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省進賢縣二塘鄉
江西省南昌市二塘鄉位於進賢縣的東北部,鄉政府駐地踞進賢縣城39公里,進里公路橫穿鄉境而過,各行政村已修通水泥硬化公路,總長38公里,交通便利。二塘鄉屬濱湖地區,山林坡地多,湖汊深插鄉境內,三面環水,東臨楊坊湖,西瀕軍山湖,信河沿東北鄉界流入鄱陽湖,二塘鄉呈現“三山三水兩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境內氣候宜人,無工業污染,是特有的典型的無公害環境,是種養、度假、休閒、旅遊、投資的好去處。概況
二塘鄉總面積54.5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69個自然村,有農戶3622戶,總人口15364人,工農業總值247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9元。二塘鄉有耕地面積24761畝,其中水田13504畝,旱地11257畝,主要生產水稻、小麥、大豆、花生、油菜、芝麻等,2005年糧食總產15374噸,油料總產量1310噸,農業總產值4749萬元。林業面積24000畝,其中濕地松經濟林7000畝,用材林8000畝,新碳林6000畝,二塘鄉森林覆蓋率達28%以上。水面資源豐富,湖泊、山塘、水庫總面積達2079畝,養殖面積1400畝,水產品總產量4473噸,其中蝦、蟹類120噸。二塘鄉有工業企業16個,個體化私營企業12個,工業企業總產值16610萬元,主要是機磚廠,年產機磚3000萬元。
二塘鄉潑蛇燈,形勢四腳蛇,短小精悍,生動活潑,民眾喜聞樂見,歷史悠久,是南昌市乃至江西省唯一的民間燈種,是稀有的文化遺產。
二塘鄉青山茶,又名“穀雨仙”,此茶種植於新民村青山一帶,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仙人居住於此,為生活計,種下此茶,逢穀雨時節採摘,茶嫩清香,提神醒目,後進貢給皇上,皇帝賜名“穀雨仙”,此茶成為貢品。現在“穀雨仙”茶,種植於新民村青山一帶的地埂之上,面積達1000畝,茶葉產量10噸。
進入新世紀以來,二塘鄉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依託山水特色,廣納四方客商,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營造“親商、扶商、富商、安商”全民招商的氛圍。浙江、福建、江蘇及省內客紛紛前來二塘投資興業,2004至2005兩年,二塘鄉引資金600餘萬元,其中,浙江老闆在二塘鄉養殖珍珠項目,投資就達450萬元。
二塘鄉建有教學、醫療、供電、郵政、電信、金融、商業大樓,街道綠化成蔭,寬闊整潔。這裡山清水秀、民風純撲,勤勞、智慧的二塘人民熱忱歡迎各界人士前來投資興業,觀光旅遊。
區位優勢
水陸交通便捷,省道進賢——三里二級公路穿境而過,連續320、316國道,滬麗高速公路,昌廈高速公路、贛奧高速公路,浙贛鐵路、京九鐵路和南昌昌北機場,距320國道、滬麗高速公路、浙贛鐵路30公里、316國道、昌廈高速公路、贛奧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和京九鐵路70公里,南昌昌北機場100公里,水上交通可往信河至鄱陽湖入長江。二塘山水資源豐適宜淡水養殖,開發生態農業,由於多方的原因,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農業結構調整、資源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均處起步階段。鄉黨委、政府已制訂發展規劃,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主題,以經濟調整為主線,發揮資源優勢,做好山水文章,改善投資環境,大力招商引資,加快小城鎮建設,力爭把二塘建設成一個農業強鄉、財政大鄉,為鼓勵和吸引投資者來二塘投資興業,鄉政府決定在財稅征地、土地使用、行業管理等方面實行比其他內地更加優惠的投資政策,實行一套簡便的辦事程式,鄉政府對客商承諾是:低成本、快效益、高回報。
傳統文藝
進賢縣二塘鄉傳統燈彩《潑蛇燈》喜獲國家金穗獎2008年10月結束的首屆全國農民文藝會演中,進賢縣的《潑蛇燈的傳說》一舉摘的本屆會演的最高獎——金穗獎,這也是江西省唯一獲金穗獎的節目。
進賢縣的《潑蛇燈》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起源於清末同治年間(公元1865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進賢縣二塘鄉各個村落及周邊縣、鄉。每逢新春佳節、元宵燈會,村民們都要聚在一起舞耍潑蛇燈,慶賀豐年,祝福未來。潑蛇燈最初是一根約2米長的草繩,貼上彩紙,點上香火,裝上手柄,兩人表演,既有龍燈舞翻、滾、盤繞的特點,又揉合了手搖獅的技法。因其造型不像蛇而似蛇,加之舞蹈靈巧活潑,故名“潑蛇燈”。經過幾代民間藝人不斷改進的潑蛇燈,用篾扎而富有彈性,扭動起來,星星點點,煞是好看,加之鑼鼓、喇叭嗩吶伴音,視聽效果更佳,以至形成了今天全國獨一無二的民間燈彩藝術。
潑蛇燈能如此大放光彩,其過程也挺曲折。
潑蛇燈雖然出現時間較早,但其影響力非常有限,長期以來也只僅僅局限於進賢縣二塘鄉及周邊地區,可以說受關注程度非常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潑蛇燈技藝傳承人也是越來越少,最後,竟然發展到要差點消亡的地步。
現在看著那動人的鏇律,那迷人的舞動,如此璀璨的藝術精華如果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是件憾事。
可喜的是,當代的進賢人看到了潑蛇燈的藝術價值,看到了它光輝的前景。所以,進賢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全力打造這門藝術。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節目重新包裝,參與展演等等,讓傳統燈彩《潑蛇燈》重煥新春,再放光彩。
農產品
蔬菜苦瓜又叫瘌瓜、涼瓜,具有特殊的苦味,但仍然受到大眾的喜愛。這不單純因為它的口味傳給“別人”,如用苦瓜燒魚,魚塊絕不沾苦味,所以苦瓜又有“君子菜”的雅稱。
苦瓜中的苦味一部分來自於它所含的有機鹼,不但能刺激人的味覺神經,使人增進食慾,還可加快胃腸運動,有助消化。苦瓜中含有類似胰島素的物質,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它能促進糖分分解,具有使過剩的糖分轉化為熱量的作用,能改善體內的脂肪平衡,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食療食物。苦瓜還具有一種獨特的苦味成分——金雞納霜,能抑制過度興奮的體溫中樞,起到消暑解熱的作用。在炎熱夏季,小兒常會生出痱子,用苦瓜煮水擦洗,有清熱止癢祛痱的功效。祖國醫學認為它具有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的功能。
糧食作物
大米,是由稻子的子實脫殼而成的。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之一。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去餐館,米飯都是必不可少的。大米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精蛋白,胺基酸的組成比較完全,人體容易消化吸收,但賴氨酸含量較少。糙米中的礦物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含量都較精米中的高。
大米中各種營養素含量雖不是很高,但因人們食用量大,故其也具有很高營養功效,是補充營養素的基礎食物。米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功效。米湯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性味甘平,有益於嬰兒的發育和健康,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於消化,並對脂肪的吸收有促進作用,亦能促使奶粉中的酪蛋白形成疏鬆而又柔軟的小凝塊,使之容易消化吸收,因此用米湯沖奶粉或給嬰兒作輔助飲食都是比較理想的。中醫認為大米性味甘平,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認為多食能令“強身好顏色”。
經濟作物
大豆包括黃豆、黑豆、青豆等,是一種油糧兼用的農產品。其食用及藥用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大豆是現有農作物中蛋白質含量最高、質量最好的作物。乾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40%,優等的大豆甚至達到50%左右,相當於瘦豬肉的2倍、雞蛋的3倍、牛奶的12倍。熟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是11%、荷包蛋是13%、乳酪是23%、碎牛肉是22%在麵粉中摻入5%的大豆粉,可使這種混合麵粉的蛋白質含量提高19%蛋白質是組成人體細胞、組織的重要物質,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與生命有關的許多活性物質,如酶、抗體、激素等,主要是由蛋白質構成的。
人體的代謝活動、生理功能、抗病能力、酸鹼度調節、體液平衡以及遺傳信息傳遞等,都同蛋白質密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講,大豆是人們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食品。除了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以外,大豆中還有胡蘿蔔素、硫銨素、核黃素、尼克酸等為人體所必需也最容易吸收的營養素。這更是瘦肉、雞蛋、牛奶以及其他畜產品所少有的。
大豆還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礦物質,且其含量遠遠超過作為主食的米麵和玉米等。
二、廣西省桂林市象山區二塘鄉
象山區二塘鄉地處桂林市南郊,距市中心12公里,所轄六個行政村,北與市區接壤,東與雁山區柘木鎮相鄰,西與臨桂縣交界,南與雁山鎮相接。總面積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53公頃,總人口13350人。
鄉鎮概述
二塘鄉位於象山區南部,東接雁山區柘木鎮,西臨臨桂縣臨桂鎮、四塘鄉,南與雁山區雁山鎮交界。轄區總面積63平方公里,2005年耕地面積1201公頃。轄陽家、紅光、四合、萬福、塘、北芬6個村民委員會,30個自然村,30個村小組。2005年底總人口14528人,鄉政府駐地二塘街。二塘鄉是象山區的南大門。2005年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5616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8021萬元,鄉鎮企業收入20071萬元,第三產業12221萬元,財政收入13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148元。
二塘鄉南北有桂陽公路貫穿全鄉,西有萬福公路,轄區內有桂林宏偉集團、五七一八廠、桂林洗滌劑廠、雪芙蓮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威達集團、金地球農機汽配市場、飛龍汽車貿易公司、龍泉國家森林公園、空軍療養院、柳鋼桂林療養院、桂林交通療養院、大家具批發城、普天通訊器材廠等大型企業、民營企業104家、個體工商209家。
二塘鄉是象山區的農業鄉,有稻田10582畝,水面2718畝,林地18330畝。為了更快更好地增加農民收入,該鎮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引進農業項目,以創新的思想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逐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圍繞“菜籃子、果籃子、花籃子、肉籃子”工程,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種植名、優、特水果及無公害蔬菜,注意發展蔬菜、花卉和旅遊、觀光,休閒型農業,重點抓了紅繼園等三個花卉生產基地。目前全鄉人均年種植水果、蔬菜等面積為0.55畝,為農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礎。
二塘鄉於2001年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九年義務教育達標率為100%,有文化室29間,有籃球場6個,有中學1所,有國小7所。
二塘鄉30個自然村均通汽車,通車率達100%,有30個自然村通有線電視,有仁頭、陽家、塘、茶店、上沙河5個自然村通自來水。
交通便利,離城市近,是二塘鄉發展的一個很大優勢。因此,結合實際情況,二塘鄉正在構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即走城市化的道路。以“居住社區化、就業非農化、保障社會化、受益多元化,待遇市民化”為基本方向,該鄉正在積極探索建設城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促進城市化建設。
歷史沿革
二塘鄉距城中心10公里,故名二塘,清代為驛站,元屬靜江路,明屬靜江府,清屬桂林府,民國初年桂林縣、臨桂縣地,民國2年6月屬桂林縣。民國19年屬良豐區。民國31年屬太沙鄉公所、柘木鄉公所、三合鄉公所。
民國19年9月並區後,二塘鄉屬柘太區公所、三合區公所、西南附廊區公所。1949年12月,柘太區公所更名為南郊區,西南附廊區更名為西郊區,三合區和北附廊區合併,稱北郊區。1950年4月,老村、東村、塘村、崴村、佛殿橋村、塘珠山村、陶家村、仁頭村、上月山村、潭南村、陽家村、駱家村、茶店堡村、二塘村、下月山村、西村、常家村、額頭村、神灣里村、鄧家村、田頭村、南村、塘家灣村、上沙河村、下沙河村、黃村、上鑾塘村、下鑾塘村劃歸臨桂縣。1952年土地改革即將結束時,中共廣西省委決定,將1950年劃規臨桂縣的街、村重新劃歸市郊區。同年9月,二塘鄉隸屬桂林市南郊區人民政府,南郊區人民政府辦公地址在柘木圩。東蓮、和睦鄉人民政府隸屬西郊人民政府,西郊區人民政府辦公地址在甲山村。
1954年4月,東、西、南3個郊區人民政府合併成立桂林市近郊郊區人民政府,二塘鄉、東西鄉隸屬近郊區人民政府,1955年9月,近郊區人民政府改為市近郊區公所,二塘鄉、東西鄉隸屬市近郊區公所。1957年9月,二塘鄉、東西鄉屬奇峰鄉管轄,1958年8月30日,全郊區46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秀峰人民公社,二塘生產管理委員會屬秀峰人民公社管轄。1959年二塘大隊、紅光大隊屬近郊區人民委員會和秀峰人民公社管委會管轄。1960年7月二塘大隊紅光劃歸良豐農場,稱為良豐第六分場,1961年二塘大隊、紅光大隊從良豐農場退出,成立二塘公社,屬市郊區公所管轄。同年6月,撤銷郊區公所,二塘人民公社屬桂林市農業局管轄。1962年,二塘公社屬郊區公所管轄。1968年屬郊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6月,二塘公社屬市農業辦公室領導。1984年7月,二塘鄉屬郊區人民政府管轄。1990年二塘鄉仍屬郊區人民政府管轄。1996年12月26日,二塘鄉併入象山區,屬象山區人民政府管轄。
城鎮經濟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象山區二塘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自治區“1234610”工程和桂林市、象山區關於農村發展工作思路,始終把握“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一核心,把“特色”農業做大做強,加大引智引資發展農業的力度,促進農業產銷一體化建設,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格局。
——發展特色農業,大力培養特色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要發展二塘經濟,就必須發展現代農業,符合二塘的實際,二塘鄉與桂林市南區相連,在可供大力開發的桂陽公路兩側,在2000年前,全鄉以種植水稻為主,雖處市郊,但觀念守舊,思想不夠解放,沒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較低,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21世紀以來,二塘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特色農業,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的進步和提高,特別是十六大以來農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加快。鄉黨委、政府和各村“兩委”一切工作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箇中心,想問題、定政策、辦實事都立足於發展農村經濟,大力培養特色經濟,因地制宜,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產業,不斷提升最佳化產業結構。重點抓好蔬菜、名優水果、園藝花卉、畜牧水產養殖、休閒觀光農業,初步形成了一鄉多品、一村幾品的城郊特色農業格局,樹立“競爭農業、品牌農業”的新理念,加大行銷推廣力度,擴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把優勢產品的拳頭產業做大做強。
——發展特色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核心問題。鄉黨委、政府在抓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上,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入手,加強科技服務,大力引進農業項目,以創新的思想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逐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圍繞“菜籃子、果籃子、花籃子、肉籃子”工程,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種植名、優、特水果及無公害蔬菜,注意發展蔬菜、花卉和旅遊、觀光,休閒型農業,重點抓了紅繼園等三個花卉生產基地。北芬村、碰塘村、紅光村等近千畝的優質水果、季節性蔬菜種植基地,在桂陽公路旁開發種植“六個百畝”:即百畝“雙季蓮藕”;百畝“粉葛”;百畝優質品種“四棱豆”;百畝“翠竹長身苦瓜”和“台灣高農苦瓜”和百畝“綠玉辣椒”等一批蔬菜新品種,這些新產品的開發都取得了理想的經濟效益。如種植蓮藕比種植水稻效益提高了5—7倍,粉葛的畝產值達到2100元,全鄉複種蔬菜面積達8656畝,較上年增加了2200畝,增幅達到25.3%,目前全鄉人均年種植水果、蔬菜等面積為0.55畝,為農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礎。推進了農業化進程,拓寬疏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培養農業龍頭企業,走農戶+基地+企業的經營模式,通過多種途徑,發展規模經營,切實帶動一批農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發家致富的經營格局。
——發展特色農業,引進高科技農業示範園引進高科技農業示範基地,走科學型、效益型農業發展之路,大力興辦農業示範基地。兩年來在北芬村成功引進了紅繼園等三個占地180多畝的園林、花卉、苗木生產基地、由基地幅射,形成了以基地帶農戶的集園林、花卉、苗木、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產業地帶,現有200多農戶調整產業結構走園林、花卉、苗木、旅遊發展致富之路。同時,與台商洽談,在四合行政村上月自然村開發科技農業為一體的大型農業項目。這些項目的引進和開發將大大推動二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發展特色農業,最佳化養殖結構
根據城郊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2005年全鄉牲豬出欄26040頭,家禽出欄27.66萬羽,禽蛋產量達623噸,水產品產量達627噸,2003年實現農業總產值447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8%、14%、5.8%、6.5%,突出傳統食草型畜禽養殖和“土”品種,出現了四合上月土雞村、村土甲魚村、北芬土洋鴨村、紅光常家土豬村,為抓好養殖業,去年舉辦各類培訓班十二期,培訓農民417人,印發科技資料6000多份,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通過技術指導,品種改良,豬、牛、羊、雞、鴨的產量均有提高,畜牧養殖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進一步加大,積極發展立體養殖,其中特種養殖就有蝦、蛙、鱉等,去年爭取到桂林市科技局牛品改推廣項目,有14個自然村近千頭牛套用新技術進行品種改良,預計全鄉通過對牛的品改,將能大大提高養牛的經濟效益,是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二塘鄉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績喜人,農民得到了實惠,償到了甜頭。農民民眾以科技為支撐,在科技專家的指導下,邊學邊乾,邊乾邊學,以“特色”為載體,為城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
城鎮建設
二塘鄉地處桂林市郊南部,隸屬象山區。轄六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兩條黃金通道桂陽公路和萬福公路貫穿其中,面積為3109.2公頃,2005年末,人口14528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148元。依託地域優勢,鄉黨委政府深入調查研究,反覆論證,集思廣益,圍繞建設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為核心,結合本鄉實際,制定了符合二塘鄉特點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思路,即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確定了未來五年的主要指標:農業總產值繼續保持每年遞增8%,工業總產值保持年均遞增10%,財政收入每年遞增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每年遞增10%,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加200元以上。交通便利,離城市近是二塘鄉發展的一個很大優勢。因此,結合二塘鄉實際情況,構建一條二塘發展之路,即是走城市化的道路。以“居住社區化、就業非農化、保障社會化、受益多元化,待遇市民化”為基本方向,積極探索建設城郊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途徑,促進二塘鄉城市化建設。
一、實行“三個一批”,推動居住社區化。
根據二塘鄉各村經濟社會發展,自然地理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按照“規劃在先,建設在後;超前規劃,分步建設”的原則,制定二塘鄉新型農村社區。(一)是以萬福公路征地拆遷和工業園區征地為契機,抓住機遇,新建一批農村新村。如紅光村委的西村新村,塘村委的迎賓新村等,引導村民的住房向中心村集中。(二)是對已基本成型的村莊進行綜合整治,提高一批。即是對獲衛生文明村的紅光村委額頭村、東村、神灣、常家,陽家村委的茶店村大力開展“三情四包五改”為主要內容的村容環境整治工程,全面規範提高村容村貌。督促各村制定《村規民約》、《衛生公約》等各項制度,重點是在村里開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農戶門前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包治安,村民家中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改風貌為內容的整治活動,進一步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三)是對農戶居住相對分散的遠郊村搞好規劃,整建一批。如萬福村委的上下鑾塘村,四合村委的上月、下月等村離市區較遠,要立足城市長遠發展,加速推進這些村子生態家園建設,突出抓好“六改”:改路、改水、改廁、改圈、改廚、改善垃圾處理,實現“五通”:通路(道路硬化)、通電視(有線電視)、通水(自來水)、通沼氣、通信息(電話、寬頻),逐步建設形成集中成型的農村新社區。
二、把握“三個關鍵”,推動就業非農化。二塘鄉為近郊,城市是最大的資源。要充分利用好這個資源,把握非農產業發展,轉移就業培訓,農民自主創業三個關鍵措施,著力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逐步建立促進城郊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1.是著力發展非農產業,搭建就業載體。
充分發揮兩個工業園區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利用其形成的商機,大力發展商貿流通,交通運輸、倉儲裝卸等服務業,為農民就業增加新的崗位。
2.是著力加強轉移培訓,增強就業技能。
按照“企業培訓、政府補助、農民免費、就地就業”的思路,實行訂單培訓;同時,發揮婦聯、團委、社會勞動保障所、農服中心的職能作用,對村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教育,以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3.是著力激發創業熱情,推動全民創業。
各級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進軍,鼓勵他們主動融入城市,融入市場。
三、建立“三項機制”,推動保障社會化。
結合城區實際情況,探索完善被征地農民生活保障,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等機制,逐步建立起廣泛覆蓋、基本保證的社會保障體系。1、是探索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土地是農民的生產資料,也是生活基礎,對失地農民,應給予生活補貼,建立農村低保制度,以保障被徵用土地的農民的生活經濟來源,維護社會的穩定。2、是建立符合城區特點的農村醫療保障機制。加快農村初衛生保健與社區衛生服務的對接。大力推行農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不斷擴大受益面。3、是健全完善社會救助機制。加強對二塘鄉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入學難的救助工作,爭取各方面的支持,推進農村危房的改造和重建,大力實施以實現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為目標的救助工程。
四、拓展“三條渠道”推動受益多元化。
1、是拓展集體保障的渠道,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級組織自我發展和為村民提供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2、是拓展財政投入的渠道。建立健全財政資金全方位向農村傾斜的機制,財政支農支出做到兩個高於,即用於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增長比例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高於上年。3、是拓展土地收益的渠道。在重點項目征地時,其所征土地的10%—15%預留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用地,引導、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建設倉儲、廠房、築巢引鳳,發展運輸等第三產業,逐步形成農民從這些經營性項目中長期分享土地收益的穩定渠道。
五、推進“三大工程”,推動待遇市民化。從農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加強農村公共事業發展,著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讓農民共享城市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成功。
1、是大力推進社會事業工程。建立經常性投入機制,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每個行政村建一個衛生院,鄉村醫生達到執業資格;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改善教學條件,鞏固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加強農村文體活動陣地建設,計畫再建10個文化室,逐步完善鄉村文化站、室的廣播、科普、娛樂、體育等綜合功能,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2、是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工程。積極爭取政策,爭取資金以建設和維護農村基礎設施,計畫建設和改造13條農村道路,使80%以上自然村實現柏油或水泥路面硬化,改建農村機耕道10條以上。分期分批解決村民自來水供應問題,力爭使80%以上的自然村都能飲用乾淨、衛生的自來水。改善村委會辦公條件,爭取每個村委會辦公面積增加100㎡。3、是大力推進平安鄉村工程。開展法律進農戶活動,全面推進依法治鄉,營造功能健全、管理規範、安全有序的社會主義法制環境。建立完善農村矛盾調解機制,妥善處理支持重點工程建設和維護民眾利益的關係,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確保重點工程順利建設。
進一步發揮小康文明村的示範作用。陽家村委茶店村位於凱風路二塘段的東側,迎賓路北側,距市區5公里,交通便利。該村共有村民150戶,642人,年人均純收入3320元,耕地面積435畝,以種植業為主,利用市郊優勢,重點發展運輸業和勞務輸出,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近5萬元。創建示範村以來,該村修建硬化村內道路13000㎡,村道硬化率100%,綠化率80%,修建了兩座衛生公廁,修築水溝2000米,100%的農戶使用清潔衛生的飲用水,98%的農戶空話擁有彩電,修建垃圾池4個,有線電視入戶率100%,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該村還將計畫新建400㎡的兩層老年人活動中心及文化娛樂室,2006年計畫改造房屋117座,擬建一個標準燈光籃球場,實施全村綠化,美化工程,根據市郊農業特點,規劃在該村建設一個面積約200畝的標準化蔬菜基地,突出特色農業。
紅光村委的額頭村,有農戶93戶,總人口420人,人均純收入達3258元,2003年被評為市文明衛生示範村。該村主要通過發展運輸業、蔬菜種植業,養殖業來壯大集體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目前已完善全村道路硬化、排污、排水、垃圾集中處理,修建一個籃球場;去年,美化、綠化環境,建休閒、運動亭,文化室建設工程也全部完成,村容村貌得到進一步改善,在今後發展思路中將重點發展以觀光農業為主的旅遊業,圍繞這一目標,一方面,加大對房屋改造的力度,2006年計畫改造30座,使整個村的房屋布局得到改觀,另一方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走集約化道路,在原有蔬菜面積1500畝,“四月紅”蜜桃165畝,早熟溫州柑100畝的基礎,擴大魚塘養殖規模,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態家園。
總之,二塘新農村的發展前景是:逐步城市化、產業結構合理化,經濟類型特色化;人文、生態環境良好,人民民眾安居樂業,一派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