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過程
195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批准軍委提出的授銜名單。因此,彭德懷要羅榮桓、宋任窮等代為起草國務院總理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呈請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函稿。9月3日,羅榮桓等將起草的函稿呈周恩來並劉少奇審查修改,並提出由國務院秘書處轉送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羅榮桓等在該函稿中明確提到:“中央已決定現任軍委委員之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1位同志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在決定實行軍銜制時,中共中央決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隊幹部原則上不參加授予現役軍銜,考慮到歷史情況和現實需要有的人可以授予預備役軍銜。陳毅和鄧小平,除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與軍事工作直接有關外,主要還是從事政府和黨務工作。陳毅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在軍隊中都沒有其他職務。按照這一原則,既可以給他們授軍銜也可以不授。
195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會議的議題之一是有關授予元帥軍銜問題。1955年9月11日晚,中共中央書記處再次召開會議,專門討論授予元帥軍銜問題。因周恩來在北戴河,1955年9月9日和11日的這兩次書記處會議,他都沒有參加。1955年9月11日周恩來打電話給時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談了自己的意見,主張授予陳毅元帥軍銜。周恩來說:“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穿)。蘇聯的布爾加寧同志原也有元帥軍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帥頭銜了。可以說是一個例子。”
根據材料,筆者判斷:1955年9月11日晚的這次會議,即舉行授銜、授勳儀式前的半個月,中央才最後敲定授予朱德等10人元帥軍銜。大致可以判定,在這兩次會議上,中央決定鄧小平不授元帥軍銜。同時,對是否授予陳毅元帥軍銜也出現了不同意見。因此,才有了周恩來1955年9月11日主張陳毅還是授銜的電話。也就是說到9月中旬10個元帥才最後確定下來。
9月16日,國務院第十八次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授予解放軍有功人員勳章的第一批名單等問題時,主持會議的陳雲解釋說:有些同志曾長期在解放軍中服役,轉業了,沒有授予軍銜。授元帥的同志定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爭中對建軍和指揮作戰都是有功的,也是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考慮可以授予,但他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書長,搞個元帥不好,他自己也認為還是不授予好。毛主席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可授大元帥銜,但經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慮,還是不授了,將來需要,什麼時候授都可以。同一天,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致函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授予朱德等10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審議了周恩來的建議,決定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同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議,發布授銜命令。9月27日,在中南海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及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勳章典禮,朱德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劉伯承、林彪因有病未出席授銜、授勳典禮。
授勳典禮
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授元帥軍銜及授予勳章典禮,毛澤東主席頒發命令狀,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帥”由此確立。人物介紹
朱德
(1886-1976)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運動、護法運動。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指揮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隨後又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指揮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為推翻國民黨統治,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八屆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彭德懷
(1898-1974)
彭德懷,原名彭得華,湖南湘潭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16年進入湖南湘軍當兵。1922年考入湖南軍官講武堂,1923年畢業,任湘軍連長。1926年任營長,不久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冬任代理團長。1928年1月任團長。同年4月,面對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毅然選擇革命道路,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與滕代遠、黃公略率部發動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五軍,任軍長。11月率領紅五軍主力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1929年初紅四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後,留在井岡山堅持鬥爭。1930年6月任紅三軍團總指揮。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他參與指揮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在保衛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戰鬥中屢建功勳。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0月率部參加長征。1935年1月參加遵義會議,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後,同張國燾的反黨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9月任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先後任抗日先鋒軍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指揮了東征和西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總指揮(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協助朱德指揮八路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爭,開闢華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在華北組織發動百團大戰,使日本侵略軍受到沉重打擊。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1943年9月回延安,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華北敵後抗戰。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後編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放棄延安後,指揮3萬部隊在陝北與敵23萬人周鏇作戰,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戰三捷的重大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在戰略決戰階段,率部解放了西北五省。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經過著名的五次戰役,粉碎了聯合國軍對朝鮮北部的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籤字。1952年回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4年後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7月,在廬山會議期間,因為反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傾錯誤,為民請願,而受到錯誤的批判,被打成“彭、張、黃、周反黨集團”的骨幹成員,免去國防部長職務。1965年重新工作,被任命為“三線”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殘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他是一代名將,毛澤東曾為之賦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林彪
(1907-1971)
林彪,原名林育蓉,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縣(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林家大塆)。曾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畢業後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敗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界。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同年4月隨部隊上井岡山,先後任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營長、團長,參加了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1月隨軍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1930年6月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3月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率部參加了長沙、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等重要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多次指揮所部擔任主攻任務。1934年10月率紅一軍團開始長征,參加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等作戰。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指揮所部參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作戰。同年9月任陝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到達陝北後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1936年6月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後兼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率部挺進華北前線,同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鬥。1938年冬赴蘇聯就醫。1942年2月回國。抗戰勝利後,先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將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展到一支擁有70萬人野戰部隊,30萬人地方部隊的大軍,隨後與羅榮桓、劉亞樓、譚政等接連指揮了四平防禦戰、新開嶺戰鬥、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東北秋季攻勢、冬季攻勢、遼瀋戰役等重要戰役,解放全東北,同時總結出一點兩面、三三制、四快一慢、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組一隊這六條戰術原則。1948年底率部入關,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平津戰役。遼瀋、平津兩大戰役他前後率部指揮殲敵多達100多萬。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先後指揮了湘贛、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並隨後率部解放了海南島。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軍銜後來得不到確認,勳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剝奪。“文革”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1971年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劉伯承
(1892-1986)
劉伯承,1892年生,四川開縣(現重慶開縣趙家鎮)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戰略家、戰術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被譽為“軍神”。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辛亥革命時期從軍,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護國、護法戰爭,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後留學蘇聯,先後在高級步兵學校及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師長,參與指揮陽明堡戰鬥、長生口戰鬥、七亘村戰鬥、響堂鋪戰鬥和反六路圍攻,1940年率部參加百團大戰,破襲正太路,指揮關家垴戰鬥,給日軍予重大殺傷。解放戰爭時期, 劉伯承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1945年與鄧小平指揮上黨戰役、邯鄲戰役,採取軍政雙管齊下的攻勢,挫敗頑固派的進攻,使高樹勛率新八軍起義。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7年與鄧小平率部進行千里躍進大別山,在全國內率先發起反攻,使解放戰爭我軍進入戰略進攻階段,1948年發起鄭州戰役、襄樊戰役。淮海戰役期間,為總前委常委,指揮中原野戰軍12萬人在雙堆集圍殲黃維兵團。1949年4月20日參與組織、指揮渡江戰役,隨後又發起西南戰役、成都戰役,同時任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73年失明,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1982年後因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
賀龍
(1896-1969)
賀龍,原名賀文常,字雲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共產黨建軍主要奠基人,曾任縣討袁護國軍總指揮,湘西護國軍營長,靖國軍團長,四川警備旅旅長,混成旅旅長,建國川軍師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一師師長,第二十軍軍長。1927年8月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紅二軍團總指揮兼紅二軍軍長,紅三軍軍長,紅二、六軍團總指揮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湘鄂川黔軍區司令員,紅二方面軍總指揮。1935年率部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120師師長、120師軍政委員會書記,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指揮曹家莊戰鬥、陳莊戰鬥等一系列戰鬥,使日軍傷亡慘重。同時率部開闢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任冀中軍政委員會書記、冀中區總指揮部總指揮。1940年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書記、晉西北軍政民聯合委員會主任委員,率部參加百團大戰。1942年到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1945年當選為第七屆中共中央委員。抗戰勝利後,任晉綏軍區兼晉綏野戰軍司令員、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西南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委主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6年當選為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賀龍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四人幫、林彪等人的迫害,不幸於1969年6月9日逝世,終年73歲。
陳毅
(1901-1972)
陳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1901年生,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了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黨代表、師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軍委書記,紅六軍、紅三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書記,紅二十二軍軍長,江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方軍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紅軍長征後,留在江西蘇區,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軍長,參與反頑抗日鬥爭,加強了華中的抗日力量。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與粟裕、譚震林率部在山東外線作戰期間,三次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山東的“重點進攻”,連續發起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等著名戰役。1948年兼任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參與指揮淮海戰役。1949年4月指揮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建國後,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長。還曾任國務院外事辦主任,外交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
羅榮桓
(1902-1963)
羅榮桓,1902年生,湖南省衡山(今衡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特務連黨代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營黨代表,第二縱隊黨代表,紅四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巡視員、動員部部長,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紅軍大學一科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代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指揮梁山戰鬥,殺傷日軍600多人。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副政治委員,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中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著名戰役。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管理部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60年代起,羅榮桓任總政治部主任時,對林彪鼓吹的“突出政治”、“帶著問題學”、“背警句”進行了原則鬥爭。
1963年12月16日逝世,終年61歲。
徐向前
(1901-1990)
徐向前,1901年生,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台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教導營教官、參謀、副團長。1927年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起義中任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黨代表、師參謀長、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右路軍總指揮、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參加了長征,指揮商潢戰役期間,大敗國民黨軍精銳第2師,隨即使用圍點打援戰術,在蘇家埠戰役中大獲全勝。紅一、四方面軍會師時,對張國燾蓄意分裂紅軍的行為做了原則鬥爭,提出“天下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後來率2萬餘人的西路軍與反動“馬家軍”血戰河西走廊,終因西路軍軍政委員會陳昌浩同志的指揮錯誤和任務的不明確彈盡糧絕,兵敗祁連山下,隨即回到延安。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29師副師長,指揮響堂鋪戰鬥,擊毀大量日軍軍車。不久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開展平原游擊戰,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校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後改為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與周士第率領6萬偏師,在臨汾戰役期間使用“土行孫”坑道爆破戰術,一舉攻破歷史上從未被攻破的臨汾城,隨即和晉軍打運動戰,取得晉中戰役的勝利。1949年取得太原戰役的勝利,總計殲敵近30萬人,取得了重大勝利。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總參謀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是中共第七、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聶榮臻
(1899-1992)
聶榮臻,1899年12月生,四川江津市(現重慶江津區)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十一軍黨代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抗戰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37年9月24日,與林彪率部進入平型關進行伏擊。25日,發現日寇第五師團一部從靈丘推進,迅速發起戰鬥,將敵人分割包圍在十里長溝,在激戰一日後,殲滅敵軍1千多人,取得了平型關大捷。1939年,在太行山一帶與楊成武指揮黃土嶺戰鬥,利用有利地形展開伏擊,大敗日軍第2混成旅團,擊斃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1940年率部參加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指揮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平津戰役。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並在開國大典上檢閱軍隊。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葉劍英
(1897-1986)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後任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指揮了南昌起義。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1928年赴莫斯科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西北軍委會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區司令,閩贛及福建軍區司令員。參加了長征,任一縱隊司令員、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到陝北後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參謀長,並協同周恩來在國民黨統治區做統戰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北平市市長。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書記。建國後,歷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廣州市市長、市委書記,華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書記。1949年10月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4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廣東省政府財經委員會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9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1958年3月任軍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5年1月任國防部部長。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3年辭)。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還曾任中國釣魚協會名譽主席,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1985年9月經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不再擔任中央委員,同年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勳章。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後代情況
朱德
朱德元帥的女兒朱敏,在北京師範大學 俄語系工作。曾任教研室主任,1986年離休,創辦了北京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學院(現改名為北京軍地專修學院),出任院長。(朱敏兒子:劉建,任解放軍防化研究院副院長;劉康,從事中德之間的商務交流;劉敏,法語譯員;劉武,解放軍某研究所大隊長)
彭德懷
彭德懷元帥的侄女彭鋼,少將軍銜,曾任中紀委常委,中央軍委紀委副書記,全國婦聯副主席。彭鋼,女,漢族,1938年11月生,湖南湘潭人,197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少將軍銜;原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總政治部紀檢部部長。彭鋼是革命烈士彭榮華之女,元帥彭德懷的侄女;其父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時,她還不到一歲,為了避免全家被斬盡殺絕,只得隱姓埋名度日;新中國建立後,由組織接到北京,在伯父彭德懷元帥的身邊生活。 1950年入北京華北國小,1953年考上北京師大附中,1959年8月考取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電子計算機專業,她改原名彭玉蘭,後改名為彭鋼,決心做一名鋼鐵般戰士。 1965年大學畢業後,先後任北京汽車修理公司職員、技工學校教員、北京汽車製造廠技術員。 1978年12月,黨中央為彭德懷元帥恢復名譽,平反昭雪,她回到部隊,到總參謀部氣象研究所工作,197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底被評為工程師,1980年調解放軍總後勤部指揮管理自動化研究室工作,先後任工程師、室主任;1983年借調到總後整黨辦公室工作,1985年任總後勤部政治部幹部部副部長,後任部長。1988年任總後勤部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90年起,任解放軍總政治部紀律檢查部副部長、部長;1991年6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在中共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在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為了做好紀檢監察工作,她自學了大量法律書籍,1994年10月獲得了律師資格證書,她還兼任全國婦聯副主席。
林彪
林彪元帥的兒子林立果,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7年3月擔任空軍黨委辦公室秘書,1969年10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兼作戰部副部長。1971年9月13日凌晨隨父母乘飛機倉皇外逃,途經蒙古的溫都爾汗墜落,機毀人亡。女兒林立衡(小名林豆豆),曾擔任過《空軍報》副總編,1974年7月,毛主席親筆批示解除了對林立衡的隔離審查。隨後,她跟男友張清林結了婚,並被安排到鄭州一家汽車廠工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林立衡的問題直接受到黨中央的關懷,她在北京的工作問題和戶口問題隨之解決,並被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她的愛人也被安排在北京市衛生部門工作。從此,林立衡一家終於過上了平靜安寧的生活。2001年5月,林立衡應家鄉某公司之邀請出任北京黃鶴大酒樓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劉伯承
劉伯承元帥的長子劉太行,曾任空軍某研究所副所長。後任裝甲兵部隊作戰部副部長;次子劉蒙曾任總參參謀,愛好文學,參與了《劉伯承傳記》的編寫工作,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青年劉伯承》;三子劉太遲,少將軍銜,空軍司令部裝備部副部長。女兒劉華北,1945年6月在延安保育院時被敵人暗殺;劉彌群,少將軍銜,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劉解先,北京總後勤醫院第一門診部醫生;劉雁翎,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北京醫學會核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賀龍
賀龍元帥的兒子賀鵬飛,中將軍銜,海軍副司令員,2001年病逝。女兒賀捷生,少將軍銜,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長。(夫:李振軍,前武警總部政委。)
陳毅
陳毅元帥的長子陳昊蘇,曾任北京市副市長,現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兼中俄友協的會長。次子陳丹淮,少將軍銜,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三子陳曉魯,系中國國際人才開發中心人事代理單位標準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妻子粟裕將軍女兒。女兒陳珊珊,又名叢軍,曾任駐愛沙尼亞大使,後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公使銜參贊。(夫:王光亞,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兼黨組書記。
羅榮桓
羅榮桓元帥的兒子羅東進,少將軍銜,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員;女兒羅玉英。
徐向前
徐向前元帥的兒子徐小岩,少將軍銜,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通信部部長;內侄黃遠志,湖北省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聶榮臻
聶榮臻元帥的女兒聶力,中將軍銜,曾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現任中國發明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全國人大常委。(夫:丁衡高,上將,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防科工委主任。現任中國慣性技術學會理事長。)
葉劍英
葉劍英元帥的長子葉選平,政協副主席,(妻吳玉章孫女吳小蘭,深圳人大副主任;女兒葉新,香港萬信公司總裁。)子葉選寧(岳楓),曾任解放軍總政聯絡部長,中將軍銜,全國人大常委;子葉選廉,全國政協委員,凱利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解放軍總參保利公司負責人之一;女葉楚梅,機械工業部工具機局原副局長,(夫鄒家華,國務院副總理);女葉向真(夫錢壯飛之外孫羅丹);女葉文珊,海南華僑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曾任香港亞太奔德有限公司董事長(夫余秋里之子余方方);養女戴晴,前《光明日報》記者;侄子葉選基,武警部隊高級軍官。
不同葬禮
羅榮桓:英年早逝的第一位元帥
羅榮桓,湖南衡東人。抗日戰爭時期,羅榮桓在山東敵後,因操勞過度,經常便血,有時出血量很大。1943年3月,中央準備讓他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要求休養半年,沒有獲批准。他繼續尿血,得不到確診。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得知後,建議羅榮桓到新四軍治病。新四軍有位奧地利的泌尿科專家羅生特,醫術高明。經八路軍總部和中央軍委批准,羅榮桓於4月出發,5月28日到達新四軍總部。經羅生特全面檢查,發現羅榮桓的兩腎都有病變。因為沒有X光機,不能確診,只能採取保守治療。羅榮桓對夫人林月琴說:我要訂一個五年計畫,爭取再活五年,打敗日寇,死也瞑目了。1963年12月16日,羅榮桓逝世。當晚,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會議。會前,毛澤東提議大家起立為羅榮桓默哀。幾天后,毛澤東寫成七律《吊羅榮桓同志》,這是毛澤東唯一的悼念元帥詩。12月19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北京醫院,向復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的羅榮桓的遺體告別。12月21日,首都各界6萬多人來到勞動人民文化宮弔唁。12月22日上午9時,劉少奇、朱德、鄧小平、林彪等弔唁,並輪流守靈。10時,人民大會堂舉行公祭大會,國家主席劉少奇主祭,朱德、鄧小平、林彪陪祭。總書記鄧小平致悼詞,稱羅榮桓是解放軍的傑出領導人之一,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公祭結束,林彪與鄧小平等護送羅榮桓的骨灰到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後來,羅家兒女將父母的骨灰合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一區。
賀龍:“文革”
“文化大革命”初期,賀龍在元帥中最先受到衝擊。1966年12月28日,賀龍最後一次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年底,體育系統的造反派搗亂,周恩來建議賀龍到中央辦公廳管理的新六所暫住。這時解放軍政治學院的造反派要揪斗賀龍,賀龍的夫人薛明三次向周恩來告急後,夫婦倆躲進中南海。周恩來正在人民大會堂開會,叫他們留在西花廳,暫不要回家。但很快,周恩來也保不住賀龍了,1967年1月20日凌晨,賀龍被關進西山。1968年3月26日,賀龍病倒,腦缺血失語,住院幾天后出院。1969年6月9日早晨,賀龍再次被送進醫院,六小時後去世。特偵組6月11日的報告稱:經多方全力搶救無效而死。沒有哀樂,沒有花圈,沒有黨旗,只有一條白床單。夫人薛明和子女賀捷生、賀鵬飛、賀曉明不知道賀龍的骨灰存放何處。特偵組以王玉的名字將賀龍悄悄火化。1971年5月17日,特偵組寫出賀龍“罪行”的審查報告,提出“開除黨籍、軍籍”,定為“黨內軍內通敵分子”、“篡軍反黨分子”。“九一三”事件後,這個結論不了了之。1973年12月21日,八大軍區司令員調動,毛澤東在軍委常委擴大會上說要為賀龍平反。1974年9月4日,毛澤東問,賀龍恢復名譽搞好了沒有?不要核對材料了。197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25號檔案,為賀龍恢復名譽,但仍寫有審查是必要的。1982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為賀龍同志徹底平反的決定》,高度評價了賀龍的一生,推翻對賀龍的一切不實之詞,並為所有受賀龍案株連的人徹底平反。
林彪:死在異國的元帥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林彪被戴上接班人的帽子,並寫進黨章。但好景不長,1971年9月13日零時32分,在山海關機場,林彪登上三叉戟飛機。三叉戟強行起飛後,空軍司令員吳法憲請示要不要攔截,毛澤東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9月13日凌晨,林彪乘坐的三叉戟墜毀在蒙古境內溫都爾汗的荒漠上。當時到墜機現場的中國駐蒙古大使並不知道九具屍體中有林彪。因為天熱,蒙古方面就地掩埋。後來,蘇聯兩次派人到墜機現場,挖出林彪和葉群的頭骨,帶回蘇聯。2001年,北京電視台拍《蒙古紀行》的電視片,專門到溫都爾汗。他們的吉普車辛辛苦苦轉了幾十圈,就是找不到地方。天快黑了,有兩個騎機車的當地人路過,這才把他們帶到墜機現場。30年過去了,從來沒有人掃墓,本來不大的墓堆早被風雨蕩平。大塊的飛機殘骸已經散失,唯一與別處不一樣的就是地面有很多白色碎片,不知道是不是當年飛機大火燒後的結晶。
陳毅:毛澤東親臨弔唁的元帥
1972年1月2日下午,李先念來看陳毅。陳毅費力地睜開眼睛,說謝謝你,老同志了……這天深夜,周恩來接到醫生報告,陳毅神志非常清醒,似迴光返照。周恩來立即從人民大會堂趕來與陳毅長談。1月3日,陳毅陷入昏迷。1月4日下午,葉劍英剛離去,陳毅醒了,問葉帥來了沒有,很快又昏迷過去。經醫生搶救,恢復自主呼吸,認出守在床邊的夫人和四個孩子。女兒姍姍握住爸爸的手,貼在爸爸嘴邊,聽他說“……一直向前……戰勝敵人……”這是陳毅留給家人的最後遺言。1月6日16時20分,葉劍英聞訊趕來,淚流滿面地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上面抄著毛澤東為“二月逆流”平反的一段話。張茜叫姍姍趕快念,姍姍說,爸爸如果你聽得到,就閉一閉眼睛。陳毅立即閉了閉眼睛。葉劍英和張茜幾乎同時讓念第二遍。而這時陳毅的眼睛雖然還睜著,卻沒有反應了。1972年1月6日23時55分,陳毅逝世。雙目失明的劉伯承極為悲痛,被人攙到醫院,人還沒進門,哭聲先衝進去了。劉伯承用手代眼,從陳毅的面部摸到胸部,不停地說,陳老總啊,我劉瞎子離不開你這根“拐杖”喲,在場者無不失聲痛哭。陳毅追悼會定於1月10日下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而黨和國家領導人逝世都是在勞動人民文化宮或市內的嘉興寺,在八寶山舉行中央領導人的追悼會,還是第一次。本來安排李德生主持追悼會,周恩來出席,葉劍英致600字的悼詞。人員定在500人,政治局委員不一定出席。許多要求參加追悼會的民主人士包括宋慶齡等都被婉拒。1月8日,毛澤東在陳毅追悼會的檔案上畫圈兒,將悼詞中“有功有過”畫掉。1月10日13時30分,毛澤東突然要調車,他連睡衣也沒更換,穿上大衣就去八寶山參加陳毅的追悼會。1972年1月11日,全國各大報紙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毛澤東參加陳毅追悼會的訊息和照片。《人民日報》還刊登了世界各國領導人和友好人士的唁電和唁函。
彭德懷:廬山會議後飽受痛苦的元帥
1974年元旦,彭德懷說這是最後一年了。此時他已經半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特偵組這才允許親屬探視。彭德懷說我癱了,可我的案子還沒有搞清楚呀!我死後,把我的骨灰送回老家,埋在地下,上面種上果樹,骨灰可作肥料。1974年9月,彭德懷病危,左側肢體癱瘓,右下肢浮腫,小便失禁,舌頭髮硬,說話不清。他最後對特偵組說,我一生犯有很多錯誤,但我不搞陰謀詭計,在這一點上我是清白的。已經審查我八年了,現在還沒有結論。11月29日14時50分,深度昏迷兩個多月的彭德懷突然臉露紅暈,隨之口鼻出血,呼吸停止,心臟停止跳動,這時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特偵組給中央的報告是:受審人員彭德懷因患直腸癌,經治療無效病死。彭德懷批註過的62本書也一起被火化。申請火化表上寫著王奎,住址301,與死亡人是父女關係。骨灰盒是用沒上油漆的粗木板做的,存放在成都市東郊火葬場,代號273。上面貼一張紙條:王川,男,32歲。周恩來指示,要精心保管彭德懷的骨灰盒,不準換盒,以備查找。1978年12月22日,彭德懷的骨灰被專機接到北京。到首都機場上空時已經是萬家燈火,根據中央軍委辦公廳的指示,載有彭德懷骨灰的專機在北京上空繞飛一周。1978年12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根據陳雲的意見,審查和糾正了對彭德懷所作的錯誤結論。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為彭德懷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彭德懷的遺像下是他的骨灰盒,上面復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致悼詞,稱彭德懷是我們黨的優秀黨員,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這個全面、公正的評價,為彭德懷恢復了名譽。經黨中央決定,彭德懷的骨灰盒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說廬山會議後期,毛澤東同志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同志的批判,進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八屆八中全會關於所謂“彭德懷等反黨集團”的決議是完全錯誤的。1981年12月,彭德懷在監獄寫的交代材料以《彭德懷自述》為名出版,引起巨大反響,發行近300萬冊,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革命回憶錄中的暢銷書。
朱德:德高望重的元帥
1976年6月21日,朱德到人民大會堂會見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弗雷澤。本來他的身體就不好,醫生勸他不要去,朱德吃了藥,堅持要去。沒想到會見因故推遲,朱德在冷氣房間等了近一個小時,感冒了。6月23日病情加重,6月25日醫生會診,建議立即住院。6月26日朱德住進北京醫院。他與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作了最後一次談話,說還是要抓生產。哪有社會主義不抓生產的道理呢?朱德向醫生提出下午要接受外國駐華使館遞交國書。醫生堅決阻止,直到秘書告訴他外事部門已另作安排,他才放下心來。朱德的病情發展很快,7月1日急劇惡化。高燒不退,除肺炎外,並發腸胃炎和腎病,還有心衰、糖尿病等多種病症,連說話都十分困難,醫生要他絕對安靜。但朱德一大早便把秘書叫去,說今天報紙發表七一社論了吧?拿來讀讀。還提出要聽檔案,秘書含淚躲開,朱德斷斷續續地低聲說,我還能做事……要工作……革命到底。生命垂危之際,朱德囑夫人康克清把2萬餘元存款交了黨費。7月2日,朱德的病情更加嚴重,長時間說不出話來。7月6日15時1分,朱德在北京醫院逝世。送靈那天,從北京醫院出口到八寶山的馬路兩側,擠滿了戴黑紗白花的民眾。朱德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一室,骨灰盒編號101。作為元帥之首,朱德從未拿過元帥工資。軍隊九大元帥(除林彪外)的傳記,只有朱德的由中央文獻研究室撰寫,而別的元帥傳記都由軍隊編寫。
劉伯承:第一位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元帥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央軍委戰略小組被撤銷,劉伯承沒有了工作。1972年劉伯承雙目失明,長期住在醫院。1973年他喪失思維能力,1975年喪失生活自理能力。1986年10月7日17時40分,劉伯承與世長辭。10月14日,告別儀式在總後勤部禮堂前廳舉行。鄧小平率全家最先來到,流淚向劉伯承的遺像三鞠躬。聶榮臻臂戴黑紗,坐著輪椅來了,淚流滿面。他多次看望病中的劉伯承,現在再也見不到了。徐向前揮筆寫了一首詩:日暮噩耗遍京城,淚雨瀟瀟天地傾。垂首山川思梁棟,舉目九天覓帥星。淵淵韜略成國粹,昭昭青史記殊榮。塗就七言染素絹,十萬軍帳哭劉公。10月16日,劉伯承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鄧小平主持,胡耀邦致悼詞。劉伯承夫人汪榮華給黨中央寫信,要求按劉伯承的遺囑,把他的骨灰撒向他戰鬥過的地方。10月21日,劉伯承的長子太行、四女兒雁翎、幼子太遲手捧著父親的骨灰盒,從飛機上將骨灰撒向太行山、淮海大地、南京、重慶,以及他的老家開縣趙家場。
葉劍英:“為花欣作落泥紅”
1983年11月19日,葉劍英突發心肌梗死,經搶救好轉。由於病情反覆,葉劍英在軍事科學院二號院的家中臥床兩年半。1984年4月19日,他得了腦血栓、肺炎、腹瀉,多次出現高燒,呼吸困難。7月仍高燒不止,呼吸困難,出現黃疸和腹水。7月16日、7月27日,中共中央發出22、23號檔案,向全黨通報葉劍英的病情。專家妙手回春,葉劍英的病情再次好轉。10月16日,中共中央發布葉劍英的第三次病情通報。1986年10月13日,葉劍英昏迷,體溫上升,呼吸急促,心律、血壓都不正常。各種搶救措施都用上,仍沒有什麼效果。10月21日,病情進一步惡化。10月22日1時16分,心電圖機上的波峰消失,成了一條直線。10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中央召開的紀念長征勝利50周年大會上,宣布了這個噩耗。各地組織悼念活動,國際上也引起巨大反響,許多國家的領導人發來唁電唁函,世界各大通訊社紛紛報導,稱葉劍英是一位大戰略家,在中國現代史上起過關鍵性的作用。10月29日,首都天安門、新華門、外交部等下半旗誌哀。人民大會堂舉行追悼會,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首都各界人士5000餘人參加。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修改悼詞,並親自主持追悼會。胡耀邦致悼詞,高度評價了葉劍英的一生,特別是在中國革命歷史轉折關頭的重大貢獻。追悼會後,中央領導和家屬護送靈車到八寶山火化。葉劍英的遺願是回到50多年前在他和張太雷等領導的廣州起義中犧牲的戰友身邊。10月31日,專機將葉劍英的骨灰送往廣州,暫時安放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海內外十餘萬人前往弔唁。1987年10月22日,是葉劍英逝世一周年紀念日,中共中央在廣州紅花崗烈士陵園舉行葉劍英巨幅雕像和骨灰安放儀式。雕像座下端是鄧小平題寫的“葉劍英”三個大字。臥碑上刻有100多字的碑文,概括了葉劍英“為花欣作落泥紅”的一生。
徐向前:一個很低調的元帥
抗結核藥物嚴重損害了徐向前的肝臟,造成亞急性肝壞死,多臟器衰竭。雖經醫院全力搶救,終無力回天。1990年9月21日4時21分,徐向前的心臟停止跳動。當天,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訃告,高度評價了徐向前的一生。唁電從全國四面八方飛來,七個大軍區黨委分别致電中央軍委。海豐、大別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等老區人民也紛紛發來唁電。9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新華社《億萬軍民沉痛悼念徐帥》和《徐帥病重期間諄諄寄語全黨》的新聞稿。10月18日,天安門、新華門、外交部下半旗誌哀。在301醫院小禮堂,解放軍儀仗隊的禮兵持槍肅立。徐向前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中,復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橫幅上寫著“沉痛悼念徐向前元帥”。黨和國家領導人向徐向前作最後的告別,並向守靈的親屬表示慰問。八名禮兵抬著靈柩緩緩送上靈車。當晚,中央電視台播放了徐向前生平的電視片《光輝的業績》。遵照徐向前的遺囑,中央軍委指示,11月1日至10日,中央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總參管理局的工作人員陪同徐向前的親屬乘專機飛往徐向前生前戰鬥過的地方,撒放骨灰。徐向前的骨灰盒和遺像安放在他的故鄉五台縣烈士陵園。
聶榮臻:最後一個去世的長壽元帥
1992年5月14日上午10時,聶榮臻聽《人民日報》、《參考訊息》,下午仍聽檔案。晚上,他看電視新聞,休息片刻,又看動物錄像片。看到一半時,工作人員關了,他同意剩下部分明天看。大家圍著聶榮臻聊天,說到菜價貴,聶榮臻說,這可是個大問題,中國人吃肉少,吃菜多,政府要多想些辦法,多搞些暖棚嘛。大家說,北京和各大城市都在按中央指示搞菜籃子工程。聶榮臻點頭,還想說什麼,醫生進來請聶榮臻休息。已經是21時多了,護士給他洗臉洗腳。聶榮臻問他的軍事文選怎么樣了,秘書說解放軍出版社講,今年建軍節一定出版,請您放心。聶榮臻說,那好。隨後對家人說,你們也休息吧,我這裡沒有什麼事了。平時聶榮臻入睡不久,大家可以聽見鼾聲,今天卻沒有。正好這天301醫院副院長汪石堅和幾位專家都在,十多分鐘後發現聶榮臻的室性心律嚴重紊亂,極度心衰,趕快進行搶救。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聶榮臻心臟停止跳動,他的臉上沒有一點痛苦的表情。按聶榮臻的遺囑,他的部分骨灰被撒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一棵檜柏樹下,樹旁豎立一塊漢白玉石碑,正面刻著聶榮臻80歲時的詩句“喜松柏之氣概,念四化之早成”。背面刻著“聶榮臻骨灰撒放處”。他的另一部分骨灰被安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烈士陵園,周圍栽滿了沙漠特有的胡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聶榮臻親自選定的,現在已經發展成航天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