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元帝

魏明元帝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北魏第二位皇帝(409年—423年在位),鮮卑族人。道武帝拓跋珪長子,太武帝拓跋燾之父。

拓跋嗣拓跋嗣
拓跋嗣(391年—423年),北魏第二位皇帝(409年—423年在位),鮮卑族人。他是道武帝拓跋圭的兒子,其生母是劉貴人在拓跋嗣被立為太子這前,按代、魏舊例,被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知道後悲傷不已,被道武帝怒斥出宮。409年10月,道武帝為其子拓跋紹所殺,拓跋嗣在宮中衛士的擁戴下殺了拓跋紹,於同年即位,改年號“永興”。太宗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進攻宋國得勝回來,此役稱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戰爭,北魏獲得勝利,攻占虎牢關,闢地三百里,並進逼劉宋領土。423年,拓跋嗣進攻宋國得勝回來,因攻戰勞頓成疾而終,享年32歲。

人物簡介

拓跋嗣拓跋嗣
中文名稱:拓跋嗣
又名:北魏明元帝
在位:409年十月-423年,在位15年。
帝享年:32歲
帝后妃:昭哀皇后姚氏,杜密皇后,大慕容夫人,慕容夫人,尹夫人
所屬年代:南北朝時代
民族:鮮卑族
皇陵地:雲中金陵
帝號廟號:太宗明元皇帝
相關人物:北魏道武帝,北魏太武帝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兒子,其生母劉貴人在拓跋嗣被立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後宮舊例,被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知道後悲傷不已,因而被道武帝怒斥出宮。
409年10月,道武帝拓跋珪為其子拓跋紹所殺,拓跋嗣在宮中衛士的擁戴下殺了拓跋紹,於同年即位,改年號“永興”。太宗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進攻宋國得勝回來,此役稱為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戰爭,北魏獲得勝利,攻占虎牢關,闢地三百里,並進逼劉宋領土。因攻戰勞頓成疾而終,享年32歲。
太宗拓拔嗣雖英年早逝,但上承開國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國,後有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和大破柔然,媲美前秦符堅統一北方和漢武帝大破匈奴的功勳。因此拓拔嗣在北魏開國歷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樞紐地位。

帝位之爭

拓跋嗣拓跋嗣史料記載
道武帝末年,決定立當時為齊王的拓跋嗣為太子。按照代、魏舊例,只要立嗣子就先殺其生母。於是,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生母劉貴人。然後召兒子入宮,當面訓諭:“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就是提防母壯子弱,母后臨朝亂政,搞出呂后那樣的局面。現在準備立你為太子,我就效仿古人的作法,這樣也是為了國家長久之計。”拓跋嗣天性孝順,聞言哀泣不已,伏地痛哭。被“寒食散”折磨得本來就煩躁不安的道武帝大怒,怒斥兒子出宮。拓跋嗣回到自己住處,日夜號泣,拓跋珪聽此情形,又派人召他入宮訓話。左右宮人見狀,都勸他不要入宮:“皇上大怒,殿下您入宮說不定就被殺,不如先找個地方躲避起來,等皇上怒氣消解後再入宮不遲。”拔跋嗣聽勸,帶著兩個隨從跑出都城藏了起來。
不久,清河王拓跋紹入宮弒父。第二天中午,拔跋紹召集百官於端門,隔著大門,從門縫問百官:“我有叔父,也有哥哥,公卿眾人想擁立誰呢?”大家聞言都愕然失色,沒有答腔的。過了好久,南平公長孫嵩回答:“我們擁戴王爺您。”大家此時才知道武帝駕崩,但都不知死因,所以沒一個人敢出聲。散朝之後,傳聞紛紛,大家才知道武帝死因可疑,朝野洶洶,人懷異志。拓跋紹畢竟是個少年,又無人輔佐,聽說外面人心不安,只知道從府庫里搬出大批布帛賞賜王公。
齊王拓跋嗣聽說道武帝被弒,偷偷往都城奔返。拓跋紹派人尋找拓跋嗣想殺掉他,幾次未果。百姓和眾大臣得知拓跋嗣回城,奔走相告,欣然回響,爭出奉迎。拓跋嗣在城西一露面,宮裡的衛士就把拓跋紹抓住送給拓跋嗣論處。拓跋嗣論數罪惡,殺掉拓跋紹和他的母親賀蘭妃。同年,登基為帝,時年十八歲。

政治統治

拓跋嗣拓跋嗣時期經濟記載
拓跋嗣繼續執行拓跋珪的政策,他在平城等地建起大量房屋,並將塞外的鮮卑人及其他胡人內遷到關東地區。這是一項強制性的官方移民政策,目的是恢復與發展久經破壞的中原地區,遇到的阻力卻恰與其深遠的意義成正比。當時的官員不會去體諒老百姓對於故土的依戀之情,更不懂得組織“居委會”去做思想工作,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多半是採取硬性逼迫的手段,造成了一些地方民眾的反感。部分流氓無賴乘機煽動情緒,許多年輕人逃亡集結在外,不少郡縣都出現了有組織的土匪或強盜。
拓跋嗣面對民患十分頭疼,又不想大動干戈地鎮壓,就與公卿們商量:“朕本來是要為民除害,可惜讓那些官員壞了事兒,以至於亂事頻起。如今違犯的人多了,不可能把他們都抓起來殺了。我的意思是通過大赦安撫,你們覺得怎么樣呢?”
元城人侯屈說:“民眾逃亡做強盜,這是大罪,如今不給他們定罪就把他們赦免,乃是‘為上者反求於下’(即本末倒置,不是執行政策的人的行為),恐怕不妥。依臣所見,不如誅殺首惡,赦免餘黨,此舉足可安定天下。”清河人崔宏(這位又是清河崔氏一族,後來鼎鼎有名的北魏漢臣崔浩正是他的長子)則說:“聖明的君主統領民眾,目的便在於安定團結,而不是跟民眾去較量勝負。赦免罪行雖不是正招,但卻便於執行。侯屈的意思是先誅後赦,還不如一招赦免全部搞定為好!如果有人赦免了之後還不老實,到時再殺也不為晚。”
拓跋嗣贊同崔宏的建議,依計執行,果然許多人就不再為亂,對於繼續作亂搞破壞的少數人,拓跋嗣就不再手軟,派將軍於栗領兵一萬前去平定,很快解決了不安定的因素。

軍事生涯

拓跋嗣拓跋嗣軍事生涯
東晉權臣劉裕出身寒微,靠軍功步步升高。接著,劉裕又平蜀地,直逼曾經擊滅前秦的後秦。此時的後秦國王是仁弱儒雅的姚泓,加之內訌連連,落得只好向拓跋嗣求援。北魏大臣紛紛勸拓跋嗣出兵助後秦,想從中撿便宜,唯有大臣崔浩勸諫:“劉裕必克姚泓。陛下您雖有精兵,但沒有良將可使。不如安靜等待,查觀局勢。劉裕滅秦後,一定返回南方篡位,到時關中可盡為我有。”
拓跋嗣雖對崔浩之議表示讚賞,賜崔浩御酒及水晶鹽等奇物,但他畢竟想從交戰雙方中取利,仍派長孫嵩等將領沿河尾隨晉軍,隨時準備攻擊晉軍。劉裕不堪騷擾,在黃河北岸擺個卻月陣,以兩千七百士兵加上一百張可發尖槊的大弩,大敗魏軍。魏軍三萬騎兵被殺一萬多,狼狽而還。拓跋嗣又慚又悔,忙向崔浩道歉。明元帝泰常五年(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稱帝。為此,拓跋嗣連稱大臣崔浩有先見之明。
明元帝同其父拓跋矽一樣,嗜服寒石散帝王為了長壽和壯陽,總是服用今天看來實際上是毒藥的東西,其中有毒的礦物質,不數年就會使一個健壯的正常人瀕於死亡。由於猛藥吃得過多,拓跋嗣一直病魔纏身,加上當時天災人禍不斷,他就又問計於崔浩
拓跋嗣拓跋嗣
崔浩勸明元帝早立皇長子拓跋燾為太子,以定國本。泰常七年(422),拓跋燾以太子身份監國,時年僅十二歲。北魏的太子監國絕不是後來明清等朝皇帝出征時的擺設,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代攝”皇統,有自己的一套大臣班子和辦事機構。經過暗中觀察,拓跋嗣發現拓跋燾聰明決斷,見識深遠,幾個輔弼大臣又忠厚賢良,確實能支撐起魏國的大業,為此他心中十分高興。

南朝宋武帝劉裕病死,明元帝拓跋嗣就準備攻伐宋國。崔浩表示異議,認為魏、宋兩國幾年來一直禮尚往來,沒有正面衝突,現在趁喪伐人,不僅理虧,而且不一定成功。拓跋嗣不理會,說:“劉裕當年就是因姚興剛死而滅其國家,現在趁劉裕死亡我攻伐宋國,也是理所當然。”拓跋嗣不聽,大舉伐宋。他先派奚斤等將率二萬人渡黃河,自己隨後親率五萬多精騎隨後而行。既然戰事開始,崔浩建議先略地,後攻城。拓跋嗣又不聽,不停派大軍猛攻宋國各個堅城。魏軍最終攻克滑台、虎牢等數座重鎮,但也傷亡慘重,大傷元氣,可謂得不償失。
明元帝拓跋嗣身體本來就不好,又御駕親征,一路顛簸,病情更轉沉重。公元423年年底,拓跋嗣病死,時年三十二,廟號太宗。其子拓跋燾繼位,是為北魏太武帝。明元帝為帝十五年,可以說是北魏初期一個重要的過渡性的帝王。

經濟政策

拓跋嗣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時期,其社會躍入封建制,生產力逐步發展。但在統治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著濃厚的奴隸制殘餘,特別是在統一北方以前,繼續將戰爭中擄掠的人口沒為奴婢,賞賜給諸王貴族和有戰功者,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勞動。
賦稅方面,在推行宗主督護制的地區,平均每戶每年的戶調是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徵收的調外之費一匹二丈。且任意增加臨時徵調,動輒每戶要交三十、五十石。當時官吏沒有正式的俸祿,貪污、賄賂、高利貸公行。拓跋嗣統治期間,大將公孫軌到上黨(今山西長治北),去時單馬執鞭,回來則從車百輛。拓跋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在戰爭中,被驅迫當兵的各族人民在前衝鋒,鮮卑騎兵在後驅逼。十二年拓跋嗣圍攻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時,寫信給劉宋守將臧質說,攻城的都不是我鮮卑人,你殺了他們,免得他們將來造反。
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當政時期,社會生產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國北方自西晉永嘉之亂(310)以後,經過十六國時期的戰爭破壞,百姓死於兵革,斃於饑饉,倖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區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統一北方後,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鬥爭,生產關係得到了調整,生產有明顯的發展。
特別是明元帝拓跋嗣改革後,自耕農民顯著增加,明元帝拓跋嗣以前,全國戶數已達五百餘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農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後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業方面,北魏後期煉鋼技術有新的成就,相州牽口冶(在今河南安陽)製成銳利的鋼刀。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太和以前,北方商業幾乎處於停頓狀態,錢貨無所周流。
明元帝拓跋嗣時,元淑為河東太守,當地許多百姓棄農經商。隨著商業的發展,貨幣恢複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鑄造“太和五銖”錢,規定此錢在京師及全國諸州鎮都可通行。

相關詞條

中國歷代皇帝之北朝皇帝

王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統治時間
北魏 太祖
(初謚烈祖)
道武皇帝
拓跋圭 登國 皇始 天興 天賜 386年—409年
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永興 神瑞 泰常 409年—423年
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燾 始光 神麚 延和 太延 太平真君 正平 424年—452年
南安隱王 拓跋余 承平 452年
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濬 興安 興光 太安 和平 452年—465年
顯祖 獻文皇帝 拓跋弘 天安 皇興 466年—471年
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 延興 承明 太和 471年—499年
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景明 正始 永平 延昌 500年—515年
肅宗 孝明皇帝 元詡 熙平 神龜 正光 孝昌 武泰 516年—528年
元釗 建義 528年
敬宗 孝莊皇帝
(初謚武懷皇帝)
元子攸 建義 永安 528年—530年
長廣王 元曄 建明 530年—531年
節閔皇帝 元恭 普泰 531年—532年
安定王 元朗 中興 531年—532年
孝武皇帝
(出皇帝)
元修 太昌 永興 永熙 532年—534年
東魏 孝靜皇帝 元善見 天平 元象 興和 武定 534年—550年
北齊 顯祖
(初謚高祖)
文宣皇帝 高洋 天保 550年—559年
濟南閔悼王 高殷 乾明 559年—560年
孝昭皇帝 高演 皇健 560年—561年
世祖 武成皇帝 高湛 大寧 河清 561年—565年
高緯 天統 武平 隆化 565年—577年
高延宗 德昌 576年
高恆 承光 577年
西魏 文皇帝 元寶炬 大統 535年—551年
廢帝 元欽 551年—554年
恭皇帝 拓跋廓 554年—556年
北周 孝閔皇帝 宇文覺 557年
世宗 明皇帝 宇文毓 武成 557年—560年
高祖 武皇帝 宇文邕 保定 天和 建德 宣政 561年—578年
宣皇帝 宇文贇 大成 579年
靜皇帝 宇文衍 大象 大定 579年—581年

南北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宋孝穆帝劉翹興寧陵江蘇省丹陽丹徒區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宋少帝劉義符江蘇省南京市
宋文帝劉義隆長寧陵江蘇省江寧蔣山
宋孝武帝劉駿景寧陵江蘇省江寧岩山
宋前廢帝劉子業江蘇省江寧龍山
宋明帝劉彧高寧陵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宋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墓江蘇省江寧壇西
宋順帝劉準[南宋皇帝]遂寧陵江蘇省江寧
齊宣帝蕭承之萬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齊文帝蕭長懋崇安陵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鬱林王蕭昭業鬱林王墓江蘇省丹陽
海陵王蕭昭文海陵王墓江蘇省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東昏侯蕭寶卷東昏侯墓江蘇省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恭安陵江蘇省南京黃山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南梁]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武帝蕭衍修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梁昭明帝蕭統安陵江蘇省南京市
梁元帝蕭繹江蘇省江寧
梁宣帝蕭察平陵湖北省江陵紀山
梁孝明帝蕭巋顯陵[西梁]湖北省江陵紀山
陳景帝陳文贊瑞陵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陳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墓
陳宣帝陳頊顯寧陵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陳後主陳叔寶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道武帝拓跋珪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拓跋嗣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拓跋燾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拓跋浚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拓跋弘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元宏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元恪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元詡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元子攸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元朗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元修雲陵陝西省富平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省安陽漳水
魏文帝元寶炬永陵[西魏]陝西省富平
齊神武帝高歡義平陵河南省臨漳漳水
齊文襄帝高澄武寧陵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齊孝昭帝高洋文靖陵
齊武成帝高演 永平陵
齊後主高湛陝西省安康
周文帝高緯成陵陝西省富平宮裡鄉
周閔帝宇文泰靜陵陝西省富平
周閔帝宇文覺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北周]陝西省鹹陽底張鎮
周宣帝宇文贇定陵[北周]
周靜帝宇文闡恭陵

北魏時期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魏道武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金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雲陵陝西省富平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