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令

蕭山令

蕭山令(1892年6月11日—1937年12月13日),男,漢族,字鐵儂,湖南省益陽縣(今益陽市赫山區四方山)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南京衛戍軍憲兵副司令,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追授)。 南京保衛戰時兼6大重職——全國憲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廳長、戰時南京市長、代理南京警備司令、防空司令、渡江總指揮。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自殺殉國,為抗戰而亡,是南京保衛戰犧牲的最高軍官。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人物經歷

1892年6月11日(清光緒十八年五月十七),蕭山令出生於湖南益陽縣四方山的一個小山村,其父親蕭敏湘是清末秀才,蕭山令自幼隨父讀私塾,聰穎好學,手不釋卷,深受父親所鍾愛,蕭山令幼承庭訓,知書達理,16歲畢業於益陽龍洲高等國小堂。

1904年,蕭山令從師範學校畢業。

當時正值晚清,列強爭相瓜分國土,這讓少年蕭山令無比憤慨,決定投筆從戎;

1909年,離別新婚3個月的妻子,考入湖南陸軍國小研習軍事,小小年紀的他還受曾國藩的影響,曾立誓“兵符在握,一掃群魔”;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湖南陸軍國小停辦;

1912年,又入湖北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

1914年8月,蕭山令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三連,與後來的陸軍上將張治中是同窗,1917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蕭山令中將革命烈士證明書 蕭山令中將革命烈士證明書

1916年12月,以優異成績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後,派往湖南陸軍服務,投入湘軍,在湘軍中賀耀組(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留日生,中將加上將銜)部下出任排長,開始了戎馬生涯,先後在湖南陸軍第8守備隊(司令蔡鉅猷)、沅陵鎮守使署(鎮守使蔡鉅猷)、湖南陸軍第1師(師長賀耀組)、國民革命軍獨立第2師(師長賀耀組)中中下級軍官服役,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附、參謀長等職,代理湖南省沅江縣縣長。

因為富有見識,又十分英勇,不久他就因為軍功,一路升到團長,並受到上司唐生智的賞識,1928年1月,被委派至沅江,擔任縣知事。

大事年表

1926年5月,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營長、團長、參謀等職,立下不少戰功。

1928年,退役回鄉。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

1929年2月,出任首都衛戍司令部(司令谷正倫)參謀處中校參謀,開始他的憲兵軍官生涯。

1929年5月,重入國民黨軍,任憲兵司令部中校參謀。

1929年12月,編入南京衛戍司令部,官職青雲直上。

1932年1月,升任憲兵司令部(司令谷正倫)總務上校處長,主管全國憲兵的編制與訓練工作。

1935年5月4日,敘任陸軍步兵上校。

1936年2月22日,由上校處長攫升為憲兵司令部少將參謀長。

1936年2月26日,轉任陸軍憲兵上校。

1936年,任國民黨憲兵副司令。

1937年5月7日,晉任陸軍少將。

1937年9月,被任命為南京市長、首都衛戍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唐生智)兼南京市警備司令,成為拱衛國民政府首都的實際負責人。

1937年11月,升任憲兵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兼首都防空司令部司令、首都警察廳廳長、南京市市長。

主要事跡

蕭運春的家中的祖父遺像 蕭運春的家中的祖父遺像

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和指揮了抗擊日軍的南京保衛戰。

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役爆發,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日軍隨後兵分三路,直逼南京,民國首都危在旦夕。

國民政府西遷武漢,憲兵司令谷正倫(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一期炮兵科畢業,陸軍中將)前往武漢就醫。蕭山令受命於危難之際,晉升憲兵副司令,同時兼任南京警備司令、防空司令等谷正倫的原兼職,成為國民黨南京憲、警的頭號人物。

危難中,11月中旬,蔣介石連開3次會議,研究南京戰守問題。何應欽、白崇禧等高級將領認為南京非決戰之地,且兵力不足,難以守衛。惟有唐生智大聲疾呼:“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

蔣介石決定堅守,他在日記中寫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對國對民殊難為懷也。”臨走前,蔣介石還對紫金山陣地進行視察,認為“可固守兩個月”。

1937年11月中旬,中國軍隊為禁止南京所修築的國防第一線(福山——蘇州——嘉興)、第二線(江陰——無錫——宜興——吳興)被日軍突破,南京已成前線。中國軍隊為保衛南京,臨急再組兩道防線:以陸軍野戰部隊分扼外圍各據點;以憲兵和教導總隊據守腹廓要衝。蕭山令指揮駐守南京憲兵共約6400餘人,協助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保定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畢業,陸軍一級上將)組織和加強南京的防守。蕭山令以憲兵第二團、教育團、練習團為基幹,組織數萬民工,趕築雨花台一代野戰工事;又令憲兵第十團和重機關槍營加緊巡警城防勤務,防止日本間諜活動。雨花台的工事在蕭山令督防下按期完成,甚得當時南京報紙的好評。

1937年11月20日,南京衛戍長官司令部成立,唐生智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憲兵司令谷正倫退往重慶,憲兵副司令蕭山令留守南京,指揮憲兵第2團、第5團、第10團等部。

1937年11月26日,戰火迫近南京,城郊部隊進入臨戰狀態。蕭山令又奉命兼任南京市長和警察廳長,他下令南京所有憲兵一律做好戰鬥準備。其具體布置為:以憲兵第二團、教導團以及第五團和重機關槍營各一部守清涼山和水西門、漢中門、清涼門、丁淮門一線;以憲兵第十團、練習團和重機關槍營一部守明故宮,飛機場至三十四標一帶;將雨花台一帶工事交八十八師接守。

民眾集體緬懷蕭山令先生 民眾集體緬懷蕭山令先生

1937年12月4日,南京外圍陣地——句容,中日兩軍相接,南京保衛戰打響了。

唐生智下令,憲兵主力位於清涼門附近,擔任定淮門、漢中門和清涼門的防守,並擔負收容落伍士兵的任務。

1937年12月8日,蔣介石連續三次緊急電令,召唐生智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在蕭山令的幾次催促下,唐生智登上飛機赴重慶,國家憲兵司令一職交蕭山令全權代理。其日,同鄉部屬陳輯川專訪指揮部,幫蕭山令分析眼下局勢;“守軍裝備落後,援軍無望,守城部隊臨時拼湊,難以指揮,將士雖英勇,但犧牲慘重……”,勸蕭山令“度勢應變,以策安全”。蕭山令沉思良久,毅然答道;“授命拱衛首都,防守無方,無以對黨國,殺敵不力,無以對金陵老小,貪生怕死,俯首稱奴,何臉見江東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么辦”?

1937年12月9日,陳輯川再次找到新街口的臨時指揮所,勸其早作退計,蕭山令凜然答道;“現形勢已亂,各自只顧逃命,滿城游勇散兵,不聽指揮,軍心民心無法穩定, 守土為國是軍人的職責,我應盡忠報國,笑臥沙場,死守南京,我意早決!”其視死如歸之浩然氣,令陳為之震懾。

1937年12月12日下午3時,唐生智與蔣介石電令;“全線突圍撤退”。命令蕭山令為渡江總指揮,各軍團按指定地點突圍。

突圍命令下達後,除83軍,66軍按軍令繞棲霞山突圍外,其餘74軍、72軍、71軍、87師、88師全部奪路湧向下關,數十萬軍民爭相搶渡,亂成一團。

蕭山令鎮定如鐵鑄,果斷的命令憲兵隊長羅友勝帶大部憲兵到蛇山、龍蟠山阻擊日軍,自己則率部拆屋扎筏,掩護軍民渡江。在整個夜晚裡,蕭山令數次被部下推到筏上,但他幾次都掙脫上岸指揮掩護扎筏搶渡,直到12月13日晨,下關仍有三分之二的軍民無法渡江。

1937年12月9日上午7時,日軍數百名在坦克配合下進占光華門外防空學校,並向通濟門發起進攻。蕭山令派守備清涼山的憲兵一營增援教導總隊,與日軍戰鬥數時,將其擊退。同時,守備明故宮的憲兵也與由中山門進犯的日軍發生激戰,因敵我眾寡懸殊,蕭山令令其退守逸仙橋至竺橋之線。

1937年12月10日,蕭山令督率憲兵繼續與日軍激戰。由清涼山派往上新河棉花堤的憲兵同日軍騎兵、便衣隊等相戰甚久,保住了陣地。但防守逸仙橋等處的憲兵、以力不能支再次退往古林寺、五台山一帶。

1937年12月11日拂曉,日軍步、騎、炮聯合進攻棉花堤憲兵陣地,來勢兇猛。憲兵們前仆後繼,堅守陣地。日軍改攻江東門,從側面壓迫憲兵。蕭山令下令憲兵撤出棉花堤陣地。憲兵的其他陣地也遍遭日軍飛機轟炸、死傷甚眾。

1937年12月12日拂曉,數路日軍同時猛攻南京城。上午8時許,日軍炮轟水西門、清涼山一帶憲兵陣地,憲兵傷亡慘重,但仍然堅守不退。11時,蕭山令命令憲兵增築南京城內街壘工事,準備巷戰,並激勵憲兵與南京共存亡。午後4時,日本地面部隊在空軍配合下突破南京城南門,紛紛擁入城內。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決定放棄南京,命令各路守軍自行突圍。蕭山令當即派憲兵教導團占領龍蟠里、五台山一帶陣地,掩護憲兵主力撤退。他命令憲兵主力循中山路出挹江門,移往下關,準備北渡長江。當時的南京城一片混亂,道途堵塞,行動十分滯緩。蕭山令督隊殿後,等他趕到江邊時天已經黑了。江邊船隻極少,大量的撤退部隊壅擠一地,爭先搶渡,自相踐踏和火拚。日軍水路夾擊而來。蕭山令指揮未渡憲兵,輾轉衝殺,終以彈盡援絕,力竭陣亡。同時犧牲的憲兵達數百人之多。  

1937年12月13日,帶領將士在下關與日軍展開肉搏血戰,激戰5小時,終因眾寡懸殊,背水無援,數千將士壯烈犧牲。蕭山令也大義凜然,舉槍殉國,血染金陵,以自己的義舉,實現了“誓與南京共存亡”的諾言,時年45歲。

人物家庭

烈士後代

蕭山令將軍的孫兒家

孫兒60多歲了,現在外地打工,孫媳婦在家操持  

家庭成員

烈士後代 烈士後代

在當地,蕭家是書香門第,一家三代連中秀才,遠近聞名。在他們家門口的對聯曾寫著當年的榮耀:秀才本 微末功名,卻喜叔伯兄弟父子公孫三代蟬聯不絕;寒家無豐盛筵席,幸叨宗族鄉鄰親朋戚友八回燕賀都來。

蕭山令,字鐵儂。1892年6月出生於湖南益陽。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家教,他的父親肖毓湘為清末廩貢生“文名甚著,宦遊湘鄂間,與清太常寺博士誥授奉政大夫張麓仙相交甚善”。1911年,在他剛滿19歲時,父親為她擇張麓仙的女兒張惠蘭為妻子。

蕭山令共四子二女。長子振軍、次子恢廓為原配張氏所生,第三子雨山、第四子時若為二房姚氏所生。二女是文青、丹青。

人物評價

“雖習軍事,實溫文儒雅,無疾色厲言,每訥訥不能出口,而條理縝密,處事忠勤,嚴而不慢,寬而有威,為部屬所欽慕”。  

蕭山令 蕭山令

遺照上所題:“敦詩篤禮,義膽忠肝,氣吞暴日,名並鐘山。” (遺照題詞)後代紀念

蕭山令犧牲後,國民政府為表彰蕭山令將軍壯烈殉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特追贈蕭山令將軍為陸軍中將。

1937年12月中旬,重慶《中央日報》頭版刊登了“國民政府追贈蕭山令為中將”的命令和對其遺屬以十萬元撫恤的決定。

蔣介石訓導手下軍官時,常稱“抗倭之戰,能與城共存亡者,實以蕭副司令為巨擘”。

1945年底,南京收復,蕭山令的名字刻在了雨花台抗日軍人紀念碑上。

1984年7月,紀念抗戰40周年前夕,蕭山令將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革命烈士。   並在《人民日報》《團結報》用史料介紹了蕭山令將軍以身殉國、血灑南京的愛國主義英雄業績。

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烈士墓地

蕭山令墓地 蕭山令墓地

灌木叢中驚現抗日英雄、革命烈士、國民黨將軍蕭山令的墓地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泉交河石侖村的一片灌木叢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