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簡介
龍井地名起源井泉位於距龍井街與六道河路交叉路口,東50米處,市中醫院對面。自1881年開始朝鮮移民大量遷到六道溝,在這裡發現了一眼古井,井水清涼甘甜,移民們便在井邊立了“桔槔”,即“龍吊桶”。“九.一八”事變後,官方正式把“六道溝”改為“龍井村”。1934年在李基燮的發起下立了兩米高的花崗岩石碑,碑上刻著“龍井地名起源之井泉”字樣。1987年,龍井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644年滿族入主中原,封禁達200餘年,19世紀中葉清政府廢除封禁,1881年在此設招墾局,1902年在局子街設延吉廳,1909年延吉廳升延吉府,1913年改延吉府為延吉縣。1934年日本侵略者將延吉改為“間島市”,歸屬於偽“間島省”。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成立延吉縣人民政府,歸屬松江省。1952年歸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83年經省政府批准,延吉縣更名為龍井縣。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龍井市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龍井市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是延邊文化教育的搖籃和中國朝鮮族文化的發源地。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龍井市就有大成中學等6所中學,畢業學生分布在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龍井市開發歷史較早,山川秀美,景色宜人,有馳名中外的龍井地名起源地井泉、一松亭、萬畝果園、漢王山遺址、大成中學舊址、日本間島領事館舊址、龍山朝鮮族民俗村等旅遊景點。龍井市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28年,延邊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龍井誕生,是延邊地區黨組織的活動中心和培養革命骨幹的搖籃。從國內革命戰爭到抗美援朝時期,龍井先後有5000多名各族兒女為國捐軀,烈士總數占全省的1/10。歷史沿革
地名起源
龍井市,滿語裡意義為兩山夾一江(海蘭江)。龍井原名六道溝,是滿族的發祥地和龍興之地。歷史變遷
遠在古代,祖先便在龍井這塊土地上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在德新鄉原始文化遺址和石井龍泉洞原始文化遺址,曾掘出磨製的石器、骨器、陶器。對出土的木炭經過測定表明,是距今三、四千年前的遺址。龍井市在西漢時,地處蒼海、玄菟郡境內。東漢和三國時期,為北沃沮地,後為高句麗占,轄屬於高句麗。西晉時屬肅慎(即挹婁)地。南北朝時,肅慎為勿吉(靺鞨),地屬勿吉白山部。北魏時,繼為勿吉地。隋和唐代初期,地屬勿吉白山部,附於高句麗。唐和五代時期,屬渤海顯德府。遼代為東京道星顯路的女真部領地。金代初期屬上京路的速頻路,後劃歸曷懶路,後期屬東夏國的南京地。元代屬開元路南京萬戶府。明代隸屬奴爾乾都司、布爾哈圖等衛所。
1644年4月,清朝政府視此地為清朝的發祥地,將興京、伊通以南,圖們江以北地區列為禁山圍場自清朝開禁以來,現龍井市境也在被封禁之列。這樣,從清初至光緒年間的二百多年裡,龍井市境成了人煙稀少的一片荒涼地帶。
光緒六年(1880年)設分防縣丞,隸屬阿克敦城(今敦化縣)所轄。
1881年(光緒七年),清政府廢除對圖們江以北地區的封禁令,設南崗招墾分局,施行移民興邊政策,公開招募朝鮮移民。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在局子街(今延吉市)設定延吉廳,隸屬琿春副都統。
1909年(宣統元年),清政府將延吉廳改為延吉府,隸屬吉林省東南路分巡兵備道。
1910年(宣統二年),龍井劃屬西南路道。
1913年,延吉府改稱為延吉縣,歸吉林省延吉道尹公屬管轄,劃為6個鄉(志仁、尚義、崇禮、守信、勇智、春陽)、5個街(局子街、銅佛寺街、瓮聲砬子街、東盛涌街、三岔口街)、1個鎮(山河鎮)、59個屯。
1929年,延吉縣公署改稱為延吉縣政府,改鄉為區。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後,延吉縣政府改稱為延吉縣公署,歸吉林省延邊督察專員公署辦事處管轄。
1934年(康德元年)12月,延吉縣歸屬偽間島省,全縣6個區共轄13個市(街)、29個鄉、469個村。1945年11月,延吉縣各族人民成立了延吉縣人民政府,全縣設4個市(延吉市、龍井市、圖們市、明月溝市)、18個區,縣政府駐於延吉市。
1950年10月,中共延吉縣委和縣政府機關從延吉市遷到龍井市。1952年9月3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成立,延吉縣歸自治區管轄。1953年5月,延吉市從延吉縣劃出,歸自治區管轄。
1955年12月,延邊朝鮮族自治區改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縣歸自治州管轄。
1965年4月,圖們鎮從延吉縣劃出設圖們市,歸自治州管轄。
1983年4月7日,延吉縣更名為龍井縣。
1988年5月25日,龍井縣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龍井市下轄5個鎮(開山屯鎮、老頭溝鎮、三合鎮、東盛涌鎮、智新鎮),2個鄉(德新鄉、白金鄉),2個街道(安民街道、龍門街道),65個村民委員會,461個自然屯。地理氣候
位置境域
龍井市位於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東麓,東南隔圖們江與朝鮮相望。地理坐標:東經128°54′~129°48′、北緯42°21′~43°24′之間。邊境線長142.5公里;東北與延吉市、圖們市接壤;西南與和龍市毗鄰;西北與安圖縣相接。地形從邊緣山地到中部盆地中心。龍井全市總面積258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最高為1331米,最低為101米。
氣候特徵
龍井市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年平均氣溫為5.6℃,七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1.2℃,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13.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7.1℃,極端最低氣溫-34.8℃。年平均降雨量為549.3mm,屬於濕潤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29.1小時,初霜平均日期在9月27日,終霜平均日期在5月6日,無霜期平均為143天。
自然資源
龍井市自然資源豐富,全市耕地面積31890公頃,其中水田面積8620公頃,龍井市森林資源豐富,以天然次生林為主。有林地面積16688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8%,主要樹種有赤松、沙松、紅松、黃鳳梨、水曲柳、椴、楊、樺、柞等。龍井的特產資源種類繁多,生長著124科1072種野生經濟植物,其中名貴的藥用植物186種,如人參、黨參、黃芪、五味子等,食用植物有松茸、木耳、蕨菜、松蘑等,野生經濟動物有梅花鹿、黑熊、豹子、獾子等,生產的鹿茸、熊膽、獾油、哈什螞油等都是名貴的藥材。此外還有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野生動物上百種。龍井市現已探明礦種32種,有岩金、砂金、銅、鉛、安山岩、矽灰石、大理石、石灰石、玄武岩、矽石、磚瓦粘土、建築石、礦泉水、煤等。人口民族
據1914年《延吉縣誌》載,延吉全縣總人口115961人,其中朝鮮族65855人。
截至2014年,龍井市戶籍人口172511人,其中非農人口106780人,占總人口的61.9%;農業人口65731人,占38.1%。有漢、朝、滿、回等12個少數民族,朝鮮族人口11.5萬人,占總人口的66.4%,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城市,被譽為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發祥地。
民俗文化
龍井市總人口19萬人,有漢、朝、滿、回等12個少數民族,其中朝鮮族人口12.5萬人,占總人口的65.8%,是中國境內朝鮮族居住最集中、朝鮮族民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城市。傳統節日--九•三節、老人節。朝鮮族素有注重禮節的優良傳統,對長輩說話必須使用敬語,同輩之間如不是親戚朋友也用敬語。一般情況下,視年齡尊長,晚輩要先向長輩作自我介紹,此時要單腿屈膝,手放膝前,向前稍許彎腰,以示謙遜。行路時,年經人與長輩同行。須跟在長輩後面;走路遇上長輩,必須讓長輩先行。在家用餐時,須給老人擺單桌,等老人開始用餐,家人才能就餐。如有客人,先讓客人動筷,客人吃完之前主人不能先放下筷子,客人亦不能吃盡碗裡的飯,須留一點,否則視為失禮。飲酒時父子不能同席,年輕人如同老人同席,須背席飲酒,轉身吸菸,這種習慣流傳至今。朝鮮族青年男女相愛後,男方父母或長輩要到女方家認親,帶去適當的禮物,諸如衣服、鑽戒等(過去送布料及酒菜之類)稱“相面禮”。這一天,雙方父母商定結婚日期。婚禮儀式採用傳統的奠雁禮、上拜禮、大操禮、新房禮依次進行。婚車一到,婆婆要面帶笑容,在迎親車前翩翩起舞迎接新娘。婚禮第二天,舉行舅姑禮,新媳婦拜見公婆親戚長輩,鞠躬敬酒,贈送禮物。 朝鮮族住房造型結構典雅古樸,民族風格濃厚,基本是土木結構或磚瓦結構,其特點是房屋寬敞明亮,炕面大,一般分為廚房、臥室、 客廳、書房、衛生間、倉庫等。80年代以後,逐漸被水泥、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化住宅樓所取代。朝鮮族民族服裝鮮艷靚麗、熱情奔放。男上衣叫“則高里”,無扣,用一吊帶打結:下衣叫“巴基”,褲筒肥大。女上衣叫“則亮里”,腰短,顏色鮮艷,線條分明,袖頭多用“七彩緞”縫製,穿起來好似彩虹在身:下穿“琪瑪”(裙子),輕盈飄逸,婀娜多資。龍井市的朝鮮族人,大多來自朝鮮鹹鏡道,使用的語言也大都是鹹鏡道語言,主要表現在本地朝鮮語的語言、辭彙和語法等方面。日本侵華時期,朝鮮語曾作為禁用語種而受到限制。解放後,朝鮮族的文字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按照“民族區域自治條例”,把朝鮮語和漢語同時作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執行公務的通用語言、單位牌匾均用朝、漢兩種文字書寫,民族語言文字得到了進一步規範和發展。朝鮮族飲食文化獨具風格特色,朝鮮族以喜食辣椒聞名,泡菜為主。泡菜甚至上百種有:辣白菜、櫻菜、蕨菜、桔梗等。湯類必不可少的朝鮮族醬湯。醬有很多種類,其中醬分為爛豆醬、姊妹醬、年醬、辣椒醬等多種。湯可分為石鍋湯、沙鍋湯、養身湯、大補湯等。有:牛肉湯、狗肉湯、海帶湯等。食品類有糯米打糕、冷麵、米腸、紫菜飯、土豆餅、土豆餃子、水豆腐等,也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泡菜-- 也叫辣白菜,朝鮮語叫“吉木其”,是朝鮮族飲食中最有特色的一種。泡菜一年四季皆可製作。選上好的白菜(包心的為好)、蘿蔔、黃瓜等新鮮蔬菜,放在談鹽水中發酵,然後加入辣椒、薑末 兒、白皮蒜、香菜籽等調料,數日後即可食用。打糕-- 打糕是把糯米蒸熟後捶打而成。食用時切成塊,蘸上豆面、白糖或蜂蜜等,吃起來筋道、味香。歷來,朝鮮族把打糕作為上等美味,每逢年節或婚姻佳日及接待貴賓時,都要做打糕。米腸--米腸叫做“筍呆”,是朝鮮族普遍喜愛的食品,其做法是把蒸到半熟的大米或糯米趁熱拌上鮮豬血或蛋清以及各種香料,緊緊灌入洗乾淨的豬大腸內封好口蒸熟即成。狗肉--狗肉是朝鮮族喜歡吃的肉食之一。一般喜歡熬湯,多在三伏天吃,認為熱天吃了能滋補身體。現在一年四季都經常吃,但婚喪及佳節忌食狗肉。冷麵--延邊朝鮮族喜吃冷麵。冷麵現今在國內很有名氣。冷麵的主料是白面、蕎麥面和澱粉。做時,先把和好的面用機械壓入鍋中,煮熟後撈出,用冷水前去冷卻。然後加牛肉湯或者雞肉湯,配以泡菜、辣椒、牛肉片、雞肉丸子、蘋果片、雞蛋等佐料,即可食用。朝鮮族過去在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麵,說是這一天吃了長長的冷麵,就會長壽。現在一年四季都喜歡吃。當地旅遊
龍井市的旅遊產品主要是出境旅遊,即朝鮮旅遊、韓國旅遊、俄羅斯旅遊和東南亞旅遊。國內旅遊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主要線路有:長白山旅遊、鏡泊湖旅遊、渾春防川旅遊、全國各大旅遊城市、景區旅遊。旅遊業已逐步發展成為多元化、外向型、業已初具規模的新型經濟產業,對宣傳龍井、推動招商引資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發展旅遊事業,擴大對外交流,繁榮邊貿,搞活經濟,龍井市政府於1991年8月16日成立了龍井市旅遊局,同年11月成立龍井市旅行社。1997年,龍井市旅行社升格為國際旅行社。全市共有兩家星級賓館,四家旅遊經營企業,從業人員近200人。龍井作為中國朝鮮族民族文化的發源地,在延邊地區開發歷史較早,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純樸的民俗風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廣布的人緣優勢,為旅遊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龍井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濃烈的民俗風情和綿延曲折的邊境風貌,構成了一道靚麗的旅遊風景線。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我市立足龍井旅遊的區域性、客觀性和發展性,不斷完善和規劃出了龍井市內景區、智新明東景區、邊境風貌景區、八道景區、萬畝果園景區、碧岩山一松亭等六大景區。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旅遊投入,開發旅遊資源,完善配套設施,旅遊景點建設也有了一些進展,主要有龍井地名起源之井泉、民俗博物館、大成中學舊址、萬畝果園、三合望江亭、東方熊樂園、碧岩山一松亭、間島日本總領事館舊址、尹東柱故居等。交通
龍井市公路運輸營運汽車擁有量為1780輛。2012年,龍井全市各種運輸工具完成貨運量132萬噸;貨物周轉量為12282萬噸/公里;客運量達802萬人;旅客周轉量達24702萬人/公里。
公路:龍井市交通條件便利。公路網伸延四方,公路有圖烏、松老等幹線與市內公路網相接,汪清至大蒲柴河高速公路從市區西部通過。
鐵路:龍井市境內鐵路有五條幹線穿越境內,朝開鐵路和和龍線橫穿市區,目前龍井站已開通客運,可前往二道白河、通化、瀋陽、丹東以及延吉市。
空運:延吉機場位於龍井市東北部,與龍井市區相距13.5公里,已開通了長春、瀋陽、大連、北京、青島、上海等航線。
口岸:龍井市市域內現有三合、開山屯二個國家一級陸路開放口岸,三合口岸距朝鮮清津港只有87公里,龍井距羅津港227公里,是經朝鮮進入日本海,走出太平洋的理想通道。
經濟建設
近年來,龍井市各族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工業立市、農業穩市、民營興市”為主線,全力推進項目建設、新農村建設、對外開放、城鎮化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軟環境建設,實現了龍井經濟社會的新發展。2007年,全市(包括朝陽川鎮,下同)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7.7億元,增長13.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02億元,增長3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29億元,增長1.3%;實現利潤1.07億元,增長2.7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02億元,增長18.9%。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1.51億美元,增長21.0%。糧食總產量完成19.8萬噸,增長9.2%,創歷史新高。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1.73億元(扣除非正常收入),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025元,增長18.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83元,增長13.6%。工業經濟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幾年來,發展壯大了製漿造紙、醫藥、化工、食品、機械加工等支柱和優勢產業,大力扶持了草仙藥業、龍川機械等25戶市屬骨幹企業。同時,積極支持晨鳴紙業、華龍集團等域內企業,促進了他們健康發展。引進並扶持了瀚豐礦業、朝陽木業、光華塔吊、開城藥業等20個投資超千萬元的重點企業。四年來,累計投入5億元,實施技術改造項目48項,開發新產品49個。大力開展“二次創業服務年”活動,對民營企業在信貸、政策等方面給予扶持,促進了民營經濟發展。全市民營企業由2002年的175戶發展到2006年的406戶,民營企業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06年市屬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9.1億元,年均增長14%;實現工業增加值2.87億元,年均增長10%。農業和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圍繞“81152”工程,不斷壯大綠色大米、菸葉、黃牛養殖、勞動力轉移四大主導產業,綠色大米達到6,000公頃、菸葉500公頃、發展黃牛10萬頭、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2.3萬人。逐步發展了食用菌、速生豐產林、精品果園、藥材等優勢產業。文化教育
龍井市是中國朝鮮族最聚居的縣市,文化教育基礎較好,至今保留著最為完整的朝鮮族教育和文化傳統,享有“延邊文化搖籃”的美譽。全市最早成立的龍井實驗國小,已有近百年歷史。1952年,龍井基本普及了國小教育,掃除文盲工作取得重大成就;1958年,基本上普及了國中教育;建國初的18所學校中朝鮮族學生7493名,占全部學生的89.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龍井教育體制改革邁出了新的步伐,形成了一個層次完備,協調發展,特點鮮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比較完善的教育體系。作為提高整個民族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在發展中得到了較大提高。自1987年我市制定實施《龍井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規劃》以來,全市的“兩基”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1993年,基本完成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階段性任務,1995年,提前兩年實現了“兩基”目標,通過了國家級“普九”工作驗收,並通過了1997年的復檢,實現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夙願。在基本完成“普九”任務的基礎上,我們把強化素質教育放在了突出位置,促進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目前,境內有延邊大學農學院、龍井黎明農業大學等2所全日制高等院校;國中11所,中心以上國小13所,1所職業培訓中心,6所九年一貫制民族聯校,2所國辦幼稚園。中國小在校生總計16209人,其中朝鮮族7828名,占54.9%。全市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自恢復聯考以來,先後向大中專院校輸送近萬名學生。據統計,我市每萬人中擁有大學生316.7人,超過全省平均水平。近幾年來,龍井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市擁有一批國家、省、州級名校長和名教師,已經形成了老中青三個教師梯隊,教師結構日趨合理,同時廣泛吸納教育精英加入到龍井教育中來,使師資力量不斷加強。高素質的教師保證了高質量的教育。全市各中國小全部配有新老三室,裝備齊全;現代信息技術、遠程教育和多媒體教育設備得到廣泛套用;嶄新的校舍,寬敞的教室,優美的校園環境,豐富的校園文化,給學生提供了舒適的就學環境。民族教育取得可喜成果,其發展水平居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前列。以“雙語”教學為主的民族教育整體改革取得可喜成績,龍井高級中學聯考成績每年都有新的突破。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逐步走上了協調的軌道,為城鄉經濟建設服務的功能明顯增強。龍井教育注重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結合龍井的民族藝術傳統和體育傳統,廣泛開展藝術特長教育和體育訓練,使許多有此特長的學生走上了成材之路,成為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和運動健將。
歷史名人
具成泰(1892.11-1933),別名具保。朝鮮族。出生於朝鮮慶尚北道慶州郡的貧苦農民家庭。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東北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和龍縣農民協會會長等職。
韓樂然(1898-1947.7),原名韓光宇。朝鮮族。出生於吉林省延吉縣龍井村的貧苦農民家庭,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黨的地下工作者,著名畫家。
中國邊陲城市
匯集中國邊界城市,走進邊疆人民生活,介紹邊界人文景觀,了解邊陲城市發展,增強人們國防意識。 |
吉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現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以及19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18個縣、3個自治縣。 |
長春市 | 朝陽區 | 寬城區 | 二道區 | 南關區 | 綠園區 | 雙陽區 | 九台市 | 榆樹市 | 德惠市 | 農安縣 |
吉林市 | 船營區 | 昌邑區 | 龍潭區 | 豐滿區 | 舒蘭市 | 樺甸市 | 蛟河市 | 磐石市 | 永吉縣 |
四平市 | 鐵西區 | 鐵東區 | 公主嶺市 | 雙遼市 | 梨樹縣 | 伊通滿族自治縣 |
遼源市 | 龍山區 | 西安區 | 東遼縣 | 東豐縣 |
通化市 | 東昌區 | 二道江區 | 梅河口市 | 集安市 | 通化縣 | 輝南縣 | 柳河縣 |
白山市 | 八道江區 | 江源區 | 臨江市 | 靖宇縣 | 撫松縣 |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
松原市 | 寧江區 | 乾安縣 | 長嶺縣 | 扶餘縣 |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
白城市 | 洮北區 | 大安市 | 洮南市 | 鎮賚縣 | 通榆縣 |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 延吉市 | 圖們市 | 敦化市 | 龍井市 | 琿春市 | 和龍市 | 安圖縣 | 汪清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