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指一組以動脈壁增厚、變硬和彈性減退為特徵的動脈硬化性疾病,包括以下三種類型:①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最常見的和最具有危害性的疾病;
②動脈中層鈣化(Mnckebergmedialcalcification)較少見,好發於老年人的中等肌型動脈,表現為中膜的鈣鹽沉積,並可發生骨化;
③細動脈硬化症(arteriolosclerosis,arteriolarsclerosis)常與高血壓和糖尿病有關,其基本病變主要是細小動脈的玻璃樣變。
AS是一種與血脂異常及血管壁成分改變有關的動脈疾病,主要累及大動脈(彈力型—主動脈及其一級分支)、中動脈(彈力肌型—冠狀動脈、腦動脈等),病變特徵是血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平滑肌細胞(smoothmusclecell,SMC)和結締組織增生,引起內膜灶性纖維性增厚及粥樣斑塊形成,使動脈壁變硬,管腔狹窄。
類型
動脈硬化有三種主要類型:
(1)細小動脈硬化
(2)動脈中層硬化
(3)動脈粥樣硬化
原因
1.主要原因
引起動脈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壓、高脂血症、抽菸。其他諸如肥胖、糖尿病、運動不足、緊張狀態、高齡、家族病史、脾氣暴躁等都會引起動脈硬化。
2.營養成因
(1)膽固醇大量攝入油膩性食物和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是動脈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多,是發生冠狀動脈硬化及心臟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2)油脂飲食日常飲食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油脂,如果平時喜歡吃肥膩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礦物質的攝取,就會使過多油脂沉積於血管壁上,誘發動脈硬化和其他心臟血管病變。
機理
1、易損區內皮細胞的改變:與非易損區內皮細胞呈線狀形不同的是,易於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區域內皮細胞呈圓石塊形狀,單核細胞和(或)巨噬細胞通過內皮易於到達皮下間隙,從而始動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過程。2、同時存在脂蛋白水平增高時:易產生泡沫細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其他蛋白穿過內皮細胞進入內皮下間隙,在這裡LDL被氧化成氧化LDL(Ox-LDL),後者導致內皮細胞損傷同時還刺激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分泌調節單核細胞/巨噬細胞進入的趨化因子單核細胞趨化因子(蛋白)(MCP-1)是最為重要的趨化因子之一它吸引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從內皮細胞轉移到內皮下間隙,之後被活化成為巨噬細胞,吸收Ox-LDL,變成富含膽固醇酯的泡沫細胞。
3、脂紋形成:當單核細胞LDL繼續進入,同時中膜SMC為吸收脂蛋白也遷移至內膜下間隙時,形成脂紋。此時脂紋上面的內皮細胞可能被其下面的泡沫細胞擠開,使內皮細胞變薄變稀。
4、過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前期):Ox-LDL毒性作用引起泡沫細胞壞死,釋放出大量脂類物質和溶酶體酶或因Ox-LDL量超過巨噬細胞攝取能力這樣均導致內皮下間隙出現富含膽固醇酯的脂質核心和膽固醇結晶。Ox-LDL也引起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的損傷和(或)死亡,內膜內層開始斷裂內膜中的平滑肌細胞(包括中膜遷移至內膜者)增殖合成大量結締組織此時動脈壁增厚但血管腔尚未受限制。
5、成熟纖維斑塊:即為動脈粥樣硬化此時血管內膜增厚中膜變薄、外膜大量纖維化,血管變窄。增厚的內膜中數目較多的平滑肌細胞包埋在緊密的膠原基質和毛細血管中,形成一個纖維帽;斑塊邊緣可見脂質核心;纖維帽和脂質核心可有鈣化。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形成後,依病變部位、大小、血管狹窄程度可出現相應的動脈粥樣硬化表現,如主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腦動脈粥樣硬化、腎動脈粥樣硬化、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等。
症狀
(一) 一般表現腦力與體力衰退觸診體表動脈如顳動脈、橈動脈、肱動脈等可發現變寬變長、紆曲和變硬。
(二) 主動脈粥樣硬化
大多數無特異性症狀叩診時可發現胸骨柄後主動脈濁音區增寬;主動脈瓣區第二心音亢進而帶金屬音調,並有收縮期雜音。收縮期血壓升高脈壓增寬,橈動脈觸診可類似促脈。X線檢查可見主動脈結向左上方凸出主動脈擴張與扭曲,有時可見片狀或弧狀的斑塊內鈣質沉著影。主動脈粥樣硬化還可形成主動脈瘤以發生在腎動脈開口以下的腹主動脈處為最多見,其次是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腹主動脈瘤多因體檢時查見腹部有搏動性塊腫而發現腹壁上相應部位可聽到雜音,股動脈搏動可減弱。胸主動脈瘤可引起胸痛氣急、吞咽困難、咯血聲帶因喉返神經受壓而麻痹、氣管移位或阻塞、上腔靜脈和肺動脈受壓等表現X線檢查可見主動脈的相應部位增大;主動脈造影可顯示出梭形或囊樣的動脈瘤。二維超聲顯像、電腦化X線斷層顯像磁共振斷層顯像可顯示瘤樣主動脈擴張。主動脈瘤一旦破裂,可迅速致命動脈粥樣硬化也可形成夾層動脈瘤,但較少見。
(三)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引起心絞痛、心肌梗塞以及心肌纖維化等。
(四)腦動脈粥樣硬化
腦缺血可引起眩暈頭痛與昏厥等症狀。腦動脈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時引起腦血管意外,有頭痛眩暈、嘔吐、意識突然喪失肢體、癱瘓、偏盲或失語等表現(詳見“急性腦血管病”)腦萎縮時引起痴呆,有精神變態,行動失常智力及記憶力減退以至性格完全變化等症狀(參見“腦動脈硬化伴發的精神障礙”)。
(五) 腎動脈粥樣硬化
臨床上並不多見可引起頑固性高血壓,年在55歲以上而突然發生高血壓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如有腎動脈血栓形成,可引起腎區疼痛、尿閉以及發熱等。
(六) 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
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腸道張力減低、便秘與腹痛等症狀。血栓形成時有劇烈腹痛、腹脹和發熱。腸壁壞死時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腸梗阻以及休克等症狀。
(七) 四肢動脈粥樣硬化
以下肢較為多見尤其是腿部動脈由於血供障礙而引起下肢發涼、麻木和間歇性跛行,即行走時發生腓腸肌麻木疼痛以至痙攣,休息後消失,再走時又出現;嚴重者可有持續性疼痛下肢動脈尤其是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動脈管腔如完全閉塞時可產生壞疽(參見“閉塞性動脈硬化”)。
病理
(一)脂質條紋病變
早期的病變常見於青年人,局限於動脈內膜,呈現數毫米大小的黃色脂點或長度可達數厘米的黃色脂肪條紋其特徵是內膜的巨噬細胞和少數平滑肌細胞呈灶性積聚,細胞內外有脂質沉積。脂質成分主要是膽固醇和膽固醇酯還有磷脂和甘油三酯等;由於脂質條紋屬平坦或僅稍高出內膜的病變,故不使受累的動脈阻塞,不引起臨床症狀其重要性在於它有可能發展為斑塊。
(二)纖維斑塊病變
進行性動脈粥樣硬化最具有特徵性的病變一般呈淡黃色,稍隆起而突入動脈腔內或圍繞血管分支的開口處,引起管腔狹窄此種病變主要由內膜增生的結締組織和含有脂質的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所組成。脂質主要是膽固醇和膽固醇酯細胞外周由脂質、膠原、彈力纖維和糖蛋白圍繞病灶處纖維組織增生形成一纖維膜,覆蓋於深部大量脂質之上,脂質沉積物中混有細胞碎片和膽固醇結晶斑塊體積增大時,向管壁中膜擴展,可破壞管壁的肌纖維和彈力纖維而代之以結締組織和增生的新生毛細血管脂質沉積較多後,其中央基底部常因營養不良發生變性、壞死而崩解這些崩解物與脂質混合形成粥樣物質,是為粥樣斑塊或粥樣瘤。
(三)複合病變
纖維斑塊發生出血壞死、潰瘍、鈣化季會壁血栓所形成粥樣斑塊可因內膜表面破潰而形成所謂粥樣潰瘍;破潰後粥樣物質進入血流成為栓子,破潰處可引起出血,潰瘍表面粗糙易產生血栓附壁血栓形成又加重管腔的狹窄甚至使之閉塞。在血管逐漸閉塞的同時,也逐漸出現來自附近血管的側支循環血栓機化後又可以再通,從而使局部血流得以部份恢復。複合病變還有中膜鈣化的特點。
檢查
1.實驗室檢查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異性的早期實驗室診斷方法,病人多有脂代謝失常,主要表現為血總膽固醇增高,LDL增高,HDL降低,血甘油三酯增高,血β脂蛋白增高,載脂蛋白B增高,載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α)增高,脂蛋白電泳圖形異常,90%以上的病人表現為Ⅱ或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2.血液流變學檢查
往往血黏滯度增高,血小板活性可增高。
3.X線檢查
除前述主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外,選擇性或電子計算機數字減影動脈造影可顯示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腸系膜動脈和四肢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狹窄或動脈瘤病變,以及病變的所在部位、範圍和程度,有助於確定外科治療的適應證和選擇施行手術的方式。
4.都卜勒超聲檢查
有助於判斷四肢動脈和腎動脈的血流情況。
5.血管內超聲和血管鏡檢查
則是直接從動脈腔內觀察粥樣硬化病變的方法。
6.放射性核素檢查
有助於了解心腦腎組織的血供情況。
7.超聲心動圖檢查
心電圖檢查及其負荷試驗所示的特徵性變化有助於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8.動脈硬化檢測
宜運用四肢同步測量pwv和ABI的值來判讀有無動脈硬化,再輔助於都卜勒知道發病位置。現在流行的國產動脈硬化儀如VBP-9動脈硬化檢測儀。
9.其他
肢體電阻抗圖,腦電阻抗圖,以及腦電圖腦X線,電腦化X線,或磁共振斷層顯象有助於判斷四肢和腦動脈的功能情況以及腦組織的病變情況。
併發症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者,若管徑狹窄達75%以上,則可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腦動脈硬化,可引起腦缺血(包括暫時性缺血性發作)、腦萎縮,或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腦動脈硬化的早期階段:神經衰弱(常有頭暈,頭昏,頭痛,耳鳴,嗜睡,記憶力減退,易疲勞),情感異常(情緒易激動,缺乏自制力,隨著病情的加重,會逐漸變得表情淡漠,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判斷能力低下(表現為不能持及地集中注意力,想像力降低,處理問題要靠別人協助)。腦動脈硬化達到中後期時可出現步態僵硬或行走不穩,痴呆,癲癇樣痙攣發作,腦中風。
腎動脈粥樣硬化,常引起夜尿多、頑固性高血壓、嚴重者可有腎功能不全。
腸系膜動脈粥樣硬化,可表現為飽餐後腹痛便血等症狀。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休息時也發生疼痛則是下肢嚴重缺血的表現,常伴有肢端麻木,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等。晚期還可發生肢端潰瘍和壞疽。
治療
1.擴張血管。2.調節血脂
在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基礎上,血脂仍高於正常時,可用調脂藥。
3.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
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藥物可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4.溶解血栓藥和抗凝藥
對動脈內血栓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藥、抗凝藥。
調養
飲食
1、適當控制總熱量:可使體重保持在正常標準範圍。超重和肥胖者,應控制好每天的進食量,但控制飲食應逐漸進行,可結合運動療法,每月體重減輕0.5~1千克即可。糖和含糖量較高的糖果、糕點應儘量少吃。
2、少吃高膽固醇食物: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皮蛋等應儘量少吃,特別是血漿膽固醇升高者,更應嚴格控制,但要保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量。蛋黃雖然含膽醇較高,但其中含有卵磷脂,對動脈硬化有防治作用,可以適當食用,但每天不宜超過2個。
3、少吃動物油(豬油):防治動脈硬化應多吃不飽和脂肪酸,要以植物油為主。因為動物油中主要為飽和脂肪酸,所以應儘量少吃,但也不能完全不吃動物油,否則會給全身帶來一些其他的不良影響,一般應使動物油和植物油的比例在1:3左右為宜。
4、多食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豐富的食物:多種維生素都具有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在飲食中可多吃些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豐富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豆類、蔬菜,主食不要吃得太精,因為穀類的胚芽中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E等有益成分。
5、多吃富含鉀、碘、鉻的食物:目前是認為鉀鹽可保護心血管,而鈉鹽會增加心臟負擔,因此動脈硬化病人,食物不宜太鹹,同時要多食含鉀豐富的食物,如蘑菇、豆類(黃豆、綠豆、赤豆、蠶豆)、菠菜、紫菜、蓮子、莧菜等。碘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對防治動脈硬化有好處,所以,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魚、海參、海蝦、海帶、海菜等應多吃。經常食用含鉻較高的食物,如豆類、雞肉、貝類等,也有防治動脈硬化的作用。
6、少吃多餐、禁菸酒、常喝茶:進食次數多些有利於降低機體的低密度脂蛋白,在保證每天進食總量不變的情況,可安排一天4~5餐。此外由於菸酒會影響心血管系統功能,故動脈硬化患者應戒除菸酒,但適量飲用紅葡萄酒能防治動脈硬化。經常喝茶是可以預防血管硬化的,因為茶葉中含有的兒茶酸,能減輕血清膽固醇濃度和膽固醇與磷脂的比值,有增加血管柔韌性、彈性和滲透性的作用,能預防血管硬化。
護理
1.督促病人按醫囑服藥和治療。
2.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3.幫助病人保持健康樂觀的情緒。
4.建立病人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人不僅具有心理和生理功能,還具有社會適應功能。