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黑臉鷺琵](/img/6/951/nBnauM3XyIjNzATOyETOxUTOyITM0YDN1kjMwADMwAzMxAzLxk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黑臉琵鷺是中國二十三種瀕危鳥類中被列為世界極危級的五種之一,是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珍稀鳥類黑臉琵鷺曾在溫州龍灣的海灘上出現。而上次在溫州灣出現黑臉琵鷺,則是1994年4月3日。
這種鳥類多在初冬時節遷徙來溫,棲息數天后,再南下福建等地。據國際鳥盟組織的最新統計,黑臉琵鷺在全世界範圍內不到800隻了。
黑臉琵鷺被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鳥類專家們表示,由於近海污染不斷加劇和圍海造田、灘涂養殖的不斷加快,浙江發現黑臉琵鷺次數已越來越少。黑臉琵鷺是濕地生態環境指示物種,其種群數量的變化對環境的監測有重大意義。這次的發現一定程度上說明該海域周邊的生態環境有所好轉。
黑臉琵鷺已被列為亞洲東部各國最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並擬定了一項“保護黑臉琵鷺的聯合行動計畫”。已經被國際鳥類保護基金會列進“瀕危物種保護紅皮書”,多個東南亞地區的保育組織及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合作保護黑臉琵鷺的生態環境和研究。
2008年年1月19日至21日,全球有超過15000人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步進行包括黑臉琵鷺在內的水鳥統計。其中黑臉琵鷺的普查結果共記錄有1760隻,比去年的1679隻多了81隻,增多5%。最大的越冬群體仍在台灣,調查記錄為790隻,比去年826隻稍有下降。在香港米埔和深圳福田自然保護區共錄得356隻,比去年的346隻有所增加,數量相對穩定。同時,在澳門記錄有48隻,珠海市的橫琴島、淇澳島,廣州市的南沙海灘都發現有黑臉琵鷺覓食。由於珠江口灘涂上紅樹林的保護和發展,為黑臉琵鷺提供了豐富的食料和形成適宜的越冬環境,吸引著黑臉琵鷺遷來避寒,逐年增加。所以香港米埔和深圳福田自然保護區成為黑臉琵鷺南下越冬新的“冬宮”。歷史記載
![黑臉鷺琵](/img/1/9bd/nBnauM3XzgzN0ATOwgTOxUTOyITM0YDN1kjMwADMwAzMxAzL4k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黑臉琵鷺的數量越來越少。它的繁殖地對人類來說一直是個謎。再加上其活動方式的特殊性,於人的接觸遠不像和庭院鳥類如烏鴉、喜鵲、燕子等那樣頻繁和親近,使得現代人們對它的了解愈來愈少,親眼見過它的人也就更不多了。在中國大陸1990年以前所查到的2560多篇鳥類論文中,幾乎沒有較為詳細的有關黑臉琵鷺的文章。
20世紀60年代在朝鮮和韓國的沿海島嶼上發現了黑臉琵鷺繁殖地,並做了觀察和研究。但是黑臉琵鷺繁殖地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隨著黑臉琵鷺瀕危程度的增加,也引起了國際上有關保護組織的關注,1995年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在北京召開黑臉琵鷺保護協作會議,就黑臉琵鷺的研究、調查和保護達成一致意見。遼寧省廣大鳥類工作者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對黑臉琵鷺繁殖地進行調查和搜尋,在1982~1984年遼寧省林業廳組織的全省候鳥考察中,沒有發現黑臉琵鷺的繁殖地。
根據黑臉琵鷺的生活習性,以及在朝鮮和韓國繁殖地情況,遼寧把尋找重點放在大連和丹東的黃海沿岸及其沿海的島坨上。遼寧鳥類研究中心等單位的鳥類工作者租用船隻到丹東和莊河的沿海島坨、長海的里長山列島的島坨上進行調查,由於黑臉琵鷺的巢都築在陡峭的岩石上,人們很難看到。特別是黑臉琵鷺外出取食時間比較長,人們很難發現。為了儘快找到黑臉琵鷺繁殖地,調查人員向當地一些村、屯的民眾傳送了黑臉琵鷺圖片,發動大家共同尋找。經過艱苦的工作遼寧鳥類研究中心首先在長海縣石城鄉的形人坨上發現了世界珍稀鳥類、中國國家重點二級保護動物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的繁殖群。根據鷺類多為混群營巢以及黑臉琵鷺營巢的特點,進一步深入進行搜尋,終於1999年在該坨子上發現了黑臉琵鷺繁殖群,這是黑臉琵鷺惟一在中國的一處繁殖地。
繁殖狀況
![黑臉鷺琵](/img/b/820/nBnauM3X3IDMzMDN0ITOxUTOyITM0YDN1kjMwADMwAzMxAzLyk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等到太陽升起,巢中的小鳥便伸長脖子,不停地在父母面前上下晃動,發出叫聲尋求食物。此時覓食回來的雄性黑臉琵鷺就會張開大嘴,叼住小鳥的嘴巴,一直把小鳥的嘴滑到大鳥的嗓子裡,把胃中的流狀物餵給小鳥。餵完這一隻,再餵那一隻。白天,父母們還會讓小鳥見見陽光,在巢穴中走上幾圈,有時小傢伙還會互相打鬥幾下。
中午陽光強烈時,小黑臉琵鷺的爸爸媽媽就會成為小黑臉琵鷺的一把傘:它們展開自己的翅膀,半蹲著,用自己的身體擋住陽光,使小鳥們能有一個涼爽的地方歇息。而在風雨里,小黑臉琵鷺的爸爸或媽媽一樣會站在鳥巢的旁邊,用自己的身軀為兒女們遮住風,擋住雨……
到了7月,小黑臉琵鷺還得靠父母餵食,但此時大鳥已不像從前那樣關注小鳥了。常常是大鳥飛回巢中給小鳥餵食後,不再像以前那樣守在巢中,而是跳到離巢不遠的岩石或樹枝上休息。此時的小黑臉琵鷺在巢中上躥下跳,有時張開稚嫩的翅膀拍打幾下。這是黑臉琵鷺爸爸媽媽在歷練自己的後代,想讓它們完成展翅藍天前的“驚險一躍”。只有在8月回歸之前完成這“驚險一躍”,小黑臉琵鷺才有可能回到越冬地。在磕磕絆絆中,這些小黑臉琵鷺都完成了“驚險一躍”
4月初到8月,是黑臉琵鷺繁殖期,幼鳥在破殼40天后就和成鳥一起飛向南方越冬在繁殖過程中,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受到驚嚇和干擾。如果人為的干擾使其繁殖中斷,它們就會棄巢而走,永遠都不再回來。
生活習性
![黑臉鷺琵](/img/c/3f7/nBnauM3XwATOxcTN4ITOxUTOyITM0YDN1kjMwADMwAzMxAzLyk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黑臉琵鷺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濕地環境。它們喜歡群居,每群三四隻到十幾隻不等。在灘涂上的覓食方法是用小鏟子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水底的水生動植物,然後把長喙提到水面將食物吞吃。
它們的性情好靜,膽子很小,為了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它們白天與個子高於自己的大白鷺生活在一起,因為個子高的鳥視野廣闊,也易發現“敵情”;夜晚與警惕性高的夜鷺生活在一起。所以它們選擇三八線附近西面的沿海多岩石島嶼上作為繁殖地的“安樂窩”。中國科學工作者也在遼寧省石城島的形人坨上發現黑臉琵鷺的繁殖點。它們與朝鮮半島的兄弟姐妹們,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陸續從北方遷至台灣、廣東、香港、海南……等地越冬,翌年3月至4月從越冬地陸續向北遷徙,回到老巢繁衍後代。
生態調查
![黑臉鷺琵](/img/f/cbc/nBnauM3X3MDNwQDN1gTOxUTOyITM0YDN1kjMwADMwAzMxAzL4k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黑臉琵鷺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陸續從北方遷至台灣的各個越冬地,從10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是黑臉琵鷺越冬種群數量的穩定期,3月中旬開始從越冬地陸續向北方遷徙,到4月末基本全部遷走。但有的年份在5月上旬,在台灣還能見到零星分散的黑臉琵鷺。
根據黑臉琵鷺的生態習性,需要越冬的條件除了氣候溫暖適宜外,越冬地必須是面積廣闊,視野良好,能給它提供安全感,一旦遇到危險能夠及時發現快速逃走。其次是水位能夠變化,以適宜其取食需要,黑臉琵鷺取食水位不能太淺,太淺則使它的嘴無法在水中來回掃動,也不能淹沒身體,最深只能到腹部的羽毛,一般水深應在30~40厘米為好。第三是要有堤壩和田埂等,以起到隱蔽作用。從現在黑臉琵鷺在台灣越冬地的條件看,基本都符合這些條件,這也是為什麼在台灣越冬的黑臉琵鷺數量最多的重要原因。
台灣的黑臉琵鷺越冬地現有14處,主要在台南縣、嘉義縣、彰化縣、還有屏東縣和宜蘭縣,其中以台南縣曾文溪河口的七股、四草為最大越冬地,最高統計達700餘只。此外,彰化的大肚溪最多時達380多隻。在台灣越冬地,黑臉琵鷺白天主要是休息,如以每天7時~19時為例,80%的時間是休息,10%的時間是取食,其他時間是轉換活動。白天活動高峰期有3段,上午8~9時,中午11~13時,下午15~18時。由於台灣冬季海風較多,因此在海風每秒25~50米時,有30%的黑臉琵鷺進行活動,而風速超過每秒50米時,基本上就都處於休息狀態。黑臉琵鷺休息時,除了梳理自己的羽毛外,頸部羽毛的梳理是由兩隻黑臉琵鷺互相進行梳理完成。每到這個時候,其場面和動作十分惹人喜愛,看也看不夠。除梳理羽毛外,黑臉琵鷺還經常到深水中,趴在水面上猛跑,以達到洗澡的目的。從1996年以來,台灣的鳥類研究人員在黑臉琵鷺身體背部放置了無線電追蹤儀,通過24小時跟蹤,黑臉琵鷺有60%多的時間在主要越冬地活動,其它時間在其它越冬地活動。活動範圍在8×9公里之間,其中以3×4公里活動的數量為最多。黑臉琵鷺一般都集大群活動並和白琵鷺等混群棲息,也和其它一些水鳥如大白鷺、蒼鷺等在一起覓食。休息時有時在岸邊、或草地上、灘涂上,有時也飛到附近的樹上。
保護現狀
![黑臉鷺琵](/img/9/376/nBnauM3X3QTM5QTNyUDMxIDOzMTM5kjM5ADMxADMwAzMxAzL1A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黑臉琵鷺在遼寧繁殖地的發現,也引起了有關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的關注,並對黑臉琵鷺的保護工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供部分資金,幫助用於黑臉琵鷺取食地的調查和保護。國際鸛鶴委員會主席柯得爾先生於2002年親自到黑臉琵鷺繁殖地現場進行考察,並就如何做好黑臉琵鷺的保護工作提出了寶貴意見。中央電視台、遼寧電視台和大連電視台等新聞媒體,也都分別進行了拍攝和報導,進行保護宣傳教育。特別是2006年1月份,大連市政府批准把形人坨子及周邊島嶼建成黑臉琵鷺自然保護區,使保護工作更加規範和依法進行。正是由於各部門,各方面的努力,黑臉琵鷺的繁殖數量逐年有所增加。2006年的窩卵巢數達到6個,是1999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黑臉琵鷺在曾文溪河口名聲大震,因而被刊登在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上,有關方面出席各種國際保護會議和有關活動,有關國際保護組織和鳥類愛好者也都紛紛來到台南進行考察、觀賞和攝錄黑臉琵鷺,黑臉琵鷺的形象也出現在台灣的年曆、郵票和各種宣傳品上,甚至新版的旅行證件上也有黑臉琵鷺的圖案,黑臉琵鷺已成為台灣省的象徵,台灣民眾也對黑臉琵鷺情有獨鍾。眾多的台灣鳥類工作者、鳥類攝影愛好者對在台灣越冬的黑臉琵鷺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掌握了黑臉琵鷺在台灣的越冬習性,同時也攝錄了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發表和出版了一批論文、書刊和畫冊,把黑臉琵鷺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宣傳到全社會,呼籲政府和廣大民眾加強對黑臉琵鷺的保護。
![黑臉鷺琵](/img/9/80c/nBnauM3X3YTM1UjM3UDMxIDOzMTM5kjM5ADMxADMwAzMxAzL1A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黑臉琵鷺往返於大陸與台灣之間,不但增進了海峽兩岸鳥類工作者與保護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同時也進一步增進了海峽兩岸的親情關係。2005年7月,台灣新黨代表團來大連市訪問時,贈給大連一隻畫有黑臉琵鷺的瓷瓶,表達了海峽兩岸民眾對黑臉琵鷺的愛護和情有獨鍾,傳遞了海峽兩岸人民來來往往、從不間斷的親情,說明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關係。
由於黑臉琵鷺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的水質污染、水產品的人工過度養殖、過度的工業開發以及濕地遭到蠶食等不利於黑臉琵鷺棲息、繁殖的現象依然存在,黑臉琵鷺因食用有毒生物死亡的事件也有發生,使黑臉琵鷺的生存受到多方面危脅,因此,還要國際上加大保護力度,還要海峽兩岸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做好黑臉琵鷺的保護。
展望未來
![黑臉鷺琵](/img/7/770/nBnauM3X0UjMwQDM2ETN0MDOxITMzgDN5kTMwADMwAzMxAzLxU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瀕危動物鳥類及其他分類導航
瀕危動物是指所有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物種。從廣義上講,瀕危動物泛指珍貴、瀕危或稀有的野生動物。從野生動物管理學角度講,瀕危動物是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所列動物,以及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