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中國兵書,浩如煙海,《兵經百言》堪稱獨樹一幟,其中收入的一百個字條,繼承並發展了上下古今的兵家思想精華,並將之貫穿起來,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
《兵經》全書共分三個部份,上卷智部,28字條,主要講設計用謀的方法、原則;中卷法部,44字條,主要講組織指揮及治軍的方法、原則;下卷衍部,28字條,主要講天數、陰陽及作戰中應注意的問題。
《兵經》提倡先發制人。它把“先”字放在通篇之首,並將先發制人的運用藝術分成四種境界:調動軍隊應能挫敗敵人的計謀為“先聲”;每每比敵人先占必爭之地者為“先手”;不靠短兵相接而靠預告設下的計謀取勝為“先機”;不用爭戰應能制止戰爭,戰事未發應能取勝為“先天”。“先為最,先天之用尤為最,能用先者,能運全經矣。”可見“先”是揭暄之首倡。“致人而不致於人”、“兵無謀不戰”、“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先發制人”的著記憶體聯繫,都體現了在戰爭中積極進取的強烈競爭意識。
《兵經》提倡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力主靈活用兵。認為“事變幻於不定,亦幻於有定,以常行者而變之,復以常變者而變之,變乃無窮。”他在書中用“生”、“變”、“累”、“轉”、“活”、“左”等字條,從各個方面闡發了變與常的辯證關係,如“累”中說:“我可以此制人,即思人亦可以此制我,而設一防;我可以此防人之制,人即可以此防我之制,而增設一破人之防;我破彼防,彼破我防,又應增設一破彼之破;彼既能破,復設一破乎其所破之破,所破之破既破,而又能固我所破,以塞彼破,而申我破,究不為其所破。”強調敵變我變的權變思想。“轉”字提出反客為主,以逸待勞的轉化思想,在兵法中單獨提出者,當為《兵經》首創。
圖書簡評
《兵經》問世不久,就被人視為“異書”,這正是其膽識和獨創所致,說明其思想已經超過了前人。總之,這部書理論明確,深入淺出,篇中百字,可謂字字珠璣。百字內容,相互貫通,互為表里,互相對應,互相補充,先看後看,都給人啟迪,有茅塞頓開之感。其中的哲理警句,也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該書作者揭暄,字子宣,明末廣昌人。史載:“暄少負奇氣,喜論兵,慷慨自任。獨閉門戶精思,得其要妙,著為《兵經》、《戰書》,皆古所未有。”清軍攻陷南京之後,揭暄與父衷熙舉兵奮起抗清。時父子二人赫赫名聲,響震江閩之間。後來,清兵攻占福建,揭暄遂歸隱山林,最後幽抑而終。
暄云:“兵法,從來有傳無經。七子之言,支離破碎;百將之行,各師異智。”於是,他便以一百字,將各種兵法思想觀念,作戰方法等納入到相應的類別中,從而將其精華融會貫通,遂成了《兵經》。宋元以來,《武經七書》一直被奉為至寶。時人死抱先人兵訓,祖傳陣法,不知權變。而揭暄既借鑑、繼承前人精要處,又能獨到、別致地將其加以總結髮展,推陳出新。
書籍目錄
附《兵經百言》原文:
《兵經百言》總目錄
上卷智部先機勢識測爭讀言造巧
謀計生變累轉活疑誤左
拙預迭周謹知間秘
中卷法部興任將輯材能鋒結馭練
勵勒恤較銳糧住行移趨
地利陣肅野張斂順發拒
撼戰搏分更延速牽勾委
鎮勝全穩
下卷衍部天數辟妄女文借傳對蹙
眼聲挨混回半一無影空
陰靜閒威忘由如自
盤點中國古今經典兵書
兵書在哲學、科學史、天文學、氣象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相當高的價值,對今日充滿競爭的政治、外交、選才用人、商場角逐、為人處世等,都有著不容低估的指導意義。所以,當今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日益喜愛和重視我國歷代兵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