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

臨摹

按照原作仿製書法和繪畫作品的過程叫做臨摹。臨,是照著原作寫或畫;摹,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廣義的臨摹,所仿製的不一定是原作,也可能是碑、帖等。臨摹為了學習技法,側重臨摹的過程。為保存、修復、展覽、出售而取得複製品,側重臨摹的結果。

基本信息

概念綜述

讀音
·

臨(lín)摹(mó)
基本義
臨與摹是按照原作仿製書法和繪畫作品的手法。合稱:臨摹。
臨,是照著原作寫或畫,可大可小;摹,是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寫或畫,不可改變大小。

學習要點

異同
臨和摹各有長處,也各有不足。尤其體現在書法上,古人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意思是說,臨容易學到筆畫,可是不容易學到間架結構;摹容易學到間架結構,可是不易學到筆畫。從難易程度來說,摹易臨難。不管是臨還是摹,都要以與範字“相像”為目標,從“形似”逐漸過渡到“神似”。
學習技法
學習技法主要是側重過程,在練習書法時,最好是臨和摹結合起來,各揚其長,各避其短。此外,還要經常讀帖,仔細觀察、分析、體會,可以邊讀邊用手“空臨”。只要功夫下得多了,讀帖和寫字的能力自然會增強,對書法美也體會得更深了。
此外,為保存、修復、展覽、出售而取得複製品,側重的是臨摹的結果。因此,臨摹品有商品性質。它流傳於世又產生了偽作和贗作等複雜問題。在世界各國,臨摹一直是學習古典書法或繪畫技法,借鑑和繼承優秀傳統的主要途徑與手段。

臨摹

學習前人書法的一種方法。置碑帖於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

·
稱“臨”;以薄紙蒙碑帖上,依其形跡而複寫的稱“摹”,或稱“影書”。
國小生習字,用描紅本子,也屬摹。《丹鉛總錄》引岳珂語稱:“臨摹兩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櫨欀桷,雖具準繩,而締創既成,氣象自有工拙;臨帖如雙鵠並翔,青犬浮雲,浩蕩萬里,各隨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續書譜》稱:“初學書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又稱:“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臨摹之外,尚有“鉤”法,用油紙蒙碑帖或真跡上,以極細之筆畫將油紙下字跡雙鉤下來,再用墨填滿雙鉤內空處,稱“鉤填”。

方法
首先挑選一本自己比較喜愛的、點畫比較工整的、結體比較勻稱的字帖來臨摹。如果是毛筆字帖的話,則應挑選字型小一點的字帖,這樣可省去縮小的工夫。
其次,在習字時,要先摹後臨、臨摹結合。所謂摹,就是把字帖放在比較透明的習字紙下,用鋼筆照著字帖上的字一點一畫地“描紅”。要求鋼筆的筆跡不要越出毛筆字外,都寫在字帖上字的點畫中間。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結構。所謂臨,就是把字帖放在習字紙旁;照著帖上的字依樣畫葫蘆。要求點畫寫得象,有輕重節奏和粗細的變化。這樣,久而久之,就容易學到字帖上字的筆意。由於臨書比摹書難,因此要先摹後臨,由於臨和摹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學字手段,因此要臨摹結合,循序漸進。
再者,臨摹前要仔細讀帖。對帖上的字,其點畫怎樣書寫,結構怎樣安排,章法怎樣布置,都要仔細琢磨並從中找出規律,這樣就容易寫得有興趣,也容易寫得象,寫得好。臨摹時,不能貪多貪快,而應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每天堅持一、二小時,反覆地臨摹幾個字,這樣才會有真正的收穫。對難寫的字,更要知難而上,多臨摹,多比較。
此外,光臨摹也還不夠,還要會背、核、用。背,就是不看帖,背著帖寫,做到不看帖也能把帖上的字寫出來,力求形神畢肖;核,就是將背寫的字與帖上的字進行核對。看有否差錯,要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用,就是實踐,把學了的東西,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實踐中來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東西。
最後,在已臨摹好了一種字帖後,還應象蜜蜂采百花釀佳蜜一樣博採眾長地再臨一些其它字帖。當然,學寫字帖也最忌見異思遷,今天摹這本帖,明天臨那本帖,像走馬燈似的輪換著書寫,這樣,是寫不好字的。初學鋼筆行書者務必注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