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網之下》是梅鐸生平第一部哲理喜劇小說,通過主人公傑克‧唐納修(Jake Donaghue)荒誕卻饒富哲理的際遇,敘述一個人從虛驕、空想、迷失到自覺醒悟,所幸最後重拾人生智慧的曲折過程。小說取名《網之下》,具有深刻的涵意。首先,“網”是維根斯坦哲學認識論的基本概念。世界的圖像猶如一張巨大無邊的網,但是人們如果試圖以語言認識這個世界,就會像一隻蠕蟲爬行在密密麻麻的網中,即使日以繼夜穿繞在繩結之間,也無法”穿透網心”而獲得真相。在維根斯坦的哲學中,“理論”就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張巨網,它看起來環環相扣、堅實無暇,實際上卻是迂迴纏繞、自取束縛。維根斯坦認為,抽象的理論只是臆想和空談,只有個別經驗與親身體驗才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小說中的雨果,正是維根斯坦”破網求真”觀念的體驗者,他在與傑克的對談中說道:
遠離理論和普遍性就是向真理靠攏。所有理論都是奔放的。我們一定要受當時的情況所控制,而那是無以形容的特別。事實上,無論我們多么努力,就像在網下爬行般,那是我們永遠無法親近的事物。
“之下”的另一涵意是指“情網”。梅鐸一方面以情網來表達愛情乃是人性不可逃離的命運,更足以形容人們在愛情之路上“撲網→困陷→掙脫→自由”的宿命循環。在小說中,傑克所愛的是他人之所愛,他人之所愛卻是愛己之人。這種撲朔迷離的情感關係,它既非人類理性所能控制和規劃,也不是偉大理論所能推論和演繹。梅鐸實際上是藉由“網”的概念,來諷喻現代人的通病,一種自私、唯我的意志論,一種“愛己而後愛人”的愛情觀。
內容概要
《網之下》一開始就以非常物質性的方式切入存在的危機。剛從巴黎回到倫敦的作家傑克猛然發現他和與他形影不離的親戚非恩被女友瑪姬掃地出門。接下來的二十個章節就是無家可歸的傑克尋找新家的過程。其中他曾寄宿於另一前女友安娜的實驗劇場,或是酒友大衛的公寓,也曾經闖空門盜走年買的明星狗火星先生,大鬧電影片場,或是擔任醫院的清潔工,但是傑克的足跡最常光顧的是一間又一間的倫敦酒吧,與一輛又一輛帶著他縱橫倫敦市區的計程車,而他最念茲在茲的是如何贏回安娜的愛以及重新面對曾暢談哲理的老友雨果。傑克做為一個作家的“教育”真的可以說是在酒精與汽油味的薰陶之下完成。小說終了他又回到小說開始時他曾拜訪過的小書店,決定找個可以支持他寫作的兼差,並且透過租屋啟事規規矩矩地找一間可以安身的住處,也打開他暫存多年的手稿,正式結束他為人作嫁的翻譯生涯以及正式開始他做為原創作家的生命。評價
梅鐸的第一部小說《網之下》(Under the Net, 1954)具有開創性的重要地位,不但充滿自傳性色彩,也充分展現存在主義的關懷,奠定了她的創作中以虛構小說的形式探討美學與道德哲學的基調。梅鐸與存在主義的淵源極深,她的第一本作品《沙特》就是討論存在主義宗師的批評論文。但是儘管處理的是相當嚴肅的哲學議題,《網之下》讀來卻有如荒誕鬧劇,透過傑克•唐納修這個玩世不恭的第一人稱敘事者遊走倫敦大街小巷、甚至遠征巴黎的浪蕩足跡,試圖解決藝術之創造與存在之安宅的沉重議題。輕佻與嚴肅並舉,荒謬之中又正經八百,以近於黑色幽默的書寫筆法、歐洲雙城的地理背景,道出大戰後一代的知識份子惶惶無依、陷入存在危機的情態。小說給讀者的整體印象,或許可以用莎翁名劇《無事自擾》(Much Ado About Nothing)來形容。傑克橫衝直撞的遊蕩,結果在金錢和感情上都一無所獲,而“我愛的人愛他、他愛的人愛我”這般連環式的愛情鬧劇,讓我們看清傑克的自戀與自私,不但失去了瑪姬與安娜,也讓被他忽視的非恩以及他所景仰的雨果離他而去。但是皆可畢竟沒有一無所獲,一番折騰之下,他領悟存在的意義不在維持基本生命的無所事事,而創作的成就來自於努力不懈,就算是他最瞧不起的二流法國作家,用心之後也能成為法國文學大獎韋固爾獎的得主,因而建立起正經創作的決心。在鮮活的倫敦街景與燦爛的法國獨立紀念日煙火襯托之下,小說正面地以生命的“奇蹟”做為結尾,表達梅鐸對於一個作家的肯定。經由傑克這個放蕩不羈的作家角色,梅鐸也寫出她自己年少輕狂的經歷以及對於創作生命的期許。而梅鐸其後漂亮的成績,也證明這部初試啼聲之作的確替她打下良好的基礎,開展了一個璀璨的創作生涯。
作者簡介
艾瑞斯·梅鐸1919年生於都柏林,幼時即隨父母移居倫敦,曾就讀於牛津、劍橋,主修哲學,並於1948至63年在牛津聖安妮學院教授哲學。被譽為“英國最聰明的女人”,生平著作等身,共發表過二十六本小說與其他哲學著作、劇本和詩歌等。一生獲獎無數,包括 、惠特比文學獎,並以《大海,大海》獲得1978年布克獎。1978年受封為英國女勳爵。這位一生仰賴語言文字的小說家與哲學家,卻在晚年患有阿茲海默症,最後死於安養中心,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