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簡介
種類:藥用植物
中文名:血莧
別名:紅葉莧、紅洋花、圓葉洋莧、紅靛
拉丁學名:Iresine herbstii Hook.f.
科名:莧科 Amaranthaceae
屬名:血莧屬 Iresine R.Br.
血莧原產南美洲。喜溫暖、濕潤環境,不耐寒,要求疏鬆、肥沃的沙壤土,露地栽培宜陽光充足,地勢高,冬季溫度不低於10℃。血莧全株紫紅色,葉片綠色光亮,葉脈呈黃色或紅色,葉色艷麗,十分耐看。適宜盆栽、吊盆栽栽培和花壇、花徑配置。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莧科 Amaranthaceae
屬: 血莧屬 Iresine
種: 血莧 I. herbstii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1.5米,莖枝紅色。葉對生,橢圓形至圓形,端鈍並常凹陷,葉面有黑褐色斑紋,葉背深紅。秋季開花,頂生穗狀花序復結成圓錐花卉,花黃色,果為不開裂的胞果,有種子1粒。
主要用途
為一盆栽觀葉植物或與淺色花卉布置花壇。另外莖、葉入藥,治流鼻血。
中藥套用
血莧
拼音名 Xuè Xiàn
別名 紅靛、一口紅、漢宮秋、紅葉莧
來源 莧科莧屬植物血莧Iresine herbstii Hook. f.,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微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調經止血。用於細菌性痢疾,腸炎,痛經,月經不調,血崩,吐血,衄血,便血。
用法用量 0.5~1兩。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分布
分布在巴西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江蘇、雲南、廣西等地,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分布雲南滇中、滇南等地栽培。中國江蘇、廣東、海南、廣西、南美洲有栽培。
人工培育
栽培
盆栽保持盆土濕潤,生長期多噴水,血莧生長迅速,為控制植株高度和促進分枝,需進行2-3次摘心或修剪,保持矮壯而密集的株形。生長期每月施肥1次,多施磷、鉀肥。
繁殖
常用扦插繁殖。扦插四季均可進行,以氣溫20-25℃最為適宜。選取健壯的嫩枝頂部2節的長度作插條,插後1周生根,3周就可定植。
病蟲害
病害有根腐病,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霧防治。蟲害有線蟲,用20%二溴氯丙浣顆粒劑處理土壤,每平方米20克左右。
莧科
莧科 | 雙子葉植物,約65屬,850種,廣布於熱帶和溫帶地區,我國有13屬,39種,南北均產之,有些供蔬食,有些人藥,有些供觀賞。 |
牛膝屬 | 鈍葉土牛膝;褐葉土牛膝;紅柳葉牛膝;紅葉牛膝;柳葉牛膝;葉牛膝;牛膝;少毛牛膝;土牛膝;小葉牛膝;銀毛土牛膝 |
白花莧屬 | 白花莧;海南白花莧;少毛白花莧 |
砂莧屬 | 砂莧 |
蓮子草屬 | 刺花蓮子草;錦繡莧;蓮子草;喜旱蓮子草 |
莧屬 | 凹頭莧;白莧;北美莧;刺莧;短苞反枝莧;繁穗莧;反枝莧;綠穗莧;千穗谷;尾穗莧;細枝莧;莧;雁來紅;腋花莧;皺果莧 |
青葙屬 | 鳳尾雞冠花;海南青葙;雞冠花;青葙;台灣青葙 |
漿果莧屬 | 白漿果莧;漿果莧 |
杯莧屬 | 杯莧;杯莧屬;川牛膝;絨毛杯莧;頭花杯莧 |
千日紅屬 | 千日紅;千日紅屬;銀花莧 |
血莧屬 | 血莧 |
安旱莧屬 | 安旱莧 |
擬林莧屬 | 擬林莧 |
林地莧屬 | 林地莧 |
針葉莧屬 | 針葉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