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希薇抵達那個禮拜,指骨鎮有三天燦爛的晴天,另外四天下著細雨。第一天,冰柱很快地掉下來,屋檐下的碎石因而跳動,發出聲響。雪在陰影下呈粒狀,在陽光下就變軟,溼漉漉地覆蓋在任何東西上面。第二天,冰柱在地上摔碎,大塊沈重的雪懸在屋檐下。露西兒和我用木棍把它們捅下來。第三天雪積得很厚,很有可塑性,我們做了一個類似雕像的東西。我們把一個大雪球放到另一個大雪球上,拿廚房用的湯匙來雕刻,做出一個穿長洋裝,交叉著手臂的女人。露西兒想讓她面向旁邊,我跪在地上削她的裙擺時,露西兒就站在廚房的板凳上塑她的臉頰、鼻子和頭髮。結果我把她的裙子雕得離屁股太遠,她的手臂交叉在胸部很上面的地方。這不過是意外──有的雪較堅硬,有的較軟,雪球有些部份還有被堆進去的黑色枯葉,我們得用乾淨的雪來填補──不過她的姿勢還是逐漸成形了。
作者
瑪莉蓮.羅賓遜 生於美國愛達荷州(Idaho)北部,緊靠Pend Oreille湖附近的城鎮Sandpoint,本姓Summers。一九六六年她畢業於布朗大學,主修宗教和文學創作,畢業後到法國Rennes城Univesite d’Haute Bretagne大學教授英文一年,在此開始醞釀她的長篇小說《管家》( Housekeeping )。
然後回美國繼續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其博士論文主題為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同時開始將論文的筆法和詩的文字及大量隱喻,以其家鄉為藍本虛構指骨鎮,寫成小說《管家》,於一九八一年出版,榮獲美國筆會/海明威獎最佳小說,併入圍普立茲獎。在隨後的二十年間這本小說甚至被認定為上個世紀最好的十本小說之一。而羅賓遜更被認定為美國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在這段時間內,她亦寫出數篇談論《聖經》的論文。
對羅賓遜來說,她並不是在寫小說,她只是在寫一本書;而其中可以同時展現極其細微的思潮,同時也以其波浪的韻律和節奏,表現出情感的深刻強度。
作品
雖然《管家》早被認為是經典,但羅賓遜並不以作家自居,隨後並沒有繼續出版新作品,一九八○年代中期隨夫婿和兩個兒子遷居英國,出版她的第二本書《祖國:英國,福利國家與核能污染》(Mother Country: Britain, the Welfare State and Nuclear Pollution, 1989) 書中深入描述英國Sellafield核能加工廠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並批評英國政府和綠色和平組織,因而引起綠色和平提出毀謗訴訟,書在英國遭禁,但在美國卻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名單。就在此時,她的婚姻觸礁,她帶著兒子回到美國,在大學寫作班教授創作維生,隨後在愛荷華州愛荷華市的「重要作家工作坊」任教,直到現在。一九九八年羅賓遜出版她第三本書《亞當之死:當代思潮文集》(The Death of Adam: Essays on Modern Thought),書中談論的主題從神學家克爾文(John Calvin)到美國清教徒社會、生物演化學家達爾文、到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等,檢視批評了文化對當代人的影響。羅賓遜的思緒翻新,本書極受好評。就在大家已經不再盼望她的新小說,而其名字逐漸在文學界淡化時,於二○○四年年底她出版了相隔二十四年之久的第二本小說《 基列 》( Gilead),以一個七十六歲的老牧師的寫給七歲的兒子未來閱讀的長信,於一九五六年,回顧他從祖父南北戰爭以來到他父親等三代的家庭回憶,充滿濃厚的寬術與愛的宗教情懷:「對我而言,寫作如同祈禱」。這本以愛荷華Tabor小鎮為藍本所虛構的美國基列城,是她寫給愛荷華的情書。在《舊約》中 ,基列城為盛產乳香,治人創傷,醫罪人的心,亦是一處戰禍、流血與不義之地。《基列 》不久,成為《紐約時報》的年度十大,並在四月同時獲得美國國家書評獎與普立茲小說獎,這是美國對他們聰慧而安靜的作家所作的一次相約而同的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