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卿

李翰卿

李翰卿(1892~1972)醫學家。字華軒,又名希縉。大同市靈丘縣沙坡村人。1955年進行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宮外孕的研究,獲得成功,被評為全國十大醫學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編著《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另有同名軍人李翰卿。李翰卿資料的整理受到山西省衛生廳、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的高度重視,責成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具體承擔完成。1958年在黨校學習時結識了山西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於載畿大夫,並從此與於載畿開始了治療宮外孕的探索,此後又與於載畿、藥朝昕、宋瑞荷等人共同組成中西醫結合治療宮外孕研究小組,深人展開了非手術療法治療宮外孕的研究與合作。2000年10月18日拜訪山西省政協原副秘書長賀德宏老先生,核准部分歷史年代。

基本信息

李翰卿小傳

1970年初冬,在北京召開的首屆全國中西醫結合衛生工作會議上,一項來自山西的成果,猶如平地里響起的一聲春雷,使中外醫學界為之震驚,這就是“中西醫結合非手術療法治療宮外孕”的研究成功。它的驚人之處在於,僅靠內服中藥就能夠使宮外妊娠之占位性病變神奇般地消失,使萬分危急的急腹症病人瞬間轉危為安,並很快恢復器官的功能。該研究之成功,開創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之先河,改寫了宮外孕必經西醫手術治療的歷史,在新中國中西醫結合史上,揭開了嶄新的一頁,使古老的傳統中醫學再次煥發出青春的光采。這項成果的主要發明人,正是山西省中醫研究所(現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老所長李翰卿。他和山西醫學院(現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於載畿等人組成的“宮外孕非手術療法科研組”共同完成了該項研究。會議期間,“宮外孕非手術療法科研組”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該項成果先後被評為“全國十大醫學科研成果”、“衛生部級科研發明獎”及“(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一等獎”等。宮外孕Ⅰ號方、宮外孕Ⅱ號方,作為該項成果的標誌,亦被先後載人各種醫藥學辭典及教科書中……

李翰卿,字華軒,又名希縉,1892年出生於山西省靈丘縣上沙坡村。舅父張玉璽乃當地有名的儒醫,李氏自幼從其學醫習文,日積月累,加之勤奮刻苦,終於盡得其傳。李氏15歲時即能治療一般的疾病,以後雖在當地國小任教,但每有閒暇即為人療疾,以治病救人為樂,逐漸醫名日增,求治者盈門。27歲時,由本縣推薦到山西省立醫學傳習所(川至醫專前身)應試,以考試成績第一名被錄取。經過3年的寒窗苦讀,他不但系統鑽研了中醫經典,對歷代各家各派學說亦多有涉獵。1922年畢業,先後應邀在太原復成堂、體乾堂等行醫。35歲始獨立開業,懸壺并州。由於其醫術高超,就醫者絡繹不絕,漸次在省城聲名大噪。然而更為人稱頌的是,他視病家如同親友,若遇窮苦百姓,不但不收診金,還時常資助藥費濟人。有一陳姓患者,身患疾病,家貧無力就醫,聽人稱道李氏聲名遂前去求治,果然李氏不但全力救治,且診金、藥費分文不取,直至痊癒。解放後陳已高齡,猶時對人言及此事。李氏因其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在民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被譽為山西四大名醫之一,並深受中醫界同仁愛戴,被公推為太原國醫公會執行委員。太原解放後,李氏更是如獲新生,決心以自己的醫術為新中國服務,並主動將珍藏多年的《萬有文庫》凡1942冊圖書捐獻給國家,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高度讚揚。他工作勤奮,學習努力,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于山西省總工會職工醫院、太原市工人療養院第二醫院、山西省中醫研究所任醫務主任、副院長、所長。歷任主要社會兼職有:山西省醫藥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太原中醫研究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山西分會副理事長。山西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山西省政協第二、三屆常委、委員等。1972年因病逝世,享年80歲。

李氏治學,以《內經》《傷寒》《金匱》《神農本草經》四大經典為基礎,治病尤遵仲景,精於《傷寒》《金匱》,喜用經方、小劑。每能救危難、起沉疴而得心應手。如曾治一李氏患者,因患二尖瓣狹窄,於西醫醫院實施二尖瓣分離術後,不久發生嚴重心力衰竭,雖經搶救脫險,但心衰仍不時發生。半年後轉入山西省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先請某醫以生地15克、麥冬15克、天花粉15克、五味子15克、人參15克、當歸9克、茯苓15克治之,服後約20多分鐘,心悸氣短加劇,咳喘不足一息,腹滿浮腫更甚,乃急請李氏會診,李云:“可予真武湯加減治之。”遂處方: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3克,人參0.3克,白朮0.3克,杏仁0.3克。服藥25分鐘後,心悸氣短咳喘即減輕,1小時後排尿1次,腹脹浮腫亦減,平臥睡眠數小時,至次日晨,亦可以自行翻身。遂照原方繼服,3日後,竟能下床走路20餘步,且云:“一年來未能步也。”全方藥量總共不過3克,如此小量,競能起沉疴於頃刻,救危難於既倒,醫患均不明,遂求教其理。李曰:“此患陰陽大衰,又兼水腫,乃陽虛至極也,虛不受補,補其陽,則陰液易傷而煩躁倍加,補其陰則陽氣難支,浮腫短氣更甚。故治之宜小劑耳,取《內經》‘少火生氣,壯火食氣’之意也。”

李氏於疑難之症,尤重視辨其夾雜證情,嘗言:“慢性病、危重病夾雜證多,急性病、輕微病夾雜證少……夾雜證中有表里夾雜、寒熱夾雜、陰陽夾雜,有髒病兼腑、腑病兼髒,或數髒之病同見,數腑之疾共存,或數經之病同見,數絡之疾共存……”曾有一長期慢性痢疾患者,雖經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醫院專家名醫之手,皆未奏效,乃求治於李氏。李診後曰:“此乃寒積不化,雖寒中夾熱,但總屬寒多熱少,故治宜溫中導滯。”處方:附子3克,黨參4.5克,乾薑4.5克,白朮7.5克,木香4.5克,大黃3克,焦楂6克,山藥9克。又囑曰:“首日服1劑,停藥6日,第7日再來診。”3日後患者即來,言藥無效,李曰:“待7日後。”第7日來診,云:“大便已由一日十五六次,減為一日六七次。”李曰:“原法原方再服l劑。”再來診云:“大便減為一日四五次。”李曰:“仍遵前方前法。”1月後而愈。求教其理,李曰:“我擅長治療夾雜證。治療之關鍵在於辨別夾雜的比例多少,夾雜多者,用藥少了不可,.夾雜少者,用藥多了也不可。另外還要注意臟腑之氣的七日來復,此例取效者,即是也。”

李氏治病,用藥非常精練,循規蹈矩,嚴於法度,從不用一味多餘之藥。常言:“用藥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精,開方用藥,務求藥證相投。”曾治一老婦,患腹瀉久治不愈,其處方僅為白朮6克,雞內金6克。病人慮其用藥過簡,未必能效,姑照方服用,不料竟獲奇效。又曾為一位高於治病,處方藥只六味,藥價僅值兩角錢,患者秘書擔心無效,要求重開貴重藥,李曰:“大黃雖賤,用之得法,常能救人;人參雖貴,用之不當,常能害人。”而後患者遵方服藥,一劑顯效,二劑痊癒。秘書贊道:“藥到病除,真不愧為名醫!”

李氏不僅精於中醫內科、婦科,而且對兒科、外科及老年病學方面亦研究頗深。其學術思想,主張熟讀中醫經典,兼及後世各家流派,加以融會而貫通之,並通過自己的臨床實踐以驗證之。李氏對於經方,尤其研究精深,他喜用經方並善用經方,卻又不泥於經方。在診斷上,他強調應按四診八綱進行綜合分析,尤其還重視腹診,以及觀察色脈喜惡,務求辨證精確;在治療上,重視脾胃,認為難病多瘀,久病多瘀,善用活血祛瘀之法,用藥配伍注重標本兼顧,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但攻而不猛,補而不滯,更強調用藥力求精練。

李氏為人,平易近人,謙虛謹慎,嚴於律己,好學不倦,對病人一視同仁,熱情接待,尤對勞動人民深為同情。1965年他一度居家養病,單位在其家門口掛出“李老有病,暫不接診”的通知,一遠道而來的農民患者,求醫心切,上前敲門,當秘書出來勸阻時,李氏卻振作精神下床,請患者進屋,立刻為其診療,令患者深為感動。事後他還對秘書說:“今後凡是病人找我,只要我有點精神,儘量不要拒絕他們,特別是農民,遠道治病多不容易呀……”

李氏生前愛好書法藝術,閒暇以筆墨為樂事。曾書寫詩句“獻身要讀潤芝(毛澤東字)書,報國應行翔宇(周恩來字)路”、“但願人皆壽,何妨我獨勞”等為條幅,懸掛於壁,以勉勵自己。

為了啟迪後學,李氏集平生治學《傷寒論》之心得及臨證經驗,於1959年編著成《傷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一書,並計畫撰寫一部以中醫各科疾病及症名為綱,病、證、方、藥為目的臨床醫師必備的工具書.筆記資料積累甚多,然終因診務、政務繁忙,未及完稿而逝去,深可痛惜。

李翰卿年譜

李翰卿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李翰卿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驗

李翰卿字華軒,又名希縉。

1892年出生於山西省靈丘縣上沙坡村。

幼時在當地私塾讀書並隨舅父張玉璽學醫,其舅父為當地名醫。據云李15歲時已能單獨開方應診。

年輕時曾在家鄉任國文教員。

1919年被本縣推薦到山西省立醫學傳習所(川至醫專前身)應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於該處畢業後曾任舊山西陸軍(傅作義部隊)軍醫、軍醫長等職。

1922年應邀到太原“復成堂”行醫.

其後,先後任李翰卿診所醫師、“太原紅十字會施診所”醫務主任、“太原紅十字醫院”副院長、體乾堂醫師,兼太原國醫公會執委。期間因其醫德高尚,善治危急重證,而被廣大民眾譽為山西四大名醫之一。

1946年任“太原中央考試處”襄試委員。

1949年太原解放後李翰卿將自己珍藏多年的萬有文庫一部,計1942冊圖書捐贈給國家,山西公學圖書室在6月19日的《山西日報》上刊登鳴謝啟事。同年下半年,太原成立了“中醫研究會”,李翰卿被推舉為會長。

1950年任山西省總工會職工醫院、太原市工人療養院第二醫院醫師、醫務主任、副院長。

1952年“中醫研究會”改組為“太原市衛生工作者協會”,李翰卿任中醫會長。

1954年任“太原中醫學會”會長。同年起歷任山西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山西省人民委員會制定了“1956—1967年山西醫藥科學研究工作規劃”,李翰卿任山西醫藥科學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6年8月加人中國共產黨。同年山西省中國醫學研究所成立,李翰卿任所長及黨總支委員。同年任中華醫學會山西分會副理事長。

1958年在黨校學習時結識了山西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於載畿大夫,並從此與於載畿開始了治療宮外孕的探索,此後又與於載畿、藥朝昕、宋瑞荷等人共同組成中西醫結合治療宮外孕研究小組,深人展開了非手術療法治療宮外孕的研究與合作。

1959年任“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委員(《山西日報》1959年7月3日刊登)。同年8月起歷任山西省政協第二、三屆常委、委員。

1959年1月李翰卿所著《傷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內部印刷,該書是李翰卿“病證方藥醫學體系”實踐的第一步。在當時作為山西省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的參考資料小範圍流傳。

1960年在李翰卿指導下安植基、安邦煜、平全意等進一步充實整理《傷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為《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其手稿今存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1961年起計畫撰寫一本中醫治療疾病的實用臨床手冊性質的書,積累資料甚豐,幾經輾轉至今尚有277冊資料保存在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1963年9月接待了北京中醫學院劉渡舟教師率隊的畢業班實習生一行20餘人。

1965年國家科委、衛生部組織以全國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教授為首的專家組對“非手術治療宮外孕”科研成果進行了鑑定,鑑定為“衛生部級科研成果”,被譽為婦產科領域中西醫結合的典範,並拍成科教電影片放映。

1968年文革期間,所長之職被免,但“老所長”的稱.呼卻在老百姓口中一直流傳到今天。

1970年?月在京參加“全國中西醫結合衛生會議”期間,突然患腦溢血住北京醫院。住院期間周總理、錢信忠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過問其病情。

1971—1972年間在太原舉辦了兩期全國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宮外孕學習班,病重期間由朱進忠介紹了李老婦科的治療經驗。1972年7月4日病逝,享年80歲。

《李翰卿》後記

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李翰卿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李翰卿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李翰卿》後記

李翰卿先生(1892~1972)離開我們已經整整28年了。對於其學術經驗的全面整理、專冊出版這還是第一次。此次整理髮端於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的世紀性選題。李翰卿資料的整理受到山西省衛生廳、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的高度重視,責成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具體承擔完成。此次整理的基礎有三:

一、李翰卿現存於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的資料筆記等總凡277冊(其中包括1960年《傷寒論一百一十二方臨床使用經驗》的手稿,由於體例、字數所限,這部分內容以“精要”的形式出現,全書留待日後出版)。應當說明的是,這些資料僅是李翰卿當年為完成其“病證方藥醫學體系”而蒐集的全部資料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資料在文革中散失了、文革末期原基本理論研究室賈得道主任責成陳重光先生專職整理李翰卿遺稿,十年磨一劍,稿成盈尺,然未能出版,事亦中輟,實為遺憾。需要說明的是,陳重光先生對當時所能徵集到的李翰卿資料進行了全面細緻的分類編號,這是占有和駕馭資料的基礎性工作,對維護李翰卿現有資料的完整什和條理性起別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份珍貴的遺產是此次整理的主要依據。

二、1992年山西省衛生廳主編的《山西名老中醫經驗彙編》,該情收錄了山丙近現代中醫名家38人的臨床經驗,其中首位為李翰卿,由朱進忠撰文;1995年朱進忠主編的《山兩省中醫藥研究院名醫精華匯萃》 (又名《中醫精粹匯集》),該書收錄了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14位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其中第3篇為“宮外孕非手術療法的創立者、內科醫家李翰卿”,由朱進忠、平全意、楊鳴一撰文.以上二書均部分收載李翰卿先生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但因字數、體例所限,僅能窺其一斑。以上二篇雖未能反映出李老學術經驗之全貌。但此次整理於其間論說可取之處酌情採錄,特此說明,並對原作者喪示感謝.此外,前人撰寫、見諸報刊雜誌的相關文章,此次整理也有部分引用,但由於年代久遠、收集未全。暫不附其洋細名目。

李翰卿傷寒講義集要李翰卿傷寒講義集要

三、一年多來專程採訪知情人士了解的情況和收集的資料。由於人已隔代,多所不便,此間委曲,難以盡述,但更多的是無私幫助、慷慨奉獻,這讓我們無法忘懷。謹將主要訪詢過程羅列如下:

1999年10月30日下午拜訪陳重光(以後曾多次拜訪)。

1999年10月31日下午拜訪李翰卿之女李映貞(以後曾多次拜訪)。

1999年~2000年間多次拜訪李翰卿的弟子平全意、王立華主任醫師。

1999年~2000年間多次拜訪歷史見證人馬寧啟老先生。

2000年2月16日請侯振民來講述有關情況。據侯老雲李翰卿關於內科、婦科和中草藥方面已經有成文的資料(內科、婦科資料今未見)。侯老並提供《雜病百證舉要》(新擬名)的手抄本。(以後曾多次拜訪。)

2000年3月9日下午到北京拜訪安邦煜。安提供1963年4月15日中醫帶徒調查登記表一份,表中說明1959年安邦煜拜李翰卿為師,主攻內科、婦科。

2000年3月13日到北京拜訪金赫炎。金給於載畿教授寫信推薦造訪。

2000年3月15日上午拜訪於慎中。於提供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科普委員會1984年12月出版的內部參考“機密”資料《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彙編》(第一集),其中第95篇論文為李翰卿、於載畿、藥朝昕等11人合作撰寫的“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方法治療宮外孕的研究”。

2000年3~4月間門診上拜訪陳友葵大夫。陳談當年宮外孕研究小組合作情況。

2000年3月21日第一次拜訪於載畿教授。於講李老生平故事和合作經過.

2000年4月4日第二次拜訪於載畿教授。於講宮外孕的治療並提供病案7則。

2000年4月18日朱進忠提供山西醫學院中醫教研組1974年9月油印的《中醫臨床資料》,其中有李翰卿的5份文稿:關於陽虛、我對陰虛病的研究、不寐的原因、瀉下劑套用的經驗、雜病百證舉要(凡164條)。

2000年6~7月間到李老原籍靈丘縣調研,縣醫院中醫科劉志偉大夫提供《靈丘民間故事》《靈丘縣縣誌》等二書,其中有李翰卿資料若干。

2000年8月20日拜訪韓履祺大夫。韓無償提供1959年1月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內部出版的油印本《傷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一書。2010年1月1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李翰卿傷寒講義集要》以傷寒論方劑為綱,對相關條文進行了匯講,反映了先生的獨特見解及寶貴的辨證、用方經驗。

2000年9月9日拜訪張才。張說李翰卿有關於傷寒用藥的專稿,曾經出版有“非手術治療宮外孕”的一個小冊子。

2000年10月10日拜訪李翰卿之四子映源。

2000年10月18日拜訪山西省政協原副秘書長賀德宏老先生,核准部分歷史年代。賀老提供《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委員會歷屆常委簡志》,該書60頁有李翰卿簡介。此次整理。山西省衛生廳廳長李俊峰任名譽主編,原山西省衛生廳廳長趙震寰、山西省中醫藥學會秘書長齊炳義任顧問,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名譽所長朱進忠、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李先榮任主審,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王象禮、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院長趙通理任主編.喬連厚、文淵、任光榮任副主編。具體分工如下:王象禮整理大部分雜病、語錄、診余漫話,並為全書統稿;任光榮整理部分雜病及語錄等;王紅梅整理宮外孕、濕病、溫病等;趙懷舟整理傷寒部分;薛勤梅整理婦科部分;何小明起草醫家小傳,並整理部分語錄、專病等;李庭凱整理陰虛、陽虛等;李映貞負責年譜和後記的審閱。此外,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許逸民大夫參與了李翰卿部分資料的收集和歷史照片的複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特此致謝。

在此還需要說明的是,書中所涉及藥物計量單位,除《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臨床使用經驗》精要及部分原方敘述等處維持原貌,仍使用兩、錢、分等計量單位外,余皆按一錢相當於3克進行了統一換算,這是符合李老用藥習慣的。另外,基於尊重原始資料的考慮,書中犀角、虎骨等保留,請讀者留意,臨證時注意使用代用品。回顧一年多來經歷的坎坷挫折,不免感慨萬千.實際上這短短一年的上溯路程凝聚了整整28個春秋的因緣。親眼目睹了多少白髮老人的默默奉獻,親耳聆聽了多少醫學前輩的奮鬥經歷,親身感受了多少是是非非的悲壯淒涼,一位名醫的百年歷史漸漸清晰,一位智者的言談舉止漸漸生動,一位老人的血肉情懷漸漸豐滿,一位學者的思想智慧漸漸重現,唯獨他視之重於生命的書籍和手稿散失較多,未及充分利用。實為憾事。此次整理雖極盡搜求之勤,且集眾人之力,然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懇請知情者不吝賜教,庶幾一家之學粗完。是為後記。【編者2000年12月12日】

李翰卿讀書筆記

師古而不泥古——讀書筆記一則

李老勤求古訓,治學嚴謹,在繁忙的醫療工作之餘,遍覽古代醫籍。但李老學習古人學術思想並非是毫無條件地全盤接受,而是一個“揚棄”的過程,常常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去偽存真,並善於從無字中求之,這一點從他在閱讀薛雪《濕熱病篇》時所作的讀書筆記中可見一斑。今將李老閱讀原文時所批註的按語摘錄於下,以資借鑑:

原文(二十九): “濕熱證,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脈細如絲,或絕,口渴,莖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語亮,乃汗出過多,衛外之陽暫亡,濕熱之邪仍結,一時表里不通,脈故伏,非真陰外脫也,宜五苓散去術加滑石、酒炒川連、生地、芪皮等味。”

按:大汗出,手足冷。脈細如絲,或絕或伏,雖神清語亮,也系真陽外脫之證,從何認為是衛陽暫亡呢?口渴莖痛出現在大汗之後,安知非液涸津傷之證,從何認為是濕熱之邪仍結呢?即便真如所說,試問五苓散用桂枝有何用處?我認為本證的治法宜用真武湯去生薑,加滑石、麥冬、草梢等藥方能有效。

原文(三十):“濕熱證,發痙神昏,獨足冷陰縮,下體外受客寒,仍宜從濕熱治,只用卒溫之品煎湯熏洗。”

按:此法不一定有大效,但也不會有壞處,因為病在疑似之際就先用一種外治法或輕劑以試治之,效者可證明這方面診斷的正確性,不效者可肯定另一方面的治療標準。例如本法如果見效的話,可以肯定是兼受客寒,否則肯定是邪犯心肝之重證,須要從速防治,但防治的方法應嚴加注意。

原文(三十一):“濕熱證,初起壯熱口渴,脘悶懊銥,眼欲閉,時譫語,濁邪蒙閉上焦,宜涌泄,用枳殼、桔梗、淡豆豉、生山梔,無汗者加葛根。”

按:根據壯熱口渴、懊儂譫語等症是熱盛於濕的表現,所云濁邪不夠相符。梔子豉湯是清熱之劑,不是涌吐之劑,已從實踐證明,涌字應改為清字。

原文(三十二):“濕熱證,經水適來,壯熱口渴,譫語神昏,胸腹痛,或舌無苔,脈滑數,邪陷營分,宜大劑犀角、紫草、茜根、貫眾、連翹、鮮菖蒲、銀花露等味。”

按:原書認為必用重劑乃可奏功,到底重到什麼程度才算重劑,殊難掌握。我認為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臨時酌定才是正當方法。有人認為茜根不如丹皮、赤芍,我認為可作臨時參考,不要把它固定起來。

原文(三十三):“濕熱證,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營分,走竄欲泄,宜大劑犀角、生地、赤芍、丹皮、連翹、紫草、茜根、銀花等味。”

按:善後宜參芪補氣,芍地養血,或更加牡蠣鹹寒之品以清熱止汗。此系暑熱不夾濕證,因暑熱之氣極易傷營也。此證本系危證,因毒從汗泄,故能少緩其勢。

原文(三十五):“濕熱證,口渴苔黃起刺,脈弦緩,囊縮舌硬,譫語,昏不知人,兩手搐搦,津枯邪滯,宜鮮生地、蘆根、生首烏、鮮稻根等味。若脈有力,大便不通,大黃亦可加入。”

按:這是增液承氣湯證、加減白虎湯證之類,臨床可棍據腹診及脈象之有力無力斟酌用之,自能取效。

原文(三十六):“濕熱證,發痙撮空,神昏笑妄,舌苔乾黃起刺或轉黑色,大便不通者,熱邪閉結胃腑,宜用承氣湯下之。”

按:本證應以腹部拒按為主,否則宜重用白虎,不宜用承氣也。曾治一證,舌苔乾黃起刺,大便閉結,但腹不拒按,用白虎湯治癒。

原文(三十七): “濕熱證,壯熱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脈洪大而長者,此太陰之濕與陽明之熱相合,宜白虎加蒼朮湯。”

按:身熱口渴自汗為熱,身重胸痞為濕,此熱多濕少之證。胸痞也可少加厚朴。

原文(三十九):“暑月熱傷元氣,其證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者,宜人參、麥冬、五味子等味。”

按:此系傷暑後津液被傷之證,脈必虛弱,欲絕,熱必有太盛,否則須防收住邪氣,誤人性命。

原文(四十):“暑月乘涼飲冷,陽氣為陰寒所遏,皮膚蒸熱,凜凜畏寒,頭痛頭重,自汗煩渴或腹痛吐瀉者,宜香薷、厚朴、扁豆等味。”

按:自汗應作無汗,否則不宜使用香薷發汗之品。腹痛吐瀉系因飲冷所致,其病勢也不宜太甚,否則服用此方會引起亡陽之患,注意!

原文(四十一):“濕熱內滯太陰,郁久成為滯下,其證胸痞腹痛,下墜窘迫,膿血稠粘,里結後重,脈軟數者,宜厚朴、黃芩、神曲、廣皮、木香、檳榔、柴胡、煨葛根、銀花炭、荊芥炭等味。”

按:痢疾開始兼表熱者,柴、葛為最好的藥品,往往表證一解,痢疾告愈者不勝枚舉。而痢疾後期,陰虛有熱之證或沒有表證之痢疾則蠻升無益。又,銀花生用重用非常有效,予根據壽甫之說用之已久,但炭劑並無嘗試過,不知效果如何。芍藥對濕熱正盛之時可放膽用之,不必顧慮,這是毫無流弊的。

原文(四十二):“痢久傷陽,脈虛滑脫者,治宜補氣固脫。方用真人養臟湯。”

按:此證日久滑脫,大多數宜補氣不宜補陽,因為此證陽虛寒證較少,熱證較多,非真正有寒證,熱性藥不宜輕用。

原文(四十四): “暑濕內襲,腹痛吐利,胸痞脈緩者,濕濁內阻太陰,宜縮脾飲。”

按:汪氏脈緩宜溫之說不夠確當,當從全面體會方能無誤。

原文(四十五):“暑月飲冷過多,寒濕內留,其證上吐下瀉,水谷不分,肢冷脈伏,治宜溫熱之劑,調脾胃利氣散寒,方用大順散。”

按:仲景理中湯可作參考,但須注意確如其分,因為夏月寒濕之證,溫補太過,往往轉為痢疾。

原文(四十六):“濕邪傷脾,寒邪傷腎,虛陽外越,其證腹痛下利,胸痞煩躁,口渴,脈數大按之豁然而空,治宜熱因寒用,即熱約冷服,方用冷香飲子。”按:虛陽外越之旺必須根據孟英之辨證方法方能無誤。

李翰卿診余漫話

疑難之病 難在虛實寒熱夾雜之間

解難之法 功在孰多孰少下藥之中

李老認為,疑難疾病,即慢性、危重、難治性疾病,其難治的主要原因,是虛實寒熱夾雜證的問題。任何疾病,從其性質來看,不外寒熱虛實。單純的寒證、熱證、虛證、實證,以及實寒、實熱、虛寒、虛熱,不難辨治,但臨床上往往是單純者少而夾雜者多,疑難性疾病,更是如此,如寒中夾熱,熱中帶寒,虛中夾實,實中帶虛,還有上焦熱而下焦寒,此髒實而彼髒虛等,都需要特別注意。既明兼夾,尚需進一步分析其量的對比,何多何少,何賓何主,都必須弄清,治療方可有的放矢。因此,能否正確地處理夾雜證,往往是衡量一個醫生技術高低的重要標誌。

李老常說: “一般來講,慢性病、危重病夾雜證居多;急性病、輕微病夾雜證少見;身體素質好的急性病患者夾雜證少;體質差或兼有慢性病的急性病患者夾雜證多。在夾雜證中,有表里夾雜,寒熱夾雜,虛實夾雜,陰陽夾雜,髒病兼腑,腑病兼髒,或數髒之病同見,數腑之病共存,數經之病並發,數絡之病齊現等等。在衡量夾雜證時,尤應重視它們之間的比例關係。如在表里關係中,有表而夾里,里而夾表的不同;在寒熱關係中,有寒中夾熱,熱中夾寒的不同;在虛實關係中,有實中夾虛,虛中夾實的不同;陰陽關係中,有陽虛中夾有陰之不足,陰虛中夾有陽之微虧的不同;及至臟腑關係中,有髒虛夾有腑之微實,腑實夾有髒之虛損的不同等等。怎么鑑別呢?一般採用脈、色、腹、證相互對照之法,即,若表里證俱在時,症狀的多少是區別表里多少的關鍵;虛實證俱在時,脈、色、腹診相結合,是區別虛實孰多孰少的關鍵;至於數髒、數腑、數經、數絡共存者,症狀表現多者為多,症狀少者,一般較少。脈象所代表的寒、熱、虛、實,則是衡量夾有寒、熱、虛、實的重要指標。若大實如羸狀,或至虛有盛候,則必須藉助腹診加以辨別。”他還說:“《傷寒論》中治療痞滿有二方,一為半夏瀉心湯,一為黃連湯,從其所治證候表現上看,幾乎完全相同,而處方組成卻前者多一味黃芩,後者多一味桂枝,何以辨別?脈也。若見滑者,可用半夏瀉心湯;弦澀不調者,則用黃連湯。”“張仲景是辨夾雜證、治夾雜證的楷模,若想認識夾雜證,就得仔細鑽研《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審證入微 精析夾雜比例

用藥精當 計較一分一厘

李老認為,中醫學術思想的指導核心是唯物辯證法,所以我們必須時時處處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思想去研究中醫學術。他說: “唯物辯證法有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對立統一,二是量變到質變,三是否定之否定。在這裡面有實踐第一的觀點,有重調查研究的觀點,有重視各種不同矛盾和找出主要矛盾的觀點。中醫學術的指導思想中也恰恰要求這些方面。所以我們必須有目的、有意識地將唯物辯證法套用於中醫的研究和臨床中去。”他在臨床科學研究工作中經常告誡我們:臨床檢查疾病時一定要全面細緻,要注意病史,注意客觀指標的探查,決不可被假象所迷惑,要善於在紛亂的複雜證候表現中找出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和各種複雜原因中的比例關係,找出哪些是標、哪些是本,哪些應緩、哪些應急的處理方法。他常常因為加減一味藥物,加減藥物的一分一厘,而審思再三,也常常因尋找病因病機的有無、多少而久思數日,務求找出其問題的所在而後快。

早小微疾 尤當重視

千里之堤 潰於蟻穴

李老認為,人們往往重視大病、重病的研究。不去重視小病、輕病的治療。例如,感冒、急性支氣管炎等一類小病、輕病,常常由於醫生不重視,治療時隨便湊上幾味藥,能不能很快治好不去管它,結果有的自然治癒了,有的則演變成了大病、重病。

李老強調指出:輕病、小病一般實證、表證較多,治療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如果寒熱不分,虛實不明,治療起來又往往造成嚴重的後果。例如,把表證當成里證,採用清熱攻里的方法進行治療,則往往使表邪入里而表反不解;把表寒證當成表熱證進行治療,就會使表寒閉郁,里熱反熾;把表熱證當成表寒證進行治療,就會使邪火更甚。至若氣虛表寒,但子解表,必然損傷正氣而表寒不解;陰虛表熱,又用辛溫發汗,則陰液受損而邪不除。又如,急性泄瀉兼有里實積滯不化者,若見其瀉而採用固澀收斂,必使邪氣留戀,或者腹瀉不止,或者轉為久瀉。痢疾,急性者固然濕熱積滯者多。然僅知其熱,僅知其為痢疾桿菌所致,而過用苦寒解毒,則往往使證變為虛寒久痢。急性支氣管炎有風寒、風熱、涼燥、熱燥、痰飲之別,臨床上若能區分論治,往往藥到病除,若寒熱不分,則往往形成留飲、燥咳而久久不愈。急性腎炎早期多為風邪外客,治宜解表疏風,但風有寒熱之別,藥有辛涼、辛溫之異,有的醫生不去注意這個問題,但予利尿,清熱解毒,致使表邪不解,內傳人里,或寒邪更甚,陽不化水,轉為壞證,纏綿歲月。眼科疾病中的角膜炎,在急性階段只要注意是風寒還是風熱,就可很快治癒,但有的醫生只知清熱解毒,明日退翳,結果形成潰瘍,其病難除。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所以我們臨床時必須注意輕病、小病。張仲景、吳鞠通之所以堪稱大家,除其他方面外,最重要的一項是他們非常重視小病、輕病的治療。

痼疾夾感新病 治標重於治本

李老認為,有很多疾病,特別是嚴重疾病的日益惡化,是與新的病因有關的。這些病因大致有四:一,外感六淫;二。飲食積滯;三,七情所傷;四,錯誤用藥。如果臨床中不注意這四種因素,單純認為是固有疾病的惡化,往往取不到滿意的效果。

疑難重症 首重腹診

李老在診斷危重疾病和與腹部有關的疾病時非常重視腹診。他說: “腹診是確定虛實、寒熱、表里和病位的關鍵。”他認為,一般來講,有壓痛者,屬實,喜按者,屬虛。痞滿而無壓痛者,屬氣滯;劍突下小範圍內有壓痛者,為痰實;整個胃脘有壓痛者,屬胃中實滯不化;按胃脘而咳喘加劇者,屬脾胃寒痰凝結;左脅下有壓痛者,屬肝寒;右脅下有壓痛者,多實熱或痰實;臍一旁疼痛而按之疼痛不劇者,為肝鬱絡瘀或肝鬱寒滯;臍部疼痛,按之不劇烈者,屬脾腎虛寒;臍部疼痛,時輕時重,或竄痛者,屬蛔蟲。小腹脹而不痛者,屬下焦氣滯,或在膀胱,或在大腸,或屬肝腎;脹而有壓痛者,多屬氣滯血瘀,或寒凝氣結。少腹一側或兩側疼痛者屬肝,其中壓痛者,多屬氣血瘀滯,或寒凝血滯;無壓痛者屬氣滯。整個腹部均劇烈疼痛拒按多屬癰、結胸、髒結,若疼痛不劇烈而按之較硬者,屬水或瘀血凝結。此外,痛徹心胸者,屬心脾;痛徹脅下者,屬肝膽;痛徹腰部者,屬腎。

李老強調,腹部為脾、胃、肝、腎等所居之所,是氣血升降的樞紐所在,氣不升降,非病則死,故危重疾病必須診腹。

辨別口感,猶重詳察

口感主要包括口渴和口味兩大部分,屬於一種自我感覺,而由於病理原因所產生的口感,則對於診斷疾病具有很重要的價值。 一、口渴 口渴,是一個常見臨床症狀,可見於多種病證過程之中,同時口渴也是中醫問診中一項重要內容,同是口渴,因其渴的特點不同而主證不同。故臨證辨治,處方用藥,不能不加細察。

寒中包火與火中伏寒

李老以善治夾雜證而見長,特別是善於識別夾雜證中相反證之孰多孰少、孰豐孰客,並能判斷出比例,進行量化分析,然後據此對證下藥,而一舉獲效。在寒熱夾雜證中,他認為首先應區別寒中包火證與火中伏寒證之不同。寒中包火證。以寒證為主,火證往往不甚顯著;火中伏寒之證,以火證為主,而寒證也往往不甚顯著。在這種情況下,怎樣知道是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呢?李老認為,只有根據治療經過,先行試探性治療,以藥測證,方能辨別清楚。蓋寒中包火證,單用溫藥治療不但不能取效,反而出現火證的表現;火中伏寒證單用寒涼瀉火藥治療,也不能取效,反而出現寒證之表現。至於寒證熱證不分明顯的寒熱夾雜之證,開始時寒熱並用自然可以治癒,無須另立名稱,徒亂人意。寒在肺中日久,變從火化,則當以火證治之,無須顧其寒。風寒咳血,多因外感日久,陳寒入肺,因寒動火,損傷血絡,而致咳嗽日久不愈,形成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之寒熱錯雜證。醫者往往因辨不清以寒證為主之寒中包火證及以熱證為主之火中伏寒證而亂投藥,將寒熱比例顛倒,終因誤治釀成癆瘵,慎之慎之!

臨證用藥 重視調理脾胃

李老治病對脾胃十分重視。他說: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臟六腑。”又說脾胃健運與否,不僅關係到人體的健康,而且關係到生命的存亡。因此在臨床用藥方面重視脾胃對提高臨床療效有著重要意義。李老對脾胃的治療,一般分為益氣、養陰、升舉、溫中、清熱、理氣、祛濕、攻下、消導等治療方法,每法均有主方和兼證用藥。

套用瀉下之劑 貴在有膽有識

瀉下之劑多由通導大便、瀉下積滯及攻逐水飲等作用峻烈的藥物所組成。瀉下之法屬“八法”中的“下法”,凡里實之證,包括氣滯、瘀血、積飲、食滯、便秘、蟲積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一些危急重症,如外科的許多急腹症,婦產科的宮外孕等,如套用得當,常常有起死回生,救性命於頃刻之間,扶危難於既倒之時的奇效神功。但看證不準,用不得法,則又有伐傷正氣,甚至危及患者性命之危險。因此,套用瀉下特別是峻下之劑,應當慎重,即所謂要有膽有識。有膽即辨證明確,特別是一些里實較重,病勢較急者,應果斷決策,峻攻急下,且劑量不宜過小,大黃之類宜重用;有識即看證準確,同時要特別注意禁忌症的有無,以防誤下。識是膽的前提,有識才能有膽。

組方用藥 嚴密靈巧

李老認為,組方的好壞對臨床療效的影響很大,所以臨症處方時一定要注意。他說:“每一個方都應該是一個有秩序的個體,不是一個亂雜燴。每處一個方都應該知道它的主治證,都應該知道裡面藥物的主治、性味、歸經,哪個藥物的特性最明顯,哪些藥物的特性不明顯,哪些藥物相互配合時可以產生什麼新的作用,哪幾個藥物配合時是前人制定的什麼方劑,其主治證是什麼,哪幾個藥物的功用雷同,哪幾個藥物的功用大異,以及數個藥物組成方劑時的寒或熱、升降浮沉、補瀉開合的總趨勢,特別是藥物的特殊影響。即如劑型的改變對整個治療的影響也應加以考慮。”所以曾有人問道:李所長。你為什麼開數錢之方即能取效?李老說: “我每開一方都要方求對證,藥求對證,配伍求對證,劑型求對證,藥量求對證耳。”同時,李老強調說:“要想做到處方精練有效,必須在處方時做到方中有方,方中有藥,藥中有方,藥中有藥。”

師古方重在師其法

執古方成方而治病,猶如拆舊房以蓋新房,非經大匠之手經營如何得宜?李老認為,古方不能盡合今病,用古方、成方最忌依樣繪葫蘆。如用仲景之經方,從臨證實踐中品驗,只要脈證病機完全符合,用之即有效驗,此時加減不是治錯就是畫蛇填足,但方證只要有一方面不符,即須加減適宜才行,不論傷寒、雜病都是一樣。學習古方須掌握其精神法則,不一定非用它的原藥原量。

李翰卿治癌經驗

李翰卿關於癌症治療方案

主方不變對癌瘤 副方靈活隨證候

癌症,即惡性腫瘤,是當今世界危害人類生命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李老認為,雖然人類至今仍未找到徹底攻克癌症的方法和藥物,但對於各種癌症,如何改善症狀,減輕病人的痛苦及延長其存活期,中醫中藥卻有著一定的優勢。中醫學對腫瘤的認識,散見於歷代中醫藥文獻中,屬症瘕積聚的範疇,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經驗和知識,但歸納起來,不外是祛邪與扶正並重,注重機體的整體抗病能力。在具體治法上也是兩點並重,即既注重攻邪、殺瘤,如“開氣行郁”、“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化痰利濕”等,同時又注重整體辨證,對證治療。因此,李老主張,對於癌症這樣的疑難大症,不可單純局限於辨證施治,應總結各種癌症的共性,找出克癌、殺瘤之主方,然後再根據不同癌症之個性及患者證候類型,確定針對具體證候的副方,主方、副方雙管齊下,方可取得較好效果。下述即是李老常用的治癌主方與針對各種具體癌症及不同證候的副方。

抗癌主方——神農丸

處方組成:

沉香15克,廣木香9克,公丁香9克,白檀香6克,降香9克,枳實15克,川鬱金4.5克,莪術4.5克,歸尾6克,赤芍6克,建曲6克,檳榔6克,砂仁6克,香附6克,朴硝3克,紫蔻3克,麝香0.3克,土狗1對,守宮1對,大將軍(獨角牛)3個。

製法用法:

上藥研末,白蜜250克,豬油50克化開,用白雞冠血20滴與藥末調勻,放入瓶內備用。早晚空心各服9克,白水送下,連服15天為1個療程。

按:神農丸原為治療食道癌之主方,《中醫雜誌》1958年第10期657頁“全國醫藥衛生技術革命展覽會介紹”中提到“遼寧展出了醫士徐志等治療188例上消化道、子宮頸、子宮體等多種癌腫的神農丸,據118例統計好轉的高達70例”。本方兼具開氣行郁、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效,針對癌瘤具有較好的抗癌、殺瘤功能。因此,李老將其廣泛運用於各種癌症,作為治癌主方,再根據不同癌症之個性及患者具體證型配以對證的副方,將抗癌與辨證用藥有機地結合起來,獲得較好的效果。

(一)食道癌、胃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

1.經驗協定方

銀花7.5克,陳皮6克,厚朴6克,雲苓3克,蜈蚣2條,半夏6克,海螵蛸1.5克,雄黃0.3克。合研細末,沖服。

2.經驗協定方

生赭石,潞黨參,當歸,知母,姜半夏,天冬,麥冬,柿餅

加減:

(1)咽下困難者,加桃仁;

(2)吐粘液者,加鏇復花;

(3)消化不良者,加雞內金;

(4)生瘤者,加蜈蚣;

(5)幽門癌腫者,加川軍、芒硝以通利之;

(6)吞酸者,加黃連、吳茱萸;

(7)便秘者,加蜂蜜;

(8)咽喉不利者,加花粉、胖大海、桔梗;

(9)呃逆者,加柿蒂、砂仁、瓜蔞;

(10)疼痛加元胡、沒藥、甘草。

(二)直腸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

1.實證方

當歸尾12克,皂刺9克,桃仁泥6克,川山甲6克,甘草4.5克,黃連1.5克,枳殼4.5克,檳榔4.5克,烏藥6克,白芷3克,花粉12克,赤芍3克,生地9克,紅花3克,元明粉9克,川軍6克。

2.虛證方

當歸12克,川芎4.5克,杭芍9克,熟地9克,知母6克,黃柏6克,花粉9克,甘草3克。

3.潰膿方

蜈蚣 川山甲 生鹿角 血管鵝毛 血餘各15克,燒存性為末,每服15克,黃酒送下。

4.驗方

(1)夏枯草30克,元參6克,銀花9克,連翹6克,甘草3克,槐末6克,生地榆6克,黃芩4.5克,青黛1.5克。

(2)夏枯草6克,銀花6克,公英6克,蛇蛻0.3克,地丁6克,白頭翁6克,防風3克。

(三)胰腺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夏枯草 銀花 連翹 茵陳 川軍 枳實 浙貝 生杏仁 鬱金 三棱 莪術

(四)肝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茵陳15克,川軍1.5克,柴胡1.5克,枳實3克,黃芩3克,生白芍4.5克,生桃仁3克,鬱金6克,甘草3克,蟄蟲3克,桂枝1.5克,木香1.5克。

加減:有腹水者加赤芍、豬苓、澤瀉、焦山甲、炙鱉甲、車前子。

(五)鼻咽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

1.銀花9克,夏枯草30克,連翹6克,炒龍衣1.5克,炒苦參6克,浙貝3克,炒地骨皮4.5克,蜈蚣2條,焦梔4.5克,側柏葉炭6克,赤石脂3克,百草霜3克。

2.雄黃0.3克,沖服。

鼻咽癌初起亦可服千金漏蘆湯(漏蘆、枳殼、朴硝、大黃、甘草、麻黃、黃芩、白蘞、連翹、升麻)。喉癌亦可用鼻咽癌兩副方,如咽痛乾燥者,加花粉,虛火太盛而煩躁者,宜服知柏地黃丸,以滋陰清虛火。

(六)肺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銀花9克,浙貝3克,葦莖30克,薏米9克,絲瓜9克,生杏仁6克,甘草6克,葶藶子6克,大棗3枚

頸項部腫,脈數,身熱,喘息,有表證者,副方用防風、梔子、連翹、羌活、川軍、赤芍、當歸、雙花、瓜蔞、浙貝,燈心為引。

(七)乳腺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

1.未潰者用方

當歸 生白芍 柴胡 雲苓 焦術 丹皮 炒杏仁 鹿角霜 銀花 連翹 甘草

2.已潰或轉移者用方

夏枯草 銀花 連翹 貝母 黃藥子 炒苦參 炒龍衣 鹿角尖 赤石脂 雄黃 炒地骨皮。並可外敷生肌玉紅膏。

3.初起未潰,疼痛嚴重者用方

大瓜蔞 當歸 甘草 乳香 沒藥

4.潮熱惡寒,胸脅脹痛者用方。可服加味逍遙散。

5.皮色不變,堅硬如石,不熱不痛,六脈沉細者用方。可服陽和湯。

(八)腮腺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梔子 防風 連翹 羌活 川軍 赤芍 當歸 銀花 地骨皮 龍衣

加減:

(1)便秘、苔黃者,加倍川軍;

(2)口乾舌燥者,加花粉、元參;

(3)咽喉不利者,加板藍根、牛蒡子;

(4)大便泄瀉,脈虛體弱者,去川軍,加生山藥。

(九)甲狀腺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夏枯草 銀花 連翹 元參 貝母 煅牡蠣 黃藥子 昆布

加減:

(1)肝經火盛者,加白芍、青皮、蘆薈;

(2)思郁傷脾,不思飲食者,加白朮、陳皮、雲苓;

(3)腺腫潰破者,加赤石脂。

(十)頷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

1.昇陽散火湯

川芎3克,獨活3克,白芍6克,防風3克,羌活3克,甘草3克,人參4.5克,柴胡4.5克,香附6克,葛根3克,升麻2.1克,炒僵蠶3克,生薑1片,紅棗l枚。水煎,食遠服。

2.托里消毒散

皂刺4.5克,銀花9克,生甘草3克,白芷3克,桔梗6克,人參4.5克,川芎3克,生芪15克,當歸6克,白芍4.5克,白朮6克,茯苓9克。

3.治頷漏方

炒地骨皮 炒槐米 炒地丁 炒龍衣 木鱉子 銀花 連翹 甘草 炒苦參

(十一)膀胱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

1.尿血者用方

小薊15克,藕節4.5克,炙蒲黃4.5克,木通3克,生地炭15克,當歸炭9克,焦梔4.5克,竹葉3克, 棕邊炭6克,薏米15克。

2.尿閉者用方

生桃仁 川軍 桂枝 銀花 連翹 甘草梢 芒硝 竹葉

用於熱結膀胱;瘀滯不通者。

(十二)卵巢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脾虛血瘀方

白朮 茯苓 甘草 台參 香附 白芍 台烏藥 當歸 川芎 熟地 銀花 生地榆 三棱 莪術 桃仁 川軍 蟄蟲

(十三)腎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宜滋陰破瘀為主。

1.知柏地黃湯加桃仁、紅花、澤漆。

2.夏枯草15克,桃仁6克,當歸9克。

(十四)舌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宜清火解毒為主。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竹葉 銀花 蠶砂 蟬蛻

(十五)耳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

1.氣實火盛者,宜龍膽瀉肝湯加味

梔子6克,黃芩9克,柴胡4.5克,當歸9克,生地9克,澤瀉6克,車前子6克,木通6克,甘草3克。

2.胃熱兼肝火者,宜柴胡清肝湯

當歸9克,川芎3克,白芍6克,生地6克,柴胡4.5克,連翹6克,牛子6克,黃芩6克,梔子4.5克,花粉6克,甘草3克,防風3克。

3.耳內生癌者用方

銀花 連翹 僵蠶 全蠍 炒龍衣 蜈蚣 炒地骨皮 炒苦參 甘草 雄黃(沖服)

(十六)肌肉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以解毒利濕化痰為主。

銀花 地丁 薏苡仁 雲苓 白芥子 白礬 陳皮 姜半夏 牛膝 萆薢 甘草

加減:

(1)大便秘結者,加大黃;

(2)小便短赤者,加木通、竹葉;

(3)瘀滯疼痛者,加乳香、沒藥;

(4)胃納不佳者,加厚朴、雞內金。

(十七)骨肉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海藻玉壺湯

海藻 陳皮 貝母 連翹 昆布 半夏 青皮 獨活 川芎 當歸 甘草各3克 海帶15克。

(十八)宮頸癌

主方:神農丸

副方:

1.初期宜活血化瘀通經竅

桃仁6克,酒軍6克,水蛭6克,(豬油炸黑) 虻蟲3克。

2.出血者,宜固脫養陰

酒黃柏末 生白芍 當歸 椿根皮炭 酒芩 香附 棕炭 阿膠 炙龜板各15~30克。

3.黃帶者,宜清熱利濕

銀花9克,生地榆炭9克,雲苓6克,白果6克,酒芩6克,棕炭6克,阿膠6克,車前子3克,坤草9克。又,明雄0.3克(沖服)。

宮頸癌內治、外治系列六方

子宮頸癌屬於中醫婦科的瘕瘕、崩漏等範疇。該病發病率高,約占女性惡性腫瘤的50%以上,在婦科惡性生殖器腫瘤中,占居首位。因此,對於宮頸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中醫認為,本病之發生,系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總以情志所傷,肝鬱氣滯,沖任損傷,肝、脾、腎諸髒虛損為發病之內因;外受濕熱,或積冷結氣,血寒傷絡,瘀阻胞絡等,為外所因。在宮頸癌的治療方面,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李老即與山西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省腫瘤醫院)合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李老認為,本病總分實、虛兩大類,一般初期、中期以實證居多,晚期、後期則以虛證表現突出。實證往往以濕熱瘀毒和肝鬱氣滯為主要證候表現。初期、中期治療是本病的關鍵,在總結大量的臨床經驗,結合前人文獻記載的基礎上,針對濕熱瘀毒和肝氣鬱滯這兩種常見臨床證型,李老創製出治療子宮頸癌的內服1~3號及外用1~3號系列方劑,內外兼治,曾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現介紹如下:

1.宮頸癌內服第一號方

【藥品】白朮 豬苓 茯苓 茜草 茅術 黃柏 銀花 香附(鹽水炒) 生地 白芍 澤瀉 當歸各30克 知母 丹參 川芎 紅花 木通各15克 海螵蛸12克 甘草梢9克

【主治】濕熱瘀毒證。

無論有形無形而自覺身重者,患者自感陰中滯礙,重行癢痛頑麻,或出血水,或乾燥不潤,或兼黃白帶下,或經血閉止,或經行如常,或遷延日久,成為勞傷難治之證。尿黃,口苦咽乾,舌質暗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

【用法】每服1丸,日服2次,早晚空心開水送下。可同時配合外用第一號方和外用第二號方。

2.宮頸癌外用(洗方)第一號方

【藥品】苦參 川椒 蒼朮 槐花各6克

【主治】濕熱瘀毒證。

【製法】上藥煎湯,入芒硝9克。

【用法】乘熱傾入盆中,先熏後洗。同時配合用宮頸癌內服第一號方和外用第二號方。

3.宮頸癌外用(坐藥)第二號方

【藥品】枯礬18克 銅綠12克 五倍子15克 雄黃15克 桃仁(生)30克

【主治】濕熱瘀毒證。

【製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為長圓形錠子,每錠16克重。

【用法】先用宮頸癌外用第一號方熏洗後,將此錠用紗布包之,納入陰道內。每日換藥1次。

4.宮頸癌內服第二號方

【藥品】銀花 當歸 丹參龍膽草 生地 丹皮 革薜各15克 桃仁 紅花 乳香 沒藥 防己 黃柏 甘草 木通 澤瀉 車前子各9克

【主治】濕熱瘀毒證。

【製法】水煎。

【用法】內服兼外洗,每日2劑,水煎。內服1劑,早晚分2次服;外洗1劑,煎好乘熱傾入盆中,先熏後洗。

5.宮頸癌外用第三號方

【藥品】輕粉3克 梅片0.3克 麝香0.15克 蜈蚣2條 黃柏15克

【主治】各型宮頸癌。

【製法】上藥研末,加入一定基質製成軟膏。

【用法】將軟膏深入陰道內。

6.宮頸癌內服第三號方

【藥品】生白芍60克 當歸60克 柴胡24克 海藻24克 昆布24克 白朮30克 茯苓24克 香附15克 海螵蛸30克 蜈蚣15條 乳香30克 沒藥30克 茜草15克 麝香0.6克。

【主治】肝氣鬱滯證。陰道流血,夾有瘀塊,白帶稍多(宮頸局部輕度糜爛,或呈小菜花樣損害),情緒鬱悶或心煩易怒,少腹脹感,胸脅脹滿,全身竄痛,口苦咽乾,舌質稍暗或正常,苔薄白或微黃,脈弦。

【製法】上藥共為細末,水調為丸,梧桐子大。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7.5克,開水送服。同時配合用宮頸癌外用第三號方,或選用宮頸癌外用第一號方、第二號方。

宮頸癌

辨證論治為前提,以毒攻毒方可卻

子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生殖器惡性腫瘤之一,臨床以陰道分泌物增多、不規則出血、疼痛等為主要症狀,屬中醫學崩漏、帶下、瘕瘕等範疇。疼痛是宮頸癌晚期症狀,為癌瘤浸潤宮旁組織,侵蝕壓迫神經血管,癌瘤感染,以及放療後纖維化粘連所致。西醫採用對症止痛治療。中醫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辨證論治,從而在改善患者全身狀況、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減輕症狀、延長生命等方面發揮出其獨特的作用。臨證有氣滯血瘀、濕熱壅毒及腎虛等證型。

氣滯血瘀者,為七情所傷,沖任郁滯,積久成症,或瘀阻沖任,血不歸經,而成崩漏。症見陰道不規則出血,或有症塊,精神抑鬱,少腹脹痛,牽及胸脅,舌暗,苔白,脈弦澀或沉澀。治宜行氣活血為主,方用活絡效靈丹或加味烏藥散。濕熱壅毒者,因於生活不潔,或經期產後胞脈空虛之時感染邪毒,壅於沖任。症見帶下量多,味臭,色黃或如米泔,口苦咽於,尿黃便秘,舌紅,苔黃厚,脈滑數。治宜清熱化濕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合四妙散。腎虛者,因於婚育過早,房勞多產,致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症見帶下量多清稀,或漏下淋瀝,頭暈耳鳴,腰膝酸痛,形瘦畏寒,納少便溏,舌淡紅,脈細弱或虛數。治宜補腎,方用六味丸或八味丸。癌症為惡性病變,為“癌毒”在體內增生蓄積的結果,治療在辨證求因,調整機體陰陽平衡的基礎上,以毒攻毒,如用全蠍、蜈蚣之類,祛除癌毒,使正氣得復,疾病向愈。

附案:

張某,女,57歲。門診號:63415。

1963年5月20日初診:右下腹疼痛拒按月余,外院診斷為“宮頸癌”。患者精神抑鬱,舌質暗,苔薄,脈弦滑。

處方:丹參15克 當歸9克 乳香7.5克 生白芍9克 五靈脂7.5克 甘草3克。水煎服。

二診:服上藥2劑後,腹痛減輕,於上方中加入蜈蚣2條,全蠍9克,繼服。

按:本病以腹痛為主症,可能屬宮頸癌晚期,宮旁有浸潤,壓迫神經所致,主症右下腹疼痛拒按屬實。縱觀脈症屬氣滯血瘀證,為沖任瘀滯而成。治宜理氣活血,通絡止痛。方用活絡效靈丹之丹參、當歸、乳香及五靈脂活血行氣止痛,白芍、甘草酸甘緩急止痛並養血和中,制攻逐太過。全方攻邪而不傷正。二診加入蜈蚣、全蠍,均有毒,具有解毒散結之功,取其以毒攻毒之意,李老用此專以其毒攻癌腫之毒,可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之意。

李翰卿用燒揮散

李翰卿一生善於運用傷寒方及溫病方化裁統治各種疑難雜症,對於自擬處方很慎重,只有少數幾個自擬的高效驗方留下。其對於歷代醫家具有爭議得燒褌散有獨到的運用經驗。

燒褌散為治陰陽易的通用方。

熱性病後,房事過早,症見頭重不欲舉,熱上沖胸,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

褌襠一塊,約四五寸(近陰處的褲襠布,舊者良。男病用女襠,女病用男襠)。把揮襠布燒灰存性,每服一錢,日三服,開水送服。或用青竹茹煎湯送下,或用其他適應證的藥品煎湯送下。服後小便利,陰頭腫則愈。本方並無禁忌證。若無男女勞復的事實,雖有類似症狀,也沒有使用本方的必要。

[用藥大意]取彼之餘氣,祛彼之餘邪。邪毒從陰部入者,復使從陰部出也。

【按語】

本病注家大多數認為是男病新愈,婦人與之交得病者,叫做陽易,女病新愈,男子與之交得病者叫做陰易。男女病互相變換也。我認為是畀女房勞復證的誤解.絕不可能如傳言之互相更換也,理由是:

(1)大病後.陰陽氣血未復.一切過度的言語思慮淋浴操作等瑣事.尚會形成勞復的病變,而房勞更是十分客易的事,但病者不病,不病者反病,有是理乎?

(2)細菌傳染,或者是可能的,但所傳染的證狀,應該和病者的證狀相仿,而這種特殊現象,如何會形成呢?

(3)此病自仲景提出後,我曾訪問過很多老年師友(當然訪問的還不太多),誰也沒有遇見過這種證,翻了好多醫書(當然翻的也不太多),也沒有找見這種事實的經驗。

(4)我在開始行醫時,曾遇到一個婦人,證狀除“膝脛拘急”不甚顯著外,其餘諸證都和本節所述者相同,治療就是用燒褌散治癒的。這一病例.可以說是我信服仲景方的第一個推動力量。但這個病不是由男子病換過來的陽易,而正是房勞復的證候。

(5)易字本來作交字解,但把性交誤作變換解釋,所以有這樣的錯誤現象。

上這些說法是否正確,請各大方家予以指正。

【淮案】

此方之用藥大意是取彼之餘氣,祛彼之餘邪。邪毒從陰部入者.復使從陰部出也。

【整理者按】:由劉渡舟先生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的《傷寒論講解》第461頁有這樣一段記述,值得參考:“關於陰陽易之病是否存在,燒褌散是否有效,歷代醫家都有所探討,至今也未成定論。據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已故名醫李翰卿先生1963年介紹,此病確有,用本方也確有療效。李老以典型病例六七例,說明本病臨證特點有三:一是頭抬不起來,即‘頭重不欲舉’;二是少腹拘攣疼痛並牽引外陰拘攣;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氣。治療使用燒桿散, 皆已獲效。李老的經驗之談,很值得重視。”劉渡舟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的《傷寒論校注》第215頁按語中說:“陰陽易究屬何病......先賢有驗案。近人有病例報導,讀者可參。”

。”

國民黨抗日殉國將士一覽表(師級以上)

八年抗戰,國軍陸軍陣亡、負傷、失蹤三百二十一萬多人,空軍陣亡四千三百多人,毀機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其中有幾乎兩百個將軍陣亡殉國!
佟麟閣 上將(追授) | 趙登禹 上將(追授) | 郝夢齡 上將 | 劉家麒 中將 | 吳克仁 中將 | 高志航 空軍少將,驅逐司令 | 夏國章 中將 | 吳國璋 中將 | 饒國華 上將(自殺) | 肖山令 中將 | 姚中英 少將 | 司徒非 少將 | 劉震東 中將 | 王銘章 上將(追授) | 鄒紹孟 少將 | 趙渭濱 少將 | 范庭蘭 少將 | 劉桂五 少將 | 周元 中將 | 李必蕃 中將(自殺) | 黃啟東 少將 (自殺) | 方叔洪 中將 | 付忠貴 少將 | 馮安邦 中將 | 林英燦 少將 | 李國良 中將 | 張諝行 中將 | 王禹九 少將 | 陳安保 中將 | 張唐聚 少將 | 韓炳宸 少將 | 馬玉仁 中將 | 丁炳權 中將 | 鄭作民 中將 | 關鍾毅 中將 (自殺) | 張自忠 上將(追授) | 張敬 少將 | 戴民權 中將 | 王竣 中將 | 梁希賢 少將(自殺) | 陳文杞 少將 | 唐淮源 上將 | 寸性奇 中將 | 金崇印 少將 | 石作衡 中將 | 賴傳湘 中將 | 朱實夫 少將 | 李翰卿 中將 | 武士敏 中將 | 朱士勤 中將 | 郭子斌 少將 | 戴安瀾 中將 | 王鳳山 少將 | 胡義賓 少將 | 張慶澍 少將 | 周復 中將 | 張少舫 少將 | 高道先 少將 | 江春炎 少將 | 彭士量 中將 | 許國璋[國民黨抗日殉國將士] 中將(自殺) | 孫明瑾 中將 | 盧廣偉 少將 | 李家鈺 上將 | 陳紹堂 少將 | 周鼎銘 少將 | 王劍岳 少將 | 王甲本 中將 | 闞維雍 中將(自殺) | 陳濟恆 中將(自殺) | 呂旃蒙 少將 | 齊學啟 中將 |胡旭盱 少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