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書苑菁華》
中國南宋書法理論總集。陳思編。《書苑菁華》29卷,與《書小史》相輔而行。是繼宋朱長文《墨池編》之後的書論總集。保存了一大批珍貴資料。共收集宋以前書法理論 160篇,共分書法、書勢、書狀、書體、書旨、書品、書評、書議、書估、書斷、書錄、書譜、書名、書賦、書論、書記、書表、書啟、書箋、書判、書書、書序、書歌、書詩、書銘、書贊、書敘、書傳、書談、書意、書志、雜著等32類。在分類上,過於繁雜,個別標目亦不甚恰當。此外,偽托的作品,在唐張彥遠《法書要錄》中一般不收入,《墨池編》收入時加存疑按語,此書則一概采入,而不加任何說明,致使真偽混雜。但因此保存了一大批書法理論資料。所收文字少數與《法書要錄》、《墨池編》所收略有不同,可以相互參校。
作者簡介
陳思生卒年不詳,活動於理宗年間,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官成忠郎、國史實錄院秘書省搜訪。性嗜古,通經史,旁搜博征,用力甚勤,尤擅書學,工書法。另著有《書小史》、《寶刻叢編》》、《海棠譜》、《兩宋名賢小集》、《小字錄》等。陳思的《書小史》,收集先秦至五代書法家530餘人,並各有小傳,材料豐富,剪裁得當,是一部有價值的書史著作。
內容舉要
《書苑菁華》卷一、卷二曰法,卷三曰勢,曰狀,曰體,曰旨。卷四曰品,卷五曰評,曰議,曰估。卷六曰斷卷七曰錄。卷八曰譜,曰名。卷九、卷十曰賦。卷十一、卷十二曰論。卷十三曰記。卷十四曰表,曰啟。卷十五曰箋,曰判。卷十六曰書,曰序。卷十七曰歌,曰詩。卷十八曰銘,曰贊,曰敘,曰傳。卷十九曰訣,曰意,曰志。卷二十曰雜著。所收凡一百六十餘篇,以意主閎傳,故編次叢雜,不免疏舛。如序古無作敘者,因蘇軾避其家諱而改,本非二體,《昌黎集》內所載皆序而非敘,思乃列序敘為二目,且以韓愈送高閒上人一篇載入敘中,殊無根據。又《晉書·王羲之傳》唐太宗稱制論斷,即屬傳贊之流,而思別題作書王羲之傳後,列之雜著中,尤為不知體制。然自唐以來,惟張彥遠《法書要錄》、韋續《墨藪》采群言,而篇帙無多,未為賅備。其裒錄諸家緒言,薈萃編排以資考訂,實始於是編。御定《佩文齋書畫譜》中論書一門,多採用之。雖思書規模草創,萬不及後來之精密,而大輅肇自椎輪,層冰成於積水,其造始之功固亦未可泯焉。(《四庫總目提要》)
版本影響
《書苑菁華》宋刻本(有魏了翁序)外,尚有《四庫《書苑菁華》》本、《汪氏振綺堂》本、《翠琅玕館叢書》本、《述古叢鈔》本、《藏修堂叢書》本等。今據《翠琅玕館叢書》本單行影印出版,以饗同好。《四庫提要》稱其:“ 規模草創,萬不及後來之精密,而大輅肇自椎輪,層冰成於積水,其造始之功,固亦未可泯焉。”傳世主要有汪氏振綺堂刊本、《翠琅玕館叢書》本、《述古叢鈔》本等。《書苑菁華》曾經御題,又經欽定《佩文齋書畫譜》論書一門多採用之,是廣大書法研習者、愛好者了解中國書法藝術史,汲取古人的寶貴經驗,增廣識見,提高修養及書品的必讀書。
段落欣賞
張懷瓘(此文見載於《書苑菁華》卷十二和《佩文齋書畫譜》卷六。)
[原文]
臣聞率土作貢,任其所有,率身事主,罄其所能,心存口念,無所避就。況今蕩然不諱,忠臣義士,鹹肆其辨,可謂開大達之道。陛下亦以臣知於書也。論於書道,是臣之職,知而不說,用臣何為?臣之所言,不敢不盡。假如欲學文章,必先覽經籍子史。其上才者,深酌古人之意,不拾其言。故陸士衡雲:“或襲故而彌新。”美其語新而意古。其中才者,采連文兩字,配言以成章,將為故實,有所典據。其下才者,模拓舊文,回頭易尾,或有相呈新制,見模拓之文,為之愧赧。其無才而好上者,但寫之而已。書道亦然,臣雖不工書,頗知其道。聖人不凝滯於物,萬法無定,殊途同歸,神智無方而妙有用,得其法而不著,至於無法,可謂得矣,何必鍾、王、張、索而是規模?道本自然,誰其限約。亦猶大海,知者隨性分而挹之。先哲有雲,言相攻失以崇於德,故上下無所不通。若面是腹非,護左忌右,則匿惡之名尋聲而至。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今之書人,或得肉多筋少之法,薰蕕同器,十年不分,寧知不有藏其智慧型,混其體法,雷同賞遇,或使之然。至如馬之群行,驥子不出其外,列施銜策,方知逸足,含識之物,皆欲骨肉相稱,神貌冷然。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馬為駑胎,在人為肉疾,在書為墨豬。推其病狀,未即已也,非醫緩不能為之。惟題署及八分,則肥密可也,自此之外,皆宜蕭散,恣其運動。然能之至難,鑒之不易,精察之者,必若庖丁解牛,目無全形,析支分理。其有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結字俊秀,類於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是日無病,勤而行之益佳。其有方闊齊平,支體肥腯,布置逼仄,有所不容,稜角且形。況復無體象,神貌昏懵,氣候蔑然,以濃為華者,書之困也。是日病甚,稍須毒藥以攻之。古文、篆、籀,書之祖也,都無角節,將古通今,理亦可明。蓋欲方而有規,圓不失矩,亦猶人之指腕,促則如指之拳,賒則如腕之屈,理須裹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豈日壯哉側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稜角,是乃病也,豈曰力哉!
目次
卷第一 書法上
秦漢魏四朝用筆法
晉衛夫人筆陣圖
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王羲之筆陣圖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並序
唐虞世南筆髓論
卷第二 書法下
敘筆法
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詳說
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
翰林禁經九生法
唐歐陽詢八法
卷第三 書勢
晉衛恆著四體書傳並書勢
索靖敘草書勢
書狀
晉中書令王珉行書狀
梁武帝草書狀
書體
五十六種書並序(韋續)
隸書體(成公綏)
書旨
書旨述(虞世南)
卷第四 書品
書品(庾肩吾)
書後品(李嗣真)
卷第五 書評
評書(梁武帝)
古今書評(袁昂)
唐人書評
唐遺名子呂總續書評
書議
書議(張懷瓘)
書估
書估(張懷瓘)
卷第六 書斷
十體書斷(張懷瓘)
卷第七 書錄
二王等書錄(張懷瓘)
古賢能書錄(張懷瓘)
唐朝敘書錄
敘書錄(韋述)
法書錄(盧元卿)
卷第八 書譜
書譜(孫過庭)
書名
古來能書人名
傳授筆法人名
卷第九 書賦
述書賦上(竇臮)
卷第十
述書賦
述書賦語例字格(竇蒙)
卷十一 書論上
非草書(趙壹)
自論書(王羲之)
論書(王僧虔)
論書(庾元威)
論書(徐浩)
文字論(張懷瓘)
卷十二 書論下
六體書論(張懷瓘)
法書論(蔡希悰)
評書藥石論(張懷瓘)
卷十三 書記
蘭亭記(何延之)
拓本樂毅記(褚遂良)
徐氏法書記(武平一)
古蹟記(徐浩)
壁書飛白蕭字記(崔備)
蕭齋記(張宏靖)
唐太宗文皇帝飛白書記(權德輿)
蝌蚪書後記(韓愈)
卷十四 書表
論書表(江式)
論書表(虞龢)
書啟
答太祖論書啟(王僧虔)
又啟(蕭子云)
與梁武帝論書啟(陶弘景)
答書(梁武帝)
與梁武帝書(陶弘景)
答陶隱居論書(梁武帝)
卷十五 書啟
與梁武帝論書啟(陶弘景)
答陶隱居書(梁武帝)
與梁武帝論書啟(陶弘景)
答書(梁武帝)
論書後(陶弘景)
答江東王上王羲之書啟(梁簡文帝)
上東宮古蹟啟(梁元帝)
謝東宮古蹟啟(庾肩吾)
上玉篇啟(顧野王)
書箋
為鳳閣侍郎王方慶上書法箋表(李嶠)
為納言姚璹等御賜飛白書箋表(李嶠)
為王相公請改六書箋表(李嶠)
書判
字詁判
對(左光嗣)
(裴騰)
(張巡)
(呂因)
(王釗)
(鄭宥)
署書題閣判
對(闕名)
學書判
對(郭立)
(員狹)
傭書判
對(李休烈)
(鄭少微)
丹書判
(李希定)
卷十六 書
上說文解字書(許沖)
上採訪李大夫書(李陽冰)
書序
說文解字序(許慎)
乾祿字書序(顏元孫)
五經文字序(張參)
說文字源序(賈耽)
九經字樣序(唐元度)
撥鐙序(林蘊)
字源偏旁小說序(林罕)
卷十七 書歌
李潮八分小篆歌(杜甫)
贈懷素草書歌(李白)
懷素上人草書歌(王邕)
同前(戴叔倫)
同前(朱逵)
同前(魯收)
同前(竇冀)
同前(任華)
同前(蘇渙)
同前(釋貫休)
張伯高草書歌(釋皎然)
陳氏童子草書歌(前人)
馬秀才草書歌(權德輿)
辯光大師草書歌(釋貫休)
贈辯光上人草書歌(吳融)
贈廣利大師歌(前人)
虞書歌(賈耽)
八分書歌(姚贊)
修公上人草書歌(史邕)
書詩
奉述飛白書勢(岑文本)
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杜甫)
殿中楊監示張旭草書圖(前人)
觀薛稷少保書畫壁(前人)
送賀監(李白)
王右軍(前人)
貽張旭(李頎)
醉後贈張旭(高適)
送外甥懷素上人(錢起)
洛中寺北樓見賀監草書(劉禹錫)
答柳柳州三首(前人)
送草書獻上人歸廬山(孟郊)
秘書省有賀知章草題詩筆力遒健風尚高遠拂塵尋玩因有此作(溫庭筠)
題贈高閒上人(陳陶)
高閒上人(張祜)
寄辯光上人(陸希聲)
送辯光大師(羅隱)
草書屏風(韓偓)
觀夢龜草書(釋可明)
對御書後一絕(釋亞棲)
送八分書與友人繼以詩(李建勛)
卷第十八 書銘
飛白書勢銘(劉劭)
飛白書勢銘(鮑照)
書銘(陸龜蒙)
書贊
壁書飛白蕭字贊(李約)
秘閣五絕圖賀監草書贊(權德輿)
筆意贊
書敘
自敘(釋懷素)
送高閒上人敘(韓愈)
敘草書送山人王傳乂(沈亞之)
送草書僧辯光歸越(司空圖)
書傳
王羲之筆勢傳
晉王羲之別傳(子獻之附)
唐僧懷素傳(陸羽)
卷第十九 書訣
九勢八字訣(蔡邕)
白雲先生訣
變通異訣
唐太宗筆法訣
臨池妙訣(盧雋)
書意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梁武帝)
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顏真卿)
字書優劣體意(杜光庭)
書志
古今文字志(王愔)
玉筯篆志(舒元輿)
卷第二十 雜著
草書賦(楊泉)
書賦(王僧虔)
覽辯光上人草書想賀監賦(吳融)
論楊許三仙君真跡(陶弘景)
心成頌(釋智果)
題右軍樂毅論後(釋智永)
書王羲之傳後(唐太宗)
勸學篇(虞世南)
論書(劉禹錫)
論書(李華)
書屏記(司空圖)
授筆要記(韓方明)
辨隸書所起(杜光庭)
書述(江南後主李煜)
翰林傳授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