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源市

遼源市

吉林省煤炭、輕工城市,省轄市。位於吉林省境南部,東遼河上游。轄2區及東遼、東豐2縣。面積5123平方公里,人口120.00萬;其中市區面積206平方公里,人口41.46萬。原為西安縣,設於清光緒廿八年(1902)。1948年以西安縣城區設西安市。1952年因近東遼河源地,改稱遼源市。市境位於吉林哈達嶺低山丘陵區。海拔一般250~500米。東多低山,西多丘陵,蘊藏較豐富的侏羅紀和白堊紀煤層,為吉林省大型煤礦所在地,亦為東北地區重要煤礦之一。煤田主要分布於市區北部至梅河口一線。市區分老區、新區和礦區3部分。礦區分布於城北,老區為行政文化區,工業主要分布城南、西新區。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採煤工業基礎上發展了紡織、化工、機械、食品、冶金、建材、電力、造紙等工業。所產煤炭,除供應省內外,尚有出口;遼源電廠是吉林較大電廠之一。交通以四(平)梅(河口)鐵路為主幹線。公路可通長春、伊通、西豐和四平。所轄東遼、東豐2縣是吉林省重要產糧縣,亦是烤菸和柞蠶業基地。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遼源市遼源市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遼源市轄2個市轄區、2個縣。

市人民政府駐龍山區,拼音:Liaoyuan Shi。

遼源市--面積5125平方千米,人口125萬人(2004年)。

龍山區--面積257平方千米,人口28萬。郵政編碼136200。

西安區--面積172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136201。

東豐縣--面積2522平方千米,人口41萬。郵政編碼136300。縣人民政府駐東豐鎮

東遼縣--面積2174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136600。縣人民政府駐白泉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地理環境

遼源市遼源市風光
遼源市位於吉林省中南部,地處東遼河、輝發河上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24°51′22″—125°49′52″,北緯42°17′40″—43°13′40″。遼源市幅員面積為5139平方公里,占吉林省總面積的2.8%。南北最長104公里,東西最寬82.8公里。地理概貌為“五山一水四分田”。
最東從東豐縣的沙河沿上游中心線至東豐縣永合鄉的沙河沿、葉家崴子、後半拉山與梅河口市分界;最西端位於東遼縣的泉太鎮老營村的老營甸子,沿東遼河西南與遼寧省西豐縣相鄰;最南端在東豐縣和平鎮的馬家溝、泉眼溝、伍家溝、冷家堡與遼寧省清原縣接壤;最北端在東豐縣的西大崗嶺、郎頭山脊、二道河口至伊通河上游中心線與伊通縣相連。

氣候特徵

遼源市屬半濕潤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3~5月為春季,寒暖交替,天氣變化較大,乾燥多風;6~8月為夏季,濕熱多雨;9~10月為秋季,溫涼短暫;11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嚴寒漫長。遼源市的常年平均氣溫為5.4℃,平均無霜期為140天。2015年光照時數為2507小時,2015年降水日數為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666.5毫米。

水文特徵

遼源市跨遼河、松花江兩個流域三個水系。東遼縣及城區屬東遼河水系。東豐縣屬輝發河和飲馬河水系。境內有東遼河、蓮河、梅河、伊通河及若干支流。

遼源河流密布,河長在3-10公里的有257條,全長1543.6公里。河長在10公里以上的以56條,全長888.4公里。其中主要河流有23條,西部12條,東部11條。這些河流的特點是坡降陡,河床淺,多彎曲,地表徑流快,匯流時間短,河道多沙灘,河床不固定。

歷史沿革

遼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隨著歷史的發展,城市規模、文化等也在逐步進步。

先秦時期

從遼源市區水源地遺址發現的“人”字形刻紋陶片上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氏族公社時期,遼源人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據《盛京舊志沿革》記載:周代前在遼源市地域就有濊貊、肅慎族勞作生息。

漢晉時期

漢至南北朝屬玄菟郡,西漢以後夫余國據此地。346年於遼源龍首山山城建渤海國夫余府,即夫余西徙近燕的後期王城。晉朝為高句麗地。後魏為勿吉地。

隋唐時期

隋朝高句麗仍據此地,中原王朝在高句麗範圍之內設立郡縣。

唐朝初年屬河北道安東都護府的南蘇州,唐朝渤海國時,東豐縣屬長嶺府,東遼縣屬夫余府。

宋遼時期

926年遼於此地建黃龍府,到975年,歷49年。由於黃龍府衛將燕頗反遼,黃龍府被廢。

遼滅渤海國後,遼源地區屬東京道長嶺府,設在梅河口市山城鎮(亦說屬乙典郡)。金代屬鹹平路。元朝屬遼陽行省開元路鹹平府斡磐千戶所,後為遼東宣慰司轄境。

明代時期

明朝先設定遼都衛,後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後設奴爾乾都司,東遼、東豐兩縣屬三萬衛管轄,後屬塔魯木衛、司吉河衛境。

1437年(明正統二年),設遼東邊牆,遼源位於邊牆之外。

清代時期

清朝以前,生活在遼源境內的民族主要是滿族。東部屬於海西女真哈達部,西部是葉赫部。

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滅葉赫部後,將今遼源市全境劃為大圍場的一部分。
1661~1722年(清康熙年間),遼源地域正式劃為盛京圍場,專為皇室狩獵用地。當時各圍場名稱都是以地形地物的特徵或某些動物活動的區域特點來命名;還有些圍場在明末清初就有地名,後來把這些地名做了圍場名。
1878年(清光緒四年),盛京將軍曾祺向清廷奏請西流水圍場和東流水圍場開禁。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圍場弛禁招墾。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盛京圍場總管高萬梅主持勘放西流水四十五圍地。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冬,清政府於扎拉芬阿林圍之大疙瘩(即龍首山)西側設東路保甲分局,辦理民事政務,為遼源境內建制之始。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經奉天軍督奏請,在今遼源境內西部、東部各建置一縣,西部稱西安縣,東部稱東平縣,隸屬奉天省海龍府。西安縣城原擬建在老虎嘴子,後改在大疙瘩西側(今龍首山)設定。大疙瘩在圍內層巒疊嶂,繡壤相錯;有山谷之險,足以控制四方;又通途暢行,居民已聚。因此,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奉天軍督曾祺、咨商荒務大臣廷傑,改勘城基於大疙瘩山,西至半截河,南至東遼河,北至半截河,方圓l里,面積541畝。將全縣9個半圍劃為4保16社。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修筑西安城垣,由商民捐資修築4座城門,名曰東吉、西寧、南康、北壽,挖護城河1390米。縣城內設東吉、西寧、南康、北壽4保。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設立奉天省,西安縣隸屬奉天省。奉天省改為遼寧省,西安縣隸屬遼寧省。

民國時期

1912年,成立西安縣、東平縣行政公署,隸屬遼寧省管轄。

1914年,廢除海龍府。6月,遼寧省改為奉天省,西安縣、東平縣歸奉天省遼瀋道管轄,同年3月東平縣改名東豐縣。
1920年,西安縣、東豐縣歸奉天省直屬。
1926年,西安縣、東豐縣由三等縣升為二等縣。由於土地大量開發,人口再次大增,成為奉天省聞名的農業集散地。隨之,縣城各種店鋪門房相繼建立。
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實行省制,改奉天省為遼寧省,西安縣、東豐縣直屬遼寧省管轄。
東北淪陷時期,西安縣、東豐縣先屬偽奉天省,後屬偽四平省。
1945年8月31日,擬將西安縣更名北豐縣,但未被推行,仍稱西安縣。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屬遼北省第三專署。1946年2月屬遼北省二專署,5月屬中共遼寧省分委二專署。

解放後

1947年西安縣、東豐縣獲得解放。1948年7月,劃歸遼北省第三專署。

1948年10月1日,劃西安縣城區及礦區,成立西安市,屬遼北省。這是市、縣首次分設。1949年5月隸屬遼東省。同年7月西安市改為省直轄市。西安縣政府機關仍設在西安市區內。

1952年4月3日,西安市因與陝西省西安市同名而不易區分,又境內為東遼河發源地而更名為遼源市。遼源市仍為省直轄市。

1956年8月1日,取東遼河名,將西安縣更名為東遼縣。同年改由吉林省懷德專區管轄。
1958年東遼縣、東豐縣劃入四平專區代管。1959年3月23日,撤銷東遼縣,將原東遼縣的行政區域併入遼源市。1962年5月28日,恢復東遼縣建制。1969年5月14日,撤銷東遼縣,其行政區域仍劃歸遼源市管轄。1976年1月22日,恢復東遼縣建制。1980年1月29日,撤銷東遼縣,將原東遼縣行政區域劃入遼源市。1983年8月30日,遼源市升為地級市,城區設龍山、西安兩區,同時恢復東遼縣建制(東遼縣第四次與遼源市分設),東遼縣、東豐縣劃歸遼源市管轄。1987年1月7日,東遼縣人民政府駐地由遼源市遷至白泉鎮。

社會事業

近年來,遼源大力發展文化、科技事業,隨著投資力度的加大,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的發展。

科技事業

2015年,遼源市共申報國家、省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49項,批准89項,項目批覆率為59.7%,共爭取國家、省支持資金5185萬元,爭取省級專利資金補貼項目32項。遼源市獲省科技成果轉化貢獻二等獎2項、省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2015年專利申請量為189件,其中發明48件,授權量達123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9件。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獲批建設。遼源市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含眾創空間)7個;院士工作站4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個;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園區)2個;省級中試中心2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15年末,遼源市共有各級各類院校612所,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學校2所,招生2060人,在校生7258人,畢業生2717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院校11所,招生788人,在校生2426人,畢業生2121人;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8011人,畢業生5914人;國中53所,在校生27119人,畢業生9150人;國小308所,在校生51185人,畢業生8391人;幼稚園226個,幼兒21062人;特殊教育學校2所,招生58人,在校生311人,畢業生15人。遼源市國中入學率99.9%,高中階段入學率98.5%,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15年末,遼源市擁有文化館4個,民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3個,博物館3個;擁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台2座,廣播覆蓋率達96.5%,電視覆蓋率達97.0%。

醫療事業

截止2015年末,遼源市醫療衛生機構1065個。其中,市縣級醫院12個(不含企業、民營醫院1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個,村衛生室488個。醫療衛生技術人員6854人,其中執業醫師2434人,比2014年增長2.3%,執業助理醫師357人,比2014年增長2.0%,註冊護士2755人,比2014年下降0.5%。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5759張,比2014年增長2.1%。萬元以上醫療設備3994台,比2014年增長13.3%;2015年醫療總收入11.3億元(指醫療機構的醫療收入或事業收入),比2014年增長9.6%。總支出13.8億元(指醫療機構的醫療業務成本、醫療支出、事業支出、管理費用),比2014年增長15.6%;2015年診療人次423萬人次,比2014年下降0.6%。

體育事業

2015年,遼源市在各級各類體育競技比賽中共獲得獎牌97枚。其中,在國家級比賽中獲得金牌4枚、銀牌3枚、銅牌5枚;在省級比賽中獲得金牌30枚、銀牌21枚、銅牌34枚。

社會保障

截至2015年末,遼源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總人數達25.6萬人,比2014年增長1.2%。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33.8萬人,與2014年持平。遼源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26.4萬人,與2014年持平;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4.7萬人,與2014年持平。年末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7.7萬人,下降0.5%。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20.5萬人,增長4.6%。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15.6萬人,增長0.2%。

2015年,遼源市市轄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9.50元,比2014年增長6.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1893.65元,比2014年增長6.7%;遼源地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973元,比2014年增長4.5%。城鎮恩格爾係數為26.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5.1平方米,比2014年增加0.4平方米。截止到2015年末,遼源市共有各類收養單位159個,收養4969人。其中公辦養老機構36個,收養2390人;註冊登記民辦養老機構17個,收養944人;未登記民辦養老機構105個,收養1611人。公辦兒童福利機構1個,收養24人。遼源市共有城市低保對象63651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2.15億元,下降12.6%。共有農村低保對象45974人,支出農村低保資金0.72億元,比上2014年長16.1%。2015年,全遼源市末從業人員總數33.66萬人,比上2014年加1.61萬人。當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00萬人,其中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6730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605人。登記失業人員期末實有人數1.1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1%,低於上2014年期0.13個百分點。全遼源市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18.30萬人。其中,境外就業人數460人。

區域特點

遼源市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城市。盛產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等,糧食年均產量都在100萬噸左右,東豐、東遼兩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玉泉牌大米獲吉林省名牌農產品。森林成片、樹種繁多,鬱鬱蔥蔥,東豐、東遼兩縣是國務院命名的百萬畝人工林先進縣。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2%,珍稀植物有5科7種。人參栽培和人工養鹿、養蠶有著悠久的歷史,東豐縣是中國的梅花鹿之鄉,“馬記鹿茸”馳名海內外。煤炭、石灰石大理石矽石矽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金、錳等貴重金屬也有相當的儲量。水利資源頗豐,跨松花江、遼河2個流域3個水系,流長在10公里以上河流有56條。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主要包括:

礦產資源

遼源市現已成為典型的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截至2015年底遼源市境內已發現各類礦產33種,其中有查明資源儲量的16種,礦產地155處。查明資源儲量並已列入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有12種、礦產地96處,主要為煤、鐵、銅(伴生礦)、鉛、鋅、金、銀(伴生礦)、泥炭、水泥用石灰岩(大理岩)、矽灰石、陶瓷土、伊利石等。此外,開採的礦產資源還有建築用玄武岩、建築用安山岩、建築用花崗岩、脈石英、磚瓦用粘土、飾面用花崗岩、礦泉水等。

水利資源

遼源市遼源市
遼源市跨遼河、松花江兩個流域三個水系。東遼縣及城區屬東遼河水系。東豐縣屬輝發河和飲馬河水系。境內有東遼河、蓮河、梅河、伊通河及若干支流。
這些河流的特點是坡降陡,河床淺,多彎曲,地表徑流快,匯流時間短,河道多沙灘,河床不固定。2009年遼源市水資源總量為7.64億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多0.01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6.8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2.06億立方米。重複計算水量為1.47億立方米。受季風和地形影響,遼源市水資源的地理分布規律是南部、西南部偏多,北部偏少,整個趨勢是由南向北遞減。地表徑流集中在6-9月份,占2015年徑流量的70-80%,7、8月份為豐水期,1、2月份為枯水期,年際變化很大。地下水資源幾乎全部是淺層地下水,由大氣降水滲入補給。所以,受降水影響。地下水位是一峰一谷的變化形態。1-6月份降水較少,地下水位下降,最低水位出現在3-6月份,7月中旬進入雨季,地下水位開始上漲,最高水位出現在7-10月份,10月份以後,地下水位又開始下降。
遼源市現有中型國管水庫八座,即楊木水庫、聚龍潭水庫、金滿水庫、椅山水庫、八一水庫、三良水庫、龍頭水庫、仁合水庫。其中楊木水庫正在進行除險加固工程,待全面竣工後經省、國家有關部門驗收後可增型為大型水庫。遼源市現有小一型水庫有33座,小二型水庫有102座。

林業資源

遼源市地貌複雜,地勢高差較大,區域性氣候寒暖不一,自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植物群落。植被屬於長白山植物區系,森林草原類型,森林組成主要以人工落葉松林、人工樟子松林和次生柞樹林為主。林下植被主要有莎草、苔草、蕨類等。藤本植物主要有山葡萄、五味子、狗(軟)棗子等。
遼源市林業用地面積為176758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60180公頃,活立木總蓄積為1317.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1.74%,林木綠化率為32.08%。
截至2007年,遼源市人工林面積為113,577公頃,人工林蓄積為8,586,409立方米,分別占遼源市有林地面積的70.02%和蓄積的74.01%;天然林面積為48,637公頃,天然林蓄積為3,014,612立方米,分別占遼源市有林地面積的29.98%和蓄積的25.99%。

耕地資源

遼源市農作物總耕地面積292.8萬畝,山坡地、低洼地、平地各占總耕地面積的1/3,其中糧食作物面積穩定在261.4萬畝,占農作物總耕地面積的89.3%。其中:玉米面積200.6萬畝,水稻面積37.6萬畝,大豆面積15.3萬畝,薯類、雜糧面積7.9萬畝。瓜菜等經濟作物面積31.4萬畝。

人口

2015年末,遼源市總人口為1208035人,比2014年末減少9915人。市區人口為466152人,比2014年末減少6023人。2015年出生人口7943人,出生率為6.55‰;死亡人口13345人,死亡率為11.00‰。自然增長率為-4.45‰。人口性別比為103.4(女性為100)

經濟

“十二五”期間遼源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410.07億元發展為2015年750.06億元,按現價計算,年平均增長12.8%。同時,遼源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明顯提升,遼源的產業結構相應不斷提升。人均GDP由2010年的33167元增加到2015年62917元,增加了29750元。按現價計算,年均遞增13.7%,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6665元增加到2015年的28007元,增長68.0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0.4:56.2:33.4演變為2015年的8.1∶57.8∶34.1,與2010年相比,2015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6和0.7個百分點,產業最佳化趨於合理。

遼源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0.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81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433.21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256.04億元,增長8.4%。三次產業比重為8.1:57.8:34.1,分別比2014年下降0.5、0.6和上升1.1個百分點。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3、55.4和38.3%,拉動GDP增長0.4、3.9和2.7個百分點。201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61836元,增長7.5%。遼源市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吉林省比重為5.3%,比2014年提高0.3個百分點。縣區(開發區)經濟有力提升,縣區地區生產總值合計為641.63億元,占全遼源市區生產總值的85.5%,比2014年提高1.7個百分點。遼源市經濟結構與吉林省經濟結構的對比表
2015年遼源市 (億元) 2015年遼源市比重(%) 2015年 吉林省(億元) 2015年吉林省比重 (%)
地區生產總值 750.06 100.0 14274.11 100.0
第一產業 61.39 8.1 1596.28 11.2
第二產業 405.17 57.8 7337.06 51.4
第三產業 256.04 34.1 5340.77 37.4

第一產業

農業比重有所下降,結構最佳化促進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但作為農業大省,吉林省農業的基礎性作用未變。雖然比重下降,但經濟總量不斷擴大。遼源農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42.70億元發展為2015年61.39億元,按現價計算,年均增長7.5%。遼源農業依舊是以糧為主的傳統經濟結構,種植業與養殖業共同支撐農業發展的局面。2010年,在農林牧漁總產值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四業分別占39.0%、1.4%、58.5%和0.4%,到2014年,這四業分別占到44.0%、2.7%、50.9%和0.6%,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4%,比2010年上升了5個百分點。

糧食生產保持穩定。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68萬畝,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螟等農業技術,糧食產量達到44.7億斤。遼源市棚室蔬菜種植面積2.6萬畝,產量達8.3萬噸,食用菌產量突破7500噸。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新建東豐仁義生態農業園、東遼平歐榛子產業園、龍山正旭食用菌產業園、西安蘊德蔬菜產業園等8個園區。遼源市現代農業園區和基地達到199個,面積超過18.5萬畝,資產規模達135億元。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106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23家。預計農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367億元,增長13.6%。東遼縣被農業部確定為現代農業示範縣,東遼河源頭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區項目列入中德兩國政府合作簽約計畫。2015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0.26億元,可比價增長(下同)6.8%。實現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61.39億元,增長5.3%。其中,農業增加值24.12億元,下降8.8%;林業增加值1.10億元,下降22.8%;牧業增加值35.27億元,增長19.7%;漁業增加值0.41億元,下降1.2%;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49億元,下降15.9%。遼源市農作物播種面積為24.40萬公頃,比2014年增長4.4%。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23.55萬公頃,增長3.4%。糧食總產量151.14萬噸,比2014年增產1.49萬噸,增長1.0%。其中,玉米產量135.76萬噸,增長1.4%;水稻產量13.95萬噸,增長7.1%。遼源市肉類總產量9.25萬噸,比上2014年長2.1%;禽蛋類產量5.49萬噸,增長9.8%;生豬存欄30.22萬頭,增長0.3%;生豬出欄50.75萬頭,增長1.0%;奶類產量0.68萬噸,增長7.9%;水產品產量3087噸,增長23.3%;水產品養殖面積3133公頃,下降14.6%。全遼源市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33.81萬千瓦,比上2014年長6.8%;大中型農用拖拉機9315台,增長6.1%;農用運輸車8019輛,增長5.8%;農用化肥施用量(實物量)19.77萬噸,增長1.1%。全遼源市現更新造林面積833公頃,比上2014年長6.8%;木材採伐量7.74萬立方米,比上2014年降23.1%。

第二產業

工業位居主體,形成優勢產業。“十二五”期間,依託老工業基礎,遼源工業的增長成為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不僅促進了工業內部結構的最佳化,也極大地促進了遼源市經濟結構的改善。工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196.71億元發展為2015年的405.17億元,按現價計算,年均增長29.8%,拉動遼源市經濟成長5.2個百分點,對遼源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59.6%。同時,遼源工業逐步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結構邁進。2015年,遼源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9.70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6.9%。在遼源工業“三大特色”產業中,高精鋁業完成產值45.59億元,增長16.8%。紡織襪業完成產值101.46億元,增長8.1%。醫藥製造業取得迅猛發展,完成總產值87.10億元,增長28.5%。

2015年,遼源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6戶,實現工業總產值1448.00億元,比2014年增長9.5%,實現工業增加值445.54億元,可比價增長9.1%,占遼源市GDP比重為59.4%,比2014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59.58億元,增長11.1%;重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85.96億元,增長8.0%。民營工業實現增加值405.41億元,增長10.1%。民營工業增加值占遼源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91.0%。縣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3.62億元,占遼源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7.3%,比2014年提高1.5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共實現增加值131.65億元,增長3.8%。2015年,遼源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9.10億元,比2014年增長9.0%。遼源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256.2萬噸標準煤,比2014年下降5.0%。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為0.5803噸標準煤,比2014年下降12.9%;萬元GDP能耗降低率11.8%,超過省下達目標9.8個百分點。2015年,遼源市全社會用電量累計21.14億千瓦時,比2014年下降18.7%。其中工業用電量累計13.81億千瓦時,比2014年下降27.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0.24億千瓦時,增長35.5%;第二產業用電量13.98億千瓦時,下降27.6%;第三產業用電量2.7億千瓦時,增長8.1%;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4.21億千瓦時,增長5.3%。2015年建築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9.81億元,比2014年下降13.7%。遼源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52.07億元,下降23.4%。預計遼源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44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442億元,增長9%。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戶。裝備製造和農產品深加工兩大主導產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2%,高精鋁、紡織襪業、醫藥三個特色優勢產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16%。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聚新能源、鴻圖鋰電隔膜等重點企業實現擴能發展,行業競爭優勢不斷鞏固。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獲科技部批覆。民營經濟實現健康發展。預計遼源市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完成1819億元,民營經濟從業人員達到35.4萬人,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8%。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十二五”期間,受到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第二產業受到較強衝擊,增長日趨乏力,但第三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遼源市委、市政府適時調整經濟發展策略,以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變化發展趨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斷改造傳統服務業,加強力度扶植新興產業,第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遼源第三產業比重由2010年的33.4上升到2015年的34.1,總量由136.96億元上升到256.04億元。按現價計算,年均增長13.3%。

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並重,推進服務業提速升級。2015年實施82個億元以上服務業項目,彌補轉型發展的“短板”。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推動襪業園電商物流配送中心建設,棉襪線上交易額突破8億元。與中興通訊、吉林聯通建立戰略合作,推進“智慧城市”和“網際網路+”行動計畫。加快建設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打造特色旅遊品牌。鴜鷺湖生態旅遊度假區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和“吉林省生態旅遊示範區”。加快推進扎蘭芬圍民俗文化園項目建設,部分場所實現對外運營。精心籌劃組織了遼源首屆冰雪旅遊節和魁星文化廟會暨上海台商廟會。預計2015年接待遊客221.7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9.3億元。預計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54億元。

交通

遼源區位條件較好,交通十分便捷。國道303線、四梅鐵路貫穿全境,遼西鐵路、伊遼高速、營梅高速、吉草高速、遼西高速、遼長鐵路已經建成,伊開高速二期、集雙高速遼源段開工,遼源機場項目前期工作啟動,四松電氣化鐵路加速推進。

2015年,遼源市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2.9億元,可比價增長8.0%。遼源市公路總里程4576.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0.87公里,一級公路195.79公里,二級公路524.97公里,三級公路73.93公里,四級公路3630.96公里。2015年新建公路188.46公里。2015年,遼源市公路貨物運輸量2221萬噸,比2014年增長2.2%,貨物周轉量454255萬噸公里,增長4.2%;公路旅客運輸量2203萬人,增長2.1%,旅客周轉量133458萬人公里,增長3.9%。鐵路旅客運輸量53.80萬人,比2014年下降14.2%;鐵路貨物傳送量149.50萬噸,比2014年下降52.6%。截至2015年末遼源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0.24萬輛,比2014年末增長9.0%,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8.96萬輛,比2014年增長12.5%,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6.02萬輛,比2014年增長18.2%。截至2015年末市區內共有公車383台(334.7標台),萬人擁有7.18標台;計程車1201台,萬人擁有25.76台。

公路

遼長高速 營東高速 集雙高速 伊開高速遼源三環路繞城段(籌建)
遼開高速公路 瀋吉高速 雙遼至松江河高速遼源段(籌建)

遼源公路建設規模和速度位居吉林省前列,也是吉林省歷史上第二個擁有高等級正規外環公路的城市。遼源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高速公路建設先進市”。

鐵路

遼源站原名西安站,始建於1927年7月,同年12月28日開始運營,歸奉海鐵路公司所管,後歸奉天鐵路局管轄。2003年5月8日遼源站站舍和站前廣場重新改造。為瀋陽鐵路局管轄的二等站。位於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西寧大路1708號,有四梅鐵路,遼開鐵路,長遼鐵路。四松高鐵,遼長電氣化改造等項目籌建中。

政治

主要領導(截至2016年6月)
職務 姓名
市長 王立平
常務副市長
    蔡宏偉
副市長 湯艷 譚海 吳躍岩 白三迎
秘書長 康忠貴

旅遊

福地遼源福地遼源
遼源旅遊,有以龍首山、遼河源、鴜鷺湖等為代表的自然山水,有以道教文化、礦山文化、田園文化等為代表的東遼河文化,有以皇家鹿苑、盛京圍場等為代表的滿韻清風,有以中國農民畫之鄉、中國琵琶之鄉等為代表的特色城市名片。同時,遼源地處吉遼兩省結合部,長春一小時、瀋陽兩小時經濟生活圈,這些豐富的資源、區位優勢和具有旺盛消費能力的較大城市客源市場,為遼源市旅遊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廣闊空間。
截至2010年,遼源市有大小旅遊景(區)點28處。
2015年,來我市旅遊人數達216.07萬人,比2014年增長15.8%,占吉林省的比重為1.5%。旅遊收入30.96億元,增長24.9%,占吉林省的比重為1.4%。

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遼源加快全面轉型,實施旅遊立市戰略,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全面拓展觀光旅遊,突出發展休閒旅遊,延伸旅遊產業鏈條,促進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旅遊業全面升級,建設新興生態休閒城市。

發展目標

到2017年末,接待遊客達300萬人次、年均增長17%左右,旅遊總收入達50億元、年均增長25%左右,約占遼源市GDP比重5%左右,旅遊業成為我市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到2020年末,接待遊客達500萬人次、年均增長17%左右,旅遊總收入達100億元、年均增長25%左右,約占遼源市GDP比重8%左右,旅遊業成為遼源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

產業布局

寒蔥頂寒蔥頂
整體推進觀光旅遊發展,健全旅遊業態,由單一的觀光旅遊向觀光、體驗、休閒、度假等複合旅遊發展,建設集大花園、大菜園、大果園、大家園、大樂園為一體的新興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
在規劃布局上,重點打造四個板塊
城市時尚旅遊板塊。把城市作為旅遊產品,強化時尚創意設計,提升城市休閒公園、特色餐飲、主題廣場、夜市夜遊等旅遊功能,開發中高端旅遊產品,最佳化信息、交通、金融等旅遊服務,把該市建設成區域旅遊集散中心和服務中心。
生態鄉村旅遊板塊。豐富森林氧吧、田園風光、健康食品、家庭農場、綠色果蔬種植採摘等休閒旅遊產品,提升現代農業、鄉村游、農家樂的體驗品質。
文化風情旅遊板塊。重點打造傳統文化祈福之旅、中華國樂研學之旅、田園藝術探訪之旅、滿族皇家圍獵之旅、民間藝術體驗之旅、礦山文化追憶之旅和紅色之旅等精品旅遊線路。
工業旅遊板塊。依託高精鋁加工、裝備製造、紡織襪業、生物製藥、新材料和新能源、智慧城市等優勢產業資源,著力發展以房車、戶外用品等休閒產業為主的休閒製造業和工業旅遊項目。加大工業旅遊產品研發力度,建設名牌產品工廠店、直銷店,創新工業旅遊產品。
在產業發展上,著力構建四個體系
大力開發觀光農業、鄉村游、農家樂等生態休閒體系。
科學開發拓展訓練、冰雪運動、健康體檢、醫藥保健、溫泉養生、養老度假等康體養生體系。
合理開發文化研學、文化體驗、文化演藝、文化創意等文化休閒體系。適度開發圍場狩獵、高爾夫運動、低空飛行、馬術體驗等運動休閒體系。

旅遊線路

魅力冰雪魅力冰雪
遼源一日游
魅力冰雪一日游
龍首山(魁星樓)——鴜鷺湖生態旅遊度假區
畫鄉冰雪一日游
恩泉原生態農業旅遊文化產業園——東豐中國農民畫館
剪紙之鄉一日游
東遼文體活動中心——滿族剪紙傳人作品展示——聚龍潭魚宴——田園觀光、農家樂體驗(龍泉湖山莊、遼河掌山莊恭和山莊、西點拓展娛樂廣場)
琵琶之鄉一日游
顯順琵琶學校——田園觀光、農家樂體驗(東藝山莊、龍泉湖山莊)
秀美山莊 愜意休閒秀美山莊 愜意休閒
歷史遺蹟一日游
日軍遼源高級戰俘營展館——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
平安教育一日游
青少年平安教育基地——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基地——田園觀光、農家樂體驗(龍泉湖山莊)
遼源二日游
文化冰雪二日游
鴜鷺湖生態旅遊度假區——青少年平安教育館——道路交通體驗公園——藝翔曲藝社(或紅旗劇場)——龍首山(魁星樓)——顯順琵琶學校——遼源日軍高級戰俘營展館——東北襪業園
音畫冰雪二日游
東豐中國農民畫館——江城森林植物園——解方將軍紀念館——茵特拉根歡樂廣場——琵琶學校——道路交通安全體驗公園——鴜鷺湖生態旅遊度假區
民間藝術之鄉二日游
琵琶學校——東北襪業園——紅旗二人轉劇場——東遼滿族剪紙——東豐農民畫館——鹿產業觀光體驗(東豐藥業、睿康生物)
特色遼源二日游
夢幻茵特拉根夢幻茵特拉根
福壽宮(魁星樓)、彌陀寺——東北襪業園——田園觀光、農家樂體驗(東藝山莊、龍泉湖山莊)
魅力鄉村二日游
聚龍潭生態旅遊度假區——龍泉湖山莊、東藝山莊、江城動植物園、恩泉山莊、遼河掌山莊、恭和山莊、西點拓展娛樂廣場、東福緣山莊
小城故事二日游
遼源國家礦山公園博物館——福壽宮(魁星樓)、彌陀寺、靜安寺——東北襪業園——東遼河景觀帶——東遼民俗博物館——橫道河馬記鹿茸軋制基地——田園觀光、農家樂體驗
鹿鄉風情二日游
小四平金紅蘋果生態園——鹿產業觀光體驗(橫道河馬記鹿茸軋制基地、東豐藥業、睿康生物)——農民畫館

旅遊景點

福壽宮

福壽宮坐落於遼源市龍首山南麓,是東北最大的道觀之一。彌陀寺吉林省對外開放寺院之一,坐落在遼源市中心龍首山北側,遼長公路和四沈高速公路途經於此。始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主要旅遊資源
福壽宮魁星樓 顯順琵琶學校 碧玉山莊 東遼縣聚龍潭水利風景區 華夢山莊
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 東北襪業園 蘭河山莊 福源山莊 紅楓潭風景區
東豐麗水山莊 東豐高龍山莊 東豐高家莊 東豐江城森林植物園 紅旗藝校
東遼孔雀山莊 東遼曲水花塢 東遼平安葫蘆 東遼人參盆景 沙金木雕
東遼李華魚骨畫 東豐千一葫蘆 東豐農民畫家村 東遼白崇仁滿族剪紙 東遼縣安恕鎮笨雞一條街
東豐桃花園山莊 東豐鄉村菜園 東豐李俊敏農民畫 東豐劉丹畫院 東豐紅榔頭村畫院

著名人物

解方 韓靜霆 張俊以 閆學晶
張佳寧 王惠 許繼丹 石娟
季托 張曉龍 雪村 劉生

城市榮譽

中國魅力城市二百強 中國智慧城市 中國襪業名城 中國鋁業加工基地 中國轉型試點城市
中國節水抗旱試點城市 中國棉襪之鄉 中國農民畫鄉 中國梅花鹿之鄉 環保模範城市
中國二人轉藝術之鄉 中國琵琶之鄉 中國剪紙之鄉 全國見義勇為城市 中華巧兒女之地

中國城市大全-吉林篇

吉林省,簡稱吉,因境內吉林城而得名,省會長春市。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乾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