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遠

王清遠

王清遠,男, 1965年生於重慶。現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力學學會實驗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複合材料學會民用複合材料結構分會委員,四川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 四川省科技青年聯合會常務理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 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人選,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14年06月任成都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王清遠 王清遠

王清遠,男,1965年1月出生,重慶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畢業於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1998年在法國巴黎中央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9 -2003年先後在法國巴黎國立工藝與理工學院任博士後研究員, 美國普度大學工學院任NSF, NASA項目博士後研究員、日本鹿兒島大學任JSPS基金特別合作研究員。2003年回到四川大學工作,歷任建築與環境學院院長、人事處處長。2014年6月起任成都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人物成就

回國後主要從事新型材料力學問題和結構耐久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回國後負責承擔有教育部優秀回國人員基金,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教育部重大科技項目,四川大學創新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等研究項目。現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9名,外籍博士後一名。

發表論文120餘篇, 其中SCI論文21篇,被SCI, EI, ISTP三大檢索收錄論文約70篇次,被同行他人引用120餘篇次(SCI他引40餘篇次)。出席國外國際會議並作報告近20篇次, 其中曾3次擔任大會分會主席。1995-2003年曾先後在法國, 美國, 日本, 加拿大, 德國, 荷蘭, 比利時, 西班牙, 義大利, 奧地利, 瑞典, 韓國等國家進行研究學習與學術交流訪問。

時光足跡

1982年17歲的王清遠,從重慶的一個偏遠小縣城考入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從此讓他與高性能結構材料與工程力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我國培養的學士到碩士,再到獲得法國著名大學巴黎中央大學博士學位,再跨步到在法國巴黎理工學院以及美國普渡大學工學院做博士後,此間與其後相繼在日本、法國、美國、加拿大、德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瑞典、韓國等10多個國家進行學術交流,2000年6月當他還在日本時就受聘於四川大學特聘教授。不到一年,作為引進人才,他正式回到母校四川大學工作,很快被晉升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這一路,他不懈地刻苦學習;這一路,他不斷地追求卓越;這一路,他努力地創新,用兒子的赤誠之心,爭取著優異的學業和成績報答祖國母親。

愛國心赤誠而永恆

1991年在成都科技大學相繼獲得工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之後,品學兼優的王清遠留校任教。為了能在專業領域展翅高翔,王清遠於1995年前往巴黎留學,就讀於法國巴黎中央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臨行前以及他給導師、學院領導的信中多次表示:出國深造不是為個人鍍金,而是為了打造個人的專業功底,提高專業素質,以期使自己的業務能力、科研能力有更大的飛躍。

世人中不乏對留學人員有一種說法:留學是為了個人前途和家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名利雙收。面對記者吞吞吐吐的這個問題,王清遠教授坦率地說:“留學深造對個人的發展前途的確大有好處。但是與此同時,我更想到了一種兒子對母親的責任。古人鄭板橋的一句名言‘為善無不報,讀書當及時’對我啟迪較深。青年一代幸福地生長在祖國的懷抱,個人的學業、事業誠然離不開個人努力奮鬥,但是沒有國家、學校的教育、沒有這個時代為我們提供的優良競爭環境,我們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我們的成功受恩於祖國,我們不僅不能只接受恩澤而無動於衷,相反還應該自覺地將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帶入我們的學業和事業中,建設祖國、報效祖國,走遍天涯海角都不變心。”

回憶在在法國巴黎時,王清遠永遠不會忘記有一位偉人的人格力量在深深地影響著他、鼓勵著他,使他的熱愛祖國之心非但沒有弱化反而與日俱增。那就是共和國的第一位總理周恩來。

法國巴黎,是周恩來總理青年時代留歐勤工儉學的地方。在那裡,青年周恩來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從此走上職業革命家的光榮道路。周總理的崇高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朽的楷模。愛戴周總理、崇敬周總理,首先是學習他的熱愛祖國的赤誠之心,學習他一生廉潔奉公、嚴於律已、只求奉獻、不思索取的高尚品格。他的為人民“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公僕形象永遠激勵著他。在周總理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日時,作為全法學聯和巴黎學聯主席的王清遠和學聯其他負責人共同籌劃,於1998年3月1日組織全法學聯和巴黎學聯紀念周恩來誕辰百年活動。他們前往周總理旅法期間曾經居住過的巴黎13區戈德弗瓦街舊址敬獻鮮花,共同緬懷一代偉人周恩來。王清遠和同學們說,作為中國新一代跨世紀的留法學子,緬懷周總理偉大人生和光輝業績,應該學習、繼承和發揚周恩來的精神——為了中華之崛起”而發憤讀書,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練內功辛勤而快樂

王清遠充分利用留學的每一刻,利用那裡最好的超高周疲勞研究的科研條件,從事航空、汽車等領域用的高性能合金材料的超高周疲勞斷裂理論和實驗研究。為了成功設計出超長壽命超聲疲勞實驗系統,及演算複雜的計算公式他可以在實驗室連續工作10天以上。餓了,他就用自來水就著一根法國麵包對付。在他留學的日子裡,他的作息時間是按學習和實驗工作而訂的。工作學習要求自己是嚴格的,而生活則是越簡單越好。王清遠說:“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我要向時間要速度和效率。至於足球、田徑、游泳、旅遊等愛好只能在幹完一段工作後,我才有心情去做。和兒子踢足球,陪妻兒去領略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就更需要擠時間安排了。他的妻子說他;“真像是一個苦行僧,但他回到家裡從不埋怨,而是經常像凱旋的士兵。”

幹事業繼承且創新

王清遠教授說,疲勞是材料和結構破壞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型工程結構和服役軍、民用飛機在長期(甚至超過原設計壽命)載荷(甚至超載)和腐蝕環境下發生疲勞,損傷,性能退化,失效和破壞的現象越來越多,嚴重影響和危及著公共安全。工程結構需要考慮耐久性,安全性和維修;小到1-10毫米的小型機械以及微-納米尺度的微機電系統也需要考慮在電和力載荷作用下的長期可靠性和穩定性;與我們人自身相關的骨和組織在日常活動或運動中因承受拉、壓、剪等各種重複載荷同樣發生著疲勞損傷斷裂。王清遠教授於1999年在《國際疲勞斷裂》上發表的博士學位研究論文,就是這類研究。通過20KHz壓電超聲加速疲勞試驗機對多種金屬材料進行測試,實驗證明了超高周疲勞裂紋往往是從試件內部萌生的機制。試件在超過107周應力循環後繼續發生破壞。由此可見,許多高強度鋼並沒有傳統規範中所謂的疲勞極限(106到107周后出現無限水平漸進線),只有疲勞強度或耐久極限。王清遠認為:只用107周以內的數據作為疲勞設計的依據是危險的。他還在研究中發現,材料超高周疲勞的S-N曲線可以表現出另兩種有別於傳統規範的107極限型,即持續下降型和階梯下降型。大量疲勞測試還證明高周疲勞(>107周)時裂紋起源於試件內部,相反在低周時,疲勞裂紋在表面萌生。該論文在國際疲勞學界引起廣泛注意,近3年已被國外同行引用20多次。

對於研究工作,王清遠不局限於學習和繼承,他說,只有創造性的研究才能出創新成果;出創新成果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應該培養創造性性格,培養創造性思維,為出創新性成果奠定堅實的基礎和條件。

在法國留學和作博士後研究期間,王清遠共承擔了數百萬美元的科研項目並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其中最具創新性的是兩點,其一,在對許多工業部門的部件進行高周疲勞的研究中,他成功設計並實現了五套超長壽命超聲疲勞實驗系統。並首次成功實現了對超薄片材料,管狀材料,絲狀材料及高溫高壓氫環境下的超長壽命(10億周)疲勞實驗。其二,王清遠利用自己建立的這個系統,對10餘種強度從300MPa到2500Mpa的汽車、高速列車和航空航天用高性能合金材料進行了大量疲勞斷裂實驗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超高周疲勞裂紋往往從試件內部萌生的機理和107循環後疲勞應力壽命曲線再次階梯下降的特徵,突破了現有的疲勞極限存在性理論。

展鴻圖志存高遠

2001年7月回到四川大學工作後,王清遠就開始實施他的鴻圖計畫,積極申請科研基金,爭取儘快建立和形成一個有特色的研究小組和實驗室。為了創造科研條件,回國後不久,王清遠作為日本學術振興會基金項目研究員,接受了邀請再次出訪日本,利用日本的經費和條件繼續開展研究工作。他利用日方提供的研究經費以四川大學署名發表了研究論文10餘篇並5次在國際會議上報告論文或擔任大會分會主席,其間為了加強四川大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他多次邀請著名學者來四川大學進行學術交流,並6次飛回祖國,回到學校,或為研究生,本科生講課,或指導研究生科研工作和論文,或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科研工作。

王清遠的勤奮與突出的貢獻,也為他贏得了很高的榮譽。王清遠說,榮譽雖然可賀可喜,但是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為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王清遠遠涉重洋留學,為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他銘記朱鎔基總理1998年訪法時接見留法人員時,對包括他在內的留學人員的殷切期盼:“我們等著你們啊!”。王清遠感慨不已地說:“我們要在為祖國的建設和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力來源於實幹,貴在乾成一件件實事,但求終無愧於養我育我的祖國和人民。”

研究方向

近幾年間,王清遠在《國際疲勞》、《國際疲勞斷裂》、《美國航空會志》等核心國際刊物發表論文11篇,被SCI、EI和ISTP三大國際檢索收錄近30篇次,被他人在SCI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引用18篇次,被30多位國際同行在歐、美、日的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引用了30餘篇次。2001年,王清遠被日本學術振興會和鹿兒島大學聘為外國人特別研究員,他是美國材料學會國際會員、日本機械工程學會會員、國際橋樑安全與維護學會會員,旅法中國同學會副會長。

他從1986年起至今,主要進行了以下研究工作:國內第一座複合材料人行橋的研究;複合材料夾層結構的研究;法國雷諾汽車公司、宇航局、鋼鐵公司及阿爾斯通公司的《高性能金屬和合金材料的超高疲勞研究》項目;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NASA研究項目三個:航空材料及構件腐蝕疲勞分析模型;損傷航空結構複合材料貼粘結修復的耐久性研究;骨疲勞損傷模型研究等。

學術論著

超聲加速疲勞實驗研究

Gigacycle fatigue of ferrous alloys

骨疲勞損傷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Corrosion–Fatigue in Aircraft Materials

Effect of inclusion on subsurface crack initiation and gigacycle fatigue strength

Fatigue voids in structural Al-alloys under high-frequency cyclic loading

複合材料修補件的強度和疲勞性能

超高強度鋼十億周疲勞研究

Effect of pitting corrosion on very high cycle fatigue behavior

結構鋼在火(高溫) 環境中的材性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