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概況
![報國寺](/img/8/5ca/nBnauM3X4UTN4EjM2ADM3gzMwITM5YTO2QDMwADMwAzMxAzLwA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重要殿宇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均建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①山門。面闊3間,五檁硬山頂,前出廊,系1997年復建。
②第一進殿。為昭忠祠山門,面闊5間,七檁懸山頂。殿前置有石獅兩座,東、西兩側置龜趺石碑各1通。
③第二進殿。為天王殿,面闊3間,七檁懸山頂。殿前置龜趺石碑2通。殿東、西兩側建有配殿,面闊各5間,七檁硬山頂。
④第三進殿。為大殿,面闊9間,七檁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殿前建有磚石月台。大殿東、西兩側建有配殿,面闊各5間,五檁懸山頂。
⑤第四進殿。為後殿,面闊5間,七檁懸山頂。後殿左右建有朵殿,面闊各3間,七檁硬山頂。後殿東、西兩側建有配殿,形制與朵殿相同。
⑥第五進殿。原為毗盧殿,高36級,閣外環飾遊廊,清代已毀。現尚存明憲宗御製建寺碑和清代御製重修報國寺詩碑。
歷史沿革
報國寺始建於遼代,但規模很小,“有寺無額”,世稱小報國寺。明初塌毀。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重修,改名慈仁寺,俗稱報國寺。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因“國舅爺”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看破紅塵要矢志出家當和尚,由皇家撥內帑錢糧在小報國寺的舊基上,擴建為“慈仁寺”,周吉祥去當了住持。擴建後的慈仁寺規模宏大,有七層殿房,錯落有致,後院建有“毗盧閣”,閣高三十六級,周圍長廊,可登臨遠眺,“望盧溝橋行騎,歷歷可數”,京師之景盡收眼底。毗盧閣中還收藏有窯變觀音一尊,為鎮寺之寶。毗盧閣窯變觀音和寺內金代所栽的兩株雙龍奇松,被稱為寺內“三絕”。在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收入了名士、詩人吟唱報國寺“三絕”的詩詞40多首。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師大地震,報國寺大部建築坍塌。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報國慈仁寺”。
但隨著琉璃廠書市的興起,報國寺書市漸而衰落。而今,報國寺又秉承數百年之文脈,成為書市文化廣場,實為盛世之舉。
城牆遺址
歷史上明城牆全長40公里,始建於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遺址全長1.5公里,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標誌。其城東南角樓是全國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始建於明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城牆破損嚴重,為保護文化遺產,修復城牆,在原址建設了明城牆遺址公園。報國寺位於遺址公園內。公園運用簡潔的設計手法,突出展現城牆的殘缺之美。漫步公園內,古樹掩映,綠草茵茵,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及深沉凝重的角樓仿佛在向人們訴說民族的滄桑。公園內“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展現崇文深厚之文化積澱,令人平添無限的遐思。
報國寺書市
![護國寺文化市場](/img/6/863/nBnauM3XxQTNxIzMzQzNxEDNzQTM5ETM4ITMxADMwAzMxAzL0c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康熙十八年(1679),京師大地震,報國寺大部建築坍塌。雖然,乾隆十九年(1754),得以重修,並定名“大報國慈仁寺”,但隨著琉璃廠書市的興起,報國寺書市漸而衰落。而今,報國寺又秉承數百年之文脈,成為書市文化廣場,實為盛世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