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呼喊》

《高山上的呼喊》

《高山上的呼喊》由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1953年寫作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高山上的呼喊》(Go TellitontheMountain),美國作家詹姆斯.鮑德溫JamesBaldwin於1953年著。

作家介紹

詹姆斯·鮑德溫(JamesBaldwin)(1924–1987年),美國作家。作為一名作家和演說家,他在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中聲名鵲起。大部分作品生動地描述了美國黑人遠離主流社會的現象以及這種疏遠給黑人和白人帶來的毀滅性影響。很多評論家都認為,他的隨筆好過他的小說和劇本,如短文集《下一次將是烈火》(TheFireNextTime)(1963年)。

鮑德溫出生在紐約的哈萊姆。1942年高中畢業後,為了貼補家用,他開始到餐館和工廠做工。1948年移居法國,但之後經常訪問美國。隨著小說《高山上的呼喊》(GoTellItontheMountain)(1953年)和《喬萬尼的房間》(Giovanni'sRoom)(1956年),以及隨筆文集《土生子的札記》(NotesofaNativeSon)(1955年)的發表,他開始出名。

其他作品包括:小說—《另一個國度》(AnotherCountry)(1961年);《告訴我火車已開多久》(TellMeHowLongtheTrain'sBeenGone)(1968年);《假如比爾街能說話》(IfBealeStreetCouldTalk)(1974年);《就在我頭上》(JustAboveMyHead)(1979)。隨筆—《沒有人知道我的名字》(NobodyKnowsMyName)(1961年);《他的名字被遺忘》(NoNameintheStreet)(1972年);《魔鬼找到工作》(TheDevilFindsWork)(1976年);《票價文集:1984-1985年》(ThePriceoftheTicket:CollectedNonfiction,1984–1985)(1985年)。劇本—《阿門角》(TheAmenCorner)(1954年);《黑人怨》(BluesforMr.Charlie)(1964年)。

《時代》推薦的百部小說

《時代》雜誌的評論家列夫·格羅斯曼和理察·拉卡尤從全世界範圍內選出了100部英語小說推薦閱讀。
《錢》
《心之死》
《解救》
《犬兵》
《飄》
《赫索格》
《管家》
《動物農莊》
《夥計》
《落水鳥》
《贖罪》
《寵兒》
《柏林故事》
《長眠》
《盲刺客》
《舊地重遊》
《發條橙》
《修正》
《白牙》
《守護者》
《白噪音》
《烏比克》
《網之下》
《在火山下》
《藻海無邊》
《蝗蟲之日》
《土生子》
《家中喪事》
《微暗的火》
《印度之行》
《順其自然》
《美國牧歌》
《一捧塵土》
《無限詼諧》
《八月之光》
《羅莉塔》
《指環王》
《承認》
《爵士時代》
《血腥收穫》
《革命之路》
《雪崩》
《占有》
《瓦解》
《愛著》
《蠅王》
《體育記者》
《柏林諜影》
《到燈塔去》
《北回歸線》
《看不見的人》
《美國的悲劇》
《相約薩馬拉》
《血色子午線》
《拍賣第49批》
《國王的人馬》
《幸運的吉姆》
《愛孩子的人》
《午夜孩童》
《看電影的人》
《戴洛維夫人》
《裸體午餐》
《神經漫遊者》
《別讓我走》
《第22條軍規》
《一九八四》
《飛越杜鵑窩》
《被塗污的鳥》
《波特諾的怨訴》
《權力與榮耀》
《獵鷹者監獄》
《金色筆記本》
《高山上的呼喊》
《大主教之死》
《憤怒的葡萄》
《在路上》[小說]
《萬有引力之虹》
《了不起的蓋茨比》
《兔子,跑吧》
《遮蔽的天空》
《第五號屠宰場》
《菸草經濟人》
《喧譁與騷動》
《太陽照常升起》
《他們的眼睛望著上帝》
《簡·布羅迪小姐的青春》
《殺死一隻知更鳥》
《法國中尉的女人》
《畢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馬爾他之鷹》
《與時代合拍的舞蹈》
《納特·特納的懺悔》
《奧吉·瑪琪歷險記》
《聖路易·萊之橋》
《就說是睡著了》
《麥田裡的守望者》
《心是孤獨的獵手》
《問題的核心》
《我,克勞迪亞斯》
《獅子·女巫·魔衣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