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王

海陵王

完顏亮(1122~1161)中國金代皇帝。史稱海陵王。女真族。字元功,女真名迪古乃。金太祖之孫,完顏宗傒次子。金熙宗朝官至右丞相兼都元帥。太保領三省事。

歷史記錄

皇統九年(1149)完顏亮與左丞相秉德、駙馬唐括辯等合謀,刺殺熙宗,即皇帝位,改元天德。嚴厲鎮壓反抗的宗室官員,先後誅殺女真宗室貴族以及金太宗子孫70餘人,完顏宗翰子孫30餘人。同時,大批起用渤海契丹、漢人人才,以擴大政權的基礎,鞏固統治。天德三年(1151)擴建燕京城(今北京),興修宮室,下詔遷都。貞元元年(1153)改燕京為中都,作為金朝的都城,並將諸宗室親族及其所屬諸猛安盡數遷至中都及山東等地,以防止反亂。天德三年,罷世襲萬戶職,以改變貴族“子孫相繼”,專攬威權狀況。仿中原王朝制度,設國子監以教育生員。對科舉進行改革。貞元二年復鈔引法,印製交鈔,與銅錢並行。正隆元年(1156)頒行正隆官制,同時又頒行“續降制書”,補訂法律,與熙宗時的皇統制並行。正隆三年,又建設南京(今河南開封)宮室,徵調各路軍兵,準備南侵滅宋,統一中國。六年二月,他從中都出發南巡,六月,抵南京。海陵王親自督大軍渡淮河,出廬州(今安徽合肥)。命工部尚書蘇保衡率水師由海道直趨臨安(今浙江杭州)。十月,任東京留守的曹國公完顏雍(烏祿)發動叛變,稱帝於遼陽。海陵王繼續南進。蘇保衡所領的水師行至膠西陳家島時,遭到南宋李寶水師的突然襲擊,幾乎全軍覆沒。十一月,完顏亮所率大軍在采石磯希圖渡過長江,為宋虞允文所敗。他於是率兵還和州(今安徽和縣),趨揚州,計畫從瓜洲(今江蘇揚州南)渡江。先一日,軍中發生叛變,海陵王被軍將完顏元宜等殺死。

人物生平

他少年得志,意氣風發,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再加足智多謀,被授於行軍萬戶,不久又升為驃騎上將軍,皇統四軍(1144)又封為龍虎衛上將軍,受命守中京。皇統七年(1147)任尚書左丞相,皇統九年(1149)發動宮廷政變,殺熙宗,自立為帝。改元天德。二年(1150),廢行台、中書省和門下省,只置尚書省。貞元元年(1153)遷都長城以南的燕京,更名中都(今北京)。為鞏固皇權,鎮壓大批貴族反對派,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渤海人執掌朝政。定五京制,改定中央官制,廢元帥府,改設樞密院,由朝廷任命樞密使、副使主管軍事。正隆元年(1156)頒“正隆官制”。至此,中央官制的改革全部完成。

相關事件

在位期間繼續鼓勵女真人南下耕種農田,大量印鈔(紙幣名為“交鈔”)鑄錢。為進攻南宋建設汴京,調兵造船。正隆六年(1161)強征各族人民,大舉攻宋。此時完顏雍(金世宗)乘機在遼陽廢海陵王,自立為帝,改元大定。完顏亮在採石為宋軍擊敗,東至瓜州時被部將完顏元宜(即:耶律元宜)與其子王詳所殺。世宗大定二年(1162)金世宗金海陵王完顏亮

下沼將其降封為海陵郡王,諡號“煬”。葬於大房山鹿門谷諸王的墓地。大定二十二年世宗再下詔貶為庶人。

海陵郡王

(大定二年封。大定二十年降為海陵庶人)

姓名完顏迪古乃

(漢名完顏亮)

廟號無

諡號海陵王,聖文神武皇帝

陵墓大房山鹿門谷,後改葬於山陵西南四十里

政權金朝

在世1122年—1161年

在位1150年1月9日—1161年

年號天德1149年—1153年

貞元1153年—1156年

正隆1156年—1161年

編輯本段

完顏亮詞作鑑賞

鵲橋仙·待月

完顏亮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通天障礙。虬髯捻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一揮截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完顏亮,被金稱為海陵王。曾為金藩王,後弒金熙宗完顏亶而自立。得位之後,又蓄謀侵宋。相傳柳永《望海潮》詠錢塘之詞遠播,“金主亮聞之,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鶴林玉露》)正隆六年(1161年)八月中秋節之即,完顏亮中秋符月不至,乃賦此詞。完顏亮“頗知書,好為詩詞,語出輒崛強,慦慦有不為人下之意。”(桯史)(其性情強橫勤於進取,全詞充滿霸氣,抒發其橫厲恣肆不可一世的氣概。上片寫待月不至,為雲所遮之貌。“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銀蟾”借指月亮。我國古代神話中有月中有蟾蜍,而月又有銀輝;因而將“銀蟾”比喻月亮。停酒停歌專等“銀蟾出海”,寫出對銀蟾強烈的期待,盼望之切,等待之焦,躍然紙上。“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通天障礙。”句式陡轉直下,熱切的期待化為泡影,月亮被雲遮蔽,失望之情溢於言表。期待與失望強烈的反差,而作者頓時豪情頓生,怒髮衝冠,因而引出下片。下片即寫了作者為看月而欲截雲的想像,字裡行間也隱隱透出一股殺氣,生動傳神地刻畫作者驕橫不可一世的形象。“虬髯捻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前兩句寫出作者因片雲遮月而引起的憤怒與焦躁,也交待了待月心情的急切。後一句,則由此而產生更大的心理活動,恨劍恨之不快。為什麼要恨劍鋒不快呢?下句“一揮載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這句話交待了原因。卻原來要斬斷遮月之雲,細細地欣賞月中嫦娥的景象。“紫雲”指被月光照射的雲層所形成的彩雲。“嫦娥”既是我國神話中月亮女神的代稱,又在古典文學作品被視為美人的典型。這句話語意雙關,表面要截雲看月,其實骨子裡卻充滿對南宋的覬覦,殺機頓露。據史載,此次中秋賞月後不久,九月初;完顏亮即起兵二十七萬大兵,號稱百萬,分四路攻宋,完顏亮親自率兵南下。當然這次出兵後,由於金內部皇位之爭,金都發生叛亂。為早日滅宋北歸,完顏亮強令將士三日內渡江南下,激發兵變。部將耶律元宜等率將士襲殺完顏亮,金兵不得不北撤。這首詞有一顯著特色,即毫無修飾浮誇之語,不見文詞中常見的酸腐與脂粉氣,全詞之中但見樸實、自然之語,並充滿英豪拔劍問天下的英雄氣概。在我們的欣賞之中我們會慢慢體會的。“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雖是胡兒,偏愛風。”這也是完顏亮所言,可見其志向。而中間四句,也可算是不錯的一首詩了。

過汝陰作

門掩黃昏綠染苔,那回蹤跡半塵埃。空庭日暮烏爭笑,幽徑草深人未來。數仞假山當戶牖,一池春水繞樓台。繁花不識興亡地,猶依欄桿次第開。書壁述懷蛟龍潛匿隱滄海,且與蝦蟆作混合。等待一朝頭角就,撼搖霹靂山河。以事出使道驛有竹輒詠之孤驛蕭蕭竹一從,不聞凡卉媚東風。我心正與君相似,只待雲梢拂碧空。南征至維揚望江左萬里車書盡會同,江南豈有別疆封。屯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至臥內見其妻幾間有岩桂植瓶中,索筆賦綠葉枝頭金縷裝,秋深自有別般香。一朝揚汝名天下,也學君王著赭黃。昭君怨雪昨日樵村漁浦,今日瓊川銀渚。山色捲簾看。老峰巒。錦帳美人貪睡,不覺天孫剪水。驚問是楊花,是蘆花。

喜遷鶯

旌麾初舉,正駃騠力健,嘶風江渚。射虎將軍,落雕都尉,繡帽錦袍翹楚。怒磔戟髯爭奮,捲地一聲鼙鼓。笑談頃,指長江齊楚,六師飛渡。此去,無自墮。金印如斗,獨在功名取。斷鎖機謀,垂鞭方略,人事本無今古。試展臥龍韜韞,果見成功旦莫。問江左,想雲霓望切,玄黃迎路。

編輯本段平生三大志向:

國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帥師伐國,執其君長問罪於前,二也;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意思即是:天下大事我說了算,這是第一;我還要率師攻打敵對的國家,把他們的君主抓來,在我面前問罪,這是第二;得到天下最美的女人,讓她做我的妻子,這為第三。——————————————

編輯本段

海陵王(齊)

齊海陵王蕭昭文(480年—494年),南朝齊朝的第四任皇帝,今常州萬綏人。字季尚。蕭昭文為文惠太子蕭長懋的第二子,西元486年封為臨汝公,西元494年鬱林王蕭昭業即位後封為中軍將軍;蕭昭業死後即帝位,改年號為延興。蕭昭文曾任濟陽太守,揚州刺史等職。自從被扶上皇位後,雖貴為皇帝,但無論大小事都不能自己做主。即位四個月後被蕭鸞廢黜為海陵王,不久後便被蕭鸞所殺。

編輯本段

金海陵王傳記

廢帝海陵庶人亮,字元功,本諱迪古乃,遼王宗乾第二子也。母大氏。天輔六年壬寅歲生。天眷三年,年十八,以宗室子為奉國上將軍,赴梁王宗弼軍前任使,以為行軍萬戶,遷驃騎上將軍。皇統四年,加龍虎衛上將軍,為中京留守,遷光祿大夫。為人僄急,多猜忌,殘忍任數。初,熙宗以太祖嫡孫嗣位,亮意以為宗乾太祖長子,而己亦太祖孫,遂懷覬覦。在中京,專務立威,以厭伏小人。猛安蕭裕傾險敢決,亮結納之,每與論天下事。裕揣知其意,因勸海陵舉大事,語在《裕傳》。七年五月,召為同判大宗正事,加特進。十一月,拜尚書左丞,務攬持權柄,用其腹心為省台要職,引蕭裕為兵部侍郎。一日因召對,語及太祖創業艱難,亮因嗚咽流涕,熙宗以為忠。八年六月,拜平章政事。十一月,拜右丞相。九年正月,兼都元帥。熙宗使小底大興國賜亮生日,悼後亦附賜禮物,熙宗不悅,杖興國百,追其賜物,海陵由此不自安。三月,拜太保、領三省事,益邀求人譽,引用勢望子孫,結其歡心。四月,學士張鈞草詔忤旨死,熙宗問:“誰使為之?”左丞相宗賢對曰:“太保實然。”熙宗不悅,遂出為領行台尚書省事。過中京,與蕭裕定約而去。至良鄉,召還。海陵莫測所以召還之意,大恐。既至,復為平章政事,由是益危迫。熙宗嘗以事杖左丞唐括辯及右丞相秉德,辯及與大理卿烏帶謀廢立,而烏帶先此謀告海陵。他日,海陵與辯語及廢立事,曰:“若舉大事,誰可立者?”辯曰:“胙王常勝乎?”問其次,曰:“鄧王子阿懶。”亮曰:“阿懶屬疏,安得立?”辯曰:“公豈有意邪?”海陵曰:“果不得已,捨我其誰!”於是旦夕相與密謀。護衛將軍特思疑之,以告悼後曰:“辯等公餘每竊竊聚語,竊疑之。”後以告熙宗。熙宗怒,召辯謂曰:“爾與亮謀何事,將如我何?”杖之。亮因此忌常勝、阿懶,且惡特思。因河南兵士孫進自稱皇弟按察大王,而熙宗之弟止有常勝、查剌,海陵乘此構常勝、查剌、阿懶、達懶。熙宗使特思鞫之,無狀。海陵曰:“特思鞫不以實。”遂俱殺之。護衛十人長仆散忽土舊受宗乾恩。徒單阿里出虎與海陵姻家。大興國給事寢殿,時時乘夜從主者取符鑰歸家,以為常。興國嘗以李老僧屬海陵,得為尚書省令史,故使老僧結興國為內應,而興國亦以被杖怨熙宗,遂與亮約。十二月丁巳,忽土、阿里出虎內直。是夜,興國取符鑰啟門納海陵、秉德、辯、烏帶、徒單貞、李老僧等人至寢殿,遂弒熙宗。秉德等未有所屬。忽土曰:“始者議立平章,今復何疑。”乃奉海陵坐,皆拜,稱萬歲。詐以熙宗欲議立後,召大臣,遂殺曹國王宗敏,左丞相宗賢。是日,以秉德為左丞相兼侍中、左副元帥,辯為右丞相兼中書令,烏帶為平章政事,忽土為左副點檢,阿里出虎為右副點檢,貞為左衛將軍,興國為廣寧尹。於是自太師、領三省事勖以下二十人進爵增職各有差。己未,大赦。改皇統九年為天德元年。參知政事蕭肄除名。鎮南統軍孛極為尚書左丞。賜左丞相秉德、右丞相辯、平章政事烏帶、廣寧尹興國、點檢忽土、阿里出虎、左衛將軍貞、尚書省令史老僧、辯父刑部尚書阿里等錢絹馬牛羊有差。甲子,誓太祖廟,召秉德、辯、烏帶、忽土、阿里出虎、興國六人賜誓券。丙寅,以燕京路都轉運使劉麟為參知政事。癸酉,太傳、領三省事蕭仲恭,尚書右丞稟罷。以行台尚書左丞溫都思忠為右丞。乙亥,追謚皇考太師憲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廟號德宗,名其故居曰興聖宮。宋、高麗、夏賀正旦使中道遣還。二年正月辛巳,以同知中京留守事蕭裕為秘書監。癸巳,尊嫡母徒單氏及母大氏皆為皇太后。名徒單氏宮曰永壽,大氏宮曰永寧。乙巳,以勵官守、務農時、慎刑罰、揚側陋、恤窮民、節財用、審才實七事詔中外。遣侍衛親步軍都指揮使完顏思恭等以廢立事報諭宋、高麗、夏國。以左丞相兼左副元帥秉德領行台尚書省事。二月戊申朔,封子元壽為崇王。庚戌,降前帝為東昏王。給天水郡公孫女二人月俸。甲子,以兵部尚書完顏元宜等充賀宋生日使。戊辰,群臣上尊號曰法天膺運睿武宣文大明聖孝皇帝,詔中外。永壽、永寧兩太后父祖贈官有差。以右丞相唐括辯為左丞相,平章政事烏帶為右丞相。三月丙戌,宋、高麗遣使賀即位。以弟袞為司徒兼都元帥。詔以天水郡王玉帶歸宋。四月戊午,殺太傅、領三省事宗本,尚書左丞相唐括辯,判大宗正府事宗美。遣使殺領行台尚書省事秉德,東京留守宗懿,北京留守卞及太宗子孫七十餘人,周宋國王宗翰子孫三十餘人,諸宗室五十餘人。辛酉,以尚書省譯史蕭玉為禮部尚書,秘書監蕭裕為尚書左丞,司徒袞領三省事、封王,都元帥如故,右丞相烏帶司空、左丞相兼侍中,平章政事劉筈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左丞宗義,右丞溫都思忠為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劉麟為尚書右丞,殿前左副點檢仆散忽土為殿前都點檢。五月戊子,以平章行台尚書省事、右副元帥大抃為行台尚書右丞相,元帥如故。壬辰,以左副元帥撒離喝為行台尚書左丞相,元帥如故。同判大宗正事宗安為御史大夫。六月丙午朔,高麗遣使賀即位。甲子,太廟初設四神門及四隅罘罳。七月己丑,司空、左丞相兼侍中烏帶罷。以平章政事溫都思忠為左丞相,尚書左丞蕭裕為平章政事,右丞劉麟為左丞,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完顏思恭為右丞。參知政事張浩丁憂,起復如故。戊戌,夏國遣使賀即位及受尊號。八月戊申,以司徒袞為太尉、領三省事,都元帥如故。以禮部尚書蕭玉為參知政事。九月甲午,立惠妃徒單氏為皇后。十月癸卯,太師、領三省事勖致仕。辛未,殺太皇太妃蕭氏及其子任王偎喝。使使殺行台左丞相、左副元帥撒離喝於汴,並殺平章政事宗義、前工部尚書謀里野、御史大夫宗安,皆夷其族。以魏王斡帶之孫活里甲好修飾,亦族之。十一月癸未,尚書右丞相劉筈罷。以會寧牧徒單恭為平章政事。尚書左丞劉麟、右丞完顏思恭罷。以參知政事張浩為尚書右丞。乙酉,以行台尚書左丞張通古為尚書左丞。丙戌,白虹貫日。丁亥,以太后旨稱令旨。戊子,以十二事戒約官吏。己丑,命庶官許求次室二人,百姓亦許置妾。十二月癸卯朔,詔去群臣所上尊號。丙午,初定襲封衍聖公俸格。命外官去所屬百里外者不許參謁,百里內者往還不得過三日。癸丑,立太祖射碑於紇石烈部中,上及皇后致奠於碑下。甲寅,野人來獻異香,卻之。乙卯,有司奏慶雲見,上曰:“朕何德以當此。自今瑞應毋得上聞,若有妖異,當以諭朕,使自警焉。”己未,罷行台尚書省。改都元帥府為樞密院。詔改定繼絕法。以右副元帥大抃為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參知行台尚書省事張中孚為參知政事,都元帥袞為樞密使,太尉、領三省事如故,元帥左監軍昂為樞密副使,刑部尚書趙資福為御史大夫。三年正月癸酉朔,宋、夏、高麗遣使來賀。乙亥,參知政事蕭玉丁憂,起復如故。癸未,立春,觀擊土牛。丁亥,初造燈山於宮中。戊子,生辰,宋、高麗、夏遣使來賀。甲午,初置國子監。謂御史大夫趙資福曰:“汝等多徇私情,未聞有所彈劾,朕甚不取。自今百官有不法者,必當舉劾,無憚權貴。“乙未,上出獵,宰相以下辭於近郊。上駐馬戒之曰:“朕不惜高爵厚祿以任汝等,比聞事多留滯,豈汝等苟圖自安不以民事為念耶?自今朕將察其勤惰,以為賞罰,其各勉之。”丁酉,白虹貫日。二月丁巳,還宮。三月庚寅,以翰林學士劉長言等為宋生日使。壬辰,詔廣燕城,建宮室。己亥,謂侍臣曰:“昨太子生日,皇后獻朕一物,大是珍異,卿試觀之。”即出諸絳囊中,乃田家稼穡圓。“後意太子生深宮之中,不知民間稼穡之艱難,故以為獻,朕甚賢之。”四月丙午,詔遷都燕京。辛酉,有司圖上燕城宮室制度,建設陰陽五姓所宜。海陵曰:“國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紂居之,雖卜善地何益。使堯、舜居之,何用卜為。”丙寅,罷歲貢鷹隼。沂州男子吳真犯法,當死,有司以其母老疾無侍為請,命官與養濟,著為令。閏月辛未朔,命尚書右丞張浩調選燕京,仍諭浩無私徇。丙子,命太官常膳惟進魚肉,舊貢鵝鴨等悉罷之。丁丑,罷皇統間苑中所養禽獸。歸德軍節度使阿魯補以撤官舍材木構私第,賜死。戊戌,詔朝官稱疾不治事者,尚書省令監察御史與太醫同診視,無實者坐之。五月壬子,以戒敕宰相以下官,詔中外。戊辰,宰臣請益嬪御以廣嗣續。上命徒單貞語宰臣,前所誅黨人諸婦人中多朕中表親,欲納之官中。平章政事蕭裕不可,上不從。遂納宗本子莎魯啜,宗固子胡里剌、胡失打,秉德弟糺里等妻宮中。六月丙子,殺太府監完顏馮六。宋遣使祈請山陵,不許。九月庚戌,賜燕京役夫帛,人一匹。以東京路兵馬都總管府判官蕭子敏為高麗生日使,修起居注蕭彭哥為夏國生日使。十月己巳,殺蘭子山猛安蕭拱。以右副點檢不術魯阿海等為宋正旦使。十一月癸亥,詔罷世襲萬戶官,前後賜姓人各複本姓。十二月戊辰,杖壽寧縣主徐輦。癸酉,獵於近郊。乙酉,還宮。是歲,子崇王元壽薨。四年正月丁酉朔,宋、高麗、夏遣使來賀。群臣請立皇太子,從之。戊戌,初定東宮官屬。立捕盜賞格。癸卯,太白經天。壬子,生辰,宋、高麗、夏遣使來賀。癸亥,朝謁世祖、太祖、太宗、德宗陵。甲子,還宮。二月丁卯,立子光英為皇太子,庚午,詔中外。甲戌,如燕京。昭義軍節度使蕭仲宣家奴告其主怨謗。上曰:“仲宣之侄迪輦阿不近以誹謗誅,故敢妄訴。”命殺告者。迪輦阿不者,蕭拱也。戊子,次泰州。三月丙申朔,以刑部尚書田秀穎等為宋生日使。四月丙寅朔,有司請今歲河南、北選人並赴中京銓注,從之。壬辰,上自泰州如涼陘。五月丁酉,獵於立列只山。甲寅,賜獵士,人一羊。乙卯,次臨潢府。丁巳,太白經天。六月甲子朔,駐綿山。戊寅,權楚底部猛安那野伏誅。七月癸卯,命崇義軍節度使烏帶之妻唐括定哥殺其夫而納之。八月癸亥朔,獵於途你山。甲戌,以侍御史保魯鞫事不實,杖之。丙子,次於鐸瓦。九月甲午,次中京。丙午,尚書右丞相大抃罷。殺太府少監劉景。以都水使者完顏麻潑為高麗生日使,吏部郎中蕭中立為夏國生日使。十月壬戌朔,使使奉遷太廟神主。御史大夫趙資福罷。甲申,以太子詹事張用直等為賀宋正旦使。殺太祖長公主兀魯,杖罷其夫平章政事徒單恭,封其侍婢忽撻為國夫人。恭之兄定哥初尚兀魯,定哥死,恭強納焉,而不相能,又與侍婢忽撻不協。忽撻得幸於後,遂譖於上,故見殺,而並罷恭。……

編輯本段

年號

天德(1149年泰歷十二月~1153年三月)貞元(1153年三月~1156年二月)正隆(1156年二月~1161年10月)

金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金始祖函普光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德帝烏魯熙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安帝完顏跋海建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獻祖綏可輝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昭祖完顏石魯安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景祖烏骨迺定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世祖劾里缽永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肅宗完顏頗刺淑泰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穆宗完顏盈歌獻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康宗烏雅束喬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睿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太宗完顏晟恭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徽宗完顏宗峻興陵
金熙宗金熙宗思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海陵王完顏亮北京市房山縣
金睿宗完顏宗堯景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金世宗金世宗興陵北京市房山縣
金顯宗完顏允恭裕陵[金]
金章宗金章宗道陵北京市房山縣
衛紹王完顏永濟 北京市房山縣
金宣宗完顏珣德陵[金]北京市房山縣

南北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宋孝穆帝劉翹興寧陵江蘇省丹陽丹徒區
宋武帝劉裕初寧陵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宋少帝劉義符江蘇省南京市
宋文帝劉義隆長寧陵江蘇省江寧蔣山
宋孝武帝劉駿景寧陵江蘇省江寧岩山
宋前廢帝劉子業江蘇省江寧龍山
宋明帝劉彧高寧陵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宋後廢帝劉昱蒼梧王墓江蘇省江寧壇西
宋順帝劉準[南宋皇帝]遂寧陵江蘇省江寧
齊宣帝蕭承之萬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齊文帝蕭長懋崇安陵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鬱林王蕭昭業鬱林王墓江蘇省丹陽
海陵王蕭昭文海陵王墓江蘇省丹陽
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東昏侯蕭寶卷東昏侯墓江蘇省丹陽
齊和帝蕭寶融恭安陵江蘇省南京黃山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南梁]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武帝蕭衍修陵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梁昭明帝蕭統安陵江蘇省南京市
梁元帝蕭繹江蘇省江寧
梁宣帝蕭察平陵湖北省江陵紀山
梁孝明帝蕭巋顯陵[西梁]湖北省江陵紀山
陳景帝陳文贊瑞陵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陳文帝陳蒨永寧陵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陳廢帝陳伯宗臨海王墓
陳宣帝陳頊顯寧陵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陳後主陳叔寶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道武帝拓跋珪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明元帝拓跋嗣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太武帝拓跋燾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文成帝拓跋浚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獻文帝拓跋弘金陵內蒙古托克托縣
魏孝文帝元宏長陵[北魏]河南省孟津邙山
魏宣武帝元恪景陵[北魏]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魏孝明帝元詡定陵[北魏]河南省登封嵩山
魏孝莊帝元子攸靜陵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安定王元朗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魏孝武帝元修雲陵陝西省富平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省安陽漳水
魏文帝元寶炬永陵[西魏]陝西省富平
齊神武帝高歡義平陵河南省臨漳漳水
齊文襄帝高澄武寧陵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齊孝昭帝高洋文靖陵
齊武成帝高演 永平陵
齊後主高湛陝西省安康
周文帝高緯成陵陝西省富平宮裡鄉
周閔帝宇文泰靜陵陝西省富平
周閔帝宇文覺昭陵
周武帝宇文邕孝陵[北周]陝西省鹹陽底張鎮
周宣帝宇文贇定陵[北周]
周靜帝宇文闡恭陵

南齊時期君主陵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