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市

臨江市

臨江市是吉林省白山市代管縣級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腹地,鴨綠江畔,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道(兩江道、慈江道)三郡(中江郡、金亨稷郡、慈城郡)隔江相望,邊境線長146公里,幅員3008.5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臨江市轄6個街道、6個鎮、1個鄉,總人口為21.6萬人。臨江市是中國高山紅景天之鄉,也是亞洲硅藻土儲量第一的硅藻土工業城。

基本信息

當地特色

臨江市臨江特產

臨江素稱“長白山立體資源寶庫”,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1萬千瓦,並有礦泉、溫泉多處,現已建成水電站16座。礦業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可供工業開採的硅藻土、白雲石、礦石等礦藏資源種類達46種,其中,硅藻土和白雲石儲量及品位居全國第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得天獨厚,全市有林地2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3%以上。野生動物有鹿黑熊等250餘種;野生植物有山參天麻細辛貝母黨參、高山紅景天等100餘種,被譽為“中國高山紅景天之鄉”和“國家北藥基地”。臨江市針對境內旅遊資源豐富的狀況,制定並實施了《臨江市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積極發展以紅色、生態、沿江、環山、跨國為特色的旅遊產業。先後投資8000餘萬元相繼開發和建成了江心島公園、北山公園、溫泉渡假村游泳館、溪谷莊園、鴨綠江漂流、葦沙河風景區等為代表的一批能夠體現長白山文化、鴨綠江風情的生態旅遊景點。開通了集安經臨江至長白山等3條旅遊熱線。同時,利用臨江被國家確定的兩個紅色旅遊經典景點和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的有利時機,修繕了陳雲舊居,擴建了“四保臨江”紀念館和烈士陵園。臨江市還加大對唐朝渤海國時期歷史文化遺存的開發力度,寶山——六道溝渤海國時期冶銅遺址被國家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江市充分發揮地處中朝邊境的優勢,開通了“對朝一日游”,現在異國風情游已成為臨江旅遊的一大品牌。每年都吸引大批國內外旅客來臨江觀光旅遊,2005年全市接待旅遊人數達20萬人次,旅遊業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旅遊業的興起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

簡介

臨江市是鴨綠江中上游固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吉林省東南部區域經濟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
中國高山紅景天之鄉
亞洲硅藻土儲量第一的硅藻土工業城
開放的中國對朝口岸城市
二戰日本潰退時,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在臨江市大栗子鎮避難並在臨江遺落蘇東坡的《洞庭春色賦》和張禹的《文姬歸漢圖》以及元代趙孟頫的《飲馬圖卷》等珍貴國寶

歷史沿革

自古以來臨江就是鴨綠江畔的邊境重鎮。時隸屬青州和營州,時屬遼東郡,初為安東都戶府所轄,後為渤海國西京鴨綠江府所在地;遼時屬東京道綠州,時屬建州衛;時屬盛京。“四保臨江”戰役期間,臨江為遼東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所在地。1985年4月設為臨江區,1992年9月1日,臨江撤區設為縣;1993年11月28日,撤縣設為臨江市。臨江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華天寶,山清水秀,風景旖旎。雄奇壯觀的長白山,赤壁林立的珍珠門,天水一色的葦沙河漁場,鴨綠江對岸的異國風情等別具特色。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臨江市轄5個街道、8個鎮、3個鄉。
2003年底,臨江市轄5個街道、8個鎮、3個鄉:建國街道、新市街道、興隆街道、大湖街道、森工街道、大栗子鎮、樺樹鎮、六道溝鎮、葦沙河鎮、花山鎮、鬧枝鎮、四道溝鎮、寶山鎮、螞蟻河鄉、賈家營鄉、東北岔鄉。
2005年2月5日,經吉林省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廳下發檔案,同意對白山市部分鄉鎮行政區劃作調整。其中:臨江市撤銷大栗子鎮,設立大栗子街道辦事處,將原大栗子鎮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大栗子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5年10月18日,經吉林省政府批准,吉林省民政廳下發檔案,對臨江市部分鄉鎮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1)撤銷賈家營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螞蟻河鄉管轄。(2)撤銷寶山鎮,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六道溝鎮管轄。(3)撤銷東北岔鄉,東北岔鄉所轄的元寶頂子、吳家營、東北岔3個村劃歸四道溝鎮管轄;將東小山、五人把、柳樹河子3個村劃歸樺樹鎮管轄。
2006年3月21日,臨江市政府批准,同意將原葦沙河鎮葫蘆套村更名為白馬浪村。
2006年4月24日,臨江市政府批准,同意將六道溝鎮南崗村更名為向陽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臨江市轄6個街道、6個鎮、1個鄉:建國街道、新市街道、興隆街道、大湖街道、森工街道、大栗子街道、樺樹鎮、六道溝鎮、葦沙河鎮、花山鎮、鬧枝鎮、四道溝鎮、螞蟻河鄉。

經濟發展

臨江市臨江市
為發展地方經濟,1992年11月7日經中國吉林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臨江經濟開發區,享受省賦予臨江經濟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臨江市設有國家一類口岸,中朝邊境有公路大橋相連線,是吉林省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具有邊貿、外貿進出口權。海關、邊檢、檢驗檢疫等機構健全,可獨立開辦一切進出口業務。臨江市抓住了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有利契機,積極爭取資金,加快公路、電力、通信、供水、供熱、旅遊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了“全市齊動員,舉市大築路”活動,使公路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五年用於公路建設資金達9.8億元,修建公路418公里。先後完成了臨江至八道江界、臨江至大湖、臨江至撫松等(水泥)油路。現在全市人民企盼已久的沈長線老嶺隧道工程於2005年9月29日竣工通車。構建了“兩縱兩橫、四個出口”的路格線局。公路建設的迅猛發展,提升了臨江區位優勢,加快了經濟和社會的跨越式發展。臨江市每年都以10多萬平方米的速度,對舊城進行改造,初步建立了三公里林產工業區、臨城經濟開發區、建國商貿區新市邊貿區、六道溝、花山工業集中區。完成了文明小區、世紀春小區、西成小區、交通小區、迎賓小區等10餘個花園式住宅小區建設。每年都投資數千萬元對城市道路、綠化美化、燈光等工程進行更新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城市整體功能,市容和環境衛生質量逐年改善。通訊事業和信息網路建設迅猛發展。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

農業發展

近年來,臨江立足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臨江市臨江市
農村財力增強,促進農村穩定繁榮”為目標,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完成6.4億元,同比增長8.5%;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1.7億元,同比增長7.4%。臨江市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重點,加快了肉繁育改良體系建設,扶持培育了中藥材種植加工、山葡萄種植加工、甜玉米專業生產、食用菌培植等農業龍頭型經濟產業。同時,全面啟動了長白山生態建設恢復工程,加快了農業綜合開發步伐,臨江市被國家列為“國家北藥生產基地縣”,並獲得“國家山參仿生保護栽培技術專利權”。中草藥山野菜林蛙、林果生產初步形成了群體參與、基地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模式。效益農業、綠色農業和訂單農業發展迅速。農村經濟組織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目前,全市已有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60個,有效地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增加了農民收入,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49元,同比增長5.6%。這一切為加快社會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工業經濟實現快速增長。

工業快速增長

臨江市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工業強市”不動搖,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著力解決工業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工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得到確立。臨江市工業經濟每年以兩位數增長。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9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利潤7000萬元,比上年增加3433萬元。各項主要指標在白山各縣(市、區)評比中名列前茅。2005年全市有34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其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6.5億元,木質百葉窗二期擴建、超微細二氧化矽等17個重點工業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繼吉林健今藥業改造和美詩頓新型超微細二氧化矽項目被列為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項目之後,5萬噸硅藻土基體無毒殺蟲劑等3個項目的申報工作進展順利。這些工業項目全部投運後,將進一步擴充經濟總量,為臨江早日實現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對外開放成效顯著。

對外開放成效顯著

臨江市在充分發揮臨江經濟開發區對外視窗作用和龍頭帶動優勢的同時,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積極參加國內舉辦的各種經貿洽談會,在國內外廣泛尋求合作夥伴。通過努力,
臨江市臨江市
德國駛多飛公司、遼寧科貿公司、吉林風電公司、北京章光101集團等國內外企業先後在臨江落戶。2005年全市共簽訂契約項目38項,引進域外資金2.6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4億元。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2600萬美元,同比增長17%。臨江市還進一步加強了對外友好交流,分別與美國印第安那州哈蒙德市、韓國的九里市締結友好城市,對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產生深遠影響。民營經濟穩步增長。通過資金支持、法律保護、重獎激勵等方式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到目前,臨江市民營企業發展到82戶,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5913戶,從業人員22300多人,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市國民經濟比重的70%。培育和扶持了寶健木業、興輝助濾劑廠、臨江銀礦等一批市場潛力大、產品銷路廣的優勢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整體素質由弱到強,經濟規模由小到大,不斷發展。大力培育旅遊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針對境內旅遊資源豐富的狀況,臨江市制定並實施了《臨江市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積極構築生態旅遊格局,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建成了江心島公園、溫泉度假村游泳館,溪谷莊園、鴨綠江漂流、金峽風景區等為代表的長白山文化、鴨綠江風情的生態旅遊景點和陳雲舊居、“四保臨江”烈士陵園為主的紅色旅遊景點景區。2005年全市接待旅遊人數達20萬次。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200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5億元,同比增長11.3%。口岸貿運市場、西苑綜合貿易市場等一批集倉儲、批發、運輸為一體的專業化市場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社區服務、保險證券、中介等行業健康發展。

當代建設

臨江市臨江市
臨江於1902年(光緒28年)建縣,距今已有104年的歷史,解放後的30多年由於受人們觀念、條件、管理體制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市貌古舊,建築簡陋散亂,市政設施功能不全、承載能力低,市區有街路15條,寬5、6米不等,皆為碎石土路,整個市區面積不足5平方公里。1985年4月恢復縣制,特別是1993年撤縣設市以來,市委、市政府迅速把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功能做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民眾生活環境的大事來抓。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加快城市化進程,推動經濟社會進步,實現臨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規劃是建設的龍頭,市委、市政府針對城市缺乏長遠規劃的狀況,從發展戰略出發,在1993年投資40餘萬元由吉林省測繪大隊完成了臨江城區的地形測繪工作,使臨江成為當時全省第5個有詳細地形圖和資料的縣(市)。隨後又聘請國家建設部城市研究院的知名專家,根據臨江環山沿江靠邊特色,編制了《臨江市城市總體規劃(1994年—2010年)》,初步規劃了三公里林產工業區、臨江經濟開發區、建國商業貿易區、新市邊境貿易區、六道溝、花山工業集中區等幾個各具特色的城市區域格局,使臨江城市建設有章可循,避免了以往無序亂建的狀況。通過規劃的實施,市區道路、居民住宅、供暖排水、園林綠化、市容環衛等得以整體推進、共同發展,城市功能
臨江市臨江市
不斷完善,布局日趨合理,使臨江城市面積由原來的不足5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2平方公里,已逐漸成為吉林省東南部一座知名度較高的山水園林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改善投資環境的著力點。近年來,臨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建設,堅持把其納入政府的實事來辦,多渠道,多形式籌集城建資金,解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問題,從而使臨江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路網建設構成城市的基本框架。為解決市區主要街路窄、主幹道少、斷頭路多,基礎等級低的弊端。自1990年起臨江市先後投入大量資金新建、改建延伸拓寬了臨江大街、鴨綠江大街、森工大街、正陽路等主次幹道及巷路,並加寬了臨江大橋,使城東與城西連成一體。為進一步完善市區道路功能,2003年市政府籌資1000多萬元,對城市42條主次幹路、巷路進行主體改造和擴建,並對主要街路兩側的人行步道進行鋪設,總面積達8.3平方米,整個工程竣工後,市區主要街路全為高級柏油路,巷路也有90%以上為柏油路或水泥路。市區路網結構得到徹底改善,初步形成了以主幹道為骨架,以街路為動脈,以巷路為經路的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交通網路。另外,按照城市燈游標準,系統地規劃市區夜間照明分布,在臨江大街、正陽路、鴨綠江大街、森工大街等42條街路安裝了各具特色照明路燈,使城市真正亮起來,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舊城改造使城市換新顏。近年來,臨江以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本著“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集中連片改造”的原則,突出經營城市的理念,採取市場運
臨江市臨江市
作,每年以10多萬平方米的速度,對舊城進行改造。經過多年的建設,臨江市區一改過去雜亂無章的狀態,形成了科學有序發展的格局。電業大廈稅務大廈海關大樓等70餘棟造型各異,具有時代特點的高層建築拔地而起,鱗次櫛比。文明小區、世紀春小區、交通小區、西盛小區等10餘個花園式小區已初具規模,極大地改善了居民住宅條件。目前,市區人均住房由1990年的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現在的16.21平方米。投入了專項資金,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已建成花山葦沙河等各具特色的衛星鎮,並日益顯現輻射效應。同時,城市基礎設施相配套的供水、供熱、環保、垃圾處理等設施日趨完善,滿足了城市需要,城市總體功能大大增強,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山水園林城市初具規模。依山(長白山)傍水(鴨綠江),異國風光盡收眼底。199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根據臨江的地貌特徵和山水景色,把城市發展定位於建設山水園林城市上,下氣力規劃布局和建設。在加快縱橫交匯的街路,錯落有致建築群的同時,注重城市的綠化美化建設。1998年結合舊城區改造,市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了政府廣場,成為當時整個白山地區唯一的多功能廣場;投資100多萬元在市區至大栗子鎮之間建設了鴨綠江綠色生態文化長廊,為鴨綠江畔描繪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994年在國家文化部林業部等18個部委共同組織開展的“萬裡邊疆文化長廊建設”活動的推動下,經過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投資1400多萬元,建設了集園林藝術和休閒娛樂為一體,有很深文化底蘊的北山公園,現在已成為國家2A級風景區;目前,市區已有各類遊園4處,大型綠地20多處,綠化街路23條,公共綠地面積105.5公頃,綠化覆蓋率為17.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1平方米。

自然地理

臨江素稱“長白山立體資源寶庫”,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1萬千瓦,並有礦泉、溫泉多處,現已建成水電站16座。礦業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可供工業開採的硅藻土、白雲石、煤、金、銻礦石等礦藏資源種類達46種,其中,硅藻土和白雲石儲量及品位居全國第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得天獨厚,全市有林地2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3%以上。野生動物有鹿、貂、黑熊等250餘種;野生植物有山參、天麻、細辛、貝母、黨參、高山紅景天等100餘種,被譽為“中國高山紅景天之鄉”和“國家北藥基地”。

社會事業

臨江於1902年(光緒28年)建縣,距今已有104年的歷史,解放後的30多年由於受人們觀念、條件、管理體制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市貌古舊,建築簡陋散亂,市政設施功能不全、承載能力低,市區有街路15條,寬5、6米不等,皆為碎石土路,整個市區面積不足5平方公里
1985年4月恢復縣制,特別是1993年撤縣設市以來,市委、市政府迅速把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功能做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民眾生活環境的大事來抓。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加快城市化進程,推動經濟社會進步,實現臨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規劃是建設的龍頭,市委、市政府針對城市缺乏長遠規劃的狀況,從發展戰略出發,在1993年投資40餘萬元由吉林省測繪大隊完成了臨江城區的地形測繪工作,使臨江成為當時全省第5個有詳細地形圖和資料的縣(市)。隨後又聘請國家建設部城市研究院的知名專家,根據臨江環山沿江靠邊特色,編制了《臨江市城市總體規劃(1994年—2010年)》,初步規劃了三公里林產工業區、臨江經濟開發區、建國商業貿易區、新市邊境貿易區、六道溝、花山工業集中區等幾個各具特色的城市區域格局,使臨江城市建設有章可循,避免了以往無序亂建的狀況。
通過規劃的實施,市區道路、居民住宅、供暖排水、園林綠化、市容環衛等得以整體推進、共同發展,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布局日趨合理,使臨江城市面積由原來的不足5平方公里擴大到12平方公里,已逐漸成為吉林省東南部一座知名度較高的山水園林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改善投資環境的著力點。臨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建設,堅持把其納入政府的實事來辦,多渠道,多形式籌集城建資金,解決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問題,從而使臨江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路網建設構成城市的基本框架。為解決市區主要街路窄、主幹道少、斷頭路多,基礎等級低的弊端。
自1990年起臨江市先後投入大量資金新建、改建延伸拓寬了臨江大街、鴨綠江大街、森工大街、正陽路等主次幹道及巷路,並加寬了臨江大橋,使城東與城西連成一體。為進一步完善市區道路功能,2003年市政府籌資1000多萬元,對城市42條主次幹路、巷路進行主體改造和擴建,並對主要街路兩側的人行步道進行鋪設,總面積達8.3平方米,整個工程竣工後,市區主要街路全為高級柏油路,巷路也有90%以上為柏油路或水泥路。市區路網結構得到徹底改善,初步形成了以主幹道為骨架,以街路為動脈,以巷路為經路的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交通網路。另外,按照城市燈游標準,系統地規劃市區夜間照明分布,在臨江大街、正陽路、鴨綠江大街、森工大街等42條街路安裝了各具特色照明路燈,使城市真正亮起來,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舊城改造使城市換新顏。
臨江以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本著“統一規劃、配套建設、集中連片改造”的原則,突出經營城市的理念,採取市場運作,每年以10多萬平方米的速度,對舊城進行改造。經過多年的建設,臨江市區一改過去雜亂無章的狀態,形成了科學有序發展的格局。電業大廈、稅務大廈、海關大樓等70餘棟造型各異,具有時代特點的高層建築拔地而起,鱗次櫛比。文明小區、世紀春小區、交通小區、西盛小區等10餘個花園式小區已初具規模,極大地改善了居民住宅條件。市區人均住房由1990年的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16.21平方米。投入了專項資金,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已建成花山、葦沙河等各具特色的衛星鎮,並日益顯現輻射效應。同時,城市基礎設施相配套的供水、供熱、環保、垃圾處理等設施日趨完善,滿足了城市需要,城市總體功能大大增強,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山水園林城市初具規模。依山(長白山)傍水(鴨綠江),異國風光盡收眼底。
199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根據臨江的地貌特徵和山水景色,把城市發展定位於建設山水園林城市上,下氣力規劃布局和建設。在加快縱橫交匯的街路,錯落有致建築群的同時,注重城市的綠化美化建設。1998年結合舊城區改造,市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了政府廣場,成為當時整個白山地區唯一的多功能廣場;投資100多萬元在市區至大栗子鎮之間建設了鴨綠江綠色生態文化長廊,為鴨綠江畔描繪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994年在國家文化部、林業部等18個部委共同組織開展的“萬裡邊疆文化長廊建設”活動的推動下,經過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投資1400多萬元,建設了集園林藝術和休閒娛樂為一體,有很深文化底蘊的北山公園,已成為國家2A級風景區;市區已有各類遊園4處,大型綠地20多處,綠化街路23條,公共綠地面積125.5公頃,綠化覆蓋率為17.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1平方米。

特色

臨江素稱“長白山立體資源寶庫”,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1萬千瓦,並有礦泉、溫泉多處,現已建成水電站16座。礦業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可供工業開採的硅藻土、白雲石、煤、金、銻礦石等礦藏資源種類達46種,其中,硅藻土和白雲石儲量及品位居全國第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得天獨厚,全市有林地2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3%以上。野生動物有鹿、貂、黑熊等250餘種;野生植物有山參、天麻、細辛、貝母、黨參、高山紅景天等100餘種,被譽為“中國高山紅景天之鄉”和“國家北藥基地”。臨江市針對境內旅遊資源豐富的狀況,制定並實施了《臨江市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積極發展以紅色、生態、沿江、環山、跨國為特色的旅遊產業。先後投資8000餘萬元相繼開發和建成了江心島公園、北山公園、溫泉渡假村游泳館、溪谷莊園、鴨綠江漂流、葦沙河風景區等為代表的一批能夠體現長白山文化、鴨綠江風情的生態旅遊景點。開通了集安經臨江至長白山等3條旅遊熱線旅遊品牌。同時,利用臨江被國家確定的兩個紅色旅遊經典景點和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的有利時機,修繕了陳雲舊居,擴建了“四保臨江”紀念館和烈士陵園。臨江市還加大對唐朝渤海國時期歷史文化遺存的開發力度,寶山——六道溝渤海國時期冶銅遺址被國家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江市充分發揮地處中朝邊境的優勢,開通了“對朝一日游”,異國風情游已成為臨江旅遊的一大品牌。每年都吸引大批國內外旅客來臨江觀光旅遊,2005年全市接待旅遊人數達20萬人次,旅遊業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旅遊業的興起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

觀光旅遊

臨江市地處長白山腹地、森林覆蓋率高,動植物資源豐富,四季分明,自然風光旖旎多姿。同時地廣人稀,民風淳樸,並因毗鄰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而異國風情濃郁。成為驢友、攝友、戶外愛好者、騎行愛好者經常光顧的熱點城市。
臨江高品位的山水風光是拍攝電影的最佳外景地,是天然的大攝影棚、著名的影視基地。早在20世紀50年代,臨江就以獨特的魅力,備受電影人青睞,長影就把臨江作為電影外景地,先後拍攝了《五朵金花》、《林海雪原》、《神秘的旅伴》等三十餘部影片。《四保臨江》和《陳雲在臨江》等電視劇也在臨江拍攝。
在臨江市境內,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其中高品位山水風光尤為突出,臨江是典型的長白山區地貌,地勢東高西低,自東向西逐漸下降,最高處海拔1941米,最低處海拔310米。臨江的長白山地群峰矗立、怪石嶙峋,飛瀑誘人。僅地文景觀類就包括山丘型、谷地型、凸峰、奇特與象形山石、峽谷、岩石洞與岩穴、島區7個類型,27個資源單體。其中數量最多的為奇特的象形山石,奇峰羅列,比人擬物,惟妙惟肖。臨江市境內有大小河流154條,水流湍急,落差較大,域內水域風光類景觀單體12個。鴨綠江是中朝兩國的界河,東北地區第四大河,臨江境內的鴨綠江水流湍急,是漂流的理想去處,可盡享“一江綠水,兩岸風光”。葦沙河水上樂園所在江段屬鴨綠江雲峰水庫的回水區,江寬水闊,水天一色,兩岸青山聳立,美不勝收,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鴨綠邊境山水風光走廊。五道溝河六座電站依山而建,六大庫區構成山色各異、水流競秀的自然景觀
觀光景點:陳雲故居、四保臨江戰役展覽館、革命烈士陵園、貓兒山、北山公園。

中國邊陲城市

匯集中國邊界城市,走進邊疆人民生活,介紹邊界人文景觀,了解邊陲城市發展,增強人們國防意識。

吉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