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線姬鼠

黑線姬鼠

黑線姬鼠,體長65~120mm,頭小,吻尖。耳長9~16mm,向黑線姬鼠前翻可接近眼部。尾長為體長的2/3,尾毛不發達,鱗片裸露呈環狀。毛色隨棲息環境的不同和亞種的分化多有一定的變化。背毛一般棕褐色,背毛基部多深灰色,上段黃棕色,有些帶有黑尖。背部具一條明顯黑線,從兩耳之間一直延伸至接近尾的基部。黑線姬鼠與其他鼠類相比較,它的生長速度較慢:春季出生的雌鼠在體重15.5~18克和體長為74~95毫米時開始性成熟,此時大約為3個月齡;雄鼠性成熟稍晚,約在體重為19~21克,體長約77~102毫米,大約為3~3.5個月齡;秋季出生的生長期更長,直到第二年的春季才開始達到性成熟,長達7~8個月之久,性成熟之後的小鼠仍不斷生長,體重和體長不能增加到1.5~2倍。

基本信息

危害特點

黑線姬鼠黑線姬鼠

物播種期盜食種子,生長期和成熟期啃食作物營養器官和果實。黑線姬鼠為稻區及其它濕潤農業區的重要優勢鼠種。常盜食各種農作物的禾苗、種子、果實以及瓜、果、蔬菜。一般咬斷作物的秸稈,取食作物的果實。對作物的危害,如水稻、小麥、玉米等,可從播種期維持到成熟期。在瓜菜田及保護地經常盜食瓜菜、種子、小苗。同時由於其經常遷入室內,且為流行性出血熱和鉤端螺鏇體病的重要宿主,傳播的疾病多達17種。對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危害極大。

生態特徵

棲息環境

黑線姬鼠黑線姬鼠

黑線姬鼠(Striped Field Mouse )的棲息環境十分廣泛:濕草甸、雜草叢、各種農田 和田間空地,以及菜園、糧堆、草垛下和人房中,甚至深入到亞寒帶落葉松林的採伐跡地,但特別喜居於環境濕潤、種子食物來源的豐富的地區。姬鼠洞系的構造比較簡單,洞口數不多,一般2-5個不等,以3個者居多,直徑1.5-3厘米。洞道全長約40-120厘米,內有岔道和盲道。洞深不超過180厘米。全部洞系在100厘米範圍以內。窩巢多由於乾草構成,其體積為9X10X5立方厘米。由於姬鼠的活動力很強,常常更換洞穴,所以常利用一些空隙築巢,或隱蔽在糧堆、草堆下。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Mammalia:哺乳綱 - Rodentia:齧齒目 - Muridae:鼠科 - Apodemus :
學名: Apodemus agrarius Pallas
中文名:

黑線姬鼠

中文拼音: HēiXiànJīShǔ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活動狀態

姬鼠主要在夜間活動,也偶然白天出現,但不如夜間活動頻繁。其活動在24小時內有兩個高峰,一在黎明,一在黃昏,而黃昏是活動最頻繁的時候。姬鼠是雜食性的鼠類,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總的來看,以澱粉類(種子)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有綠色植物居於次要地位。從食物的成份中也可以看到食物的季節性變化:從秋季起和整個冬季,大多數姬鼠以種子為食,春季大量捕食昆蟲,而到夏季則食昆蟲、野果和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個別居住地(特別是在幼林的雜草中)每年的溫暖時期,昆蟲占所有飼料的75-85%。姬鼠的日食量為8.5-11克,但日食量隨著食物的含水量而增長,食物的含水量達50%時最高。冬季的儲糧不多,通常它所儲存的食物僅夠1-2天的食用。雄鼠的剿區面積為1034.7+(-)70.1平方米,活動距離為53.4+(-)2.4米;雌鼠的巢區面積為76.91+(-)56.9平方米,活動距離為45.4+(-)2.6米。它們的遷移活動比較頻繁,在樣地內,逐旬的存留率平均為0.667(以該旬的存留量除以上一旬的存留數量,以小數表示之,1為最高值表示全部存留,以1減去該數則應是其消失率----死亡和遷移所占的比率)。 黑線姬鼠的季節性遷移(具有地方性的遷移)也非常明顯:秋季大部分姬鼠從田間遷移到穀物堆下,小部分遷移到人類建築物里去。春季它們又從穀物堆、稈草堆和建築物中遷到田野和森林地段去。在田野隨著田間作物的播種和收割而逐漸轉移。例如,在川西平原,春季4-5月份主要在各種小春作物地棲居,6-7月份隨春小麥作物收割後,多數遷到田邊地角的麥堆內;以後,秋季作物成熟,又遷到秋熟作物地內棲居。秋季作物收割後,少數在田間居住,多數遷住到稻草堆中。

形態特徵

黑線姬鼠黑線姬鼠

體長65~120mm,頭小,吻尖。耳長9~16mm,向

前翻可接近眼部。尾長為體長的2/3,尾毛不發達,鱗片裸露呈環狀。毛色隨棲息環境的不同和亞種的分化多有一定的變化。背毛一般棕褐色,背毛基部多深灰色,上段黃棕色,有些帶有黑尖。背部具一條明顯黑線,從兩耳之間一直延伸至接近尾的基部。體側毛棕色,無黑毛尖,腹面與四肢內側毛灰白色,毛基灰色,毛尖白色,尾毛短且稀,鱗片裸露,鱗片環清晰。頭骨細長,吻部較尖,眶上崎發達,臼齒咀嚼面具三縱列丘狀齒突。

大小與大林姬鼠差不多,體長約65~117毫米。尾長約為體長的2/3,由於尾毛不發達,鱗片裸露,因而尾環比較明顯。耳短。四肢不及大林姬鼠粗壯;前掌中央的兩個掌墊較小,後庶亦較短。胸部和腹部各有2對乳頭。黑線姬鼠最明顯的特徵是背部有一條黑線,從兩耳之間一直延伸至接近尾的基部,但我國南方的種類,其黑線常不明顯;背毛一般為深灰褐色,亦有些個體帶紅棕色,體後部比前部顏色更為鮮艷;背毛基部一般為深灰色,上段為黃棕色,有些帶黑尖,黑線部分的毛全為黑色;腹部和四肢內側灰白色,亦有些類型帶赤黃色,其毛基均為深灰色;體側近於棕黃色,其顏色由背向腹逐漸變淺;尾呈二色,背面黑色,腹面白色。頭骨微凸,較狹小,眶上嵴明顯,額骨與頂骨交接縫呈鈍角,頂間骨窄。上臼齒齒突形成彎曲弧形的三列狀。第三臼齒小,內側前方有一孤立的齒葉,下方二齒葉相通連,年老者則成一整塊。第二臼齒無前外方的齒尖,僅有前內側的齒尖。

黑線姬鼠為中小型野鼠,成體體長65~120mm。體較緬瘦,頭小、吻尖。耳較短,折向前方達不到眼部。尾長為50~107mm,尾毛不發達,鱗片裸露呈環狀。

黑線姬鼠的毛色,隨亞種和棲息環境的不伺而有一定的變化。體背自頭頂至尾基部沿 背中線有條黑色暗紋。此紋在北方較粗且黑,華北亞種較細淡,寧波亞種不明顯。通常生活在林緣和灌叢地帶的毛色多為灰褐色,帶棕色調;棲息於水田和荒地者則棕色調濃重,多為沙褐色。

頭骨較狹,鼻骨細長,吻部較尖。頂間骨二前外角向前突出至頂骨內,頂間骨略成長方形。門齒孔較小不達左右第一上臼齒前緣。眶上嵴明顯。

臼齒咀嚼面有三縱列丘狀齒突。M1和M2具發達的後內齒尖。M3特別少,咀嚼面內側具2個突角,其側前方有一獨立的齒突,為該鼠特徵之一。老年個體由於被磨損,M 3齒冠的2個突角常常混成一塊。

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較廣泛,以向陽、潮濕、近水場所居多,在農田多於背風向陽的田埂、堤邊、河沿、土丘築洞棲息。洞系較簡單,分棲息洞和臨時洞兩種。棲息洞多為2—3個洞口,洞道長約1—2m,內有岔道和盲道,窩巢用於草築成,結構緊密堅實,不易脫落。臨時洞簡單,只有一個洞,無窩巢。無存糧習性,主要以夜間活動為主,尤以上半夜最為活躍,白天一般不活動。不冬眠。繁殖力強,在北方,一年繁殖2—3窩,春夏季為繁殖盛期。每胎產仔多為5—7個。

繁殖

黑線姬鼠黑線姬鼠

一般來說,黑線姬鼠從春到秋進行繁殖,在繁殖

季節,雌鼠產2窩或(少部分)3窩。但它們的繁殖期因地而異:在我國東北繁殖集中於夏季,如在大興安嶺伊圖黑河,5月份妊娠率為28.18%,6~8月份妊娠率為40~80%,9月份孕鼠已很少,妊娠率僅為5.74%,10月份上旬以後末發現孕鼠;在川西平原繁殖季節在2-11月份,冬季12~1月份未見孕鼠,2月份妊娠率最低為1.3%。孕鼠的消長與數量的季節變動和幼鼠大量出現的規律基本相符,均為雙峰型,5月份妊娠率為82%,而6月份則為一年內數量最高的春峰期,10月份及11月份妊娠率分別為40%及60%,而11月份為一年內數量的秋峰期,但春峰數量高於秋峰數量。

每胎仔數以5~7隻的為多,占65.15%;在浙江(杭州、義烏)差不多全年都繁殖,不過在寒冷季節,其繁殖力很低,每年也有兩個殖盛期,第一個在4~5月份,為春季繁殖盛期,第二個在7~9月份,為秋季繁殖盛期,而秋季的妊娠率一般都超過春季,因此,在秋季繁殖盛期之後,就形成了種群數量的高峰階段。平均每胎仔數為5.17~5.18隻。黑線姬鼠與其他鼠類相比較,它的生長速度較慢:春季出生的雌鼠在體重15.5~18克和體長為74~95毫米時開始性成熟,此時大約為3個月齡;雄鼠性成熟稍晚,約在體重為19~21克,體長約77~102毫米,大約為3~3.5個月齡;秋季出生的生長期更長,直到第二年的春季才開始達到性成熟,長達7~8個月之久,性成熟之後的小鼠仍不斷生長,體重和體長不能增加到1.5~2倍。因此,可以根據體重劃分年齡:體重組1(1~15)、2(16~30)、3(31~45)、4(46克以上)。體重越大繁殖指數越高(鰵殖指數=胎仔總數/雌雄鼠總數X100%)其鰵殖力隨著體重的增加而遞增的現象相當顯著。完全更新一次種群則需要2年時間。對於小型齧齒動物來說,這些生命持續時間就算是比較長的了。和北方不同,分布在南方的黑線姬鼠,在春季數量有所增加,形成6月份小高峰,而秋季鰵殖後,數量一直在上升,到秋末冬初,為種群數量最高階段,此後數量開始下降,但冬季數量下降的現象不如寒冷地區明顯。

防治方法

根據黑線姬鼠的繁殖和數量變動的規律,滅鼠的最好季節是冬季,這時它的隱蔽條件和作物條件都比較差,是數量級下降時期。冬季黑線姬鼠多聚集於田邊,柴草堆中,比較容易捕獲,冬季滅鼠能有效地消滅來年春季參加繁殖的個體,並能影響其全年的數量,因此冬季組織民眾滅鼠具有重要的意義。搬移草堆消滅是一種好辦法,清除田間空地上、土丘和道旁的雜草,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人房和倉庫中可用消滅家鼠的方法防除之。無論田間或室內都可用毒餌法消滅 ,在夏收和秋收之後在集中食物存放的小範圍內,用毒餌效果很好。以0.05r的敵鼠鈉大米或小麥作餌在田間每隔2.5米成棋盤式分布,田梗及無作物的地每10米放一堆,滅鼠率可達90.4%,效果很好,若能在一年中內蒙古自治區進行二次,則密度可降到1%,如此低的密度可維持8個月,第二次滅鼠後的13個月,數量才能恢復到原來數量的70%。

防治本鼠應從生態控制途徑著手,當害鼠數量增加到生態失控時,需進行大面積突擊聯合藥物防治,防治適期主要掌握在春、秋兩個繁殖高峰來臨之前,即3月中旬至4月下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具體時間根據鼠情預報確定),其中春季防治效果較好,且此時雨季尚未來臨,毒餌在田間不易霉變,對滅鼠有利。

(1)農田建設要考慮到防治鼠害,如深翻土地,破壞其洞系及識別方向位置的標誌,能增加天敵捕食的機會。

(2)清除田園雜草,惡化其隱蔽條件,可減輕鼠害。

(3)作物採收時要快並妥善儲藏,斷絕或減少鼠類食源。

(4)保護並利用天敵。

(5)人工捕殺。在黑線姬鼠數量高峰期或冬閒季節,可發動民眾採取夾捕、封洞、陷阱、水灌、鼓風、剖挖或槍擊等措施進行捕殺。有條件的地區也可用電貓滅鼠。

(6)毒餌法。用0.1敵鼠鈉鹽毒餌、0.02%氯敵鼠鈉鹽毒餌、0.01%氯鼠酮毒餌、0.05%溴敵隆毒餌、0.03%~0.05%殺鼠脒毒餌,以小麥、莜麥、大米或玉米(小顆粒)作誘餌,採取封鎖帶式投餌技術和。一次性飽和投餌技術,防效較好。也可使用1.5%甘氟小麥毒餌,半年內不能再用,宜與慢放毒餌交替使用,且該毒餌使用前要投放前餌,直到害鼠無戒備心再投放毒餌。

(7)煙霧炮法。將硝酸鈉或硝酸銨溶於適量熱水中,再把硝酸鈉40%與乾牲口糞60%或硝酸銨50%與鋸末50%混合拌勻,曬乾後裝筒,筒內不宜太滿太實,秋季,選擇晴天將炮筒一端蘸煤油、柴油或汽油,點燃待放出大煙霧時立即投入有效鼠洞內,入洞深達15~17m處,洞口堵實,5~10分鐘後害鼠即可被毒殺。

(8)熏蒸法。在有效鼠洞內,每洞把注有3~5ml氯化苦的棉花團或草團塞入,洞口蓋土;也可用磷化鋁,每洞2~3片。

(9)拌種法。播種時用甲基異柳磷拌種。

危害特點

作物播種期盜食種子,生長期和成熟期啃食作物營養器官和果實

注意事項

a)嚴格按滅鼠毒餌配製操作規程,集中配製毒餌;

b)田間投餌前,及時收聽氣象預報,避免雨天放藥;

c)投餌期間,關養好家禽家畜,以防中毒事故發生。如發現誤食中毒,可注射維生素K1;

d)清理殘餘毒餌,收集鼠屍深埋,防止污染環境;

e)大面積防治以後,應做好防治效果複查,當害鼠密度仍超過防治指標的,還需做好補治工作。

研究價值

1959年庫加金認為,黑線姬鼠的特點是對可致死其他動物和人類的許多疾病病原體具有驚人的抵抗性。例如,往黑線姬鼠腦內注入家鼠致死量的蚊媒腦炎和蚊媒腦炎病毒不引起發病,而且病毒很快消失;注入小家鼠致死量的土拉倫桿菌亦不發病;用能致死小家鼠和林姬鼠菌量的達尼奇和麥列日科夫斯基等副傷寒桿菌感染,仍能存活。北野等於1941年(日寇統治我國東北時期),首次報導人從鼠疫自然疫源泉性現已被消滅的我國內蒙古通遼地區的黑線姬鼠體內檢出鼠疫桿菌。IO·M·EπκИИ等對蘇聯前高加索的約400隻黑線姬鼠的實驗感染證明,黑線姬鼠對鼠疫桿菌的疫毒素具有很高的抗性。根據朝鮮東北大學醫學部報導和我國很多省市對流行性出血熱調查和實驗研究,均已證實黑線姬鼠是出血熱的疫源動物。目前我國已將黑線姬鼠進行人工馴養和純化工作,將成為研究出血熱的良好模型動物。

生物學特徵

黑線姬鼠喜棲居於溫暖、雨量充沛、種子食源豐富的地區,如河流兩岸及海拔較低的農業區。在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海拔1000米以上也有少數分布。

稻田中的數量高於苗圃、果園、荒地等處。棲息地可隨季節而遷移。春季主要在春花作物地棲息;夏季在稻田高田埂、溝邊、河塘邊、雜草沼澤地及旱作地;秋季隨作物成熟而遷往田間,稻田缺水後便在田埂棲居;冬季少數在田間棲居,多數遷往墳地、荒地、菜地、土堆、草堆等處挖洞築巢。

洞系構造簡單。一般2~3個洞口,多隱蔽在雜草叢中。洞口光滑,有鼠足跡,有時可見咬斷的鮮草。洞道短而淺,長1~2m,有2~4個分叉。洞內通常有一個圓形的窩巢,由作物莖葉及禾本科雜草交織築成。一般不存糧、或很少貯糧。

雜食性,以植物為主,喜食稻麥種子、甘薯及低酚棉的棉仁,也食昆蟲。在作物生長期,主要取食作物莖葉、雜草等,成熟期則盜食種子為主。

以夜間活動為主,黃昏和清晨活動最盛,白天也能出洞覓食。一年中以春、秋兩季最為頻繁。隨著自然條件和食源變化而作短距離遷移。無冬眠習性,即使在嚴寒冬季仍能在田間取食。偶爾發現個別進入農舍。

發生消長規律

年產3~5胎,每胎5—7仔。其生殖有明顯季節性差異,冬季一般不繁殖。東北地區從4月開始繁殖,9月份結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繁殖期在3~11月,春季(4~5月)、秋季(9~10月)為繁殖高峰。

黑線姬鼠發生數量有季節性變化,不同地區也有差異。在長江中下游及華北農區有二個高峰期,即6月和10~11月。但在黑龍江僅9~10月為全年發生數量最高峰期。

降水量對黑線姬鼠種群數量影響較大,尤其在發生高峰期。若降雨量大,時間集中,引起山洪暴發、江河決堤、農田受淹等,不利於鼠類發生。如四川彭山縣,1986年6月初二的雨量達40.3mm,占6月份總降水量的38.6%。6月中旬進行田間密度調查,捕獲率僅0.1%,比常年同期密度下降30%~50%。

而1987年6月中旬的總降雨量為28.5mm,其捕獲率高達21.3%。在安徽霍邱姜家湖地區調查結果表明,5~7月的降雨量與9~10月黑線姬鼠的數量消長密切相關。當5~7月降雨量特大或特少,將導致湖內水位上升受淹或造成乾旱,均可使害鼠密度降低;如果降雨量正常,無澇無旱時,害鼠密度就高。但在華北地區,7月份降水量大,則有利於黑線姬鼠發生。

在農作物混栽區,食物豐富,鼠害往往發生較重。據調查,單雙季稻混栽區黑線姬鼠的密度比純雙季稻區高數倍。如果田間不及時收穫,或收割時遺漏在田間的谷穗多,有利於鼠類取食及生長繁殖。

為害特點

作物播種期盜食種子,生長期和成熟期啃食作物營養器官和果實。

作物播種階段,盜食種子,導致缺苗斷壟,水稻孕穗期剝穗取食,造成“胎里死”、“假枯心”,成熟期咬斷稻穗或植株。

尤其山區、半山區的農田,近溝渠的農田。早播早熟品種田以及田邊,往往受害較重。在長江中下游稻區,一般鼠密度在10%~20%,高的達30%以上,可使水稻減產3%~10%,為害嚴重的損失五成以上。還能傳染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鏇體等多種疾病。

綜合治理策略

防治本鼠應從生態控制途徑著手,當害鼠數量增加到生態失控時,須進行大面積突擊聯合藥物防治,防治適期主要掌握在春、秋兩個繁殖高峰來臨之前·即3月中旬至4月下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具體時間根據鼠情預報確定),其中春季防治效果較好,且此時雨季尚未來臨,毒餌在田間不易霉變,對滅鼠有利。

(1)菜田建設要考慮到防治鼠害如深翻土地,破壞其洞系及識別方向位置的標誌,能增加天敵捕食的機會。

(2)清除田園雜草,惡化其隱蔽條件,可減輕鼠害。

(3)作物採收時要快並妥善儲藏,斷絕或減少鼠類食源。

(4)保護並利用天敵。

(5)人工捕殺。在黑線姬鼠數量高峰期或冬閒季節,可發動民眾採取夾捕、封洞、陷阱、水灌、鼓風、剖挖或槍擊等措施進行捕殺。有條件的地區也可用電貓滅鼠。

(6)毒餌法:用0.1%敵鼠鈉鹽毒餌、0.02%氯敵鼠鈉鹽毒餌、0.01%氯鼠酮毒餌、0.005%溴敵隆毒餌、0.03%~0.05%殺鼠脒毒餌,以小麥、莜麥、大米或玉米(小顆粒)作誘餌,採取封鎖帶式投餌技術和一次性飽和投餌技術,防效較好。也可使用1.5%甘氟小麥毒餌,半年內不能再用,宜與慢放毒餌交替使用,且該毒餌使用前要投放前餌,直到害鼠無戒備心再投放毒餌。

(7)煙霧炮法:將硝酸鈉或硝酸銨溶於適量熱水中,再把硝酸鈉40%與乾牲口糞60%或硝酸銨50%與鋸末50%混合拌勻,曬乾後裝筒,筒內不宜太滿太實,秋季,選擇晴天將炮筒一端蘸煤油、柴油或汽油,點燃待放出大煙霧時立即投入有效鼠洞內,入洞深達15~17厘米處,洞口堵實,5~10分鐘後害鼠即可被毒殺。

(8)熏蒸法:在有效鼠洞內,每洞把注有3~5毫升氯化苦的棉花團或草團塞入,洞口蓋土;也可用磷化鋁,每洞2~3片。

(9)拌種法:播種時用甲基異柳磷拌種。

齧齒目百科

齧齒目是哺乳綱的一目。上下頜只有1對門齒,喜齧咬較堅硬的物體;門齒僅唇面覆以光滑而堅硬的琺瑯質,磨損後始終呈銳利的鑿狀;門齒無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