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縣

彝良縣

彝良,中華人民共和國昭通市轄縣,地處雲南省東北部的雲、貴、川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位於東經103°51′一104°45′、北緯27°16′一27°57′之間。東鄰鎮雄、威信縣,南接貴州威寧、赫章縣,西靠昭陽區、大關縣,北與鹽津縣、四川筠連縣毗鄰。

基本信息

簡介

彝良位於雲南東北部,與昭陽區、大關、鹽津、鎮雄接壤,境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儲量高達18億噸,其中小發路片區優質無煙煤被譽為世界煤炭“王中王”儲量達2.4億噸;有豐富的鉛鋅資源,初探儲量157萬噸,預測儲量1000萬個金屬噸以上,初步判斷屬特大型鉛鋅礦床;有 豐富的矽礦資源,儲量高達80億噸以上,品位高達98%、99%,甚至達99%以上;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可開發水電裝機40萬千瓦;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特別是小草壩天麻品質優良,享譽全世界;有較好的旅遊資源,是羅炳輝將軍的故鄉,有大量的紅軍二六軍團過彝良的歷史遺存,有滇東北片區最大的森林綠洲小草壩省級風景名勝區。

歷史沿革

彝良縣委政府大樓夜景 彝良縣委政府大樓夜景
據《彝良縣地誌資料調查表》:“彝良在昔為烏蒙部所領之易良蠻部地,易亦作益。元置芒部路軍民總管府,領益良州,即其地也。命名‘彝良’,蓋取良善之意耳。”1913年置縣。2000年,彝良縣轄3個鎮、15個鄉:角奎鎮、牛街鎮、洛澤河鎮、新場鄉、毛坪鄉、龍街苗族彝族鄉、奎香苗族彝族鄉、樹林彝族苗族鄉、發達鄉、蕎山鄉、海子鄉、鐘鳴鄉、兩河鄉、龍安鄉、小草壩鄉、龍海鄉、柳溪 苗族鄉、洛旺苗族鄉。
2001年,全縣轄3個鎮、10個鄉、5個民族鄉:角奎鎮、洛澤鎮、牛街鎮、新場鄉、毛坪鄉、發達鄉、蕎山鄉、海子鄉、龍安鄉、兩河鄉、鐘鳴鄉、小草壩鄉、龍海鄉、龍街苗族彝族鄉、奎香苗族彝族鄉、樹林彝族苗族鄉、柳溪苗族鄉、洛旺苗族鄉。
2006年,撤銷毛坪鄉,其所轄發界村委會劃歸角奎鎮管轄,所轄毛坪、簸以、獻雞、筍葉、太平、龍潭、大寨、虎丘、嶺東、雄塊10個村委會劃歸洛澤河鎮管轄,鎮政府駐原毛坪鄉大寨;撤銷新場鄉和發達鄉,其行政區域併入角奎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的角奎角鎮管轄原角奎鎮、新場鄉、發達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毛坪鄉發界村委會,鎮政府駐地不變。
2012年3月彝良上報了撤銷小草壩、龍安、龍海、蕎山、鐘鳴、 海子、兩河7個鄉建制,相應設立鎮建制的請示,同年9月經省政府同意撤銷7個鄉建制,相應設立鎮建制,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2013年4月18日經彝良第23次縣委常委會議同意重啟撤鄉建鎮工作並順利推進,截止同年5月底已完成了7個鄉的撤鄉建鎮工作,並相應舉行了建鎮掛牌儀式和頒發了新公章,彝良原12鄉3鎮的建制,撤鄉建鎮後變成了5鄉10鎮的建制。

行政區劃

區劃詳情

彝良轄角奎、 牛街、洛澤河、海子、蕎山、龍安、兩河、鐘鳴、小草壩、龍海10個鎮,柳溪苗族鄉、洛旺苗族鄉、龍街苗族彝族鄉、奎香苗族彝族鄉、樹林彝族苗族鄉5個民族鄉,下設137個村(居)委會,2939個村(居)民小組。

區劃沿革

2000年,彝良縣轄3個鎮、10個鄉、5個民族鄉:角奎鎮、洛澤河鎮、牛街鎮;新場鄉、毛坪鄉、發達鄉、蕎山鄉、海子鄉、鐘鳴鄉、兩河鄉、龍安鄉、小草壩鄉、龍海鄉;龍街苗族彝族鄉、奎香苗族彝族鄉、樹林彝族苗族鄉、柳溪苗族鄉、洛旺苗族鄉。
2006年,撤銷毛坪鄉,其所轄發界村委會劃歸角奎鎮管轄,所轄毛坪、簸以、獻雞、筍葉、太平、龍潭、大寨、虎丘、嶺東、雄塊10個村委會劃歸洛澤河鎮管轄,鎮政府駐原毛坪鄉大寨;撤銷新場鄉和發達鄉,其行政區域併入角奎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的角奎鎮管轄原角奎鎮、新場鄉、發達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毛坪鄉發界村委會,鎮政府駐地不變。
2012年3月彝良上報了撤銷小草壩、龍安、龍海、蕎山、鐘鳴、海子、兩河7個鄉建制,相應設立鎮建制的請示,同年9月經省政府同意撤銷7個鄉建制,相應設立鎮建制,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彝良原12鄉3鎮的建制,撤鄉建鎮後變成了5鄉10鎮的建制。 

經濟

綜述

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20.9億元,增長15%。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6.3%、25.3%和10.8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7年的36∶36∶28,調整為34∶39∶27;完成財政總收入2.94億元,達10028萬元,增長23%;財政支出7.55億元,增長4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6億元,增長131.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9元,增長14.8%;農民人均純收入2001元,增長22.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95%。

農業

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13億元,增長25.35%。糧食產量14.6萬噸,增長7.02%;收購菸葉516.5萬公斤,實現收購產值7107萬元、菸葉稅1564萬元、均價13.76元/公斤,分別增長14.8%、53.56%、53.63%和33.85%,完成畜牧業產值4.23億元,增長34.06%。營造核桃7萬畝、竹子5萬畝、天麻菌材林2萬畝、漆樹1萬畝、花椒2.5萬畝。

工業

2008年工業總產值15.2億元,增長21.61%。原煤產量165萬噸,實現產值7.5億元,分別增長35.91%和85.7%;鉛鋅原礦25萬噸,實現產值3.14億元;發電量2.8億度,實現產值7000萬元,分別增長11.23%和27.27%。

自然地理

昭油公路過境。年均氣溫17℃,年均降水量960.7毫米,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豹、猴、方竹、銀杏、紅杉等。礦產豐富,有銅、煤、鐵、鋁土、大理石等。地形地貌。全縣地形東西窄,南北寬,自南向北傾斜,大部分地區被河流切割成侵蝕山地,最高海撥2780米,最低520米,分為河谷、二半山、高山區三種地貌類型。境內有洛澤河、白水江和田黃河三大流域,其中洛澤河、白水江兩大河流均屬長江上游水系,過境長度分別為75.6公里和27公里。

氣候特徵

全縣氣候差異大,垂直差異明顯,總的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但從河谷到高山區可細分為: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4個氣候類型,西南部高溫少雨, 日照較多;東北部多雨潮濕,日照較少。年平均氣溫13.4℃(縣城17℃),降雨量774.6毫米;相對濕度72%;日照1320.3小時。

土地資源 

彝良土地類型有土類6個,亞類10個,土屬23個,耕地土種45個,自然土種17個。土屬多,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在6個土壤類型中黃壤土最多,占土地總面積的38%,水稻土最少,占0.14%。有耕地608655畝,基中水田31605畝,旱地57705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19%和94.81%,農業人口人均耕地1.16畝。

礦產資源 

彝良境內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已發現礦產30種,已探明 儲量14種。煤、鉛、鋅、鐵、硫鐵礦、大理石、石英等礦產儲量較豐富,另有少量銅、鍺、鎘、銀、水晶、磷、玄武岩分布,其中石英礦儲量23億噸,居雲南首位;煤儲藏總量15.9億噸,其中被譽為煤炭“王中王”的小發路優質無煙煤初探儲量7000多萬噸;鉛、鋅儲量104.32萬金屬噸;鐵儲量4700萬噸。 礦產地129處,其中,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5處。
1、鉛鋅:全縣已探明的鉛鋅資源儲量為157萬噸(33.2萬金屬噸),金屬含量高,且含銀、鎘等貴重金屬元素。鉛鋅礦的分布比較集中,集中在193平方公里內,預測遠景資源儲量可達1000萬噸,主要分布在洛澤河、龍街等鄉(鎮)。鉛和鋅均為國民經濟建設中重要的有色金屬,鉛由於有良好的柔軟性、展性很小的延性,加上它在乾燥空氣中不易發生變化,以及鹽酸、硫酸僅作用與鉛表面形成保護層等優良特性而廣泛地套用於制酸、冶金、電器、橡膠、玻璃、陶瓷和國防軍事等多種工業;鋅則因為它在乾燥空氣中不起變化,在潮濕二氧化碳窖中生成碳酸薄膜保護層和易於製成多種合金等特性而在鍍鋅、油漆、顏料、染料等行業中倍受青睞。全縣當前已探明的鉛鋅礦,原礦含Zn≥28%,氧化鉛鋅礦≥30%,含Pb≥10%。並且共生礦多,伴有銀、鎘、鍺、鎵等重要經濟價值元素。
2、無煙煤:全縣煤炭資源豐富,煤種 主要是無煙煤。在15個鄉(鎮)均有分布,主要戶煤地集中與洛澤河、牛街、龍安、小草壩、蕎山等鄉(鎮)。根據云南省煤田地質勘察院《雲南省彝良縣煤炭資源評價》合適的資源量,全縣預測煤炭資源總量59753萬噸,其中石炭紀優質無煙煤資源量達39226萬噸。小發路礦區優質無煙煤被譽為世界煤炭“王中王”,已探明的儲量(B C級)為651萬噸,預測資源量為24429萬噸。據權威部門檢測論證,小發路礦區5煤層為特低質、特低硫、特高熱值、特高固定炭的優質無煙煤,在國內及世界上均為罕見,可以與國內享有盛譽的太西煤(寧夏汝箕溝無煙煤)相媲美。小發路礦區無煙煤含固定炭80-90%,水份≤0.9%,灰份≤6%,發熱量≥8500大卡/千克,全硫≤1.2%。
3、矽礦:縣內矽礦(石英礦)質地純,品位高,儲量80億噸,屬雲南之首;其中兩河、奎香、鐘鳴等地儲量較大。礦石含SiO2-98.33%,Ar2O3-0.4%,Fe2O3-0.34%,CaO-0.11%,MgO-0.04%,P2O5-0.02%,TiO2-0.004%,K2O-0.005%,Na2O-0.01%。矽石礦是鋼鐵工業、 電子工業和建材工業的主要原料,可生產高純度石英砂、矽微粉、結晶矽、碳化矽、75#矽鐵、95#矽等半成品原料,高純石英砂可生產高級玻璃及玻璃製品;矽微粉可用於食品、化妝用品、光導纖維、光學儀器、電子、半導體、電腦、軍事、航空等領域;矽鐵是鋼鐵生產的必需原料,結晶矽、碳化矽是重要的工業原料。
4、鐵礦:縣內奎香境內有豐富的赤鐵礦,鐵礦儲量5500萬噸,含量為Fe-48%,SiO2-13.39%,AL2O3-7.1%,FiO2-0.24%,MgO-2.28%,CaO-2.7%,P-0.88%,S-0.42%。另外,龍街、蕎山、小草壩、龍海等其他鄉(鎮)也有分布。大部分鐵礦品位高,有害元素低,易於開採和利用。

水能資源 

彝良是昭通市水資源比較豐富的縣之一,縣境內有大小河流150多條,開發條件好,經流面積大於50平方公里的河流17條。總徑流面積1850.4平方公里,徑流量17.4億立方米,平均比降6.4‰,平均每平方公裡面積產水60.1萬立方米。以洛澤河、白水江和田黃河三大幹流的水能儲量最大,其中洛澤河水系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境內的草海,總經流面積439平方公里,河長145.2KM,年徑流量8.98億立方米。
根據水利部門對全縣水電資源的規劃,彝良縣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為86.76萬千瓦,可開發量為34.725萬千瓦。共規劃電站197座,總裝機容量34.725萬千瓦,年發電量193755萬度。由於特殊的地理地形和氣候條件,多數河流河床坡度較大,流域降水集中,規劃新建電站引水溝渠較短, 落差較高,沿江沿河也是交通網路較為暢通的區域,因此,電站的單位建設投資較為經濟,全縣規劃電站平均投資是4500元/千瓦左右,水電站建設條件相對優越。[1
彝良在礦產資源與水能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的一致性,為礦電結合開發打下了基礎。該縣優質無煙煤、鉛鋅等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洛澤河、白水江流域,其與水能資源分布基本一致。洛澤河流域的鉛鋅礦產儲量達到總量的80%以上,優質無煙煤炭儲達無煙煤總量的70%以上 ,特別是當前已經形成的鉛鋅開發能力都緊靠洛澤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4.178千瓦,可開發量14.69萬千瓦;白水江流域和田黃河流域的矽石、有煙煤炭的儲量達總量的50%以上。礦產、水能資源在空間分布上的一致性,是彝良資源的最大 特點。礦產是重要的資源,重要的生產資料,電力特別是水電是可以永續利用的產業,優質礦產同優勢水能的良好結合,成為彝良縣選擇礦電結合模式,實施礦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冶金、化工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先決條件。

生物資源 

該縣生物資源品種多,開發潛力大,主要的有天麻、魔芋、竹筍等,其中最具特色、發展前景最廣的是小草壩天麻。當前已開發出的系列產品有天麻膠囊、天麻飲片等。小草壩天麻馳名中外,彝良縣已被譽為世界天麻原產地,天麻的種植主要集中分布在龍安、小草壩、兩河等鄉鎮。當前種植面積近13000畝,產量近250萬公斤。新鮮天麻市場價為50-100元/公斤,乾天麻市場價格為200—600元/公斤。小草壩天麻個大、肥厚、飽滿、半透明,質地實、無空心,品質優良,藥用價值為世界一流,是昭通天麻的代表,也是雲南天麻的代表,素有“雲天麻”之稱。1950年,在雲南省舉辦的農產品展銷中,彝良小草壩天麻獲得獎。彝良小草壩“野生天麻酒”、“精裝野生天麻”於1993年在“食品專家鑑定會”分別獲金獎和銀獎。
據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雲南中醫學院的分析檢測, 彝良小草壩天麻的天麻素、無機元素和胺基酸含量明顯優於省外主要產地的天麻。天麻素平均含量為1.13%,每克天麻微量元素鋅、錳、銅的含量分別為28.96微克、37.17微克、10.54微克;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含量分別高達0.92%、0.91%、0.30%。天麻是我國名貴中藥材,又是綠色保健食品,因其特殊的藥理和保健作用,故聲譽不在冬蟲夏草、三七、人參之下。其作用被歸結為“三抗、三鎮、一補”,即“抗癲癇、抗驚厥、抗風濕;鎮靜、鎮痙、鎮痛;補虛”。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天麻主要有四大治療作用:即對神經中樞系統的鎮靜、抗驚厥和鎮痛作用;對心血管系統的強心降壓作用;有耐缺氧作用和增強免疫力作用。

旅遊資源 

奎香紅軍長征紀念碑 奎香紅軍長征紀念碑
具有獨特的紅色、生態、文化旅遊資源,是羅炳輝將軍和時代英雄徐洪剛的故鄉, 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境內有小草壩原始森林、海子坪萬畝竹林等自然風光。小草壩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達108平方公里,有各類野生動物1200餘種;海子坪竹海旅遊景區面積達40多平方公里。牛街古鎮歷史悠久,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深厚。在旅遊資源類型組合中,生物景觀類72處,占24.57%;水域風光類15處,占5.13%;地文景觀類33處,占11.26%;歷史遺蹟類38處,占12.97%;民族風情類34處,占11.60%;古建築類17處,占5.80%;天象景觀類6處,占17.41%;城鄉風光類20處,占6.83%;商品購物類51處,占17.40%;休閒求知健身類7處,占2.39%。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範》所列的旅遊資源基本類型74種中,我縣就有59種,占79.73%。
縣的旅遊資源類型組合較為有序。彝良歷史文化輝煌燦爛,凝聚古今,尤以紅二、六軍團在此醞釀、展開了長征途中著名的“烏蒙迴旋戰”,現代英雄輩出,享譽神州,因而 愛國主義、英雄主義革命紀念地紅色旅遊主特徵極為突出,形成了彝良旅遊的一大特色;小草壩風景名勝區以形態各異的瀑布群與茂密的森林植被相互輝映,森林瀑布經管的主體特徵十分明顯,構成了彝良旅遊一絕;佇立於白水江畔的千年古鎮——牛街,又以奇特的地理位置和古老的民居民俗文化形成了江南水鄉的韻味;江南園林式的隴氏莊園、雨龍山廣闊的大草原、險峻多姿的洛澤河大峽谷,配以美麗、善良、勤勞的苗、彝民族, 構成了一幅無比愜意的畫卷,民族風情的風格較為突出。

社會事業

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平穩發展。年末公路通車裡程1783公里,增長2.29%。全年完成貨運量43.90萬噸,實現貨物周轉量3112萬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1.42% 和10.59%。完成客運量145.7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9806萬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9.80%、10.00%。郵電通訊事業較快 發展。全年郵政通訊業務總量3978 萬元,比上年增長33.58%。年末固定電話(含小靈通)用戶9329部,比上年減少53.64%。行動電話用戶58100戶,比上年增長18.57%。報刊期發數0.82萬份,增長2.50%。

教育事業 

教育事業持續發展,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全縣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1748人,比上年增加3590人,增長12.75%。其中國中在校學生28573人,增長13.22%。全縣 國小在校生 79667人,比上年增加403人,增長0.51%。學齡兒童入學率98.2%,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0.4%。

人情風俗

苗族 

主要分布在貴州(約占苗族總人口的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省(區)。其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菸、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 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製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民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民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詳情請進入苗族城,讓你耳目目睹一個神奇的民族……
節日
彝良縣 彝良縣
主要是春節、花山節。過春節,不焚香、不燒紙、不放鞭炮、不守年。正月初一,婦女爭著背(挑)“旱水”,中午,小孩上山烤肉吃,青年男女唱歌、吹笙 舞蹈,婦女姐妹在一起織花帶。花山節,又稱“跳花坡”、“耍花山”,是苗族傳統的盛大節日。縣城以北的苗族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過節,縣城以南的苗族在農曆五月初五或七月十三日過節。每逢節日,傳統活動有跳蘆笙舞、對歌、摔跤、鬥牛、騎馬、射箭、穿衣績麻等。屆時各地的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一路吹著蘆笙、短笛來到花山場。未婚男女青年在花山上以情歌互對,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有的老人唱古歌,懷念祖先;有的親友相會,飲酒談隊。基督教傳入後,縣內花山節活動除保留原來的對歌、騎馬比賽、穿衣績麻等傳統節目外,新增了籃球、足球、田徑等體育運動項目。
飲食:境內苗族多數居住在高山、二半山區,以玉米、馬鈴薯、養子為主糧,少數居住在河谷地區,以玉米、大米為主食。雜糧還有燕麥、大麥、雜豆、小麥、大豆等。家庭多數設有火塘,沿火塘邊放3塊石頭,成三角形,安上鍋就可以煮飯,煮後石頭搬開,就烤火。也有用繩子將一長木鉤或鐵鉤栓好懸掛在火塘上方,將鍋掛在鉤上煮飯的,火力大時,往上移動,火力小時往下移動,習稱“升降鍋”,部分 家庭至今沿用。炊具、食具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改變而改變,1950年前曾使用的木柯(水瓢)、馬構(木勺)已消失。
膳食:喜玉米、麥子製成炒麵。接待客人時,若是等輩喜扭飯(勸飯)。肉食多以豬肉為主,其次是羊肉、雞肉、牛肉。習慣吃大片肉:肉片約一指厚,巴掌寬,稱“巴掌肉”。殺豬請客(稱吃刨湯)時興帶份肉,來客不論大人小孩均有一份肉。走時用竹箴或枝條穿成串或裝入竹篼內各自帶回。蔬菜以本地所產為主,多喜食紅豆酸菜湯。喜飲酒。凡喜慶佳節,娶妻、嫁女、招待賓客,來回都以三道攔路酒,都以酒敬獻。敬酒時,用牛角、羊角或蘇門類令角(俗稱山羊角)斟酒,先敬主賓或長者,再對在場者從右至左依次敬獻,邊敬邊唱酒禮歌。
住房:1950年前多為“千腳落地房”或“權權房”,均為草木結構。前者將野竹、樹條用藤子編紮成柵欄作“牆”,上蓋茅草、樹葉成屋。後者用帶權木樁栽於地下作柱,按需要,有3排柱2間,也有4排柱3間的。安上擦木和橡條用茅草或竹葉蓋上,四周用竹條或雜草圍攔。房屋普遍為人畜共用,用木條攔隔,牛、羊、豬關1間,人住1間或2間。
土牆房:縣城以南少數苗族住土牆房。房牆一般呈長方形,用粘土務緊築成,山牆不封尖,兩端各栽一丫形長柱,上搭房梁,兩側安上模子、橡條,再在橡條上鋪墊條蓋草成屋。多數時在平牆上開一道門,門用竹條編成。縣城以北少數苗族住串架結構房,房頂蓋杉樹皮、竹梢,極少數蓋瓦。1950年後,隨著經濟的發展,苗族的住房得以改善,土木結構、石木結構、串架 結構以瓦房增多,一些經濟富裕的苗族也修起了寬敞明亮的鋼筋水泥結構平房。
服飾:縣城以南的苗族男穿白色麻布對襟長衫,無領,無紐扣,腰系“抄帶”(帶狀腰帶),腳穿草鞋,1967年前男子部分留長髮,盛裝時以黑藍毛線摻於發內梳辮盤於頭上,再用黑、紅、黃3色毛線扎牢;女穿白色麻布對襟短衣,下著白色藍花百榴裙,腰系“抄帶”,纏挑花裹腿,腳穿藤編草鞋或穀草草鞋。盛裝時,外披用紅、黑毛線在白布上織成的錦衣,錦衣背心處配一繡花方巾,上綴數根彩帶拖至腳後跟,彩帶下系銅錢、線球或小鈴鐺。已婚婦女梳成錐形髮簪,用一竹箴扣於頭上。信仰宗教的婦女為平誓,挽成螺鏇狀,用一豪豬桿作替。1950年後,服裝、衣料隨著社會物質發展變化而變化,除保留自織衣料外,棉、麻、絲綢、化學纖維及毛呢衣料已進入苗族家庭。縣城以北的苗族,男穿自織染成藍色麻布大襟長衫,頭包青布帕子,綠絲帶系腰,婦女著二馬駒上衣,喜青、藍色。穿百摺裙,裙長及膝,膝下綁腿,頭包青帕,胸前有圍腰,圍腰靠腔部懸垂許多蠟染手帕及自織花布。盛裝時,頭戴有8塊 花布做成的頭飾俗稱“八大塊”,苗語稱“帕聰”。青年男子穿制服。
婚姻:1950年前,苗族的婚姻多為男女自由選擇,請媒為證。通過趕“花山節”、“踩月亮”、“遊方”等形式情愛。雙方同意後,由男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按苗族習慣,提親只能在農曆初一至初六、十一至十六期間,過十六則禁止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後,過一段時間,男方在每人陪同下,帶著酒、雞、炒麵到女家謝親,女家設宴款待。1年後,男家請媒到女家商量婚期,一般都以苗歷狗、豬月(農曆六、七月)為吉期。定好日期後,女家要為姑娘備辦嫁妝。姑娘要為新郎做1套衣服、1塊雀罩。婚期到,男家組織迎親隊,新郎由陪郎、媒人等陪同去女家接親。接親隊人數視女方禮品多少而定,去單不去雙。接親要帶上10-15公斤小米做的1個大粗粗、豬肉、酒、雞蛋、兩對雞等禮物,如富裕之家要帶上1頭豬、1頭牛、1隻羊送給女家。接親的人在女家住一晚上。
第二天女家請女青年送親(請單不請雙)。出發前,新娘家要為新郎舉行“穿新衣”儀式,新郎要給為其穿新衣的女方親友送禮物,稱“手價”,一般給雞蛋、錢。多少不等。出嫁姑娘在眾多親人的簇擁下上路,一路吹吹唱唱,行至中途,新郎家派人送來午餐。離新郎家二三公里處,新郎的親妹和堂妹及眾多女青年來迎接。至家門,眾賓客出門迎接,新娘由女伴陪同住進男家。這一天,男家辦酒宴款待來客。親友來賀,一般送糧食、酒及羊肉等。客人們圍坐火邊喝酒吃肉,吃祀粗,吹蘆笙,歌舞不止。次日,送親友“歇腳”,第三天,送“送親友”,新郎家送給每人一份“錢腳”。新郎的親妹或堂妹,每人需送1隻雞。新婚夫婦擇日回門,岳父母送給母家畜或母家禽1隻。部分地方還有“搶親”的習俗,一種是男女 自願,女方父母不同意,男方請幾個人在花山節或趕集時將女子“搶”走,事後再請媒到女家說合。一種是女家父母均同意,也行“搶親”的,是一種形式和禮儀。踩月亮:一寨男青年再月圓時節月光明亮的夜晚,吹著蘆笙到另一寨尋找女青年交往叫踩月亮,苗語叫“踩月光”。男女青年聚集一起,常以對歌方式選擇意中人。如情投意合,便互贈禮物,以示定情。倘若小伙子們吹過3遍蘆笙後,姑娘們仍沒動靜,則說明她們已經有自己的意中人或不喜歡這些年輕人。這些男青年就應自動離開,否則就是不禮貌。
遊方:農曆正月初一起,未婚男青年吹著蘆笙游村串寨,去尋找他們的意中人。各寨未婚女青年則湊份合夥做飯食招待。常游一月始返。部分地方叫“吃平伙飯”。苗族也有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1950年,男家仍辦酒席宴客,興“掛紅”,給新郎、新娘披紅掛彩、送“壓紅錢”。縣城以北部分苗族仍有“竹根親”的習俗,再陪送姑娘出嫁時,姑娘家用一棵連根帶須的小竹,讓送親人一同送到男家,以示永遠相愛。
喪葬:縣城以南苗族喪事不做道場,不搞 迷信儀式。禁吹笙歌舞。殺羊招待鄉親默默安葬,人死一律裝棺土葬。一家有喪事,全寨相幫。實行墳墓頭朝東、腳朝西的橫葬。縣城以北辦喪事設壇祭靈,吹笙歌舞,擊牛皮鼓。部分地點燒紙錢,下跪磕頭,掛墳飄。1950年後,少數地方改橫葬為直葬,富裕者豎有墓碑。縣城以北苗族仍保持殺豬宰牛祭亡靈的習俗,有的還請道士作法為死者超度。

彝族 

聚居地帶群山聳立,河流縱橫。高山深谷中散布著許多湖泊和平壩(盆地),構成優美的自然景觀。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 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受到廣大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擁護。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6 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 。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藥學等許多著作以及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彝族還有自己的曆法。彝族音樂富有特色,舞蹈多與歌唱相伴。傳統工藝 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頗富民族特色。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彝良彝族的節日
節俗:傳統節日有火把節和十月年春節、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節日,與漢族節俗相同。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為火把節。傍晚,男子手持火把,走出家門,匯集於野外,揮舞火把,或相互爭奪火把歡鬧、歌舞,圍觀民眾吶喊助威。 十月年:農曆十月初一為十月年。一些地方把春節叫大年,十月叫小年(稱彝族年),要祭祖。先請畢摩殺1頭小豬,然後將它和1隻裝有祖先靈魂(用羊毛挽成的許多小圓團)的木盒,抬到供有祖宗靈牌位的岩洞裡,擺好祭品,由畢摩念誦經文,焚化冥用的車馬、炊具和紙錢,祭奠祖先,俗稱“送岩洞”。此俗今已不時興。
彝良彝族的風俗
飲食:糧食主要是玉米,其次是馬鈴薯、蕎子和燕麥。鮮嫩 玉米可以燒食或摻少量黃豆磨粗粗和湯把吃。春節前,家家戶戶都要做玉米甜酒,少數人家還用玉米烤燒酒自飲或用以待客。糧食產量中僅次於玉米的馬鈴薯,多喜用火烤食,有的加工成澱粉或製成片曬乾貯存,食用前用油炸脆佐食。蕎子的吃法和玉米相仿,喜吃苦蕎,認為甜蕎不養人,也用蕎子做涼粉吃。燕麥油氣重,吃起香,多做成炒麵食用。肉食和蔬菜基本與漢族相同。成年男子和老年婦女多吸山煙,經濟條件好的吸捲菸。
住房:彝族大都以姓氏聚居,村寨多選在旁有茂密樹林和廣闊山野牧場的山坡上。寨與寨、戶與戶用樹木枝條編成籬笆隔開或互相連線在一起。1950年前,多為草頂土牆房,其次是石牆房和“串架房”。依各地建築材料情況確定。住房多為3間,外觀呈“凹”字形,中間堂屋供“天地君親師”位,並作打玉米、豆子、麥子之用。左右兩間,上有木板或竹木條鋪成的樓,堆放糧食雜物,房間內用木板等物居中隔開,裡屋作寢室,外屋設火爐、火塘做飯、取暖,接待親友。住房側有畜骯、廁所,都比較 簡陋。1950年,草頂房多改為瓦頂,土牆房減少,石牆房增多,有的已住上磚牆瓦房。
服飾:1950年,除土目、地主外,一般家庭地男子,中老年頭包帕子,上身著白、藍色麻布長衫,系青色腰帶,下穿麻布燈籠管褲,俗稱“八幅褲子”,腳穿草鞋,身披羊毛披氈。青年上穿對襟短衫,系大白腰帶(從腰至胸),下穿寬腳褲。婦女頭包青絲帕或白、藍布帕,身穿“吊四柱” 青、藍色大襟長衫,領口、肩部、胸部、袖口用彩色布條或花邊鑲嵌,前後衣腳挑繡圖案、花紋。未婚女青年再褲腳上鑲有花邊,腳穿繡花鞋,栓繡花飄帶圍腰,戴耳環、手鐲、戒指。1950年後,除奎香、樹林、海子等地婦女穿彝族服裝外,其餘與當地漢族服裝基本相同。
婚姻:歷史上,彝族同姓不通婚,各支系之間不通婚,經濟地位懸殊不通婚,與其他民族不通婚,姨表親禁婚,同民族同支系姑表親優先結婚。
婚姻習俗有:
燒雞吃:彝語稱“阿曲祖”,表示公開承認婚事。據傳,彝族每辦妥一樁大事都要“燒雞吃”,留下雞卦作信誓憑證。男方要給女家父母帶去一對(舊制)小布作 禮物,然後女方用1隻雞在翅膀上紮上布條讓起帶回,布的顏色表示女方的喜愛,男方就照此備辦衣服、被褥送到女方家。送財禮:彝語稱“肘賀”,是雙方再次協商婚事。有錢的土目、地主送錢多,行禮時要鳴炮,向女方家族敬酒等。普通家庭則量力而行。
迎娶:男方請迎親隊伍由“押禮先生”帶隊到女方家接親。“押禮先生”披著披氈帶上兩角酒先進女家門,女方事先安排幾人站在大門外“打”押禮先生(彝語稱“打喜母”),有的潑水,有的用竹竿或木棍打,直到押禮先生瞅準時機衝進堂屋,打潑方止,迎親隊伍隨即進入。晚飯後,押禮先生要給老人裝煙敬酒,唱“酒禮歌”。給青年人斟酒時,有的將酒噴到押禮先生的臉上、眼裡戲鬧,直到押禮先生尋機逃離為止。次日早飯後,由新娘的舅父、哥、弟等內親陪送到新郎家,新娘或坐轎或騎馬,或張傘步行。將到新郎家時,送親隊伍在離新郎家稍遠處迴避休息,待新娘進入洞房後,新郎家再派人迎接女方家陪送者入筵席。送親者將要離別新郎家吃最後一頓飯時,要設法“偷”碗及其他餐具,然後將其打碎,稱為“打口嘴”,以求今後夫妻布吵嘴,和睦相處。 60年代後,包辦婚姻逐漸減少,自由婚姻及外族通婚增多。許多封建習俗也被革除,操辦婚事都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量力而行,布互相攀比。
提親: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彝語稱“扶菊”。去時帶酒和其他物品。物品的種類、數量視男方家庭貧富而定。女方同意否,不明鹽。若讓媒人將禮品帶回,表示不同意;若收下禮品酒表示同意。此後,男方擇期到女方家“奠酒”,表示告知先靈,子孫已與某家訂婚。
喪葬:清代以前,彝族多行火葬,後逐漸改為棺木土葬,砌墳墓,部分樹墓碑。一般都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道士先生澤日期安葬。通常有以下 習俗
喀紅貝(鈴鐺舞):又名跳腳,事紀念先祖不畏艱苦的踩路精神。由幾個青壯年男子手持1串馬鈴,在死者靈前邊唱邊跳。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彝族先民在遷徙時,經過的地方沒有路,全時野草、藤蔓、荊棘,走在前邊的引路人要用雙腳踩出一條路來。其二,彝族先民在南遷時,一路上既要踩路,又要不斷與敵人作戰,由於人馬死亡較大,甚至連首領野犧牲了,可剩下的人並不屈服,他們繼承先烈遺志,取下馬脖子上的鈴鐺,用手搖響迷惑敵人,表示人馬繼續在浩浩蕩蕩前進。
指路:畢摩用彝文念經,其中的“仇舉”或“腳母”是給死者指路,指向祖宗生活過的地方去。境內彝族所指的方向是彝良→昭通→威寧→東川→昆明,也有指向彝良→鎮雄→威寧→東川的。
招靈:是道場法事的最後程式。送葬中,搖將死者的靈魂招回。認為人死後有3個靈魂,1個在祠堂,1個看墳,1個回到祖宗生活過的地方。招回的1個放在竹筒內,供在祠堂或室內牆上。未婚女死後,所招之靈不能供奉家中,只能置於深山野外。
禁忌:涉及生產、生活、倫理、道德各方面,其中關於婦女的禁忌尤多。如夫妻不能直呼其名。兒媳婦和公公不能對面就座,不能同桌用餐,也不在丈夫同宗長輩的男性旁邊坐。男子忌諱從晾曬的婦女褲子下走過。小輩不能在長輩面前翹二郎腿和敞開衣裳。糧食或做熟的飯掉在地上,不能用腳去踩等等。現多已消失。
民間歌舞 有喪葬歌舞,婚禮歌舞(酒禮歌),反映生產勞動的“木蘇舞”(撒麻舞)。這些歌舞的節奏緩慢,音調低沉。配與嗩吶、月琴、二胡等樂器。吹嗩吶有業餘和專業兩種。屬專業性的,一般為男青年結婚時,新郎的姐夫等親戚出資聘請前往吹娛,以助婚事熱鬧。
手工工藝:主要事刺繡、紡織。刺繡、紡織技巧的高低事評價婦女本領的標準之一,所以,婦女從小九學。刺繡的 花紋圖案一般為花草、蝴蝶、鳥、獸。大都繡在鞋上、飄帶末端、衣服邊沿、枕頭逃兩端、小孩帽上、背小孩的“背杉”套中部等。紡織是用羊毛、火麻、家麻做原料,從紡線、織布到成衣,大部分工序都由婦女完成。現衣料以棉布、化纖布代替, 自己紡線織衣的極少。
樹神崇拜:選擇1棵古樹崇拜祭祀。如海子新場的“盤龍樹”,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周圍幾十里的人都要來趕“盤龍會”。有奠酒的,燒香化紙的,磕頭跪拜的,殺豬宰羊獻牲的,在樹上栓紅布條的,還有用紅毛線在樹上勒繞幾下後栓在小孩頸上的,以求“神樹”保佑。
擇龍脈:新宅基選址及尋找葬地都注重“龍脈”和向山。認為龍脈和向山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家庭貧富、子孫禍福。
祭白龍:俗稱趕“白龍會”。據稱,祭白龍就會風調雨順,避免災害。各地舉辦的形式各異,如梭嘎由隴畢摩主持。清晨畢摩就到隴家念經宰羊,同時用1隻羊在背上架鞍馱上兩隻小竹籮,逐戶收玉米花,參加人跟在後面閒鬧。由完後就趕到青岡嶺一棵樹下宰殺,羊皮、鞍架、竹籮扔下山洞,羊肉就地煮吃,餐後白龍會即結束。
家祭:幾乎每個家庭都在堂屋內後牆正中設定神位。神位中部橫放1塊木板,香爐放在上面,上部正中幾個大字是“天地君親師”位,橫額為“昭穆宗祖”,還有對聯,一般由道士先生書寫張貼。逢年過節,供桌上擺放許多供品,要在神位下燒香、燒紙,跪拜祭奠祖宗。除夕日,還要在地上撒些松毛(葉),供桌前方兩隻腳上各纜1根頂端有權的鹽膚木(俗稱敷煙木),高出桌面1米左右,在權上放1橫木,形似道門。
靈筒祭:為了敬奉先祖,不少家支在房後山坡上建有 祠堂。祠堂供有靈筒一祖先的靈魂。靈筒用10~12厘米長的竹筒製成,內裝有茅草根或白花燃草根代表祖靈,用羊毛及紅綠線分別綑紮妥當(紅線代表男性死者,綠線代表女性死者,羊毛表示蓋墊之物),竹筒裝入小箴籮內,供在祠堂台板上。未建祠堂的,將小箴籮懸掛在堂屋上空。一般通過一次祭祀之後,將第一台前5代的箴籮送入深山大管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之上,又將下台5代升至上一台,下一台又安放新5代。懸掛箴籮(竹筒)的,掛滿5代之後,照次送出。
基督教信仰:70年代,部分彝民開始信仰基督教。到1990年,彝族信教戶225戶,信徒709人,占全縣信徒總數的9%。信徒主要分布在樹林、奎香、龍街等10各鄉20個村。最多的奎香圓包包教會,有信徒293名。

風景名勝

洛澤河大峽谷 

彝良洛澤河大峽谷距昭通市60公里,其地勢南高北低,地形複雜,起伏明顯,溝河縱橫,屬強侵蝕中高山峽谷地形,地殼上升,洛澤河劇烈下切,相對高差1500多米,山高坡陡,地形陡峻,喀斯特地貌發育,橫斷面呈“V”形或“U”形緩谷,一般平均坡度35—45度以上,斜坡上有大小不等的緩坡台地。本區域屬河谷型溫暖濕潤氣候帶,冬春溫暖,夏秋炎熱,無冰凍現象和凍土層,年平均氣溫16.0℃,最高氣溫40.0℃,最低氣溫—4.0℃,年降水量800毫米。洛澤河流經洛澤河鎮、角奎鎮、龍安鄉、鐘鳴鄉, 最後匯入關河。
“洛澤河”——即格鬧河至岔河段,有140餘公里的水路,河內有豐富的魚類。兩岸懸崖峭壁,有雲南第二高瀑,約落差300米的洛澤河瀑布(俗稱飆水岩)。隴氏莊園盤踞於河畔鍋圈岩之顛,猶如一座古堡,易守難攻。俗稱“羅三老爺家”的城堡遺址就在貓貓山上,貓貓山,雄居河畔,扼守進昭之關口,其勢千仞絕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兩岸居住有苗、彝等少數民族,民風純樸、濃郁。洛澤河大峽谷鍋圈崖上原有懸棺。整個洛澤河大峽谷兩岸懸崖峭壁上有獼猴、岩羊等,各種神話傳說在洛澤河峽谷中此起彼伏、代代相傳。

牛街古鎮 

牛街夜景 牛街夜景
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牛街,位於雲南省彝良縣城的東北部,距縣城78公里,介於川滇邊界,交通便利,是彝良的“北大門”。商業繁榮,至今有著“小香港”的 美名。牛街人的勤勞、勇敢,“返古”變局,更素有“小江南”之美景,使得外來遊客一去不忘牛街---千年古鎮

牛街古鎮始建東漢時期,初興明朝洪武,鼎盛清朝乾隆。因逢農曆的牛、羊日趕大、小場,而得此芳名。故曰,“拉不完的昭通貨”在這裡集中、“填不滿的敘府城”從這裡啟運,至今仍保留商業重鎮“小香港”的美稱。到此能充分體驗到“上雲南,下四川”奇特的地理現象、蜀國文化和古滇文化交相輝映的美好感受。
人世滄桑,時移事易。如今仍保留完整的明清時期所建的街道兩條、木竹質結構“串架房”民居400多間;賦有地域特色建築風格的“吊腳樓”、“四合院”、中西交融的名院豪宅還有十於處,它們的建築風格迥異、布局合理、工藝精湛、文化韻味深長;十多個祠堂、會館、廟宇大都建於乾隆年間,只有觀音堂仍香火旺盛。
“牛街花影搖明月,白水棹歌伴夕陽”。鎮內小橋流水,林木蔭郁芬芳,處處綠波蕩漾,家家臨水入影;古老的街道上,漁夫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逸、佳人出沒,俊男靚女橋上傾情。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優良的傳統習俗、良好的道德規範、美味菜餚、文化藝術在這裡得到繼承;詠詩作對、繪畫雕刻、手工藝品散布在街坊庭院;吹拉彈唱、戲曲歌舞瀰漫於古鎮上空;良好的風水環境、區位優勢、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眾多的才子佳人在祖國各地建功立業。因牛街是多元文化的古鎮、更是出才子佳人的古鎮,若君有多餘的時間,不妨隨興到一四合院的老宅里,與抽著葉子煙、臉上布滿滄桑的老人擺擺龍門陣,你將和老人一起在青煙裊繞中沉浸、感懷在一段美妙的故事裡。

拖姑梅隴氏莊園 

隴氏莊園位於縣城南部,龍街鄉窩鉛村境內,坐落於雄奇險峻的“鍋圈岩”之上,距縣城40公里。“隴氏莊園”始建於清乾隆,再建於清末民初,再建歷時二十多年方竣工,占地30餘畝,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策劃人隴維崧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再建造莊園時,他不但研習了大量的文獻資料,還親自到川蜀、江南、中原內地考察參觀,取各地之長,集各地之錦,融會貫通,精心策劃,建造工藝十分精美,不惜重金從四川、江浙延聘技術工匠建造。莊園布局合理、風格迥異,工藝精湛,文化韻味深長,是一件高品味的 藝術品
莊園以江南園林格調為主,並存土司署衙和封建地主莊園格調,二大建築群風格各異,而又交融共處、渾然一體。
莊園用色也很有學問,以淡黃、褐黃、赤黃色為主色,極少使用凝重的墨黑、朱赤、深藍、純白等凝重色,鮮明的色調。給人一種清溫的感覺,既不清涼也不喧熱、既不華貴與不寒磣。景色相襯、和諧安詳,突出了園林的主題。
石雕、木刻、泥塑等各種圖案、圖騰、典故,在牆壁坊樓隨處可見。工藝精巧栩栩如生,典故百出,寓意深刻。太白釀酒,八仙過海、鯉魚跳龍門……白菜、仙桃等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圖畫。成百上千幅圖案塑雕,大概是策劃、設計、施工最顯水平、費時最多,耗資最大的部份。之所以建成歷時二十年的原因,也是莊園能達到高境界文化、藝術品味的直接原因。
諸多的楹聯、匾額,更是文化的直接反映,有名家詩詞書畫,有顯貴的題贈,既反映了莊主的顯赫家世,也表現了主人交遊的文化領域層次。據說:“歲歲平安”幾個大字為慈禧之筆,令人嘆為觀止。
隴氏莊園設計獨具匠心,建造工藝精湛,文化藝術品位高,充分體現多元文化共生,又巧妙地相互交融渾然一體,其文化含量大大超過許多地處鬧市規模宏大的建築,詩詞書畫令人讚嘆。悠悠歲月,已風化了它的部分英姿,大部分建築已坍塌,瓦碎屋漏,楹聯、匾額或遭破壞、或遭盜竊,所剩無幾。人去房在,民族文化的精品歸了人民。逢盛世,人民安康,磅礴烏蒙的彝民子弟到此尋根問祖,絡繹不絕,並且成了遊人又一休閒、考察、參觀旅遊的好去處。

海子坪自然保護區 

海子坪自然保護區是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以保護天然毛竹林、水竹林、羅漢竹(邛竹)林、小熊貓等野生動植物、天麻生境等為主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彝良縣東北部洛旺鄉中廠村,地處滇、川邊界,與四川筠連、昭通市鎮雄縣、威信縣接壤,距彝良縣城160公里,海拔1239~1709米之間,活立木總蓄積量11.50萬立方米。
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珙桐、古老工藝竹種羅漢竹和世界馳名的觀賞竹種方竹等。其中:毛竹0.7萬畝,21.44萬株,最高達15米,胸徑14~18厘米;水竹1.05萬畝。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娃娃雞、紅腹錦雞、白腹錦雞、白鷳錦雞、大鯢魚(娃娃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國家三級保護動物黑熊、野牛等。
走近竹山,未曾賞竹人先醉。縱橫交錯、綿延起伏的方竹、羅漢竹,枝橫雲夢、葉拍蒼天、千姿百態、斑斕奪目;參天入雲的毛竹、水竹,滿山遍野、玉影清風、疊錦堆秀、鬱鬱蔥蔥、蒼翠欲滴。風吹竹搖,如千頃碧波、濤聲陣陣、似山洪咆哮。
竹山中,被稱作“鴿子花”的珙桐樹是植物活化石,花季時,似一隻只欲展翅高飛的白鴿,隨處可見。四季常青的闊葉水青樹,高大挺拔,遮天蔽日。各種飛禽穿梭林間,爭相啼鳴,熱鬧非凡。
竹山四季迷人。春暖,竹葉青青,幽蘭芬芳,蜂飛蝶舞,杜鵑啼血;盛夏,綠浪滔滔,雲霧裊繞;金秋,楓山紅葉,雄奇蒼莽;隆冬,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小草壩風景名勝區 

“天麻甲天下”的小草壩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彝良縣城的東北部,距縣城29公里,距昭通市103公里,面積163平方公里,區內有朝天馬省級自然保護區一個,橫跨兩縣四鄉——彝良縣、鹽津縣,小草壩鄉、兩河鄉、龍海鄉、廟壩鄉。森林覆蓋率達78.6%。
小草壩省級風景名勝區是大自然的傑作,集原始森林、河流、奇峰、奇石、溪澗、瀑布、池塘、石林景觀及苗、彝民族風情為一體,以雄、奇、險、幽、秀取勝。不僅植物、生物種類多樣,且珍稀動、植物繁多,計有高等植物1200餘種,野生脊椎動物96種。有珙桐、水青樹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29種;省重點保護植物5種;有椴木、南方紅豆杉等國家珍貴樹種10種;有黑熊、獼猴、紅腹錦雞等國家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種。具有觀賞性、趣味性、科考、探險、休閒、娛樂的景觀多達600餘處,散布在13條大小河流之上,隱藏於密林之中。如:渴駝飲泉、銀河飛瀑、天門鴿樹、刀梁險道、燕岩石峰、懶漢澡塘、仙女浴池、白鵑戲獅、萬佛奇洞等等。其千峰萬刃、深谷溪澗、瀑布疊水、雲霧瀰漫的景色構造了既有四川九寨溝的神奇又有湖南張家界的婉約意境;蜚聲海內外的小草壩天麻、朝天馬神奇美麗的傳說、“凝是銀河落九天”的牛角岩瀑布、更喚起人們的美好遐想。,春賞花、十里花溪美不勝收;夏觀瀑,瀑布疊水流連忘返;秋采紅葉,五齒楓林溢彩紛呈;冬踏雪,霧淞冰掛景色醉人。小草壩,是自然造化賜予人類最美麗的樂土,是充滿詩意的“人間仙境”,是我們回歸自然的精神逸園,是旅遊者首選目的地之一;小草壩水墨般的山水風光是 雲南旅遊資源的精華和集中代表,將以其鮮明獨特的吸引力而成為21世紀雲南旅遊業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羅炳輝紀念館 

羅炳輝(1897—1946)彝良縣角奎鎮偏坡寨人,1929年參加革命,歷任紅軍第六軍二縱隊司令員、十三軍軍長、九軍團軍團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淮南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等職,1946年病逝。1989年,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確任羅炳輝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3位軍事家之一,是雲南唯一的一位無產階級軍事家。
彝良羅炳輝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座落在依山傍水、風光倚麗的將軍山上。1989年,彝良縣派出專人到全國各地收集羅炳輝將軍生平事跡的 資料、圖片,1991年在縣城建成羅炳輝事跡陳列館(後稱羅炳輝將軍紀念館)並向社會開放。館舍共3層,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展室聘請專人設計,分為四個主題,即:矢志從戎爭自由,赴湯蹈火建奇功,千里江淮掃敵頑,血灑疆場炳青史。展室文字資料126幅,圖片資料205幅,匯錄羅炳輝將軍生平事跡的書籍7種版本,革命文物33件,羅炳輝銅像一尊。整個展館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陳列完整,並專門配備了素質較高的講解員。1997年4月,紀念館被雲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11月,羅炳輝將軍紀念館被中宣部確定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近幾年來,歷經幾次不斷修繕,紀念館環境整潔優美,規章制度健全,管理規範。羅炳輝將軍紀念館全年免費向社會各界開放,每年接待縣內外參觀人士約5萬餘人次。

羅炳輝將軍故居 

羅炳輝將軍故居 羅炳輝將軍故居
位於彝良縣角奎鎮阿都辦事處偏坡寨自然村,距彝良縣城15公里。1987年國家拔專款在原址按原貌重建土木結構草房3間,坐北向南。面闊14米,進深7米,面積120平方米,另劃有保護範圍2001平方米,修有文物標誌碑等。1989年7月6日竣工後正式對外開放。羅炳輝17歲離家從軍前在原址 居住,陳列有羅炳輝在家時使用的生活用具。保護範圍內有羅炳輝高祖羅鳳鰲墓,父親羅守清、母親黃氏墓,妻子李風桂墓,以及《羅炳輝祭父文碑》。
1986年10月,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雲南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平楷烈士故居遺址 

劉平楷烈士故居遺址位於縣城東正街11號,原為其父光緒十八年(1902)所修,占地約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餘平方米,由前後兩幢房屋及天井、花園組成,兩房均為木石結構,通面闊12米、通進深7米,一底一樓,單檐懸山頂,建築坐北向南,南面臨街。1950年後,改作它用,幾經興廢現僅存遺址。1986年10月22日,彝良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 單位”。

徐洪剛事跡展室 

徐洪剛:1971年3月出生於雲南省彝良縣洛旺苗族鄉,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7月入黨。歷任班長、排長、副指導員、指導員、教導員。1999年9月入南京政治學院進修系學習,2001年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1993年被某集團軍榮記一等功,同年12月24日,被濟南軍區授予“見義勇為的英雄戰士”榮譽稱號;1994年2月14日,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見義勇為青年英雄”,並授予“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94年2月20日,受到江澤民主席和軍委領導的接見,江澤民題詞:“向徐洪剛同志學習”、李鵬、劉華清、張震等領導同志也親筆題詞,號召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向徐洪剛同志學習。1994年11月被評為全國第五屆“十大傑出青年”,1997年7月當選為黨的十五大代表。在各類報刊發表文章400多篇,1999年3月加入河南省作家 協會,同年3月與人合著詩畫集,2001年1月出版詩集《生命禮讚》,在1994年5月28日,中央電視台及省、地、縣一行40餘人組成的劇組到洛旺鄉,拍攝歌頌英雄徐洪剛的電視劇《烏蒙驕子》、《家鄉人民與你握手》。原居住房屋裡陳列著生產生活用具、徐洪剛及家人獲各級黨政軍和有關部門的獎狀、獎旗、獎品等。

彝良美食 

彝良名特菜餚及小吃:桐子葉粑粑、豬兒粑、廖家灰包炸洋芋、羊肉 米線、紅燒米線、白水江清湯連魚、黃粑、連渣鬧、豆花、豆豉巴、臘肉炒豆豉巴、血豆腐、天麻氣鍋雞、坨坨肉、蓋碗肉、牛肉炒麵、臘肉胡豆飯等。[3]
巴、臘肉炒豆豉巴、血豆腐、天麻氣鍋雞、坨坨肉、蓋碗肉、牛肉炒麵、臘肉胡豆飯等。

雲南行政區劃(1)

桂林山水甲天下雲南美景人人夸 。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 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 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 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 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 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 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 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 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