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羅莉塔》(Lolita),又譯為《洛莉塔》、《洛麗泰》、《羅莉泰》,是俄羅斯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發表的成名小說。小說曾改拍成同名電影,中譯片名為《一樹梨花壓海棠》。
詳細內容
小說描述一位從法國移民美國的中年男子杭柏·杭柏特(HumbertHumbert)在少年時期,與一14歲的少女安娜貝兒發生了一段初戀,最後安娜貝兒因傷寒而早夭,造就了杭伯特的戀童癖(ThechildIlove),他將“小妖精”定義為“九到十四歲”。杭柏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婦拋棄,後來又迷戀上女房東CharlotteHaze的12歲女兒羅莉塔(Lolita),親呼她為小妖精。
由於兒時的陰影,杭伯特對羅莉塔無法自拔,為了親近這名早熟、熱情的小女孩,杭柏特娶女房東為妻,成為羅莉塔的繼父。小說中的女孩原名桃樂莉·海茲(Dolores Haze),西班牙文發音的小名為羅莉塔(Lolita)或羅(Lo),因此作為書名。後來女房東發現自己的丈夫對女兒的企圖和對自己的不忠,一時氣瘋往外跑,被車子撞死。杭柏特將羅莉塔從夏令營接出來一起旅行,他以為在羅莉塔的飲料中下藥,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猥褻她。結果藥對羅莉塔全無效果,相反第二天清晨羅莉塔主動挑逗杭柏特,發生亂倫的關係。杭柏帶然後告知羅莉塔她的母親已經去世,至此羅莉塔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必需和繼父生活下去的這個現實。 杭柏特帶著羅莉塔以父女的身份沿著美國旅遊,他利用零用錢、美麗的衣飾等小女孩會喜歡的東西來控制羅莉塔,以及繼續滿足自己對她的欲望。羅莉塔長大後,開始討厭繼父,她意識到“即使是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這種亂倫狀況好”。於是她開始跟年紀相當的男孩子交往,並藉著一次旅行的機會脫離繼父的掌握,一開始杭伯特瘋狂的尋找,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
三年過去,一日杭柏特收到羅莉塔的來信,信上說她已經結婚,並懷孕了,需要繼父的金錢援助。杭柏特給了她400美元現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還有把屋子賣了買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約。他要求羅莉塔說出當時拐走她的人。羅莉塔告訴他那人正是奎迪(Quilty)(作品中被女主角認為是東方天才哲學家)是學校演出的劇作家,並告訴他,她和奎迪出走後,因為拒絕了奎迪要她和其他男孩子拍攝色情影片的要求,而被奎迪趕了出來。杭柏特請求羅莉塔離開她的丈夫和他走,但是她拒絕了這個要求,杭柏特傷心欲絕。他追蹤並槍殺了奎迪。最終, 杭柏特因血栓病死於獄中,而17歲的羅莉塔則因難產死於1952年聖誕。
《羅莉塔》最令人嘆服的成就之一就是,作為一個移民作家的納博科夫比絕大多數土生土長的美國作家更逼真地創造了美國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但這種“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並沒有給亨伯特的欲望世界賦予任何社會學意義上的現實感。納博科夫始終是一個醉心於操縱幻覺的魔術師。
和納博科夫筆下的許多人物一樣,亨伯特是一個化了裝的極端個人主義的藝術家。他稟然敏感,想像力豐富,但近於偏執。他在小說中曾引用一位詩人的話說,“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種義務,而我們則必須賦予靈魂以美感。”當然,在《羅莉塔》中,這種所謂的“美感”既有藝術華麗的詩意,也充滿了情墮落者陰惡的罪惡感。
改編與延伸套用
羅莉塔在1962年時因被知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利克(Stanley Kubrick)改拍成同名的電影而聲名大作,該片中譯片名《一樹梨花壓海棠》,片中女主角就是穿上蕾絲緊身上衣、傘裙、配有蝴蝶結的衣飾,而使得這種裝扮成為日後提到戀童情結時經常利用的一種典型印象。這部電影在1997年時又再次被翻拍,導演為艾崔恩·林恩(Adrian Lyne)。
由於羅莉塔這本小說與後續翻拍電影的出名,使得這名字成為許多人在提及戀童現象時,用來形容年少女性的性吸引力用之俚語,或將戀童癖這種心理學現象稱為“蘿莉塔情結”,或從其日語簡稱ロリコン直譯成中文,變成了蘿莉控。而蘿莉的衣飾打扮到近年亦發展為一種服飾次文化(蘿莉風格),並有不同的分支如古典蘿莉、哥德蘿莉等。
出版情況
小說《羅莉塔》於1955年完稿時同樣引起非議,僅得思想開放的法國人肯替納博科夫出版,隨即成為當年法國最暢銷書之一。
美國於1958年始有膽量出書;三個星期內,售出10萬本,暢銷榜上排列第二位,僅次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的《日瓦戈醫生》(Dr. Zhivago)。
但是,道貌岸然的英國人仍然排斥。1959年英政府下令海關將此“黃色”小說全數充公,《星期日快報》更譴責此書屬於“全然放縱的黃書”。
當年英國法律規定,與12歲女童進行性行為,觸發刑事罪。
直到1959年11月,英國出版商利用國會休會期的法律空隙,趁機將該書出版。
作者簡介
伏拉地米蘭·納波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3日 — 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裔美國作家,1899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他在俄羅斯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羅莉塔》,但真正使他成為一個著名散文家的是他用英語寫出的作品. 他同樣也在昆蟲學、象棋等領域有所貢獻。
納波科夫在1955年所寫的《羅莉塔》,是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並且獲得極大榮譽的一部小說。作者再於1962年發表英文小說《微暗的火》。這些作品展現了納波科夫對於咬文嚼字以及細節描寫的鐘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