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維吉尼亞·吳爾芙以清麗精巧滴意識流手法,結合女性感官特有滴陰柔筆觸,捕捉漫遊飄渺聲影和內心剎那滴靈動,呈現出細膩繁複滴吉光片羽。
《戴洛維夫人》一書,描繪戴洛維夫人從清晨為準備舉行一場宴會而外出買花,到宴會行將結束。在這一天之中,作者以克萊麗莎自己泉涌滴思緒、其他人物滴思維滴滑移以及全知觀點滴鋪陳,讓讀者藉由被割裂滴片段意象中,去重拾作者企圖表達滴概念及情節。
這部小說以兩個部分構成:一是時間呈現定格,讀者被引導去沉思空間中種種不同但卻是在同一時間內發生滴事件,所以有時作者引導讀者站在倫敦滴一條街上窺視著狠多人滴意識;一是空間凝結,在一個人滴意識中上下移動,呈現人物一生中滴各個片段。
電影《戴洛維夫人》
故事發生在1923年的倫敦,那是一個美麗的夏天,也是一戰結束後的第五個年頭,所有人都平靜且安逸地生活著。議
員瑞查德的夫人克羅利薩正在為晚上即將在家中舉行的盛大舞會做著準備:光彩照人的晚禮服、豐盛的餐點、閃閃發光的銀質餐具、整潔明亮的客廳……克羅利薩將一切都布置得井井有條,她想讓所有的人都能通過舞會獲得一份好心情,當然也以此來填補自己生活的空虛。
午後,一位客人的意外到訪將克羅利薩平靜的心情擊起了漣漪,30年後,再次出現在克羅利薩面前的昔日戀人彼得仍在被感情所困擾,克羅利薩被一種無法抗拒的東西深深打動,她開始厭倦了上層社會的虛偽和乏味,她似乎看到了隱藏在一個個身著光鮮的客人背後那一張張醜陋的面孔。悠揚的樂曲中,克羅利薩與彼得翩翩起舞,同時也共同渴望著真實而美好的生活……
作者簡介
吳爾芙於1882年在倫敦一個推崇文學與藝術的著名家庭中誕生。她的父親萊斯利‧史蒂芬是當時有名的學者與傳記家。主流的文學家與政治家時常拜訪他們近海德堡公園大門附近的家。吳爾芙兒時雖因體弱多病而無法正常上學,但充滿文藝氣息、文人絡繹不絕的生長環境為她帶來了不少正面的影響。對於吳爾芙無法上學的另一說法,則與史帝芬有關。據聞史蒂芬個性專制、陰霾、深沉,並主張女人無需上學。在妻子茱莉亞過世之後,史蒂芬變的不明事理且時有情緒上的失控。吳爾芙於父親死後的一周年,在她的日記里用“無法想像”來形容若父親仍在世,她一定創作不出任何東西的窘境。簡言之,吳爾芙認為母親是不折不扣的維多利亞時代婦女,典型的“家中天使”的形象,將一生都奉獻給丈夫、兒女、還有外頭的慈善團體。吳爾芙深信母親是死於長期的過度勞累。她筆下的人物,如《燈塔行》裡的蘭賽夫人、《達洛威夫人》里的克萊麗莎‧達洛威,據稱都是以母親茱莉亞為楷模所創作出來的角色,而蘭賽先生的性格則和萊斯利‧史蒂芬有幾分神似。儘管如此,吳爾芙在文學與藝術方面的素養,一定程度上是受了父親的陶冶與影響。史帝芬不僅將自己的私人圖書室開放給吳爾芙,並傳授她有效閱讀的方法。吳爾芙在 A Writer's Diary 提及父親傳授的閱讀心法:“依興趣閱讀,因為是自己所愛,便不需內心不歡喜,卻仍要假裝喜歡的閱讀。”
1904年父親過世後,吳爾芙和當畫家的姐姐凡妮莎‧貝爾搬到布羅姆斯伯里(Bloomsbury)。她們的新居後來成了布羅姆斯伯里集團這群知識分子活動的主要場所。集團成員包括吳爾芙的哥哥托比和弟弟亞德里‧史帝芬、畫家貝爾(Clive Bell)和格蘭特(Duncan Grant)、評論家佛利 (Roger Fry)和麥卡錫(Desmond MacCarthy)、傳記家司特雷奇(Lytton Strachey)、經濟學家凱恩斯(Maynard Keynes )、政治理論家李歐納德‧吳爾芙 (Leonard Woolf) 。吳爾芙的小說創作技巧很可能受了佛利藝術理論的影響。整體說來,集團成員(皆上過劍橋大學) 是群對哲學感興趣的知識份子,並認同愛與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1912年,維吉尼亞嫁給集團成員李歐納德‧吳爾芙,並於1917年與之共同成立霍加斯出版社(the Hogart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