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腦病

高血壓腦病

高血壓腦病是發生在急進型或嚴重的緩進型高血壓病患者腦部的高血壓危象,需及時搶救治療。臨床表現為:先有血壓突然升高,收縮壓、舒張壓均高,以舒張壓升高為主,病人出現劇烈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煩躁不安、脈搏多慢而有力,可有呼吸困難或減慢、視力障礙、黑矇、抽搐和意識模糊、甚至昏迷,也可出現暫時性偏癱、失語、偏身感覺障礙等。發作短暫者歷時數分鐘,長者可數小時甚至數天。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高血壓腦病高血壓腦病
頭痛為全頭痛,以前額或後枕部為主。咳嗽或用力時加重,多有逐漸加重趨勢,同時伴噁心、嘔吐。意識障礙也較常見,輕者精神萎靡、神志模糊、睡;重者昏迷,並可伴有偏癱、偏盲、失語和半身感覺障礙。

抽搐發作是高血壓腦病的常見症狀,表現為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嚴重時形成癲癇持續狀態。抽搐的出現,是在持續性顱內高壓的作用下,腦組織局灶性壞死,腦神經異常發電所引起的。

高血壓腦病眼底檢查,可見視乳頭水腫,或伴有靜脈迂曲、變細如銀絲樣,或有動靜脈交叉,視網膜有點狀滲出。腰穿腦脊液檢查,可見壓力增高,蛋白質含量增加,或含有少量的紅細胞及白細胞。

高血壓腦病作CT檢查多無異常表現,或顯示腦水腫,這是與腦出血鑑別的依據之一。

高血壓腦病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大多認為是因血壓突然急劇升高,腦動脈自身調節紊亂所引起的。在正常情況下,血壓升高,腦小動脈舒張,以保證腦內血液供應,使顱內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內。但當血壓急劇升高時,這種調節功能失調,腦小動脈發生持續而強烈的收縮後,繼之出現被動和強制性舒張,腦部過度灌注而發生腦水腫,內壓升高而產生一系列症狀。

高血壓腦病是高血壓的一種嚴重併發症,若搶救不及時,常因顱內壓持續升高,腦組織受損不可逆轉,或因腦疝形成而死亡,因此,要嚴密觀察病情,預防高血壓腦病的發生。一旦發生,應積極搶救治療。

病因病理

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高血壓患者,如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原發性或噁心高血壓、子癇鉛中毒、柯興綜合徵、嗜鉻細胞瘤、醛固酮增高症等。

發病機理不表,有兩種學說:①腦血管過度調節或腦小動脈痙攣學說:動脈壓極度增高,腦小動脈痙攣,使流入腦毛細血管的血流量減少,導致腦缺血,毛細血管滲透性增高和破裂。②腦血管自動調節崩潰學說:即血壓達到一定上限時,自動調節機理破壞,結果腦血流量增加,血漿滲出增高和發生毛細血管壞死,點狀出血與腦水腫。

臨床表現

高血壓腦病高血壓腦病
急驟起病,病情發展非常迅速。腎功能損害者更容易發病。

一、動脈壓升高:原來血壓已高者,在起病前,再度增高,舒張壓達16Kpa以上,平均動脈壓常在20.0~26.7kpa之間。

二、顱內壓增高:由腦水腫引起。患者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視乳頭水腫視網膜動脈痙攣並有火焰樣出血和動脈痙攣以及絨毛狀滲出物。

三、意識障礙:可表現為嗜睡及至昏迷,精神錯亂亦有發生。

四、癲癇發作:可為全身性局限性發作,有的出現癲癇連續狀態。

五、陣發性呼吸困難:由於呼吸中樞血管痙攣,局部缺血及酸中毒所引起。

六、其它腦機能障礙的症狀:如失語偏癱等。

實驗室檢查可見腦脊液壓力增高(診斷已明確時禁作),細胞和蛋白含量也可增高。腦電圖可見彌散慢波或/和癲癇性放電。顱腦CT掃描可見因腦水腫所致的瀰漫性的白質密度降低。

七、頭痛:常是高血壓腦病的早期症狀,多數為全頭痛或額杭部疼痛明顯,咳嗽、活動用力時頭痛明顯,伴有噁心、嘔吐。當血壓下降後頭痛可得以緩解。

八、腦水腫症狀:大多數病人具有頭痛、抽搐和意識障礙三大特徵,謂之為高血壓腦病三聯征。

臨床檢查

高血壓腦病 高血壓腦病

要突出重點,即根據問診材料考慮到最大可能的某種或某幾種疾病後,首先加以檢查,以求儘快肯定或否定某些診斷。

在明確頭痛病因後,有時還需要進一步的檢查,這是由於:①頭痛原因可能不止一個,如偏頭痛患者易患高血壓;腦外傷後頭痛除神經衰弱表現外,還可合併有其他類型的甚至顱內併發症的頭痛。②一種頭痛的病因可繼發另一種病因的頭痛。如副鼻竇炎可誘發眶上神經痛,中耳炎可繼發顱內膿腫等。在臨床中均應提高警惕。

一、首先,應著重了解頭痛本身的特點:如頭痛的起因、病程、發生的時間、部位、性質、程度以及加重和減輕的原因等,這樣可對病因提供某些線索或診斷的方向。如表淺的針刺樣銳痛多系顱表神經痛,一側的搏動性痛或脹痛系血管性痛,而頸枕部、額頂部等處的緊縮痛、困痛則系肌收縮性頭痛等。其中,弄清頭痛究竟是發作性的(有完全不痛的間歇期)還是持續性的(可有時輕有時重)尤為重要,因為一旦明確為發作性頭痛,如果同時再了解發作的誘因,可以大大縮小探索病因的範圍,儘快找出診斷的方向。如:①因頭位、體位改變誘發的發作性頭痛:可有低顱壓綜合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頸性偏頭痛、低血壓、顱內腫物特別是腦室系統腫物等。②晨起或夜間有頭痛發作者:可有高血壓(久臥後腦部血管擴張)、早期顱內壓增高(久臥後靜脈回流欠佳)、心機能不全(同前)和前額竇炎(平臥後引流不佳)、癲癇等。③和情緒、勞累等有關或誘因不明者:可有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癲癇、癔病等。④受寒或受傷後短暫的銳痛發作:多為神經痛。

二、其次,要了解與頭痛同時伴發的症狀,也即各種原發病的應有症狀。

三、對非初次發病者:還應詢問既往的診斷、治療和療效,以供參考。

四、對本病可進行的檢查方法有:

1、眼底檢查

可見不同程度的高血壓性眼底,視網膜動脈痙攣、甚至視網膜有出血、滲出物和視乳頭水腫。

2、腦脊液檢查

壓力常顯著增高,有少數紅細胞或蛋白質輕度升高。

3、CT檢查

如出現瀰漫性慢波,提示腦組織水腫。診斷的主要依據是:①血壓突然升高,伴嚴重頭痛,意識障礙。且往往有抽搐或其他短暫的神經系統局灶症狀、眼底改變等,其中血壓突然增高,嚴重頭痛與意識障礙是本症必不可少的症狀,這是確立診斷的重要線索和依據;②經積極降壓治療後,症狀可迅速好轉或大部分緩解;③可以排除以下疾病:高血壓性腦出血:雖也有血壓顯著增高、嘔吐、昏迷和偏癱,但一旦昏迷後,經降壓治療後症狀卻常常不能逆轉,甚至死亡。

治療方法

高血壓腦病高血壓腦病
一、迅速降低血壓可選用下列措施:

(一)硝普鈉30~1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緩慢靜滴,以血壓調節滴速。

(二)25%硫酸鎂10ml,深部肌注或用5%葡萄糖20ml稀釋後緩慢靜注。

(三)利血平1~2mg肌注,1~2次/d,本藥起效慢而平穩,適於快速降壓後,維持血壓套用。

(四)酚妥拉明5~10mg,肌注或靜注,亦可稀釋後靜滴。

(五)阿方那特500mg加入500ml液體中靜滴,開始每分鐘側血壓一次,根據血壓調節滴速(約2~3ml/分)。

(六)氯甲苯噻嗪低壓唑)200~300mg,15~30秒內靜脈注完。必要時2小時後再注射一次,並可與連尿聯合套用,以防鈉、水瀦留。

(七)溴化六甲雙胺50mg加入500ml液體中靜滴,開始2分鐘測血壓一次,依血壓調節滴速。

(八)漢防已甲素50mg用25%葡萄糖液20~40ml稀釋後靜注,2次/d。

二、降低顱內壓,消除腦水腫,見前“腦出血”一節。

三、控制癲癇:見13章“癲癇”一節。

四、病因治療:

症狀控制後,有腎功能衰竭者可行透析治療,妊娠毒血症者應引產等。

鑑別

臨床上高血壓腦病的臨床表現需多種疾病有相似之處,當鑑別有困難時,可輔以其它的檢查方法進行鑑別:

(1)腰穿腦脊液呈血性改變可確定診斷;

(2)蛛網膜下腔出血:與高血壓腦病一樣,也可有突發的劇烈頭痛、嘔吐、腦膜刺激症狀,部分患者也可有血壓增高。意識障礙通常較輕,極少出現偏癱,且腦脊液呈均勻血性等特點,可與高血壓病鑑別;

(3)顱內占位性病變:雖有嚴重頭痛,但為緩慢出現,非突然發生,其他顱內壓增高症狀和局灶性神經體徵亦是進行性加重。血壓雖可升高,但不及高血壓腦病的顯著增高。

(4)如臨床疑為顱內腫瘤,可通過腦超音波,腦血管造影或CT等檢查加以確診。

中醫治療

高血壓腦病高血壓腦病
針灸治療高血壓病的現代報導首見於1953年[1],已有大量的資料。無論在選穴組方,還是剌灸技術的操作上都已經積累了相當成熟的經驗。但高血壓腦病,則是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事。有關文章不多,涉及到期的治療方法不少,包括採用刺血療法、頭皮針、拔罐穴位注射和耳針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降壓及緩解病情的效果。有人使用刺血療法結合藥物治療高血壓腦病30例,並與單純藥物組26例對照觀察,發現兩組在治療效果和治療時間上比較有極顯著差異(P<0.01),表明針灸有助於提高本病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值得注意。當然,本病的針灸治療資料還不夠多,現有的工作還難以說明,針灸在本病治療中的確切意義及所占據的地位,這些地都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刺血加拔罐

1、取穴

主穴:大椎百會、十宣、委中、太陽耳尖、耳背降壓溝。降壓溝(耳穴)。

2.治法:

將三棱針和欲刺部位常規消毒,押手按壓欲刺部位兩旁,使皮膚繃緊,刺手拇食中三指持針,呈握筆狀,露出針尖,刺手用腕力迅速、平穩、準確地點刺穴位,深度1~2分。先取大椎穴,三棱針迅速點刺出血,用大號罐拔大椎穴,以力大抽緊為度,出血量10~20ml。繼點刺太陽出血加拔小號罐。再用三棱針點刺耳尖、耳背降壓溝,出血數滴。十宣、降壓溝點刺擠壓出血,委中點刺靜脈緩慢放血,放血量10~15ml。隔日1次,3次為一療程。

配合藥物治療,硝普鈉60mg加入5%GS1000ml避光、靜脈緩注,滴速為每分鐘1ml,同時作血壓監護;20%甘露醇250ml靜脈快速滴注以降低顱內壓改善腦水腫;安定10~20mg靜脈推注以抗驚厥,必要時可重複使用。

3.療效評價: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無意識障礙,精神症狀及神經系統異常症狀、體徵消失,平均動脈壓20kPa以下。有效:意識清楚,精神症狀及神經系統異常症狀。體徵好轉,平均動脈壓接近正常。無效:意識障礙,精神症狀及神經系統症狀、體徵無改善,加重或病情惡化甚至死亡。

共治65例。按上述標準評定30例,結果:顯效22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0%。

其餘35例中有13例治療1次後舒張壓降至11.8kPa以下,有8例降至12.4kPa以下;有9例降至13.2kPa以下。[3]。

(二)穴位注射

1.取穴:

曲池穴

2.治法:

以2ml或5ml注射器抽取安痛定2ml,選準雙側曲池穴,常規消毒,以7號注射針頭刺入穴位,得氣後抽吸無回血,每穴以中速注入安痛定1ml。

3.療效評價:

共治6例,穴位注射後情緒趨向穩定,複測血壓,收縮壓下降2.0~5.0kPa5例,未降1例;舒張壓下降1.0~2.0kPa4例,未降2例。注射後半小時內血壓均接近病前水平,腦病症狀基本解除。

(三)頭皮針

高血壓腦病高血壓腦病

1.取穴:

主穴:血管舒縮區、暈聽區。

血管舒縮區:即運動區向向前3cm作一平行運動區的線段,上自正中線下至髮際。
暈聽區:在耳尖直上1.5cm處平行眉枕線向前後各伸延1.5cm共3cm的線段,由後向前沿皮下進針1寸。

2.治法:

用28號2寸毫針在雙側血管舒縮區的中點,由上到下沿皮下進針1寸,然後針刺雙側暈聽區,沿皮下由後向前進針1寸,以200次/分交替捻轉各針(最低不低於120次/分),同時測血壓,待血壓降至理想水平時停止捻轉,留針20分鐘,血壓如有回升時再次行針,無回升可出針。

3.療效評價:

治療評定標準:症狀消失,血壓恢復到發作前的水平時為治癒;血壓有所降低,症狀消失或減輕為好轉;血壓和症狀均無明顯改善者為無效。

共治療38例,結果:一次治癒36例,好轉2例,有效率為100%[5]。

(四)其他措施

1.本病屬高血壓急症,發病急,病情危重。如果針灸無效,應選用適當的藥物,迅速而適當的降低血壓,並積極治療併發症。

2.胸懷開闊,精神樂觀,注意勞逸結合,保持足夠而良好的睡眠,避免和消除緊張情緒,經常從事相應的體育活動。

3.減少鈉鹽攝入;控制體重,避免發胖;不吸菸,控制疾病誘發因素。

併發症

高血壓腦病通常作為其它疾病的一種嚴重併發症而出現,包括急性腎小球腎炎、多發性大動脈炎、高血壓腦出血、腦血管痙攣、急性腎炎等,表現為瀰漫性嚴重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精神錯亂,甚至昏迷、局灶性或全身抽搐等。

預防常識

高血壓腦病高血壓腦病

高血壓腦病,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疾病,以腦部損害最為突出,必須及時搶救治療。梵谷血壓者有血壓急劇升高伴劇烈頭痛,甚至有意識和神志改變者,均應立即到醫院急救治療。迅速將血壓控制在安全範圍、防止或減輕腦組織水腫與損傷是治療的關鍵。此外在治療過程中應避免血壓下降過度而使腦、心、的血液灌注發生障礙。系統治療高血壓和原發病、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刺激將有助於降低高血壓腦病的發生。病情穩定後應逐步向常規抗高血壓治療過渡並堅持長期、正規治療。

治療高血壓、預防腦中風: 

高血壓病很容易引起中風,這並非危言聳聽。中風包括腦出血和腦梗塞。而在腦出血患者中,發病前有高血壓病史的占93%;腦梗塞患者中,發病前有高血壓病史的占86%。可見,出現中風的危險程度與血壓的高低有很大的關係。 

高血壓引起中風的主要原因是其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結構的改變。當血壓升高時,會引起全身的細小動脈痙攣,如果血壓長時間升高,動脈也會長時間痙攣,血管壁因缺氧而發生變形,管壁增厚,管腔變窄,彈性減退,從而形成或加重動脈硬化的形成;再加上高血脂、高血糖、血粘度增高等因素更易加速血栓的形成。 

如果降壓效果不好,或患者不按醫囑服藥,使血壓波動幅度過大,引起動脈反覆痙攣,引起腦組織出血、水腫或動脈壁透明變性,形成夾層動脈瘤,引發腦出血。 

就高血壓病患者而言,並不是血壓高就會引起中風。相反,未按醫生囑咐服藥,以及不正確的飲食、生活習慣等,才是致病的根源。比如:長時間的高血壓,未作適當的降壓治療;雖然按時服藥,血壓仍長期在較高的水平;或間斷降壓治療,血壓時常突然增高;不注意氣候情緒變化及身體過度疲勞等誘發因素的影響;過分降壓往往因夜間血壓過低而引起缺血性中風;此外,合併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病更易引起中風的發生。

事實上無論是輕型或中重型高血壓患者,無論預防腦中風的首次發生還是再發生,也無論在緩解中風病程或減少致病性中風上,嚴格的降壓治療都是非常有益的。降壓方法並不難掌握,只需耐心、認真和持之以恆。不妨把降壓的注意事項抄錄在顯而易見的位置,遵照執行。

1、嚴格控制血壓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年齡越小,控制越嚴,最好每天監測血壓變化,至少每周測一次血壓。

2、堅持服用降壓藥物,不可隨意停藥,應按醫囑增減降壓藥物。 

3、24小時穩定控制血壓,使血壓波動較小,不可將血壓降得過低。 

4、控制血糖、血脂血粘度。 

5、減輕體重,達到正常標準。 

6、戒菸酒,要低鹽低脂飲食。 

7、堅持有氧體育鍛鍊,如慢跑、游泳騎車、練太極拳等。每天30分鐘以上,每周至少5次。

常見內科疾病1

內科疾病治療預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