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學史
白唇鹿是中國的珍貴特產動物,在產地被視為“神鹿”。它也是一種古老的物種,早在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中,就已經發現了它的化石。它曾經廣泛地分布於喜馬拉雅山的中部一帶,由於古地理的影響,第三紀後期、第四紀初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得以中國青藏高原為中心的地面劇烈上升,高原隆起,森林消失,所以白唇鹿的分布範圍也向東退縮,現在的分布地點有甘肅、青海、雲南西北部、四川、西藏等地。
迄今為止,這一珍貴物種在國外僅有70年代初由中國贈送給斯里蘭卡的1對(現在尚有1隻生存)和80年代初贈送給尼泊爾的1對。在中國,由於白唇鹿與馬鹿在產地上互相重迭,在四川西北部和甘肅祁連山北麓,還曾經發現過白唇鹿與馬鹿自然雜交,並產生雜交後代的情況,所以有人常誤認為它們屬於同一物種,其實它們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除了唇部為白色,眶下腺較大外,還有角的形狀很不相同。白唇鹿的角的眉叉和次叉相距相距較遠,而且次叉特別長,位置較高,而馬鹿角的眉叉與次叉相距很近。
形態特徵
白唇鹿是大型鹿類,與馬鹿的體形相似,但比馬鹿略小,體長為100-210厘米,肩高120-130厘米,尾巴是大型鹿類中最短的,僅有10-15厘米,體重130-200千克。頭部略呈等腰三角形,額部寬平,耳朵長而尖,眶下腺大而深,十分顯著,可能與相互間的通訊有關。最為主要的特徵是,有一個純白色的下唇,因白色延續到喉上部和吻的兩側,所以得名,而且還有白鼻鹿、白吻鹿等俗稱。它的頸部也很長,臀部有淡黃色的斑塊,但沒有黑色的背線和白斑。冬季的體毛為暗褐色,帶有淡栗色的小斑點,所以又有“紅鹿”之稱;夏毛顏色較深,呈黃褐色,腹部為淺黃色,所以也被叫做“黃鹿”。體毛較長而粗硬,具有中空的髓心,保暖性能好,能夠抵抗風雪。雄獸肩部和前背部的硬毛還常逆生,形成“皺領”的模樣。雄獸的蹄子大而寬,較為短圓,雌獸的蹄子則較尖而窄。
只有雄獸頭上長有淡黃色的角,角乾的下基部呈圓形外,其餘均呈扁圓狀,特別是在角的分叉處更顯得寬而扁,所以又有扁角鹿之稱。眉叉與主幹呈直角,起點近於主幹的基部。主幹略微向後彎曲,第二叉與眉叉的距離大,第三叉最長,主幹在第三叉上分成2個小枝,從角基至角尖最長可達130-140厘米,兩角之間的距離最寬的超過100厘米,分叉有8-9個,各枝幾乎排列在同一個平面上,呈車軸狀。
棲息環境
白唇鹿是一種生活於高寒地區的山地動物,分布海拔較高,活動於3500-5000米的森林灌叢、灌叢草甸及高山草甸草原地帶,尤以林線一帶為其最適活動的生境。有垂直遷移現象,由於食物和水源關係或者由於被追獵,它們還可作長達100-200千米的水平遷移。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它們比較固定的徘徊於一座水草灌木豐盛的大山周圍。是棲息海拔最高的鹿類,那裡氣候通常十分寒冷,從11月至翌年4月都有較深的積雪。
生活習性
白唇鹿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地區的山地動物,分布海拔在3500米以上,活動上限達5100米,在可可西里僅分布於東南部沱沱河沿到烏蘭烏拉山東端之間,保護區外圍通天河岸、雜日尕那等地有分布。白唇鹿姿態優雅,喜群居,除交配季節外,雌雄成體均分群活動,終年漫遊於一定範圍的山麓、平原,開闊的溝谷和山嶺間。主要在晨、昏活動,白天大部分時間均臥伏於僻靜的地方休息、反芻,在氣溫較高的月份,生活于海拔較高的地區,9月份以後隨著氣溫的下降,又慢遷往較低的地方生活。受到驚嚇時,雄鹿往高處跑,而雌鹿則向較低處跑。
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是白唇鹿的主要食物,但隨著棲息環境的不同,其食物比例和成分也有所改變。白唇鹿每年繁殖一次,秋末交配,翌年夏季產羔,在交配季節,雄鹿之間爭偶激烈,經常有茸角被碰斷的現象。雌鹿3歲即可參與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歲才能參與交配。每年長茸、脫角一次。
1986年,中、日合作在青海玉樹、果洛和四川甘孜等地區對白唇鹿的食性與繁殖作了初步觀察。發現白唇鹿取食62種植物,隸屬24科,其中有24種為最喜食植物。
分布範圍
青藏高原特有種,分布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四川分布自南坪向南至汶川,向西經寶興、九龍至木里一線的川西北青藏高原延伸部分,約計28個縣;甘肅分布於西部肅南、肅北及祁連山東部甘南瑪曲縣;青海分布於祁連縣以西的祁連山地區到崑崙山與唐古拉山之間的玉樹州;在西藏可可西里僅分布於東南部沱沱河沿到烏蘭烏拉山東端之間,保護區外圍通天河岸、雜日尕那等地有分布。
繁殖方式
每年10-11月是白唇鹿的發情期。此時雄獸常高聲嘶鳴,發出“眸棗眸”的咆哮聲,由4-5個音節構成一個連續聲,粗壯而低沉,晝夜不停,並且用蹄子或角刨動地面,在地面上打滾,往身上沾泥土。發情的雄獸沒有固定的棲息地點,四處奔走,尋找發情的雌獸。一般一隻雄獸可以占有數隻雌獸。雄獸之間的格鬥也很劇烈,常常使角折斷。雄獸在發情期間,食欲不振,幾乎不食不飲,頸部腫脹而變租,性情兇猛,完全處於興奮狀態,所以在交配期前後變得十分瘦削。
雌獸的懷孕期為8個月,到第二年的5-7月產仔,每胎產1仔,偶爾產2仔。剛出生的幼仔全身具有斑點,1個月以後斑點逐漸消失,3歲後達到性成熟。壽命約20年。雌鹿3歲即可參與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歲才能參與交配。每年長茸、脫角一次。鹿茸產量較高,是名貴中藥材。
亞種分化
白唇鹿屬為單型屬動物,屬下種白唇鹿 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Przewalski ,1883),無亞種分化。
生長繁殖
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期9—10月,
雄性間有激烈的爭偶格鬥,經常有茸角被碰斷的現象。孕期約8個月,翌年5—6月產仔。每胎產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3—4歲性成熟,壽命約20年。雌鹿3歲即可參與繁殖,而雄鹿一般要到5歲才能參與交配。每年長茸、脫角一次。鹿茸產量較高,是名貴中藥材。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蔡桂全;劉永生)的研究表明,成年白唇鹿平時雌雄分開活動,只有在交配季節即將來臨時,才混合群集由暖季棲息地向越冬棲息地遷移,並最後組成交配群。但各交配群之間界線分明,由主雄支配全群其他成員。交配期約81天,交配盛期為9月底至10月下旬,共24天。當天氣突變時,如下大雪,則會擾亂其正常生活,表現出更換臥息地、中止採食或交配等。
飼養情況
過去有少數喇嘛廟飼鹿為娛。70年代開始,從經濟效益出發,川藏各地開始捕捉初生幼鹿進行飼養繁殖。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當年的體重即達百餘斤,其性情溫順又不畏人,酷似家畜一般。如青海玉樹自治州從1958年開始,就進行了對野生白唇鹿的馴養工作,到80年代初,全州馴養的野生白唇鹿已達千餘(內有部分馬鹿),其中2/3由治多縣養鹿場馴養,1/3由民眾分散飼養(張爾忠,1982)。經過10年的經驗積累,從捕捉、育幼、繁殖到割茸利用均取得了很好成效,促進了地方養鹿業的發展。現在全國飼養的白唇鹿有1500-2000隻(盛和林,1992)。
種群狀況
1883年,俄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在甘肅肅北縣黨河南山獲得標本。1927年美國艾倫又在四川的巴塘獲得標本,從此便為國際動物學界廣為關注。除七十年代初,中國送給斯里蘭卡一對和八十年代初送給尼泊爾一對外,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得到過這種中國特產的鹿。
出沒於祁連山以西經崑崙山、唐古拉山至橫斷山脈,活動範圍大,每座山僅有幾個大的鹿群,以川、青、藏三省區較多。四川石渠縣有1500-2000隻,德格有200隻,白玉有3000隻。西藏地區江達有134隻,林芝推測有300隻。據估計大約7000隻左右,目前白唇鹿的分布區和種群在急劇減少。
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I級加以保護,一些地區已有效地控制住了捕獵。由90年代初的不超過50頭到1997年的80-89頭。現有白唇鹿的保護區有四川新陸海保護區、甘肅鹽池灣保護區。
2003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發現白唇鹿世界最大野生種群,總數逾5000頭。
白唇鹿分布區域多屬牧區,而畜牧業的擴大,間接導致草場退化,從而嚴重地影響了它們的活動、以及食物基地,也對種群的分布情況產生嚴重的影響,目前青藏高原邊緣地帶,如四川盆地西緣和甘肅等山地,白唇鹿的分布已呈島狀,社群間缺少基因交換,遺傳逐漸衰竭,是目前威脅白唇鹿野外生存的一個重要因素。
為了保護野生的白唇鹿,中國在青海、甘肅、四川等地已經有很多飼養場進行白唇鹿的馴養,其中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養鹿場飼養最多,達到數百隻。此外,還有很多分散的飼養者。現在,很多地方已經能夠實現放牧,不僅可以減少飼養費用,而且還能提高繁殖率。
致危因素
藏族民眾多視為“神鹿”,鹿類資源處於自生自滅狀態。但自1958年開始對白唇鹿等鹿類資源進行獵殺利用,如在四川甘孜州每年約收購鹿茸60-70架。到70年代後期雖然各地管理部門重視和提倡保護,但由於經濟價值大,交通閉塞,非法獵殺仍禁而不止,如1980-1983年四川甘孜州收購的鹿茸為401-627kg(含白唇鹿和水鹿)。在青海治多1968年曾發現有800隻的鹿群,但多數被捕後運送到養鹿場,以後再也看不見這樣的鹿群(盛和林,1992)。加上各地捕捉初生幼鹿進行飼養,對野外種群增長影響較大。白唇鹿分布區域多屬牧區,由於畜牧業擴大,草場退化,嚴重地影響了它們的活動、食物基地和分布狀況,致使青藏高原邊緣地帶,如四川盆地西緣和甘肅等山地,它們的分布已呈島狀,社群間缺少基因交換,遺傳逐漸衰竭。
保護級別
紅皮書瀕危等級 :瀕危(E)
保護等級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IUCN等級 :易危(VU)
CITES :未列入
藥用價值
白唇鹿的大名因它的藥用價值傳遍天下,不僅它的肉可食,皮能製革,而且它的鹿茸、鹿胎、鹿筋、鹿鞭、鹿尾、鹿心和鹿血都是名貴的藥材。特別是還未骨化而密生茸毛的幼角,可算得上是藥中的精品。白唇鹿的鹿茸味甘、鹹溫,有著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之特殊功效。白唇鹿5月長新茸,8月開始骨化,9月茸皮脫落,第二年三月下旬至五月脫落的鹿角,不僅具觀賞價值,同樣也具有益腎、下乳、活血、消腫等功能。鹿筋和鹿尾則是可口益身的滋補佳肴。
白唇鹿鹿茸
概述
鹿 科 Cervidae
分 布: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
鹿茸功效分類:補陽藥
藥材基原: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已骨化的老角。原動物洋鹿茸條。
功效:行血,消腫,益腎。
主治:治瘡瘍腫毒,瘀血作痛,虛勞內傷,腰脊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規格:10g/盒
形態習性
白唇鹿的體型大小與水鹿、馬鹿相似。頭骨淚窩大而深。唇的周圍和下頜為白色,故名“白唇鹿”,為中國特產動物。成年雄鹿角的直線長可達1米,有4~6個分叉,雌性無角。蹄較寬大。通體呈黃褐色,臀斑淡棕色,沒有黑色背線和白斑。
棲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叢或草原上。白天常隱於林緣或其他灌林叢中,也攀登流石灘和裸岩峭臂,善於爬山奔跑。喜歡集群生活。主要採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也吃多種樹葉,有食鹽的習性。鹿茸產量較高,是名貴中藥材。
藥源分布
1、花角鹿: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亦產。
2、馬鹿角主產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雲南、湖南、西藏等地亦產。人工飼養與野生二種,以野生者之角為佳品。
採收儲藏
分砍角和退角兩種。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問,將鹿殺死後,連腦蓋骨砍下,除去殘肉,洗淨風乾。退角:又稱解角、掉角或脫角,系雄鹿於換角期自然脫落者,故不帶腦骨。多在3-4月間採收。分砍角和退角兩種。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問,將鹿殺死後,連腦蓋骨砍下,除去殘肉,洗淨風乾。退角:又稱“解角”、“掉角”或“脫角”,系雄鹿於換角期自然脫落者,故不帶腦骨。
性味歸經:
鹹,溫。1、《本經》:“溫。”2、《別錄》:“味鹹,微溫,無毒。”
入肝、腎經。1、《得配本草》:“入手少陽、足少陰經血分。”2、《要藥分劑》:“入腎經,兼入心、肝二經。”
用藥忌宜
陰虛陽亢者忌服。《本草經疏》:“無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陽盛陰虛者忌之,胃火齒痛亦不宜服。《得配本草》:“命問火熾,瘡毒宜涼者,並禁用。”
藥物配伍
配杜仲:補腎益精,強筋壯骨。配肉桂:補腎溫陽,補腎益精。配當歸:養血補血,肝腎並補。配黃芪:行血活血,消瘀。《本草經集注》:“杜仲為之使。
炮製方法
鹿角片:鋸成長段,用熱水浸泡,取出鎊成薄片後曬乾。鹿角粉:取鎊片研成細粉。《千金•食治》:“鹿角,錯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浸之,微火熬令小變色,暴乾,更搗篩。”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哺乳動物
概述 | 198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頒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在其列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6個種或種類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個種或種類中,哺乳動物共8目。 |
靈長目 | 熊猴 | 自臀葉猴 | 自頰長臂猿 | 白眉長臂猿 | 長尾葉猴 | 裁帽葉猴 | 滇金絲猴 | 短尾猴 | 蜂猴 | 黑長臂猿 | 黑葉猴 | 黑葉猴的白頭葉猴亞種 | 灰葉猴 | 金絲猴| 台灣猴 | 豚尾猴 | 倭蜂猴 | 白掌長臂猿 | 藏酋猴| 獼猴 |
鱗甲目 | 穿山甲 |
食肉目 | 豺 | 棕熊 | 熊貓 | 黑熊 | 馬來熊 | 小熊貓 |石貂 | 大熊貓 | 紫貂 | 黃喉貂 | 大靈貓 | 小靈貓 | 熊狸 | 荒漠貓 | 叢林貓 | 猞猁 | 兔猻 | 金貓 | 漁貓 | 東北虎 | 華南虎 | 草原斑貓 |
長鼻目 | 亞洲象 |
奇蹄目 | 蒙古野驢 | 西藏野驢 | 野馬 |
偶蹄目 | 野駱駝 | 鼷鹿 | 林麝 | 馬麝 | 原麝| 河麂 | 黑麂 | 坡鹿 | 梅花鹿 | 馬鹿| 白唇鹿| 馬鹿| 豚鹿 | 水鹿 | 麋鹿| 野牛| 駝鹿| 野氂牛| 黃羊| 普氏原羚| 鵝喉羚| 藏原羚| 藏羚| 高鼻羚羊 | 扭角羚| 鬣羚 | 台灣鬣羚 | 赤斑羚 | 斑羚 | 塔爾羊 | 北山羊 | 岩羊 | 盤羊 |
兔形目 | 海南兔 | 塔里木兔 | 雪兔 |
齧齒目 | 河狸 | 松鼠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獸綱
偶蹄目百科
偶蹄目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目,約220種,其中包括許多對人類生活很重要的動物。偶蹄目是唯一在現代仍然繁盛的有蹄類。因蹄多為雙數,且第三、四趾同等發育,共同支持體重而得名。 |
阿拉伯長角羚 北山羊 北普度鹿 巴島花鹿 斑紋麂羚 斑羚 波斯黇鹿 白唇鹿 白尾牛羚 白尾鹿 白臉牛羚 白腹麂羚 貝氏新小羚 布氏小羚羊 草原鹿 藏原羚 赤斑羚 赤短角鹿 赤額瞪羚 赤麂 長頭麂羚 長角羚 長頸羚 赤鬣羚 藏羚羊 大羊駝 大羚羊 大耳羚 大額牛 德氏大羚羊 戴氏盤羊 短角羚 大角羊 鄂氏麂羚 鵝喉羚 菲律賓黑鹿 菲氏麂 非洲水牛 高加索山羊 高鼻羚羊 互氏水羚 亨氏牛羚 紅瞪羚 紅麂羚 褐麂羚 黃背麂羚 黑尾鹿 黑斑牛羚 黑斑羚 黑耳岩羚 黑額麂羚 黑馬羚 黑麂 | 華西鬣羚 紅斑羚 加島花鹿 加拿大盤羊 家山羊 居氏瞪羚 巨角塔爾羊 高棉野牛 喀氏小羚 肯亞林羚 利氏麋羚 林羚 林麝 羚牛 藍牛 藍馬羚 藍麂羚 驢羚 駱馬 安氏林羚 鬣羚 鬣鹿 鹿瞪羚 明多羅水牛 梅花鹿 棉蘭老水牛 毛冠鹿 氂牛 秘魯馬駝鹿 美洲犎牛 美洲駝鳥 馬羚 馬鹿 麋羚 麋鹿 南葦羚 扭角林羚 捻角山羊 歐洲犎牛 歐洲盤羊 坡鹿 普度鹿 普氏原羚 盤羊 青臀麂羚 雙峰駝 四角羚 宿氏鹿 山地羚 山瞪羚 山羚 山葦羚 斯氏瞪羚 | 沙羚 索氏瞪羚 藪羚 麝牛 山羊 土耳其盤羊 湯氏瞪羚 豚鹿 跳羚 駝鹿 台灣水鹿 倭岩羊 倭新小羚 倭短角鹿 紋背麂羚 維氏盤羊 葦羚 魏氏麂羚 喜馬拉雅塔爾羊 小林羚 小短角鹿 小羚小岩羚 小野豬 小麂 鏇角羚 細角瞪羚 西伯利亞狍 西敏山羊 西班牙山羊 西里伯斯水牛 雪山盤羊 須野豬 馴鹿 西里伯斯鹿豚 喜馬拉雅麝 印度羚 原牛 原麝 岩羊 岩羚羊 疣豬 羊駝 野山羊 銀小羚 野氂牛 侏羚 智利馬駝鹿 棗色麂羚 棕短角鹿 沼水羚 沼澤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