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鈺

李家鈺

李家鈺(1892—1944年5月21日)四川蒲江人,字其相,綽號李矮子。早年隸屬川軍鄧錫侯部,為四川軍閥軍官系的首領。曾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七軍中將軍長。抗日戰爭時期,歷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抗戰爆發後,李家鈺所部編入第二十二集團軍,並率部赴晉、豫抗日前線。1944年在擔任第三十六集團軍司令的時候,豫中會戰失敗後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隊的襲擊,於河南陝縣秦家坡壯烈殉國,這是八年抗戰中繼張自忠在第一線督戰,死戰不退後第二個戰死的集團軍司令官,戰死後被國民黨政府追贈為二級陸軍上將,準入祀忠烈祠,舉行國葬。1984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李家鈺李家鈺

李家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抗日殉國將領。字其相,四川蒲江人。1915年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畢業,在川軍第4師任見習軍官。護國戰爭中,以戰功遞升營長。後轉入川軍第3師,歷任團長旅長。1924年任第1師師長。在四川軍閥混戰中勢力迅速擴大。1927年任四川省邊防軍總司令。1933年任四川“剿共”第3路總指揮,先後參加“圍剿”川陝革命根據地。1936年任國民黨軍第47軍軍長。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率部出川入晉,與八路軍友好合作,協同抗日。1938年4~5月,乘日軍兵力分散之機,率部主動反擊,相繼收復平陸、芮城、安邑等地,鏇升第22集團軍副總司令。同年9月至次年6月,在運城、夏縣地區兩次打破日軍“掃蕩”。1939年2月任第4集團軍副總司令。10月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仍兼第47軍軍長。1940年夏奉命率部南渡黃河,在河南境內先後擔負閿鄉(今併入靈寶)至澠池段和澠池至孟津段黃河防務。1944年豫中會戰中,指揮所部在新安、澠池地區抗擊日軍。5月21日率部轉移至陝縣秦家坡時,遭日軍伏擊,為國捐軀。6月22日被國民政府追晉為陸軍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生平

川軍諸侯

李家鈺1944年豫中會戰開始
1892年出生在四川蒲江大興場白蠟溝,父親李如松,有水田兩畝,帶打藍靛為業,娶妻妾兩人。李家鈺為父妾熊氏所生,他幼年在本場李香山、黃輝五處讀私塾,十三歲考入蒲江高等國小堂。為改換門庭,他決心投筆從戎,考入四川陸軍國小堂並在該校第四期肆業。

1913年“二次革命”,李家鈺去南京參加了柏文蔚將校團討袁(世凱),反對帝制;赴上海參加攻打製造局之役中,作戰奮勇嶄露頭角。1915年,李家鈺在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後,在川軍充任見習軍官,繼在川軍第三師師長鄧錫候部下任團長、旅長。1924年,擔任四川陸軍第一師師長。1925年,楊森發動“統一之戰”,李家鈺參與劉湘等倒楊。他先後攻下榮昌內江、仁壽等縣,並進占成都菸酒總局和造幣廠,製造不合格之半圓銀幣及當二百之銅鋪幣強行流通,從中搜括民財。同年,在四川軍閥爭奪防區中,李家鈺占有遂寧、安岳、樂至、潼南等縣。李家鈺在其防區內自委官吏,攤派捐稅,估提鹽價。製造槍彈,培訓官佐,擁兵自重,稱“遂寧王”。1927年,原四川邊防軍總司令賴心輝劉文輝等人合謀扣留,被迫通電下野,便由李家鈺充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職,時年三十五歲。

1932~1933年,因劉湘、劉文輝互相傾軋,矛盾激化而發生的“二劉之戰”,李家鈺率部下一萬餘人進攻劉文輝防區。在劉文輝的千里岷江防線被突破後,李家鈺部乘勢追進,將劉文輝部師長陳光藻、旅長石肇武俘獲。石肇武系土匪出身,被劉文輝招安後收為乾兒子,駐防成都時姦淫估霸,無惡不作。李家鈺將石肇武處死,首級運到成都,在少城公園示眾三天,人心稱快。

圍剿紅軍

李家鈺李家鈺

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入川北,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10月,劉湘任命李家鈺為四川剿匪第三路總指揮,李家鈺夥同羅澤洲部組成三萬多人的兵力進攻川陝蘇區。1934年1月,李家鈺、羅澤洲部進抵儀隴,先後在城郊五里墩、鼎山一帶,遭紅九軍二十七師重創,被子殲八百餘人。同年7月,李家鈺協同楊森、潘文華部在飛機掩護下,輪番進攻通江縣北紅軍陣地,被紅軍全殲其一個營,李家鈺部渡梁永河潰逃。13日,紅三十軍在巴中以東的右埡口大破李家鈺軍,殲其四個團後收復巴中,把圍剿的川軍逐出了蘇區。

1934年底,李家鈺督飭所部兩團及工兵兩連人力,修成蒲江至新津全長四十五公里的簡易公路,即現今蒲江至成都公路蒲新段原路基。同時,李家鈺還委派邛、蒲公路局長錢文軒,鳩工修築蒲、邛公路,完成蒲江北門至西崍板橋鋪路基二十餘公里。

1935年,紅四方面軍長徵到達茂縣土門。李家鈺奉令轉移灌縣堵截。所部在進至汶川、威州道上的板橋溝,被紅九軍突破防線,李家鈺部營長耿伯萍跳泯江淹死,全營覆滅。鏇紅九軍又在理番嶺崗山奇襲並重創李家鈺部第二混成旅第四團,團長龔彬戰敗隻身脫逃。戰後,李家鈺受蔣中正嚴斥,李家鈺為泄怒將龔彬槍決。10月,蔣中正縮編川軍,任李為陸軍整編一○四師師長兼四川第一綏靖區司令官,令其遠戍西昌。11月13日,紅軍進逼名山、雅安,李家鈺受命率四個旅兵力至百丈一線同紅軍接火,李家鈺部又傷亡、被俘八百餘人。1936年2月,紅軍勝利完成反堵截、追尾任務,揮師北上。川軍各部追堵失敗,李家鈺只得率部就防西昌。事後川軍再次整編,李家鈺任四十七軍軍長。

山西抗戰

李家鈺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寇大舉入侵,國勢垂危。李家鈺出自民族義憤,通電請纓殺敵。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寇大舉入侵,國勢垂危。李家鈺出自民族義憤,通電請纓殺敵。蔣中正迫於全國民革命軍民抗日聲勢,同時達到他排斥、削弱異己的目的,於同年8月密令李家鈺等部川軍出川抗戰。李家鈺接電令於9月初率四十七軍一○四、一七八兩師約一萬八千人從西昌出發,部隊單衣草鞋,行程一千五百餘公里,12月始抵達晉東南抗日前線,布防於太行山區之長治、長子、黎城、潞城一帶。李家鈺在抗日前線,深受全民團結救亡高潮和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和鼓舞,對過去積極從事內戰的罪愆有所悔悟,幡然致力於國共合作,殺敵致果。李家鈺部駐防長治,與八路軍炮兵部隊聯防守城,雙方關係融洽。八路軍一二九師劉伯承師長因公經長治,李家鈺曾敦請他向四十七軍營以上軍官講授抗日游擊戰術。李家鈺並先後派遣幾位營長,到八路軍總部抗日游擊戰術訓練班學習。

1938年春,李家鈺在國共合組的“第二戰區東路軍”總、副指揮朱德彭德懷統一指揮下,率部在東陽關、長治一帶同裝備精良的日寇入侵部隊一○八師團一○四旅團下原熊彌部(一萬多人兵力)激戰兩役。長治保衛戰中,李家鈺軍一○四師三一二旅六二四團據城死守兩晝夜,在日寇飛機、大炮輪番轟擊下,北門陷落,官兵奮勇對敵展開肉搏巷戰,斃傷敵寇一千餘人。此役李家鈺部營長楊岳岷、連長楊顯謨、夏撫濤、陳紹虞、黃高翼等壯烈殉國,副團長杜長松負重傷。東陽關之戰,營長周策勛殉國(以上傷亡者除楊岳岷、夏撫濤兩人外,皆蒲江縣人)。李家鈺部對日寇初戰雖挫敵凶焰,然官兵傷亡亦逾千人。後黎城縣政府在東陽關建“川軍抗日死難紀念碑”,以撫慰忠魂。同年3至5月,李家鈺奉命率四十七軍,在八路軍和抗日游擊隊配合下,連續猛攻並收復了被日寇侵占的晉南平陸、芮城、安邑等縣城及原八路軍據點多處,戰績卓著。

1939年冬,李家鈺積功升任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統轄十四、十七、四十七等三個軍七個師兵力。1940年春,李家鈺得悉八路軍朱德總司令由武鄉赴洛陽開會途經其駐地時,曾派兵一個連前往迎接並設宴款待。當晚,朱德就團結禦侮,抗日及民主等問題,同李家鈺促膝磋談至深夜。次晨,朱德一行跨越晉(城)博(愛)公路日寇封鎖線時,李家鈺為安全計,增派一個加強連里,掩護朱德順利過境。

1940年4月,李家鈺指揮四十七軍及三支抗日游擊隊,在晉城以南天井關一線,予進犯日、偽軍以重大殺傷,斃傷敵一千多人。所部一○四師曾一度克復陵川縣城

豫中殿後

李家鈺豫中會戰中的中國守軍
1940~1944年春,李家鈺部擔負河南陝縣、澠池、靈寶、閿鄉一帶黃河防務。此期,李家鈺曾多次派出部隊配合八路軍及抗日游擊隊,渡河北擊晉南一帶日寇,毀堡斃敵,奪獲武器裝備多件。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戰前線慰勞團來靈寶縣李部駐地勞軍,李家鈺親字書字幅:“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十四個字,以明為國報效之心志。時已喪失戰爭主動權的日寇,為配合其東南亞戰場作戰,實施“打通大陸交通線”戰略,乃於1941年初在晉豫戰場集糜集四個師團(包括一個坦克師團)、四個獨立旅團、一個騎兵團共十四萬人的重兵,對我發動“中原會戰”。這一敵情,我方雖早偵知,但身為前敵主帥的第一站區長官蔣鼎文,遲至3月中旬,才在洛陽開了一個毫無意義要領和部署的軍事會議。日寇攻勢伊始,蔣鼎文即率先棄守洛陽東躲西避。原集結在洛陽附近待命會戰的李家鈺、高樹勛、孫蔚如等七個集團軍零三個軍達四十萬人的部隊頓失指揮,只得紛向豫西撤退,日寇乃乘勢追擊。在新安、繩池一帶後撤各部將領會上,李家鈺表示顧全大局,自願為各部殿後,承擔犧牲。5月,李家鈺率部掩護友軍後撤中,以一○四師吳長林團一團兵力在雲夢山發起阻擊戰,重創進犯日寇,卒為後撤部隊贏得了時間。而吳團因仰攻山頭,戰鬥慘烈,官兵傷亡達九百餘人。李家鈺部撤至新安以南,已四面受敵,李家鈺便派一七八師五三二團團長彭仕復(蒲江人)率部打開鐵門一帶通路,掩護友鄰部隊孫蔚如第四集團軍安全後撤。彭仕復在執行任務中,於河上溝與日寇激戰陣亡。

聲勢浩大的“豫中會戰”,四十萬中國民革命軍隊在十萬日寇面前一觸即潰,民國政府的嫡系部隊及雜牌軍們緊急撤向豫西。1944年5月21日上午,1944年5月21日上午,陝縣東姚院的山路上,第三十六集團軍總部正在行軍。此時的李家鈺在混亂而倉皇的西撤中,心境可想而知。他1937年9月領軍出川,從1939年冬天起奉令駐防河南孟津以西、新安以北、澠池以東黃河一線。四年駐豫,與日寇戰鬥不斷,他對河南西部溝壑縱橫的丘陵地早已熟稔於胸,而於天府之國的膏腴肥美恐怕已有些生分。始於月前的河南戰事,在這位集團軍總司令的胸中應該是鬱結難釋的。

李家鈺李家鈺
1944年4月18日拂曉,日寇第十二軍第三十七師團在位於鄭州與開封之間的中牟一帶渡過黃河,向此處的中國民革命軍隊發起猛攻,被日寇稱為“河南會戰”、中國稱為“豫中會戰”的春季戰事打響。1944年,隨著太平洋戰場的失敗,日寇在整個戰事中已經顯得力不從心。然而,由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副司令長官湯恩伯指揮的八個集團軍四十萬部隊,卻在豫中會戰中迅速潰敗下來,到5月25日洛陽陷落,三十七天時間裡中國民革命軍隊丟失城池三十八座,可謂日失一城。

會戰之初,中國民革命軍隊已經偵知敵人將要發動攻勢,在3月份的洛陽軍事會議上,李家鈺即向蔣鼎文建議,“與其等敵來攻,不如先發制人,使用飛機轟炸邙山頭(日寇在黃河鐵橋南端的陣地),並繼之以佯渡,以牽制之”。但這個建議並未被司令長官採納。日寇渡河後,僅兩天,即在4月20日占領鄭州。李家鈺顯然對戰事前景抱有憂慮,他向手下的軍官們傳達會議情況時說,“這次戰事發動後,洛陽危險得很。我們兵力雖是強大,但在配備上沒有重點。而且一切部署,都要經過決定後才敢行動。這樣遙控部署,就失去了靈活性,將來也難免有膠柱之虞。”然而,更讓他擔心的是,洛陽會議“不但沒有決定如何對付敵人,而且對部署也沒有絲毫變更或加強,只談了將各軍軍官眷屬及笨重行李、重要檔案向後方轉移”。

事實上,李家鈺的憤懣是有來由的。早在1942年,十四軍軍長陳鐵曾對李家鈺說,像湯恩伯、胡宗南這樣的蔣氏嫡系,要錢有錢,要武器有武器,而我們這樣的部隊,辦法就很少。此後,李家鈺經常把這段話講給下屬們聽,認定自己是一支雜牌隊伍,只好當戲中的配角。然而,配角很快就發現自己不得不唱起大戲,因為主角蔣鼎文和湯恩伯已經西逃。失去了總指揮的各路大軍也紛紛西撤。5月17日,李家鈺、劉戡張際鵬胡伯翰先後抵達山中小集鎮翟涯。在白天參加的一個臨時會議上,將領們一致認為大隊人馬爭先恐後搶路走不是辦法,如遇日寇襲擊,將損失慘重,並推李家鈺作總指揮。李家鈺慨然說:“如果明天繼續西進,竊願殿後,以免擠在一起,彼此都不好辦”。

壯烈殉國

李家鈺李家鈺將軍墓
第三十六集團軍總部隊伍行進到了陝縣張家河,這是一處谷底,天將晌午。自5月18日早晨各路大軍分道揚鑣、皆向西行之後,李家鈺的部隊就擔負起了掩護友軍撤退的任務。在此後的三天裡,接獲的情報顯示,日寇越追越近了。在到達張家河前,由於遭敵人炮擊,李家鈺變更了行軍路線,改走趙家坡頭-西坡-雙廟到南寺院這條路。這一改變,使李家鈺和三十六集團軍總部走到死亡的邊緣。5月21日,參謀長張仲雷發現行軍路線不妥,便向李家鈺說:“總司令,我們看看再走”。李家鈺的回答出乎張的意料:“不必看,聽命”。張發覺總司令的語調氣沖沖的。說話間,後面響起了步槍聲,不久,前面西南方向的山坡上也傳來了密集的機槍聲。張仲雷打算派兩排士兵先占領坡頂,然後總部人員再上去,但李家鈺說“不要不要”,鏇即又說:“派一個班的步兵上去,如果遇到敵人,只準打步槍,不準打手槍,若打手槍敵人必知我為高級司令部”。就這樣,來到了谷底張家河。

李家鈺及集團軍總部在張家河休息片刻,其間李家鈺還找來了當地人詢問路況,隨後部隊開始攀登前面的山坡,旗桿嶺。前行的諜兵很快跑回來了,向李家鈺報告:“山上都是日本人,頭上都插著麥子,偽裝得很好。請司令、參謀長坐滑竿快走”。李家鈺聞報轉身就往回走,張仲雷也往回走。然而,山頭上的日寇已經往下衝鋒,散開在坡上總部特務連一部及總部的一些官兵抵擋不住,各自逃了。日寇衝下,將李家鈺和張仲雷分開。

突襲者是日寇第一軍六十九師團的一部,他們本是追擊高樹勛的部隊的,未料在旗桿嶺打了一個成功的伏擊。後來,他們一度以為打死的那個高級將領是中國民革命軍隊的一個軍長,更沒想到死者是一個集團軍總司令。
李家鈺身著黃呢軍服,腳登長統軍靴,自然無法逃開日寇的槍彈。同時受傷的一個士兵後來回憶說,他跟著李總司令跑,看到李家鈺挨了敵人兩槍及一個榴彈碎片。李家鈺還掙扎著跑了幾步,終於倒在了旗桿嶺上。跟在總部後的四十七軍一○四師聞訊趕到,懸賞募來五名敢死的士兵,衝到旗桿嶺上,在一個死角里將李家鈺的遺體搶回。李家鈺的遺體鏇即被運回四川。之前在撤退中,為鼓舞士氣,李家鈺曾以詩贈予部下: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疆場是善終。未料,幾日後,遂有了旗桿嶺之歿。

在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戰死於棗宜會戰後四年,國民革命軍隊又一位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在豫中會戰中殉國。李家鈺抗日殉國後,四川省各界愛國人士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重慶《新華日報》為此於1944年6月11日發表短評:“我們哀悼李家鈺將軍抗戰殉國”、“李家鈺將軍在此役中殺敵殉國,是應受到全國尊敬的。”著名社會人士柳亞子在為李家鈺撰寫的輓詩中有云:“萬里中原轉戰來,前師忽報將星頹。歸元先軫如生面,化碧萇弘動地哀。” 1944年6月22日民國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準入祀衷烈祠,並頒布對他的褒揚令。嗣後,李家鈺的遺體國葬出殯式在成都舉行,其遺體安葬於成都外南紅牌樓。

民國政府褒揚令:“陸軍上將,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器識英毅,優嫻韜略。早隸戎行,治軍嚴整。由師旅長游領軍符。綏靖地方,具著勳績。抗戰軍興,奉命出川,轉戰晉、豫,戍守要區,挫敵籌策,忠勤彌勵。此次中原會戰,督師急赴前鋒,喋血兼旬,竟以身殉。為國成仁,深堪軫悼。應予明令褒揚,交軍事委員會從優議恤,併入祀忠烈祠。生平事跡,存備宣付國史館,用旌壯烈,而示來茲。此令!”

1984年5月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追認李家鈺為“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

家庭成員

妻子
夫人王明德
子女
李克熙(1929—),四川蒲江縣人,李家鈺之子,1950年10月於成都華西協合大學肄業,在西南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上游工程局、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重慶辦事處工作。四川省六、七屆政協常委,重慶市九屆政協常委、重慶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7年4月當選為民革重慶市委第一屆主委。1997年6月設立重慶直轄市後,任重慶市人大副主任直至離休。
三子為李克林(原川大歷史學教授)
女兒李培源

人物軼事

關心教育

李將軍曾任外東“成都城成中學”(成都十九中現田家炳中學)校董,1932年成都外東三官堂私立城成中學始建時四川教育家陶亮生任校長,李家鈺將軍出大洋3000元,提供大量教學器具支持辦學,單提供“拖拉機式課桌椅”300套。每學期開學都要親自到校訓話,關心成都民辦教育事業,悉心為成都培養人才。

大義為重

家鈺以民族大義為重,堅決主張抗日,曾說:“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只要抗日就對。”他駐防長治時,曾與八路軍一個炮兵部隊聯防守城,雙方關係融洽。與晉東專署專員薄一波多番往還,軍政情誼良好。八路軍朱德總司令率一二九師劉伯承等部駐防家鈺部左翼地區,對家鈺軍影響很大。1938年1月,劉伯承師長途經長治,家鈺懇請他住留軍部一周多,向中級以上軍官講授抗日游擊戰的重大意義和戰略戰術,對家鈺及其部隊教育很大。家鈺還先後派遣侍從副官孟體富、營長樊德厚等十餘人到八路軍學習抗日游擊戰術。回來後即在平陸開辦軍的乾訓班,要求在實戰中運用。

陵墓

李家鈺陵墓位於成都市武侯區紅牌樓碧雲路,進入陵園內首先看到的是一片鬱鬱蔥蔥的青竹、萬年松,李家鈺嶄新的陵墓靜靜地躺在綠意盎然的林苑中。陵墓左側是李家鈺英武的半身雕像。1988年,李家鈺墓被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後,武侯區政府撥專款對該墓進行了重新整修。

烈士舊居

經過專業人士在1996年和2000年兩次對成都市區和龍泉驛區的建築物、構築物進行了全面調查和篩選,提出了第一批22處“文物建築”名單。2001年03月成都市政府向社會公布這批“文物建築”。首批22處文物建築名單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李家鈺烈士舊居。第二位的是李家鈺兄弟宅樓,位於方池街22號。李家鈺烈士舊居位於成都市文廟后街92號。 

此外,在將軍的故鄉也有一個蒲江李家鈺烈士舊居。

人物評價

李家鈺李家鈺將軍墓
中原大戰……我將士英勇,李家鈺將軍在此役中殺敵殉國,是應受到全國尊敬的。……我們哀悼李家鈺將軍抗戰殉國,希望前線將士都抱為國犧牲的決心!……
——1944年6月11日,《新華日報》發表《悼李家鈺將軍》
陸軍上將,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器識英毅,優嫻韜略。早隸戎行,治軍嚴整。由師旅長游領軍符。綏靖地方,具著勳績。抗戰軍興,奉命出川,轉戰晉、豫,戍守要區,挫敵籌策,忠勤彌勵。此次中原會戰,督師急赴前鋒,喋血兼旬,竟以身殉。為國成仁,深堪軫悼。應予明令褒揚,交軍事委員會從優議恤,併入祀忠烈祠。生平事跡,存備宣付國史館,用旌壯烈,而示來茲。此令!
——民國政府褒揚令,1944年7月10日
家鈺在遂寧十一年間,自委地方官吏,掌握防區內一切軍政大權。他按當時省政府“駐防外縣軍隊就近撥領薪餉”的訓令,自籌經費以維持其龐大的軍費開支。在農村增收田賦,實行預征,一年預繳五年錢糧。在城鎮遍設關卡,加重稅收,各種雜稅達26種。估提鹽款,並對巨商敲詐勒索。極力擴充軍力,營造槍枝彈藥,開辦兵工修械所,製造子彈、手榴彈和硫酸炸藥。還買了一艘汽油船,來往於瀘州、重慶運輸軍用物資。他還對共產黨員和進步活動進行鎮壓,先後殺害中共特支書記彭耀峰等共產黨員十餘人。
家鈺在建設方面有一定的業績。在城市建設上比較重視改造舊城,填平了乾涸的城河,修建了環城馬路,新修了一條大街,並擴建了東南西北四條主要街道,拓寬了路面,劃一了樓房,整修了部分街巷,新創了城市發展的格局。用七縣資金,新建了一所“七高中”,又創辦了聾啞學校。興建了遂州公園、戲院、電影院。主持編纂了《遂寧縣誌》。修築了遂樂、遂簡、遂安、遂潼、遂蓬公路,新設了馬路局負責交通管理工作,從上海買回了遂寧有史以來的第一批汽車三輛,使遂寧的陸路交通進入了新的階段。他還敷設了遂寧至簡陽的電話線,使遂寧與成都以及全省的線路連成一片。為遂寧城市建設和交通郵電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蓮溪縣人民政府門戶網評

近代歷史人物

中國近代史中的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及國際人物。

國民黨抗日殉國將士一覽表(師級以上)

八年抗戰,國軍陸軍陣亡、負傷、失蹤三百二十一萬多人,空軍陣亡四千三百多人,毀機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軍艦艇損失殆盡,其中有幾乎兩百個將軍陣亡殉國!
佟麟閣 上將(追授) | 趙登禹 上將(追授) | 郝夢齡 上將 | 劉家麒 中將 | 吳克仁 中將 | 高志航 空軍少將,驅逐司令 | 夏國章 中將 | 吳國璋 中將 | 饒國華 上將(自殺) | 肖山令 中將 | 姚中英 少將 | 司徒非 少將 | 劉震東 中將 | 王銘章 上將(追授) | 鄒紹孟 少將 | 趙渭濱 少將 | 范庭蘭 少將 | 劉桂五 少將 | 周元 中將 | 李必蕃 中將(自殺) | 黃啟東 少將 (自殺) | 方叔洪 中將 | 付忠貴 少將 | 馮安邦 中將 | 林英燦 少將 | 李國良 中將 | 張諝行 中將 | 王禹九 少將 | 陳安保 中將 | 張唐聚 少將 | 韓炳宸 少將 | 馬玉仁 中將 | 丁炳權 中將 | 鄭作民 中將 | 關鍾毅 中將 (自殺) | 張自忠 上將(追授) | 張敬 少將 | 戴民權 中將 | 王竣 中將 | 梁希賢 少將(自殺) | 陳文杞 少將 | 唐淮源 上將 | 寸性奇 中將 | 金崇印 少將 | 石作衡 中將 | 賴傳湘 中將 | 朱實夫 少將 | 李翰卿 中將 | 武士敏 中將 | 朱士勤 中將 | 郭子斌 少將 | 戴安瀾 中將 | 王鳳山 少將 | 胡義賓 少將 | 張慶澍 少將 | 周復 中將 | 張少舫 少將 | 高道先 少將 | 江春炎 少將 | 彭士量 中將 | 許國璋[國民黨抗日殉國將士] 中將(自殺) | 孫明瑾 中將 | 盧廣偉 少將 | 李家鈺 上將 | 陳紹堂 少將 | 周鼎銘 少將 | 王劍岳 少將 | 王甲本 中將 | 闞維雍 中將(自殺) | 陳濟恆 中將(自殺) | 呂旃蒙 少將 | 齊學啟 中將 |胡旭盱 少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