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藥材名:野莧菜。
別名:簕莧菜、野莧菜、土莧菜、豬母菜、野勒莧、刺刺草、野刺莧萊、酸酸莧、刺莧菜。
拉丁名:Amaranthus ascendens Loisel.
藥用部位:凹頭莧的全草及種子。
形態特徵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3-1m。多分枝,有縱條紋,莖有時呈紅色,下部光滑,上部稍有毛。葉互生;葉柄長1-8cm,無毛,在其旁有2刺;葉片卵狀披針形或菱狀卵形,長4-10cm,寬1-3cm,先端圓鈍,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中脈背面隆起,先端有細刺。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3-25cm;花單性,雌花簇生於葉腋,呈球狀;雄花集為頂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圓柱形穗狀花序;花小,刺毛狀苞片約與萼片等長或過之,苞片常變形成2銳刺,少數具1刺或無刺;花被片綠色,先端急尖,邊緣透明;萼片5;雄蕊5;柱頭3,有時2。胞果長圓形,在中部以下為不規則橫裂,包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近球形,黑色帶棕黑色。花期5-9月,果期8-11月。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主根長圓錐形,有的具分枝,稍木質。莖圓柱形,多分枝,棕紅色或棕綠色。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後呈卵形或菱狀卵形,長4-10cm,寬1-3cm,先端有細刺,全緣或微波狀;葉柄與葉片等長或稍短,葉腋有堅刺1對。雄花集成頂生圓錐花序,雌花簇生於葉腋。胞果近卵形,蓋裂。氣微,味淡。
中藥化學成分
全草含正烷烴和異烷烴,酯,游離醇,脂肪醇,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膽甾醇,游離酸,C18族含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還含以芸香甙為主的黃酮。莖和葉中分得三十一烷和α-菠菜甾醇,蛋白質和胺基酸,胺基酸主要有賴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丙氨酸,絲氨酸,纈氨酸和亮氨酸。根分離得到新的脂肪酸酯和新的皂甙分別為α-菠菜甾醇二十八酸酯,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3)-齊墩果酸,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菠菜甾醇和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菠菜甾醇。營養價值
每百克嫩莖葉含蛋白質5.5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8克,鈣610毫克,磷93毫克,胡蘿蔔素7.15毫克,維生素B20.32毫克,維生素C153毫克。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止痛;解毒消腫;清肝明目;散風止癢;殺蟲療傷;治痢疾;目赤;乳癰;痔瘡;胃出血;便血;痔血;膽囊炎;膽石症;濕熱泄瀉;帶下;小便澀痛;咽喉腫痛;濕疹;癰腫;牙齦糜爛;蛇咬傷等。
性味歸經
甘,涼。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味鹹。”
②《福建中草藥》:“甘,涼。”入肺,肝二經。
生境分布
採收和儲藏
春、夏、秋三季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材來源
莧科莧屬植物綠莧,以全草及根入藥。
相關選方
①治痢疾:鮮野莧根一至二兩,水煎服。②治肝熱目赤:野莧種子一兩,水煎服。
③治乳癰:鮮野莧根一至二兩,鴨蛋一個,水煎服;另用鮮野莧葉和冷飯搗爛外敷。
④治痔瘡腫痛:鮮野莧根一至二兩 ,豬大腸一段,水煎,飯前服。
⑤治蛇頭疔:鮮野莧葉和食鹽搗爛敷患處。
⑥治毒蛇咬傷:鮮野莧全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服;或鮮全草一兩,楊梅鮮樹皮三錢,水煎調瀉鹽三錢服。(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
用藥禁忌
《廣西中藥志》:"虛痢日久及孕婦忌服。"《福建藥物志》:"根據民間經驗,本品有小毒,服量過多有頭暈、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經期、孕期禁服。"
刺莧食譜
一、原料:
1.主料,刺莧嫩莖葉400克,豬肉300克。
2.調料:料酒、精鹽、味素、蔥花、薑絲。
二、製法:
1.將刺莧去雜洗淨切段。將豬肉洗淨切塊。
2.鍋燒熱,放入豬肉煸炒,炒至水乾,烹入料酒,加入蔥、姜煸炒,加入精鹽和少量水炒至肉熟而入味,投入刺莧燒至入味,點入味素,出鍋裝盤即成。
按此菜由刺莧與滋陰潤燥、補中益氣的豬肉相配而成,可為人體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等多種營養成分。用於治療甲狀腺腫大,並適用於陰虛乾咳、口渴、咽喉腫痛、浮腫、便血、痔瘡、帶下等病症。婦女經期及孕婦忌用。
炒刺莧菜一、原料:
1.主料:刺莧嫩莖葉500克。
2.調料:精鹽、味素、蔥花、豬油。
二、製法:
1.將刺莧去雜洗淨切段。
2.油鍋燒熱,下蔥花煸香,投入刺莧煸炒,加入精鹽,炒至入味,出鍋裝盤即成。
按:刺莧可為人體提供多種營養成分,具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
適用於痢疾、便血、浮腫、白帶、咽喉痛等病症。
有害外來入侵物種
生物入侵不僅能引起物種的消失與滅亡,還會瓦解生態系統功能。我國面臨生物入侵的形勢是非常緊迫的。數十種入侵生物猖獗危害,數百種入侵生物敲擊過門,數千種生物翹首以待。外來入侵物種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每年也達574億人民幣之巨。 |
莧科
莧科 | 雙子葉植物,約65屬,850種,廣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有13屬,39種,南北均產之,有些供蔬食,有些人藥,有些供觀賞。 |
牛膝屬 | 鈍葉土牛膝;褐葉土牛膝;紅柳葉牛膝;紅葉牛膝;柳葉牛膝;葉牛膝;牛膝;少毛牛膝;土牛膝;小葉牛膝;銀毛土牛膝 |
白花莧屬 | 白花莧;海南白花莧;少毛白花莧 |
砂莧屬 | 砂莧 |
蓮子草屬 | 刺花蓮子草;錦繡莧;蓮子草;喜旱蓮子草 |
莧屬 | 凹頭莧;白莧;北美莧;刺莧;短苞反枝莧;繁穗莧;反枝莧;綠穗莧;千穗谷;尾穗莧;細枝莧;莧;雁來紅;腋花莧;皺果莧 |
青葙屬 | 鳳尾雞冠花;海南青葙;雞冠花;青葙;台灣青葙 |
漿果莧屬 | 白漿果莧;漿果莧 |
杯莧屬 | 杯莧;杯莧屬;川牛膝;絨毛杯莧;頭花杯莧 |
千日紅屬 | 千日紅;千日紅屬;銀花莧 |
血莧屬 | 血莧 |
安旱莧屬 | 安旱莧 |
擬林莧屬 | 擬林莧 |
林地莧屬 | 林地莧 |
針葉莧屬 | 針葉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