揮;而外置式音效卡的優勢與成本對於家用PC來說並不明顯,仍是一個填補空缺的邊緣產品。

網卡

網卡名稱

網路接口卡(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又稱網路適配器(NIA-Network Interface Adapter),簡稱網卡。用於實現聯網計算機和網路電纜之間的物理連線,為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提供一條物理通道,並通過這條通道進行高速數據傳輸。在區域網路中,每一台聯網計算機都需要安裝一塊或多塊網卡,通過介質連線器將計算機接入網路電纜系統。網卡完成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的大部分功能,包括網卡與網路電纜的物理連線、介質訪問控制(如:CSMA/CD)、數據幀的拆裝、幀的傳送與接收、錯誤校驗、數據信號的編/解碼(如:曼徹斯特代碼的轉換)、數據的串、並行轉換等功能。

網卡功能詳解

硬體硬體

網卡上面裝有處理器和存儲器(包括RAM和ROM)。網卡和區域網路之間的通信是通過電纜或雙絞線以串列傳輸方式進行的。而網卡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則是通過計算機主機板上的I/O匯流排以並行傳輸方式進行。因此,網卡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要進行串列/並行轉換。由於網路上的數據率和計算機匯流排上的數據率並不相同,因此在網卡中必須裝有對數據進行快取的存儲晶片。在安裝網卡時必須將管理網卡的設備驅動程式安裝在計算機的作業系統中。這個驅動程式以後就會告訴網卡,應當從存儲器的什麼位置上將區域網路傳送過來的數據塊存儲下來。網卡還要能夠實現乙太網協定。

網卡並不是獨立的自治單元,因為網卡本身不帶電源而是必須使用所插入的計算機的電源,並受該計算機的控制。因此網卡可看成為一個半自治的單元。當網卡收到一個有差錯的幀時,它就將這個幀丟棄而不必通知它所插入的計算機。當網卡收到一個正確的幀時,它就使用中斷來通知該計算機並交付給協定棧中的網路層。當計算機要傳送一個IP數據報時,它就由協定棧向下交給網卡組裝成幀後傳送到區域網路。

隨著集成度的不斷提高,網卡上的晶片的個數不斷的減少,雖然個廠家生產的網卡種類繁多,但其功能大同小異。網卡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三個:

1.數據的封裝與解封:傳送時將上一層交下來的數據加上首部和尾部,成為乙太網的幀。接收時將乙太網的幀剝去首部和尾部,然後送交上一層。

2.鏈路管理:主要是CSMA/CD協定的實現

3.編碼與解碼:即曼徹斯特編碼與解碼。

電源

電源的工作原理

自從IBM推出第一台PC至今,微機電源已從AT電源發展到ATX電源。時至今日,微機電源仍是根據IBM公司的個人電腦標準製造的。市場上的ATX電源,不管是品牌電源還是雜牌電源,從電路原理上來看,一般都是在AT電源的基礎上,做了適當的改動發展而來的,因此,我們買到的ATX電源,在電路原理上一般都大同小異。在微機國產化的進程上,微機電源技術也由國內生產廠家逐漸消化吸收,生產出了眾多國有品牌的電源。微機電源並非高科技產品,以國內生產廠家的技術和生產實力,應該可以生產出物美價廉的電源產品。然而,縱觀整個微機電源市場情況卻不盡人意,許多電源產品存在著各種選料和質量問題,故障率較高。

ATX電源電路結構較複雜,各部分電路不但在功能上相互配合、相互滲透,且各電路參數設定非常嚴格,稍有不當則電路不能正常工作。其主電路原理可以看出,整個電路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為從電源輸入到開關變壓器T1之前的電路(包括輔助電源的原邊電路),該部分電路和交流220V電壓直接相連,觸及會受到電擊,稱為高壓側電路;另一部分為開關變壓器T1以後的電路,不和交流220V直接相連,稱為低壓側電路。二者通過C03、C04、C05高壓瓷片電容構成迴路,以消除靜電干擾。其原理可以看出整機電路由交流輸入迴路、整流濾波電路、推挽開關電路、輔助開關電源、PWM脈寬調製電路、PS-ON控制電路、保護電路、輸出電路和PW-OK信號形成電路組成。弄清各部分電路的工作原理及相互關係對我們維修判斷故障是很有用處的。

顯示器

簡介

顯示器(Monitor)是計算機的主要輸出設備,沒有它,我們和計算機打交道的時候,將變成睜眼瞎。也許您的工作每天都需要面對計算機的螢幕,可是您是否真正的了解它呢?正因為這樣很多人在購買電腦時,只關心顯示器是14寸還是15寸的,而並不關心顯示器的其它性能,其實購買一台電腦最不應該省錢的就是顯示器了。顯視器品牌繁多,市場上常見的品牌有:戴爾(DELL)、三星(Samsung)、索尼(Sony)、LG、優派(Viewsonic)、飛利浦(Philips)、宏基(Acer)、美格(MAG)、EMC等不下幾十種。根據顯像原理劃分,顯視器可以分為CRT顯視器(陰極射線管顯視器)、LCD顯視器(液晶矩陣平面顯示器)和等離子顯視器等。其中常見的是CRT顯視器和LCD顯視器,而LCD顯視器為未來幾年的主流。

顯示器由監視器(Monitor)和顯示適配器(俗稱顯示卡Adapter)2部分組成。

顯示器的種類有很多,如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離子顯示器(DDP)、場發射顯示器(PED)等等。但最具實用與商品化的是CRT和LCD。

性能指標

1)CRT顯示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A。解析度;

B。掃描頻率

C。頻寬;

D。TCO認證。

2)LCD顯示器主要性能指標:

A。回響時間;

硬體硬體

B。可視角度

C。點距;

D。解析度

E。刷新率

F。亮度;

G。對比度。

3)顯示卡:又稱圖形適配器。個人計算機採用PCI顯示卡和AGP顯示卡,一般都帶有3D加速功能

CRT顯示器分類

分球面顯像管和純平顯像管兩種。所謂球面是指顯像管的斷面就是一個球面,這種顯像管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彎曲的。而純平顯像管無論在水平還是垂直方向都是完全的平面,失真會比球面管小一點。真正意義上的球面管顯示器已經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面直角"顯像管,平面直角顯像管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面,只不過顯像管的曲率比球面管小一點,接近平面,而且四個角都是直角而已,市場上除了純平顯示器和液晶顯示器外都是這種球面管顯示器,由於價格大多比較便宜,因此在低檔機型中被大量採用。

LCD液晶顯示器大多都是TFT型液晶顯示器。

CRT顯示器的尺寸指顯像管的對角線尺寸。最大可視面積就是顯示器可以顯示圖形的最大範圍。顯像管的大小通常以對角線的長度來衡量,以英寸單位(1英寸=2.54cm),常見的有15英寸、17英寸、19英寸、20英寸等。顯示面積都會小於顯示管的大小。顯示面積用長與高的乘積來表示,通常人們也用螢幕可見部分的對角線長度來表示。15英寸顯示器的可視範圍在13.8英寸左右,17英寸顯示器的可視區域大多在15~16英寸之間,19英寸顯示器可視區域達到18寸英寸左右。

LCD顯示器的尺寸是指液晶面板的對角線尺寸,以英寸單位(1英寸=2.54cm),主流的有15英寸、17英寸、19英寸等。

鍵盤

鍵盤(Keyboard)我想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只簡單作一些介紹。鍵盤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輸入設備,通過鍵盤,可以將英文字母、數字、標點符號等輸入到計算機中,從而向計算機發出命令、輸入數據等。自IBM PC推出以來,鍵盤經歷了83鍵、84鍵和101/102鍵,Windows95面世後,在101鍵盤的基礎上改進成

了104/105鍵盤,增加了兩個Windows 按鍵。為了使人操作電腦更舒適,於是出現"人體鍵盤",鍵盤的形狀非常符合兩手的擺放姿勢,操作起來就特別的輕鬆。

鍵盤的分類

有機械式按鍵和電容式按鍵兩種,在工控機鍵盤中還有一種輕觸薄膜按鍵的鍵盤。機械式鍵盤是最早被採用的結構,一般類似金屬接觸式開關的原理使觸點導通或斷開,具有工藝簡單、維修方便、手感一般、噪聲大、易磨損的特性,大部分廉價的機械鍵盤採用銅片彈簧作為彈性材料,銅片易折易失去彈性,使用時間一長故障率升高,已基本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電容式鍵盤。它是基於電容式開關的鍵盤,原理是通過按鍵改變電極間的距離產生電容量的變化,暫時形成震盪脈衝允許通過的條件。理論上這種開關是無觸點非接觸式的,磨損率極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也沒有接觸不良的隱患,具有噪音小,容易控制手感,可以製造出高質量的鍵盤,但工藝較機械結構複雜。還有一種用於工控機的鍵盤為了完全密封採用輕觸薄膜按鍵,只適用於特殊場合。

鍵盤的外形

分為標準鍵盤和人體工程學鍵盤,人體工程學鍵盤是在標準鍵盤上將指法規定的左手鍵區和右手鍵區這兩大板塊左右分開,並形成一定角度,使操作者不必有意識的夾緊雙臂,保持一種比較自然的形態,這種設計的鍵盤被微軟公司命名為自然鍵盤(Natural Keyboard),對於習慣盲打的用戶可以有效的減少左右手鍵區的誤擊率,如字母"G"和"H"。有的人體工程學鍵盤還有意加大常用鍵如空格鍵和回車鍵的面積,在鍵盤的下部增加護手托板,給以前懸空手腕以支持點,減少由於手腕長期懸空導致的疲勞。這些都可以視為人性化的設計。

鍵盤的外殼

台式PC電腦的鍵盤都採用活動式鍵盤,鍵盤作為一個獨立的輸入部件,具有自己的外殼。鍵盤面板根據檔次採用不同的塑膠壓制而成,部分優質鍵盤的底部採用較厚的鋼板以增加鍵盤的質感和剛性,不過這樣一來無疑增加了成本,所以不少廉價鍵盤直接採用塑膠底座的設計。外殼為了適應不同用戶的需要,鍵盤的底部設有摺疊的支持腳,展開支撐腳可以使鍵盤保持一定傾斜度,不同的鍵盤會提供單段、雙段甚至三段的角度調整。

鍵盤的接口

有AT接口、PS/2接口和最新的USB接口,台式機多採用PS/2接口,大多數主機板都提供PS/2鍵盤接口。而較老的主機板常常提供AT接口也被稱為"大口",已經不常見了。USB作為新型的接口,一些公司迅速推出了USB接口的鍵盤,USB接口只是一個賣點,對性能的提高收效甚微,願意嘗試且USB連線埠尚不緊張的用戶可以選擇。

滑鼠

滑鼠(Mouse)首先套用於蘋果電腦。隨著Windows作業系統的流行,滑鼠變成了必需品,更有些軟體必須要安裝滑鼠才能運行,簡直是無鼠寸步難行。從接口來講,滑鼠有兩種類型:PS/2型滑鼠和串列滑鼠。從滑鼠的構造來講,有機械式和光電式。光電滑鼠是利用光的反射來確定滑鼠的移動,滑鼠內部有紅外光發射和接受裝置,要讓光電式滑鼠發揮出強大的功能,一定要配備一塊專用的感光板。光電滑鼠的定位精度要比機械滑鼠高出許多。另外滑鼠還有單鍵、兩鍵和三鍵之分,蘋果電腦通常都使用單鍵滑鼠,兩鍵滑鼠通常叫做MS滑鼠,三鍵滑鼠叫做PC滑鼠。但滑鼠用於兩鍵或三鍵主要決定於軟體,比如對於Windows 98和Windows95及其套用軟體,滑鼠只能用於兩鍵狀態,否則電腦不認,但有些軟體可支持第三鍵,比如AutoCAD

廣義的硬體不是特指計算機硬體,而是指泛指一些設施、設備、材料等有形物質及無形的精神物質。

滑鼠的接口類型

滑鼠按接口類型可分為串列滑鼠、PS/2滑鼠、匯流排滑鼠三種。串列滑鼠是通過串列口與計算機相連,有9針接口和25針接口兩種。PS/2滑鼠通過一個六針微型DIN接口與計算機相連,它與鍵盤的接口非常相似,使用時注意區分。匯流排滑鼠的接口在匯流排接口卡上。

滑鼠的工作原理

按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機械滑鼠和光電滑鼠。機械滑鼠主要由滾球、輥柱和光柵信號感測器組成。當你拖動滑鼠時,帶動滾球轉動,滾球又帶動輥柱轉動,裝在輥柱端部的光柵信號感測器產生的光電脈衝信號反映出滑鼠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變化,再通過電腦程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螢幕上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器是通過檢測滑鼠器的位移,將位移信號轉換為電脈衝信號,再通過程式的處理和轉換來控制螢幕上的游標箭頭的移動。光電滑鼠用光電感測器代替了滾球。這類感測器需要特製的、帶有條紋或點狀圖案的墊板配合使用。

滑鼠按外形分為兩鍵滑鼠、三鍵滑鼠、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兩鍵滑鼠和三鍵滑鼠的左右按鍵功能完全一致,一般情況下,我們用不著三鍵滑鼠的中間按鍵,但在使用某些特殊軟體時(如AutoCAD等),這個鍵也會起一些作用;滾軸滑鼠和感應滑鼠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得很普遍,往不同方向轉動滑鼠中間的小圓球,或在感應板上移動手指,游標就會向相應方向移動,當游標到達預定位置時,按一下滑鼠或感應板,就可執行相應功能。

無線滑鼠和3D滑鼠

新出現無線滑鼠和3D振動滑鼠都是比較新穎的滑鼠。無線滑鼠器是為了適應大螢幕顯示器而生產的。所謂"無線",即沒有電線連線,而是採用二節七號電池無線搖控,滑鼠器有自動休眠功能,電池可用上一年,接收範圍在1.8米以內。

3D振動滑鼠是一種新型的滑鼠器,它不僅可以當作普通的滑鼠器使用,而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⑴ 具有全方位立體控制能力。它具有前、後、左、右、上、下六個移動方向,而且可以組合出前右,左下等等的移動方向。

⑵ 外形和普通滑鼠不同。一般由一個扇形的底座和一個能夠活動的控制器構成。

⑶ 具有振動功能,即觸覺回饋功能。玩某些遊戲時,當你被敵人擊中時,你會感覺到你的滑鼠也振動了。

⑷ 是真正的三鍵式滑鼠。無論DOSWindows環境下,滑鼠的中間鍵和右鍵都大派用場。

硬體設備

主機板診斷卡也叫POST卡(Power On Self Test加電自檢),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主機板中BIOS內部程式的檢測結果,通過主機板診斷卡代碼一一顯示出來,結合診斷卡的代碼含義速查表就能很快地知道電腦故障所在。尤其在PC機不能引導作業系統、黑屏、喇叭不叫時,使用本卡更能體現其便利,事半功倍。

硬體硬體

主機板上的BIOS在每次開機時,會對系統的電路、存儲器、鍵盤、視頻部分、硬碟、軟碟機等各個組件時行嚴格測試,並分析硬碟系統配置,對已配置的基本I/O設定進行初始化,一切正常後,再引導作業系統。其顯著特點是以是否出現游標為分界線,先對關鍵性部件進行測試,關鍵性部件發生故障強制機器轉入停機,顯示器無游標,則螢幕無任何反應。然後,對非關鍵性部件進行測試如有故障機器也繼續運行,同時顯示器顯示出錯信息當機器出現故障。當計算機出現關鍵性故障,螢幕上無顯示時,很難判斷計算機故障所在,此時可以將本卡插入擴充槽內,根據卡上顯示的代碼,參照計算機所所屬的BIOS種類,再通過主機板診斷卡的代碼含義速查表查出該代碼所表示的故障原因和部位,就可清楚地知道故障所在。

主機板診斷卡的功能很強大,報告錯誤的能力遠遠超過BIOS自身通過鈴聲報錯的能力,既適合於電腦愛好者個人使用,也可以適合於主機板維修行業。

基本部件

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聯繫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聯繫

計算機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等五個邏輯部件組成

運算器

運算器由算術邏輯單元(ALU)、累加器、狀態暫存器、通用暫存器組等組成。

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的基本功能為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與、或、非、異或等邏輯操作,以及移位、求補等操作。

控制器

控制器(Control Unit),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控制中心,它指揮計算機各部分協調地工作,保證計算機按照預先規定的目標和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及處理。

控制器從存儲器中逐條取出指令,分析每條指令規定的是什麼操作以及所需數據的存放位置等,然後根據分析的結果向計算機其它部件發出控制信號,統一指揮整個計算機完成指令所規定的操作。計

中央處理器

計算機硬體計算機硬體

中央處理器(

CentralProcessingUnit,CPU),由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是任何計算機系統中必備的核心部件。CPU由運算器和控制器組成,分別由運算電路和控制電路實現。

存儲器

存儲器(Memory)是計算機系統中的記憶設備,用來存放程式和數據。

計算機中全部信息,包括輸入的原始數據、電腦程式、中間運行結果和最終運行結果都保存在存儲器中。它根據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儲器,計算機才有記憶功能,才能保證正常工作。

輸入設備

向計算機輸入數據和信息的設備。是計算機與用戶或其他設備通信的橋樑。輸入設備是用戶和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主要裝置之一。

輸出設備

輸出設備(Output Device)是計算機的終端設備,用於接收計算機數據的輸出顯示、列印、聲音、控制外圍設備操作等。也是把各種計算結果數據或信息以數字、字元、圖像、聲音等形式表示出來。

基本部件

計算機基本部件
輸入設備 鍵盤 滑鼠 掃瞄器 數碼繪圖板 觸摸板 軌跡球 麥克風 攝像頭
輸出設備 顯示器 音箱 印表機 耳機 揚聲器 投影儀
存儲設備 固態硬碟 移動硬碟 CD DVD 軟碟 快閃記憶體 磁帶機
機箱內的設備 中央處理器 隨機存取存儲器 顯示卡 音效卡 主機板 電源供應器 硬碟
接口 串列連線埠 並行連線埠 USB Firewire PS/2 RJ-45 VGA DVI
TRS S/PDIF HDMI

關係表

輸入設備

鍵盤

滑鼠

觸摸板

軌跡球

數位化輸入板及輸入筆/指向器

觸控螢幕

遊戲控制器

遊戲控制桿

麥克風

掃瞄器

條碼閱讀機

攝像頭

數位相機

存儲設備

可攜存儲設備

CD

CD-ROM、CD-RW、CD-R

DVD

DVD/CD-RW Combo、DVD-ROM、DVD-RW、DVD-R、DVD-RAM、DVD+RW、DVD+R

軟碟

磁帶機

移動硬碟

快閃記憶體

內置存儲器

硬碟

固態硬碟

磁碟陣列控制器

禁忌

硬碟

最忌震動

運送帶硬碟的電腦不能簡單把它們搬運到某個地方,要注意防止一些大的震動的產生。因為硬碟是複雜的機械裝置,裝在電腦內部,容忍度有限。大的震動會讓磁頭組件碰到碟片上,引起硬碟讀寫頭劃破盤表面,這樣可能損壞磁碟面,潛在地破壞存在硬碟上的數據(你的心血喲!),更嚴重的還可能損壞讀寫頭,永久的使硬碟無法使用。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讀寫頭安置在盤的安全區,然後才能搬動;在搬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動作輕;如果打算用車來運輸它,最好把它放在車廂的後面位置上;如果是通過郵寄,請將它很好地包裹起來。

主機板

最忌靜電和形變

靜電可能會蝕化主機板上BIOS晶片和數據,損壞各種基於mos電晶體的接口門電路,它們一壞,所有的“用戶”(插在它上面的板卡或設備)都互相找不到了,因為它們的聯繫是靠匯流排、控制晶片組、控制電路來協調和實現的。

所以,要儘量用柔軟、防靜電的物品包裹主機板,注意用手觸摸它時,要先觸摸一下導體,使手上的靜電放出,再輕拿輕放。

另外,主機板的變形可能會使線路板斷裂、元件脫焊,主機板上的線路可是密得很,斷裂了你根本就找不到。因此攜帶主機板時儘量不要讓其它物品放在主機板上面,最好將其放入主機板包裝盒中攜帶;在安裝主機板時,一定要仔細將其平穩的安裝在機箱上,不要一邊高一邊低;在插顯示卡、音效卡或其它卡時,注意一定要壓力適中,平衡施力。

記憶體

最忌超頻

因為記憶體與CPU有著直接的聯繫,所以記憶體是CPU提速最難解決的瓶頸,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在兩者之間加入了高速快取來緩解cpu與主存速度的不匹配問題。外頻越高,工作的速度也就越快,同時,記憶體由於需要工作在CPU的相同外頻下,所以當CPU超頻時,記憶體是否同外頻保持一致,是超頻成功的關鍵,最重要是超頻一旦使記憶體達不到所需頻率,極易出現黑屏,甚至發熱損壞。

CPU

最忌高溫和高電壓

雖然CPU有小風扇保護,但隨著耗用電流的增加所產生的熱量也隨之增加,從而使CPU的溫度將隨之上升。高溫容易使內部線路發生電子遷移,導致電腦經常當機,縮短CPU的壽命,高電壓更是危險,很容易燒毀你的CPU。

預防上述情況的發生,方法有加裝輔助散熱風扇,散熱風扇要保持乾淨,定期做預防保養;打雷下雨天,不打開電腦,且將電腦的電源插頭撥下;配用穩壓器;超頻時應儘可能不要用提高核心電壓來幫助超頻,因為這是得不償失的。

光碟機

最忌灰塵、震動和粗劣的光碟

硬體硬體

光碟機出現讀盤速度變慢或不讀盤的故障,主要是雷射頭出現問題所致。除了雷射頭自身壽命有限的原因外,無孔不入的灰塵也是影響雷射頭壽命的主要因素。灰塵不僅影響雷射頭的讀盤質量和壽命,還會影響光碟機內部各機械部件的精度。所以保持光碟機的清潔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光碟機的機械部件一般使用棉簽酒精擦拭即可,但雷射頭不能使用酒精和其他清潔劑,可以使用氣囊對準雷射頭吹掉灰塵。

由上可知,灰塵是雷射頭的“殺手”,但震動同樣會使光頭“打碟”,損壞光頭。所以,我們在先擇光碟機時,震動大小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要素,同時,在安裝光碟機時,儘量將光碟機兩旁的螺絲扭緊,讓其固定在機箱上,也可以減小其震動。

另外粗劣的光碟也是光碟機的大敵,它會加大光頭伺服電路的負擔,加速機芯的磨損,加快雷射管的老化。不知道你信不信,現在市面上流行的DVCD是光碟機最危險的敵人,因為它的光點距離與普通光碟機設計標準點距小的多,光碟機讀它就像近視眼人看蠅頭小字一樣困難,說不定哪天就“瞎眼了”。

鍵盤

最忌潮氣、灰塵、拉拽

大部分的鍵盤都採用塑膠薄膜開關,即開關由三線塑膠薄膜構成,中間一張是帶孔的絕緣薄膜,兩邊的薄膜上鍍上金屬線路和觸點,受潮腐蝕、沾染灰塵都會使鍵盤觸點接觸不良,操作不靈。發現這種情況後應很仔細地打開鍵盤的後蓋用棕刷或吸塵器將髒物清除出來。拖拽易使鍵盤線斷裂,使鍵盤出現故障。

所以,我們要儘量保持工作場所的乾淨整潔,特別是鍵盤邊上要乾淨;不要在電腦附近吸菸;不要在鍵盤附近吃東西;不要把喝水的杯子放在鍵盤附近;不要帶電地插拔鍵盤;定期地用純酒精擦洗鍵盤;使用鍵盤時,儘量不拖拽鍵盤;鍵盤不用時,要蓋上保護罩。

滑鼠

最忌灰塵、強光、拉拽

大多數人使用的都還是光電滑鼠,這類滑鼠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但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髒,小球和滾軸上沾上灰塵會使滑鼠機械部件運作不靈。另外,強光會干擾光電管接受信號,拉拽同樣會使“鼠尾”斷裂,使滑鼠失靈。

所以,我們要定期清洗滑鼠的小球和滾軸;儘量使用專用滑鼠墊,定期清潔滑鼠墊,滑鼠墊要根據不同的材料選擇不同的清潔劑,能用清水解決問題最好;避免在陽光下打開、使用滑鼠。

顯示器

最忌高溫、高壓等

顯示器是與人進行交流的界面,也是整個電腦系統中的耗電大戶,是最容易損壞的部件。它最忌的是衝擊、高溫、高壓、灰塵、很高的亮度和對比度等,由於顯像管很精密,瞬間衝擊會損傷它,容易發生諸如斷燈絲,裂管頸、漏氣等問題;高溫易使電源開關管損壞,溫度越高開關管越容易擊穿損壞,所以它的散熱片很大;灰塵易使高壓電路打火。很高的亮度和對比度會降低螢光粉的壽命,使顯示器用不了幾年就會“面目無光”,色彩黯淡。

所以我們在使用電腦時,儘量不要頻繁地開機、關機,因為顯像管的燈絲冷阻很小,剛開機時衝擊電流很大,頻繁開機不利於保護燈絲,另外對顯像管陰極度也有影響;要避免太陽光、高強度電光直接照射顯示器,因為它們會提升顯示器的溫度,加速顯示器顯像管老化,顯示器不用時請用罩布罩好;如長期不用,應定期加電驅潮,防止突然開機產生高壓打火,造成燒壞元器件故障;顯示器應放置在通風散熱良好的地方,頂部的散熱孔不要放置其他物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