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皮鷺

黑臉皮鷺

黑臉皮鷺是世界珍禽、極瀕危的物種,全世界當時不足800只。

黑臉皮鷺黑臉皮鷺

黑臉皮鷺, 別名黑麵皮鷺, 學名Platalea minor, 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 隸屬於䴉科。型涉禽, 體羽白色, 嘴灰黑色,臉部裸露皮膚黑色。虹膜褐色, 腿及腳都是黑色。雌雄羽色相似, 冬羽與夏羽有別, 冬羽純白, 羽冠較短, 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黑臉皮鷺是一種遷移性鳥類, 夏天時出現於溫帶的繁殖區, 秋、冬時南下至亞熱帶及熱帶的渡冬區, 春季時又北返回到繁殖區。黑臉皮鷺屬世界珍禽, 全世界有600隻左右, 分布在亞洲東部的日本朝鮮韓國越南, 在我國華南地區和東北中部也有分布, 有的在福建沿海終年棲息。近年來它們的數量急劇減少, 在許多地方已經絕跡。

名稱簡介

中文名:黑臉皮鷺
別名: 黑麵皮鷺
學名: Platalea minor
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
科名:䴉科 Threskiornithida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9
保護等級: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體形特徵

黑色皮鷺體略大。它的形態與鷺相似, 個頭兒高, 羽毛雪白, 扁平而修長的嘴為黑色, 給人高貴之感。黑臉皮鷺飛翔時脖子直而平, 雙翅上下翻飛, 舒展大方, 頗有舞蹈韻律。黑色的嘴, 長約20厘米, 先端扁平呈匙狀。腿長約12厘米, 腿與腳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 冬羽與夏羽有別, 冬羽純白, 羽冠較短, 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黃色。

棲息於湖泊、沼澤及沿海灘涂等處。涉水覓食小魚、蝦、蟹及螺類等動物。體形比白皮鷺略小一些,夏季時,後枕部的羽冠是髮絲狀桔黃色, 項下和前胸還有一個桔黃色的頸圈。虹膜為深紅色或血紅色。長像與白皮鷺極為相似, 在野外常常會把它們弄混。但嘴全部都是黑色, 不象白皮鷺嘴的前端為黃色, 形狀也是長直而上下扁平。黑色的腿很長, 脛的下部裸露, 使它們更適於涉水行走。與僅嘴的基部為黑色的白皮鷺明顯不同, 它的額、臉、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 並與黑色的嘴融為一體, 故名“黑臉皮鷺”。

分布地域

黑臉皮鷺繁殖在朝鮮島嶼, 中國東北可能有繁殖地尚未被發現。冬季至中國台灣及南部、越南北部,過去曾在菲律賓越冬。我國發現的大都為遷徙及越冬種群, 台灣台南縣曾文溪口海岸灘涂是世界最大的越冬種群棲息地, 多時可達200隻。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廣東福田自然保護區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曾記錄有數十隻的越冬小群。它們的種群數量越來越少。遷徙時見於中國東北, 於近遼東半島東側的小島上近期有繁殖記錄。春季在內蒙古東部曾有記錄。冬季南遷至江西、貴州、福建、廣東及海南島, 多數在台灣及香港越冬。

黑臉皮鷺是一種候鳥, 在國外見於亞洲東部的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等地, 在我國分布於北京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山東、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海南、貴州等地。其中可能繁殖於東北的中部,越冬於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東、香港、海南、福建、台灣等地, 遷徙時經過其他區。經過十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 至1998年亞洲各國調查的結果不足3000隻, 1999年為500隻, 2001年統計為700多隻,迄今為止只確定了它的越冬地最主要在我國台灣西北部的曾文溪河口, 香港特區的米埔, 越南江河三角洲等地, 其中台灣占1\2, 其餘各處只有幾十隻。

生活習性

黑臉皮鷺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濕地環境。它們喜歡群居, 每群為三、四隻到十幾隻不等, 更多的時候是與大白鷺、白鷺蒼鷺白皮鷺白䴉等涉禽混雜在一起。

它們的性情比較安靜, 常常悠閒地在海邊潮間地帶紅樹林以及鹹淡水交匯的基圍(即蝦塘)及灘涂上覓食, 中午前後棲息在蝦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紅樹林中。覓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鏟子一樣的長喙插進水中, 半張著嘴, 在淺水一邊中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 通過觸覺捕捉到水底層的魚、蝦、蟹、軟體動物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等各種生物, 捕到後就把長喙提到水面外邊, 將食物吞吃。飛行時姿態優美而平緩, 頸部和腿部伸直, 有節奏地緩慢拍打著翅膀。 

繁殖特點

它們營巢在水邊懸崖上或水中小島上, 常常二、三對一起在臨水的高樹上營巢。巢的形狀像一個盤子, 主要由乾樹枝和乾草等構成。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 但常常3—4月就來到繁殖地區。每窩產卵為4—6枚, 卵是長卵圓形的,白色, 上面布有有淺色的斑點, 孵化期大約需要35天。新出生的雛鳥全身被有絨羽, 除眼周外臉面並不呈黑色。育雛期間, 雛鳥靠親鳥捕捉貝類、小魚、小蝦等食物來飼餵, 一個月後即能離巢出飛, 與親鳥一起活動, 練習捕食等。幼鳥長大以後, 隨親鳥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 前往越冬地。對於一般的候鳥而言,除遷徙過程中的驛站之外有兩處棲息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而黑臉皮鷺的生活習性決定了它們比其他的候鳥多一個棲息地, 即繁殖後期(8月~10月)的生活地。這是由於黑臉皮鷺的繁殖地在距離陸地十分遙遠的無人島上, 小島附近不具備其覓食的灘涂。繁殖期間他們要飛到沿海的潮間帶覓食, 一般情況下往返需要3~4個小時。

保護價值

黑臉皮鷺黑臉皮鷺
作為主要越冬地之一, 總面積為300多公頃的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每年都能記錄到50隻左右的黑臉皮鷺, 但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 不斷有開發商企圖蠶食這塊僅存的濕地, 他們向港府不斷施加壓力, 甚至上告法院, 讓水鳥們讓出部分棲息地。在香港自然環境保護者的努力下, 一次又一次勉強頂住了商界的巨大壓力, 暫時保住了這塊黑臉皮鷺的越冬地。

在黑臉皮鷺的最大越冬地台灣, 其西北沿海正受到工業化的嚴重威脅, 香港米埔也受到了污染, 越南儘管在它的越冬地建立了保護區, 但仍受到連續地將泥灘改為水產養殖場的威脅。目前, 黑臉皮鷺已成為瀕危的禽類,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無獨有偶, 與香港米埔緊密相連的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以及台灣黑臉皮鷺最多的曾文溪口, 也分別面臨修建高速公路和工業開發區的問題, 產生了空前的人鳥爭地現象。雖然由於環保部門和鳥類保護組織的強烈反對, 據理力爭, 使得開發進程減緩或做出一些讓步, 但人類經濟發展的勢頭, 使得黑臉皮鷺等珍稀水禽的最後家園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

現在黑臉皮鷺已被列為世界許多國家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 其中首要的任務就是對黑臉皮鷺的繁殖地、遷徙停留地和越冬地加以完全的保護, 杜絕不利的濕地轉換, 禁止獵捕, 合作研究其生態學和徹底調查整個種群的分布和數量。我們期望著通過鳥類保護部門和專家的共同努力, 使黑臉皮鷺徹底擺脫數十年前朱䴉曾經面臨的厄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